聲之忍第五
聲之忍第五
惡聲不聽
文侯不好古樂
,而好鄭衛(wèi);明皇不好奏琴,乃取羯鼓以解穢。雖二君之皆然,終貽笑于后世。霓裳羽衣之舞
,玉樹后庭之曲,匪樂實悲,匪笑實哭。身享富貴
,無所用心;買妓教歌,日費萬金【譯文】
孟子說,伯夷從來不聽敗壞人心性的聲音
,被贊頌為圣人中最清高的人;《論語》記載孔子回答顏淵的問話時,建議舍棄鄭國縱情的靡靡之音,以更好地治理國家。《禮記·禾記》記載:魏文侯不喜歡古典雅樂
,偏偏喜歡鄭國和衛(wèi)國的粗俗音樂;唐明皇不喜歡奏琴,反而喜歡外族傳入的羯鼓來排解心中的郁悶之氣。他們二人都喜歡世俗粗俗的音樂,成為后人譏笑的對象。《天寶遺事》載唐明皇創(chuàng)作了《霓裳羽衣曲》這樣的音樂
,結(jié)果疏于朝政,導致安史之亂;而《玉樹后庭花》這樣的歌曲,使得陳后主朝政松懈,導致亡國。這兩位君主沉醉于歌舞中時是快樂的,但國破家亡時,快樂就變成悲哀了,當初的歡笑就化為哭泣了。晉朝的石崇
,身為權(quán)貴,揮金如土【評析】
音樂依其曲調(diào)和內(nèi)容分為高雅和低俗
。高雅的樂曲能夠讓人修身養(yǎng)性,不為世俗的惡濁之聲所攪擾。一個人是喜歡高雅的樂曲,還是沉迷于靡靡之音,首先反映的是一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問題,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一個人的心胸和志向。沉迷于低俗的音樂,個人的格調(diào)就不會太高,整天在靡靡之音中度過,只會給自己帶來惡果。典例闡幽 務(wù)必遠離靡靡之音
春秋時
,衛(wèi)靈公手下有一個很有才華的樂師,叫師涓有一次,師涓跟隨衛(wèi)靈公出訪晉國
夜半時分,衛(wèi)靈公忽然聽到濮水上有人彈琴
衛(wèi)靈公說:“我明明聽見有人彈琴
,可是問左右卻都說沒聽見第二天一大早
師曠說:“這首樂曲是殷紂王時流行的‘靡靡之樂’,是師延所作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4921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
下一篇:
桃花與菜花一起形容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