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賞析
在孔子時代,詩的作用原是很大的?!霸娍梢耘d,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論語·陽貨》)“不學詩,無以言?!?《論語·季氏》)它不僅有審美興發(fā)之作用,還有很強的傳授知識和政治教化功用,是學習博物知識與外交辭令的工具書。而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文化分工的細密,詩的作用就遠不那樣寬泛。對于今日的讀者,學詩的首要目的乃在于欣賞。馬克思認為產(chǎn)品只在使用中得到最后實現(xiàn),鑒賞對于文藝作品——包括詩,乃是不可或缺的一個環(huán)節(jié)。鑒賞的作用,舉其犖犖大端有三
一是美育的作用,包括陶冶美的情操和提高美的鑒賞力兩個方面。
美的情操的養(yǎng)成,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能否脫離短淺的現(xiàn)實功利的糾纏。而欣賞文藝作品,在這方面的潛移默化作用是很大的。不能想像,一個“抗塵容而走俗狀”,連起碼意義的文藝作品都不能欣賞的人,可臻于心靈美的境地。黃庭堅有句名言,說士三日不讀書“對鏡覺面目可憎,向人則語言無味?!?《東軒筆錄》)其原因就在于此。而詩歌這種較純粹精微的文學種類,對于陶冶性情,增進美育,效果尤大。“一個人不喜歡詩,何以文學趣味就低下呢?因為一切純文學都要有詩的特質(zhì)。一部好小說或是一部好戲劇都要當作一首詩看。詩比別類文學較謹嚴、較純粹、較精微。如果對于詩沒有興趣,對于小說、戲劇、散文等等的佳妙處也終不免有些隔膜。不愛好詩而愛好小說、戲劇的人們大半在小說和戲劇中只能見到最粗淺的一部分,就是故事?!薄霸娛桥囵B(yǎng)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賞詩的人們不但對其他種類的文學可有真確的了解,而且也決不會覺到人生是一件干枯的東西?!?朱光潛《談讀詩與趣味的培養(yǎng)》)
盧梅坡《雪梅》詩云:
有梅無雪不精神,有雪無詩俗了人。日暮詩成天又雪,與梅并作十分春。
就是詩歌陶情愉性作用的一個最為形像的寫照。
對于現(xiàn)代人才,審美鑒賞力是一項不可缺少的能力。文藝欣賞更需要這種鑒賞力?!爸羝潆y哉!音實難知,知實難逢?!?《文心雕龍·知音》)“對于非音樂的耳朵,最美的音樂也沒有意義,對于它,音樂并不是一個對象。”(馬克思《1848年的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但這種知音的能力亦即鑒賞能力,并不全然是天生的,很大程度得靠后天的學習,而最有效的學習方法,就是審美欣賞之實踐。正如學習游泳不能單靠書本一樣,提高鑒賞力也不能僅憑讀點文藝理論可以奏效,具體的閱讀和欣賞才是不二法門。因而詩歌欣賞本身,也就造就著具有詩美感受力和鑒賞力的主體。
二是對于寫作技巧,可以提供有益借鑒。
搞文藝創(chuàng)作,生活基礎(chǔ)、思想修養(yǎng)和寫作技巧三者缺一不可。而學習寫作技巧又不能指望任何《寫作指南》,有效的辦法仍是向典范的作品學習,向古典作家學習。韓愈以“沈浸郁,含英咀華”為“作為文章”之前提(《進學解》)。況周頤《蕙風詞話》論作詞云:
學填詞,先學讀詞。抑揚頓挫,心領(lǐng)神會。日久,胸次郁勃,信手拈來,自然豐神諧暢矣。
讀詞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絕佳者,將此意境締構(gòu)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慮,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詠玩索之。吾性靈與相浹而俱化,乃真實為吾有而外物不能奪。
兩宋人詞宜多讀、多看,潛心體會。
作為一種寫作學習方法,這里講的又不局限于填詞一道?!都t樓夢》第四十八回(“慕雅女雅集苦吟詩”)中林黛玉教香菱學近體詩,說:“你們因不知詩,所以見了這淺近的就愛;一入了這個格局,再學不出來的。你只聽我說,你若真心要學,我這里有《王摩詰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細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讀一百二十首老杜的七言律,次之再李青蓮的七言絕句讀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這三個人做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淵明、應(yīng)、劉、謝、阮、庾、鮑等人的一看,你又是這樣一個極聰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功夫,不愁不是詩翁了。”那香菱照著辦,很快作詩就上路了。魯迅也說過,大作家的全部作品都告訴著我們怎樣寫。所以“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這話是不會過時的。
三、詩詞鑒賞對于從事美學和文學研究的人,是一項必不可少的基本訓練。
如前所述,中國古典文學最發(fā)達最輝煌的是偏重表現(xiàn)的、抒情的詩歌和散文。所以不少美學家認為,搞美學的人于中國文學應(yīng)該首先熟悉古典詩詞。
文學研究尤其文學批評,欣賞仍是不可或缺的基本環(huán)節(jié)。但這一點似乎并非毫無疑義,三十年代鄭振鐸在《研究中國文學的新途徑》一文中,便將鑒賞與研究作了截然的劃分。他在對古代鑒賞者、評點派和詩話著者作了一番揶揄的描繪后,斷然地說:
原來鑒賞與研究之間,有一個絕深絕嶄的鴻溝隔著。
鑒賞者可以隨心所欲地說這首詩好,說那部小說是劣下的,說這句話說得如何的漂亮,說那一個字用得如何的新奇與恰當;也許第二個鑒賞者要整個地駁翻了他也難說。研究者卻不能隨隨便便的說話;他要先經(jīng)過嚴密的考察和研究,才能下一個定論,才能有一個意見。譬如有人說,《西游記》是丘處機做的,他便去找去考,終于找出關(guān)于丘處機的《西游記》乃是《長春真人西游記》,并不是敘說三藏取經(jīng),大圣鬧天空的《西游記》。那末這部《西游記》是誰做的呢?于是他便再進一步,在某書某書中找出許多旁證,證明這部《西游記》乃是吳承恩做的,于是再進一步,而研究吳承恩的時代,生平與他的思想及著作。于是乃下一個定論道:“今本《西游記》是某時的一個吳承恩做的?!边@個定論便成了一個確切不移的定論。這便是研究!
其實西諦先生那時的所謂“研究”,是極狹義的一種,即專指考據(jù),并不包含文學批評。作為文學研究,考據(jù)僅僅是奠定基石,考據(jù)的目的在于提供準確可信的資料以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如文學批評和文學史的研究。而由考據(jù)到批評,鑒賞實為不可缺少的中間環(huán)節(jié)。這其間并不存在“絕深絕嶄的鴻溝”。為什么“感情已經(jīng)冰結(jié)的思想家,即對于詩人往往有謬誤的判斷和隔膜的揶揄”(魯迅《詩歌之敵》)呢?其根本原因在于他并不能鑒賞,而用了對待科學的方法對待詩歌,等同于“一個植物學家”、“一個地質(zhì)學家”、“把文學當做一株樹,一塊礦石一樣的研究的資料的”(均見鄭振鐸文)。同時,鑒賞力還是文學研究者必備的一種功力,缺乏這種功力,甚而致有“文盲”之譏?!皟r值盲的一種象征是欠缺美感;對于文藝作品,全無欣賞能力。這種病癥,我們依照色盲的例子,無妨喚做文盲?!薄坝栐b音韻是頂有用、頂有趣的學問,就只怕學者們的頭腦還是清朝樸學時期的遺物,以為此外更無學問,或者以為研究文學不過是文字或其他的考訂。樸學者的霸道是可怕的。圣佩韋在《月曜論文新編》第六冊里說,學會了語言,不能欣賞文學,而專做文字學的功夫,好比向小姐求愛不遂,只能找丫頭來替。不幸得很,最招惹不得的是丫頭,你一抬舉她,她就想蓋過了千金小姐。有多少丫頭不想學花襲人呢?”(錢鐘書《釋文盲》)
那么,欣賞或鑒賞何以能成為文學研究的一個中間環(huán)節(jié)呢,根本一點在于,欣賞或鑒賞雖然帶有很強的情感的因素,在這方面它近于創(chuàng)作;同時也并未排除知解和評判的成份,這一方面又近于批評。那末,考據(jù)、欣賞、批評三者間的關(guān)系究竟如何呢?為了省詞,這里先引用行家的話:
考據(jù)所得的是歷史的知識。歷史的知識可以幫助欣賞卻不是欣賞本身。欣賞之前要有了解。了解是欣賞的準備,欣賞是了解的成熟?!土私庹f,這些歷史的知識卻非常重要。例如要了解曹子建的《洛神賦》,就不能不知道他和甄后的關(guān)系;要欣賞陶淵明的《飲酒》詩,就不能不先考定原本中到底是“悠然望南山”還是“悠然見南山”。
了解和欣賞是互相補充的。未了解決不足以言欣賞,所以考據(jù)學是基本的功夫。但只是了解而不能欣賞,則只是做到了史學的功夫,卻沒有走進文藝的領(lǐng)域?!帽仁称坊瘜W專家,把一席菜的來源、成分以及烹調(diào)方法研究得有條有理之后便袖手旁觀,不肯染指?!乙詾樽钜o的事還是伸箸把菜取到口里來咀嚼、領(lǐng)略領(lǐng)略它的滋味。(朱光潛《談美——給青年的第十三封信》)
我們不但說了個“好”就算,還要說得出好在那里,不但說個“不好”就算,還要說得出不好在那里。這樣才夠得上稱得上文藝鑒賞。(葉圣陶《文藝作品的鑒賞》)
從程度上說,鑒賞是批評的第一階段,鑒賞在認識過程上比較批評的程度淺,我們考察一種藝術(shù)品時,必然是由鑒賞才精于批評的?!粋€藝術(shù)愛好者,絕不應(yīng)該止于鑒賞,應(yīng)該作進一步的批評,因為只有批評,才能認識藝術(shù)的真面目,才能對藝術(shù)有正確的評價。(征農(nóng)《批評和鑒賞的區(qū)別是怎樣的》)
再概括起來便是:考據(jù)是了解的基礎(chǔ);只有在深入了解的基礎(chǔ)上,方能進一步品味作品,進入鑒賞;進一步便是作出“好”與“不好”的評判,探究其所以好、所以不好的緣由,這便進入批評。所以,考據(jù)——鑒賞——批評,實為文藝研究的三個層次。鑒賞是其間不可少的中間環(huán)節(jié)。
鑒賞與批評雖然是兩碼事,但二者并無截然的鴻溝。甚至可以說,無批評的鑒賞和無鑒賞的批評一樣是不可思議的?!百p析”一辭之所以廣泛得以應(yīng)用,正在于它于此有所發(fā)明。究其出處,乃在陶淵明詩?!兑凭印吩娫疲骸捌嫖墓残蕾p,疑義相與析?!奔s而言之曰“賞奇析疑”,曰“賞析”??芍百p”與“析”原為二事,賞即欣賞,是感性直觀的、審美的,析即評判,是理性分析的、思辨的,但二者又可互相滲透融合無間?!百p析”一辭較之通常所謂的欣賞、鑒賞,在揭示欣賞與批評之關(guān)系上,似乎更加深刻,更能顯示欣賞活動的此項本質(zhì)特征。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5001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漢語修辭手法系列「什么是頂釋」
下一篇: 比喻的詩歌的表現(xiàn)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