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經(jīng)全集《野干為折樹枝所打喻》譯文賞析野干為折樹枝所打喻
【原文】
譬如野干[1],在于樹下,風吹枝折,墮其脊上。即便閉目,不欲看樹。舍棄而走,到于露地[2],乃至日暮亦不肯來。遙見風吹大樹,枝柯[3]動搖上下,便言:“喚我。”尋[4]來樹下。
愚癡弟子,亦復如是。已得出家,得近師長,以小呵責,即便逃走。復于后時遇惡知識,惱亂不已,方還師所。如是去來,是為愚惑。
【注釋】
[1] 野干:似狐而小,形色青黃,如狗一般結(jié)群而行,夜鳴如狼,是狐貍的一種。
[2] 露地:指空曠沒有樹木的地方。
[3] 枝柯:樹枝。
[4] 尋:尋而、隨即。
【譯文】
有一只叫野干的小動物,蹲在樹下,風吹來,樹枝折斷了,正好砸在它的脊背上。于是它就生氣地閉上眼睛,不想看樹了。然后它就離開了這塊地方,來到了一塊空曠的地方,一直待到天黑也不肯回去。后來,它遠遠看見大樹的枝丫被風吹得上下?lián)u動,便自言自語道:“它在叫喚我呢?!彪S即小心翼翼地重新回到了樹下。
那些愚癡的出家弟子也是這樣。他們已經(jīng)出家了,有了跟師父近距離接觸的機會,師父因為徒弟的一些小毛病而呵斥責備他們時,這些徒弟就受不了,逃走了。后來又遇到一些歪理邪說,心中惱亂不已,于是他們又重新回到師父身邊。如此這般地來來去去,就是愚癡迷惑的行為。
【評析】
這則寓言主要諷刺那些由于一些呵斥責備而逃離佛門,后來遭到了外道和邪魔學說的侵襲又返回佛門。一個優(yōu)秀的人的成長,要勇敢接受批評,然后自我完善。批評的滋味自然不好受,但是我們只有服下批評這劑良藥,才能夠真正地根除我們行為上的“毒瘤”。一個聰明的人,是會從贊揚中得到熱情,從批評中得到進步的。
故事征引
圣徒的英文縮寫
很久以前有兩個孤兒,生活過得很貧困。有時候他們?yōu)榱颂铒柖亲?,迫不得已才會進行一些偷盜活動。但是,他們有個共同的原則:絕不偷窮人的東西。
有一天,這兩個人看到一戶富人家里養(yǎng)著好多只羊,便商量著偷一只回來賣點錢,結(jié)果被人逮住送到了管事處,最后給他們的懲罰是,在他們兩人的前額烙上兩個英文字母ST,意思是“偷羊賊”,然后就釋放了他們。
這兩個人出來以后,時時處處遭提防、唾棄,沒有人愿意跟他們講話,更沒有人愿意幫助他們,有的只是周圍人的指桑罵槐。其中一個人實在受不了這種恥辱,于是逃到了異國他鄉(xiāng),他以為逃到一個沒有人認識的地方,自己會好過許多??墒钱斔霈F(xiàn)在那個地方時,仍然有人不停地問他,你額頭這兩個字母是什么意思。他不堪痛苦,見人就躲,最后抑郁而終,把自己埋在了野墳中。
而當初跟他同甘共苦的那個人卻說:“我雖然無法逃避偷羊的事實,但我仍然要留在這里,我要贏回周圍人對我的尊敬?!?/p>
就這樣一年一年過去了,這個人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終于又重新建立起正直的名譽,周圍的人也慢慢開始認可他了。
突然有一天,一個陌生人看到這個老年人額頭上的兩個字母,就問這是什么意思。村里的人就告訴他:“這已經(jīng)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我也有點記不清楚了,應該是saint(圣徒)的縮寫吧?!?/p>
批評并非就是壞事
從前有一個人住在森林里修行,他心地非常純凈,也非常虔誠,常常熱心幫助別人。
有一天,他感到百無聊賴,于是來到林間散步,偶然間發(fā)現(xiàn)了一個蓮花池,走近一看,池中的蓮花正在爭奇斗艷、競相開放,十分美麗。這時候,修行人心里有了一個念頭:“這么漂亮的蓮花,我如果摘一朵插在書房中,讓自己沐浴在蓮花的芬芳中,感覺一定會很好的!”于是,他俯下身,在池邊選摘了一枝,正當他轉(zhuǎn)身想離開的時候,忽聽耳邊一個低沉而巨大的聲音說:“你是誰?竟敢偷采我的蓮花!”
修行人被嚇了一跳,但他環(huán)視四周,什么人也沒看見,只好抬頭對著天空問道:“你是誰?憑什么說這里的蓮花是你的呢?”
“我乃蓮花池神,這池里的蓮花都是由我精心照料的,枉你是一個修行人,竟然心起雜念,偷采我的蓮花,自己不知道反省、檢討、慚愧,還敢問這蓮花是不是我的!”空中的聲音說。
修行人瞬間醒悟,內(nèi)心不禁很是慚愧,于是對著空中躬身懺悔:“多謝你的提醒!是我一時迷失了心性,欲將蓮花據(jù)為己有。從今以后我一定會加強心性的修煉,不再貪取任何不屬于自己的東西?!?/p>
修行人正在自我檢討的時候,又有一個人來到池邊,嘴里還自言自語地說:“這里的蓮花好漂亮呀!我可以采一些回去,然后拿到市鎮(zhèn)上去賣點錢,再去賭一把,很有可能會把昨天賭輸?shù)腻X贏回來呢!”那人說著就跳進了蓮花池,三下五除二就把池里的蓮花摘了個精光,原本漂亮的蓮花池被踐踏得不成樣子,池水也變得混濁不堪,連池底的污泥都翻了起來。然后,他捧著一大束蓮花,大笑著揚長而去。
而這時候的修行人,目睹了那個人采花的全過程,也一直期待這蓮花池神能出來制止、斥責或處罰這個摘蓮花的人,但是池畔始終一片靜默。眼看著那個人漸漸遠去了,他心中充滿了疑惑,轉(zhuǎn)回身來憤憤不平地對著虛空責道:“蓮花池神呀!我剛才只不過虔誠地采了一朵蓮花,你就嚴厲地斥責我,說我的不是。而剛剛那個人采光了所有的蓮花,毀了整個蓮花池,你為何一句話也不說呢?”
空中的聲音又出現(xiàn)了,說:“你本來是個修行人,你就如同一匹潔白的布匹,沾上一點點的污痕就很明顯,所以我才來提醒你,趕快除去污濁,恢復純凈的本性。而剛才那個人淪陷日久,已經(jīng)無可救藥,就如同一塊抹布,再臟再黑,他也無所謂,我即使有心幫忙也起不到作用,所以只能任憑他沉淪下去,這才保持沉默。你不要因為受到別人的指責就心生怨恨,你應該為此感到高興,因為你的缺點能夠被人看見,還有人能幫助你糾正,教導你怎樣改正,這應該是值得慶幸的事情呀!”
修行人這才慚愧地點了點頭。
《百喻經(jīng)》D17:野干為折樹枝所打喻、小兒爭分別毛喻、醫(yī)治脊僂喻從另一個方面,也說明盡管野干會在一段時間中遠離大樹,但早晚還是會回來的。它要等到一些跡象另他覺得有安全感的時候才敢回來?!按髽鋯疚摇?,當它感到被需要,它覺得在這段關(guān)系里有足夠主動把控力的時候,是會回來的。
這就像孩子對父母,現(xiàn)在門診上有太多孩子的社會功能受損是表現(xiàn)為抱怨父母,說自己在原生家庭受了多少傷云云,以此作為躺平的理由。
就像野干無時無刻不在找機會回到大樹下,也許有一天,這些孩子看到一個“大樹喚我”的訊號,也會重新回到父母身邊,一個讓他們感覺溫暖、安全的訊號。
是遇到過很多這樣的課程導師,你問他一些問題,他環(huán)顧左右而言他。大多數(shù)同學不好意思陷導師于尷尬境地,于是不再窮追不舍。
為生計奔波的同時,謹記不要違背良知。
百喻經(jīng)全集《斫樹取果喻》譯文賞析 斫樹取果喻
【原文】
昔有國王,有一好樹,高廣極大,當生勝果[1],香而甜美。時有一人,來至王所。王語之言:“此之樹上,將生美果,汝能食不?”即答王言:“此樹高廣,雖欲食之,何由能得?”即便斷樹,望得其果。既無所獲,徒自勞苦。后還欲堅,樹已枯死,都無生理[2]。
世間之人,亦復如是。如來法王有持戒樹[3],能生勝果,心生愿樂,欲得果食,應當持戒,修諸功德。不解方便,返毀其禁。如彼伐樹,復欲還活,都不可得。破戒之人,亦復如是。
【注釋】
[1] 勝果:美好的果實。
[2] 生理:活下去的理由。
[3] 戒樹:持戒功德利益甚多。此處以樹比喻持戒生長功德。
【譯文】
從前有一個國王,他有一棵好樹,長得高大、樹冠寬廣,還經(jīng)常結(jié)出香而甜美的果子來。當時有一個人來到國王居住的地方,國王對他說:“這棵樹很快就要結(jié)出甜美的果了,你想吃嗎?”那人回答說:“這棵樹高大寬廣,雖然想吃,可是怎么才能夠摘得到呢?”國王聽完就叫人把樹砍倒,期望能摘到樹上的果子。可是卻一無所獲,徒然地勞苦了一番。后來國王又想把樹栽回去,可是樹已枯死,沒有再生的希望了。
世上的人也是這樣。如來法王持戒功德獲得很多利益,希望能夠修證出圓滿的佛果,如果發(fā)出愿心,想要得到這果子,就應當持受戒律,修行種種功德。然而有些人不懂這個道理,反而破了戒。這正如那個砍了樹還期望樹木能夠復活的人一樣,什么都得不到。破戒的人,也常常是這樣的結(jié)果。
【評析】
這則寓言諷刺了那些只顧眼前利益,而不講究方法的人,他們從來不顧因果相生的道理,最終不僅破壞了能取得成功的必要條件,還弄巧成拙,永遠失去了獲利的機會。故事中那個愚蠢的國王為了得到果子,居然想到砍樹,很顯然他未曾想過枯死的樹木,哪里會有果實呢?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也會遇到此類情況。有些人就喜歡放縱自己,任意妄為,不考慮事情的后果,最終會因為犯下不可挽回的錯誤而抱憾終身。
故事征引
何不看遠一點呢?
有一天,佛光禪師準備外出化緣。臨走前他叮囑弟子們,說:“你們要在我回來之前,每個人都做出一件勸募功德的事?!?/p>
傍晚時分,佛光禪師回來了,弟子們都爭先恐后地向禪師報告自己勸募功德的成績。
第一個弟子普道得意地說:“師父!今天有一位大施主,布施了一百兩銀子,他說我們可以拿這些銀兩興建一座大雄寶殿?!?/p>
第二個弟子普德聽了,也報告說道:“師父!今天城內(nèi)的陳居士來拜望您,我?guī)灿瘟烁魈幍牡钐茫o我們奉獻了全年的道糧!”
接著,寺中的香燈師、知客師等都向佛光禪師說明了信徒的喜金善心。輪流說完之后,弟子們都在等待佛光禪師的贊賞。
可是,佛光禪師的臉色卻越來越差,停頓了好半天,這才皺起眉頭開示弟子們說:“看來你們大家都很辛苦了,可惜你們化緣太多,自然就沒有一點兒公德心了。”
大家聽了很是不解,問道:“師父!為什么化緣越多反而越不好了呢?”
佛光禪師說道:“你們動腦筋仔細想想,如果我們把現(xiàn)有的錢財都儲存起來,然后給予信徒,信徒才能夠富有起來,那樣佛教也會跟著富有起來。”說到這兒,禪師看了看弟子們。
弟子們都略懂一二地點了點,佛光禪師又繼續(xù)說道:“我們不可能經(jīng)常去要求這個信徒捐獻這個功德,要求那個信徒贊助那項佛事,這不成殺雞取卵了嗎,你們真的是太愚蠢了呀。假如有一天信徒們不勝負擔了,那佛教還能指望誰來護法呢?”弟子們聽了,一個個都慚愧地低下了頭。
養(yǎng)花如同育人
有一位虔誠的信徒來到寺廟的后花園散心,恰巧看到園頭正在修剪花草,于是就停下腳步觀看。他看見園頭不是把繁茂的枝葉剪去,就是把花草連根拔起,然后再移植到另一盆中。他一會兒給枯枝澆水,一會兒又忙著松土施肥,看起來十分辛苦。
信徒不解其意,便走到跟前問他:“園頭禪師,您為什么把好的枝葉都剪去了,現(xiàn)在卻又給這些枯枝敗葉澆水施肥呢?本來長勢很好的花草,為什么非要把它移植到另一盆中?你這樣做有什么意義嗎?”
園頭禪師回答道:“其實照顧花草,就如同育人。人要怎樣教育,花草就需要怎樣照顧?!?/p>
信徒聽后不以為然,說:“花草樹木,怎么能與人相提并論呢?”
園頭禪師邊撫弄花草,邊解釋說:“照顧花草,怎么不能夠很人相比呢?你看?!闭f完,他拿起一株長得很好的花,示范道,“這株花看似枝葉繁茂,生長繁榮,但是他開的花太多,有一些開得不好,有一些樣子也長得太雜亂了,所以我們要淘汰掉不好的花,就一定要去掉多余的枝蔓、摘除雜葉,免得它們浪費養(yǎng)分。這就如同讓年輕人收斂囂張的氣焰,去掉他的惡習,使他走入正軌的道理一樣。”
信徒敬佩地點了點頭,接著問道:“那你為什么還要去管那些枯枝呢?那不是白費力氣嗎?”
禪師慈悲地說道:“其實那些枯枝看似已死,卻蘊藏有無限生機。照顧得當,他們一樣會開出美麗的花朵,不要把不良子弟都視為不可救藥之人,其實每個人都有善良的一面,只要悉心照顧,教育得法,一定能夠使其重生。”
說完,禪師又拿起一株花,移植到另一個盆中,解釋道:“將花連根拔起的目的是使植物離開貧瘠的土壤,在把它放入肥沃的土壤中,就如使年輕人離開不良環(huán)境,到另外的地方接觸良師益友,求取更高的學問一般。”
接著,禪師又拿起鋤頭,說道:“至于我松動泥土,是因為泥土中有種子等待發(fā)芽。就如同那些身處逆境而有志向上的學生,為其提供一片土壤,就可能使其有機會茁壯成長!”
信徒聽后非常欣喜地感嘆道:“園頭禪師,謝謝您的教誨,您讓我明白了許多育人的道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4952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