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龍門奉先寺》這首詩,一般被安排在杜甫編年詩集的最前頭
。作為第一首詩,自然會受到人們的重視,但比起第二首詩《望岳》來說,還是要遜色很多。杜甫自稱,在他很小的時候就表現(xiàn)出了很高的詩才?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斗钯涰f左丞丈二十二韻》道:“甫昔少年日,早充觀國賓
。讀書破萬卷
,下筆如有神。賦料揚雄敵
,詩看子建親
。”(本文所引杜詩
,均出自仇兆鰲《杜詩詳注》
,中華書局1979年版)在《壯游》中他更稱:“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場
。斯文崔魏徒
,以我似班揚。七齡思即壯
,開口詠鳳凰
。九齡書大字,有作成一囊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笨梢姡鸥ψ孕∫粊碜髟姺浅
?炭?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二來詩中表達的志向非常高遠,三來詩才
、詩藝不僅僅自負
,也得到了眾人的傾賞
。杜甫早年的詩一定很多
,只不過留存下來的只寥寥幾篇,《望岳》是一篇
,《游龍門奉先寺》也是一篇
。
據(jù)現(xiàn)有的資料來看,此詩大致是杜甫在唐開元二十四年(736)游東都洛陽時所作
。龍門
,古代又稱伊闕,在今河南省洛陽市區(qū)南約2公里處
。這里在北魏時期就開始建造石像佛窟
,至唐大盛?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F(xiàn)今猶存的奉先寺遺址,保存了龍門石窟規(guī)模最大
、藝術(shù)最為精湛的一組摩崖石像群
,其中就有馳名古今中外的“盧舍那大佛”。據(jù)該處現(xiàn)存刻于公元723年名為《河洛上都龍門山之陽大盧舍那龕記》石碑所說
,奉先寺石窟開鑿于唐高宗初
,咸亨三年(672)皇后武則天還贊助脂粉錢兩萬貫,至上元二年(675)建成
。據(jù)《舊唐書·五行志》記載
,開元十年(722)伊水大漲,奉先寺被淹
,遭到毀壞
,但根據(jù)現(xiàn)今考古發(fā)掘來看,此段記載或許有誤(具體說明
,可參看奉先寺遺址發(fā)掘工作隊《洛陽龍門奉先寺遺址發(fā)掘簡報》
,《中原文物》2001年第2期)。大體來講
,杜甫游覽
、夜宿的奉先寺就是現(xiàn)今奉先寺遺址唐時的奉先寺。下面
,我們具體來看這首詩
。
已從招提游,更宿招提境
。陰壑生虛籟
,月林散清影。天闕象緯逼
,云臥衣裳冷
。欲覺聞晨鐘,令人發(fā)深省
。
實要“映照”,還需“傳神”.png)
此詩題為“游”
,但詩中并沒有對游覽過程和游覽所見著墨很多,僅以開首“已從招提游
,更宿招提境”兩句一筆帶過
,似有文不對題之嫌,所以古代有學(xué)者指出
,應(yīng)該將此詩的題目“游”改為“宿”
。依《僧輝記》說,招提者,梵語本為“拓闕提奢”
,意為四方僧物
,后轉(zhuǎn)筆者訛拓為招,又去掉“闕奢”留了個“提”字
,就變成了“招提”
,意為十方主持寺院。杜甫前用“招提”代指住持
,更用“招提”代指寺院
。明末清初學(xué)者王嗣奭在《杜臆》中說,初讀前兩句起筆輕易草率
,后覺得不是如此
,甚至認為全詩“無一字不妙”。同時略后的大批評家金圣嘆更在“境”字上作文章
,說:“‘境’字與‘景’字不同:‘景’字鬧
,‘境’字靜;‘景’字近
,‘境’字遠
;‘景’字在淺人面前,‘境’字在深人眼底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保ā抖旁娊狻罚┐颂幤鸸P,有點像其后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齊魯青未了”,順筆寫來
,毫無造作
,但是細究起來,卻很有來頭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耙褟摹焙汀案蕖毙纬蓪φ眨瑢滋斓挠斡[行程順承交代清楚
,而且給人一種緊迫感
。而其后兩句,卻重點詳寫了夜宿的場景
,情境混涵
,氣氛非常安靜
。這樣
,前兩句和后兩句就形成了巨大的差異,也就構(gòu)成了足夠大的美學(xué)張力
,一張一弛
,一鬧一靜
。金圣嘆對“境”的體悟
,正點明了此地妙處。境
,在中國古代漢語中,本指平面實際的疆域
,經(jīng)佛教義理的拓展
、轉(zhuǎn)化,逐漸具有了較為抽象的虛涵空間和心意空間的意思
。杜甫此處沒有用景
,也沒有用寺或院,除去詩律音韻方面的考量外
,或許更多是看重了“境”字所能傳達的更為豐富的意涵吧
!若如此理解“境”,那么
,前句的“游”
,似乎也有了別樣的意味在。若我們將“招提”略微轉(zhuǎn)化一下
,變?yōu)椤捌刑帷?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從‘菩提游’”,“宿‘菩提境’”
,那本身就是在佛的世界里面了
。閑來一筆,卻能妙筆生花
。
三四句寫夜宿景象
。陰,山北曰陰
,此處不必拘泥于此
,因龍門西山為南北走向,山北就不知到哪里去了
,此處“陰”就指太陽落山后形成的蔭蔽山谷
。“陰壑生虛籟”
,即指太陽落山后
,暮色已濃,整個山谷升騰起綿綿水霧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盎[”字,自讓人想起
莊子“天籟”“地籟”“人籟”之說,說“籟”
,便有聲響
,而“虛籟”,當(dāng)指水霧升騰
,微風(fēng)吹拂山林草木所得之境了
。待至夜晚,薄霧散去
,明月高懸
,灑下清輝,又映照出林木的斑駁陰影
。一“生”一“散”
,一動一靜;前是“虛籟”
,萬象混涵往復(fù)
,生生不息;后是“清影”
,眾物寂靜無聲
,清亮澄明。前兩句的“已從”“更宿”匆忙的塵世生活
,至夜都恢復(fù)了平靜
,也都回到了大地自然的悄然運化之中。整體來看
,三四句所寫正是緊承上句“境”字而來
,順承鋪展,同時也將時間的默默流轉(zhuǎn)和盤托出
。由日入夜
,由動入靜,人也會由外在的行轉(zhuǎn)為內(nèi)在的“思”
。
可五六兩句并未轉(zhuǎn)入“思”
,而是繼續(xù)順承寫了徹夜的場景和人的處境。此處“天闕”二字
,引起了較多爭論
。自古及今,學(xué)者對此分兩派意見
,一派認為“闕”不合音律
、對仗,應(yīng)改為“天”或“天閱”
;一派認為“闕”不用改
,“天闕”即指龍門
,又此詩為杜甫早期作品,不必盡合聲律
。對原詩改字
,無論從何種角度說
,都是一個極為慎重的事
,也是極為麻煩的事。改“闕”為其他字
,雖有文本解說的理由
,但沒有版本的證據(jù),只能說如此改更好些
,卻無法說原詩就是如此
,現(xiàn)今存有的“闕”是傳抄者訛誤。至于合不合律
,對不對仗
,沒有一定的說法,更無法找到作者的證據(jù)
,只說杜詩中類似的詩如何如何
,并不能反證此詩就如何。所以
,我們還是依從現(xiàn)有可靠版本的文本來說
。依清代學(xué)者仇兆鰲《杜詩詳注》引述,蔡興宗《正異》引《莊子》“以管窺天”來說當(dāng)為“窺”字
,楊慎說“天窺”“云臥”是倒字法
,“言窺天則星辰垂地”。當(dāng)代學(xué)者韓成武等認定“闕”為“窺”
,解釋說“‘窺’字寫出躺在床上的他
,目光從窗隙間偷偷地張望星空,這個行為表現(xiàn)出寺院的肅穆
、 星辰的逼近下壓
,表現(xiàn)出年輕的杜甫初宿寺院那種小心翼翼的心理”(韓成武《“天闕”應(yīng)為“天窺”之誤》,《天水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2009年第6期)
。從音律
、對仗上好說“闕”當(dāng)為“窺”,但是在解釋上卻有一定的難度
。窺
,本義指從小孔或縫里看,使用時又更多含有了“偷”的意義
,所以韓成武解釋說杜甫從窗隙間偷偷地張望星空
,可細想一下
,這是何等鄙陋的行為,與前面的詩境自然大異其趣
,真是天壤之別了
!所以,從詩句的解釋來看
,“窺”字極不合適
。若用“天闕”,最大的問題就是“不對仗”
。從律詩的規(guī)范來說
,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上下句習(xí)慣是對仗句。三四上下句是標(biāo)準(zhǔn)的對仗句
,五六句只開頭兩字不對
,其余三字也對。從“云臥衣裳冷”來看
,“云臥”可解釋為“臥在云中”
,如楊慎所說,語序倒裝
,且屬于中補結(jié)構(gòu)
,若按對仗來說,“天闕象維逼”的語詞組合方式應(yīng)與下句類同
,“象維逼”可正對“衣裳冷”
,“天闕”就應(yīng)正對“云臥”,那么解釋起來
,“天闕”便應(yīng)解釋為“闕在天上”
,也應(yīng)是中補結(jié)構(gòu),但這樣解釋顯然不合適
。而且
,“臥”是一個標(biāo)準(zhǔn)的動詞,“闕”如果作為動詞
,意為去除
、挖掘、毀壞
,即使作為形容詞
,也是殘缺、不完善之意
,與“天闕象維逼”整體意思不合拍
。大體來說,此處的“闕”
,應(yīng)視作一個名詞
,所謂“伊闕”是也
。可細究起來
,名詞性的“闕”
,正是從動詞性的“闕”轉(zhuǎn)化而來,所以名詞性的“闕”
,仍舊帶著動詞性的“闕”的某些涵義
。所以我們不如換一個角度,以“天闕”為中心來考量這兩句的對仗
。依上所論
,“天闕”可組合成主謂關(guān)系
,而“云臥”也可作為主謂關(guān)系的形式存在
,這樣二者就可以形成嚴(yán)整的對仗了。解釋起來
,“天闕”
,意為天在此處缺開,“云臥”
,意為云在此處臥躺
,如此來說,問題倒可轉(zhuǎn)變?yōu)槿绾蝸斫忉尅霸婆P”了
。那么
,將“云臥”理解為“云在此處臥躺”有何不可?這樣
,“天”和“象維”相應(yīng)
,“云”和“衣裳”相應(yīng),而“天闕”剛好與龍門相應(yīng)
,“云臥”又可與“天闕”相應(yīng)
,因為“天闕”之高,自然有“云臥”可想
。這樣一來
,實景、虛境相互生發(fā)
,相互映襯
,虛中有實,實中有虛
,自可造成一個“高處不勝寒”的勝境
。
自然,我們多數(shù)還是愿意依從楊慎的說法
,“天闕”“云臥”是倒字法
,“天闕”為“闕天”
,“云臥”為“臥云”?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墒?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這樣的解釋思路,主要是以“云臥”的組合方式來規(guī)范“天闕”的方式
,而且
,又為這二者預(yù)設(shè)了一個共同的主體——“我”。如此整個句子解釋起來就變?yōu)?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我——窺天”
,“我——臥云”,這樣看來
,此處無論如何不能是“闕”
。但是,這樣的理解合適嗎
?前文已說過
,“窺”是從小孔或縫隙中看,這樣看
,如何看天
?又如何能看到一個“象維逼”的境象?而“閱”“開”更不合適
。所以
,“我——窺天”的解釋方式是不合適的。莫礪鋒將“闕”還是“窺”視為一個“仍較難解”的杜詩學(xué)疑難問題
,自然是說
,還沒有人深入觀察到這個問題的癥結(jié)所在(莫礪鋒《杜詩學(xué)疑難問題舉隅》,《杜甫研究學(xué)刊》2004年第3期)
。我們只要將這個假想的主體——“我”去除
,“天闕”就會有更進一步的合理性了。所謂“天闕”
,一則暗示龍門
,二則明示天的缺口處,而天的缺口處
,自是與天相接
,此時龍門便與天熔為一爐,天上星辰便也混涵在龍門處了
。一個“逼”字
,正是要把天與此處混合一體的氣勢寫出,把天上星辰與“我”一體或同處一個平面的感受寫出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疤礻I象維逼”
,整體呈現(xiàn)的是“我”觀察和感受到的一個“現(xiàn)象”,如三四句一樣
,即“我觀察
、體驗到—‘陰壑生虛籟,月林散清影’”
,“我觀察
、體驗到—‘天闕象維逼’”,而非“我—窺天—象維逼”
。但與三四句比較
,此時“我”的感受更為明顯,由“逼”字托出
。下句順承寫“我”的感受
,便有了“云臥衣裳冷”的具體呈現(xiàn)。換句話說
,第五句一方面順承三四句純粹寫景
,另一方面又轉(zhuǎn)換
、開啟下面數(shù)句著重寫情即自我感受
。“天闕象維逼”
,不僅應(yīng)和而且大大彰顯了律詩起承轉(zhuǎn)合的結(jié)構(gòu)規(guī)律
。
七八兩句是詩的結(jié)尾,不僅要從五六兩句結(jié)
,還要從整首詩來結(jié)
。所以,這兩句的解釋
,我們要先從全詩來看
。“已從”“更宿”
,匆匆將白天的游覽過程寫完
,便轉(zhuǎn)入夜宿的場景、經(jīng)歷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瓣庅帧薄霸铝帧保脛又泻o
、靜中藏動的寫法
,將夜的混涵、寂靜全然寫出
,使人徹底進入到天地萬物合流一氣的境界中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疤礻I”“云臥”,由景入情
,清冷
、高寒之境已然呈現(xiàn),人之虛妄
、孤清也同時托出
。這樣,一個情感體驗線索便也形成
,先是“鬧”或“忙”
,接著是“靜”,然后是“清”
,最后是“冷”
。那么,“冷”之后是什么呢
?七八兩句揭示了答案
,為——覺(省)
。
這首先是一個自然的“覺”過程
,因為天亮了,該起床了
。當(dāng)然
,這一夜,杜甫睡在哪
,睡得怎么樣
,我們還不能確切地知道。從“天闕”“云臥”來看
,有些學(xué)者說杜甫睡在山上
,依韓成武的解釋,大體也要睡在有窗戶的房子里
。依據(jù)起首兩句來看
,既為“奉先寺”,又有招提僧
,可見
,寺院的規(guī)模不小,為杜甫找一個空閑的僧房應(yīng)沒有問題
。只不過這個僧房內(nèi)
,鋪蓋和基本的設(shè)施應(yīng)是非常簡陋。杜甫在夜晚有那么深切的體會,有那么強烈的感受
,應(yīng)該說這一夜也睡不踏實
。迷迷糊糊了一夜,將醒未醒時
,就聽到寺院的晨鐘敲響
。這是否有“一棒敲醒夢中人”之意呢?很難說
。這或許是杜甫當(dāng)時的真實寫照
。而此時,他被晨鐘喚醒
,回憶起昨夜的場景和感受
,自然要做一個深刻的省悟了。但省悟的什么
,省悟到什么
,杜甫卻在此戛然而止,整首詩被定格在了一個“省”上
。不過
,一“覺”一“省”,已經(jīng)可以將我們的情思轉(zhuǎn)入到了人生哲理的思索上去了
。所以
,王嗣奭說:“此詩景趣泠然,不用禪語而得禪理
,故妙
。”又說:“蓋人在塵溷中
,性真汩沒,不游招提
,謝去塵氛
,托足
凈土,情趣自別
。而更宿其境
,聽靈籟,對月林
,則耳目清曠
;逼帝座,臥云床
,則神魂兢凜
。夢將覺而觸發(fā)于鐘聲,故道心之微,忽然豁露
,遂發(fā)深省
,正與日夜息而旦氣清,剝復(fù)禪而天心見者同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保ā抖乓堋罚┤绱丝磥恚且獙⒍鸥Υ嗽娨蚨U理來闡釋了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墒牵U境有空
,有無
,而此詩卻難以看到“空”“無”的境象和思想。雖說整首詩由景到情再到覺
,可以推到哲思上
,但此詩并沒有做一個哲思的體悟和鋪展。與其說此詩有禪理
,不如說此詩更為客觀
、真切、具體地敘述了一次佛寺的身心游歷
。但到底游歷過后有無啟悟
,有無禪思,杜甫沒有說
,我們也不好妄加揣測了
。
總體來說,作為第一首與大家見面的杜詩
,已多少體現(xiàn)出了杜詩獨特的魅力
。首先是杜甫對生活境象的體會、感悟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
,也都有在生活中的感受、體悟
,但具體是什么
,卻是千差萬別,也是層次分明的
。較多的人是從外觀上來觀察
、體會這個生活及其場景、諸物
,少部分人是從抽象的哲思角度來體悟生活
,而杜甫卻是純粹在感受、體驗這個生活。當(dāng)他游覽了奉先寺后
,對外在的物象一筆帶過
,卻將關(guān)注、體會的中心
,放在了特殊的寺院“夜宿”上
。在這個無多人煙的寺院山林里,在這個清輝孤冷的月夜中
,杜甫沒有做抽象的哲思
,也沒有做人生況味的發(fā)抒,而僅僅是全身心地觀察
、體會
,而且,在這種觀察
、體會中
,他似乎并不急于要實現(xiàn)什么,達到什么
。其次是杜甫對自我體驗的準(zhǔn)確描摹
。杜甫說:“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保ā杜碱}》)他的意識里面,有很強的“作文立命”觀念
,所謂“為人性僻耽佳句
,語不驚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所以
,“生虛籟”“散清輝”“象維逼”“云臥”等
,看似信筆寫出,細思起來
,卻個個文字考究
,極為妥帖,真所謂“真境逼而神境生”(清笪重光《畫筌》)
。當(dāng)然,有此文字寫出
,一則基于他的深切體會
,二則基于他的文字修養(yǎng)。再次是杜甫的心思取向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中
,都會有一個或大或小的追求,這個追求在很多時候便決定了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觀察、索取和認識等
。杜甫來到這個奉先寺
,雖不能確定具體在哪一年,杜甫多大
,但至少從這首詩里
,我們還看不出杜甫比較明顯的心思追求。從整首詩的情思來看
,此時的心思是非常安靜
,非常沉著的。這里沒有青春熱血
,沒有志向浩嘆
,沒有孤往行隱,沒有哲思玄想
,他僅僅作為一個觀察者
、體驗者、發(fā)現(xiàn)者
、書寫者
,將整個身心投入到這個混涵往復(fù)、清冷寂靜的時空中
,來一回真切
、完整的體驗。他是一塊明鏡
,又不是一塊明鏡
;他是一個積極的肉身精靈,又不是一個獨立自我
、身心向外的行世者
。他的主體意識是空的,又因為全然感受
、體驗著自己的周遭世界
,他的主體意識是滿的。蘇軾說:“靜故了群動
,空故納萬境
。”(《送參寥師》)也許說的就是杜甫的心境吧
!但是
,我們必須看到,杜甫的心
,不是禪
,不是莊
,而或者可以用孟子的話稱,僅僅是一顆“赤子的心”吧
!
(作者單位:廈門大學(xué)嘉庚學(xué)院)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5112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