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鬣無措法師住焦山,而實未嘗住
。我來輒問法
,法師了無語。法師非無語
,不知所答故。君看頭與足
,本自安冠屨譬如長鬣人
一旦或人問
,每睡安所措?歸來被上下
,一夜無著處。展轉(zhuǎn)遂達(dá)晨
,意欲盡鑷去。此言雖鄙淺
,故自有深趣。持此問法師,法師一笑許
。(蘇軾《書焦山綸長老壁》,《蘇軾詩集》卷十一)熙寧七年(1074)二月
,蘇軾途經(jīng)鎮(zhèn)江焦山寺,參謁住持綸長老,隨后題詩壁上。綸長老是西蜀梓州中江人,算是蘇軾的半個老鄉(xiāng)。焦山寺不屬于禪宗,因此詩中稱綸長老為“法師”,而非“禪師”。詩的前六句,寫參謁綸長老問法的情況
。“法師住焦山,而實未嘗住”,一開頭就是禪家機(jī)鋒,一個“住”字實有二義:前一是世俗義接下來六句“我來輒問法
這首詩最精彩的部分是關(guān)于長鬣人的比喻:“譬如長鬣人,不以長為苦
關(guān)于長鬣人的故事,趙次公注認(rèn)為:“此篇譬喻
結(jié)尾四句“此言雖鄙淺
借禪為詼道人出山去,山色如死灰
。白云不解笑
,青松有余哀。忽聞道人歸
,鳥語山容開。神光出寶髻,法雨洗浮埃
。想見南北山
,花發(fā)前后臺。寄聲問道人:借禪以為詼
。何所聞而去
,何所見而回?道人笑不答
,此意安在哉?昔年本不住
,今者亦無來。此語竟非是,且食白楊梅
。(蘇軾《聞辯才法師復(fù)歸上天竺以詩戲問》,《蘇軾詩集》卷十六)辯才法師
,法名元凈“道人出山去
“忽聞道人歸
僅從以上十句來看,無非是寫辯才去來上天竺的實況
“何所聞而去
,何所見而回”二句接下來是蘇軾對其笑意的猜測:“昔年本不住,今者亦無來
。”原來在辯才看來,昔與今、去與來皆本無差別,皆無所住而生其心,無須憂傷,也無須歡樂。這兩句很可能化用了《維摩詰經(jīng)·問疾品》文殊與維摩對答的話:“時維摩詰言:‘善來,文殊師利!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詩的結(jié)尾“此語竟非是,且食白楊梅”
,完全使用的是禪宗問答的慣用機(jī)鋒,使我們想起趙州和尚的公案:“師問新到:‘曾到此間么清人趙翼稱這首詩與《書焦山綸長老壁》:“此二首絕似《法華經(jīng)》《楞嚴(yán)經(jīng)》偈語,簡凈老橫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xué)中國俗文化研究所)
好書推薦北京語言大學(xué)方銘教授以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基礎(chǔ)
《鑒古知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古典釋義》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5094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