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我國古典詩詞的藝術(shù)手法
這一段話,雖然是以說“經(jīng)”的標準
,有意抬高“曲子詞”在文學發(fā)展史中的地位,也就是前人所謂“尊體”,不免有些牽強附會的說法,但一般富有思想內(nèi)容的作品,都得“同祖風騷”(借用沈約《宋書》卷六十七《謝靈運傳論》中語),措意比興,這看法還是比較正確的。唐孔穎達在解釋“詩有六義”時說:“賦、比
、興是詩之所用,風、雅、頌是詩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稱為義。”他又引漢儒鄭玄的話而加以引申:“比者,比方于物,諸言如者皆比辭也。興者,托事于物,則興者起也,取譬引類,起發(fā)己心,詩文諸舉草木鳥獸以見意者皆興辭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用比興來談詞
比興手法
缺月掛疏桐
驚起卻回頭
——《強村叢書》本《東坡樂府》卷二
他所描寫的
我們再看蘇軾的《水龍吟·次韻章質(zhì)夫楊花詞》:
似花還似非花
不恨此花飛盡
——《東坡樂府》卷二
這詞一開始就寫上“似花還似非花”六字
陳廷焯把“沉郁”二字作為填詞藝術(shù)的最高境界,并予以說明:“所謂沉郁者
,意在筆先,神余言外,寫怨夫思婦之懷,寓孽子孤臣之感。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飄零,皆可于一草一木發(fā)之。而發(fā)之又必若隱若見,欲露不露北宋詞人如賀鑄,有一部分作品是接近蘇軾而下開辛棄疾的豪邁之風的
。他嘗說學詩于前輩,有了八句心得,是:“平澹不流于淺俗,奇古不鄰于怪僻,題詩不窘于物象,敘事不病于聲律,比興深者通物理楊柳回塘
返照迎潮,行云帶雨
——《強村叢書》本《東山詞》卷二
他所刻意描畫的
蕭蕭江上荻花秋
惜分長怕郎先去,直待醉時休
——《強村叢書》本《東山詞補》
也只是觸物起興
和賀鑄用同一手法,借物喻人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
無意苦爭春
——《宋六十家詞》本《放翁詞》
上片借梅花的冷落凄涼
至于姜夔的《小重山令·賦潭州紅梅》:
人繞湘皋月墜時,斜橫花樹小
鷗去昔游非
——《白石道人歌曲》
他所刻意描繪的是虛擬的“梅魂”,又托意湘妃
我們再來探索一下姜夔那兩闋號稱“千古詞人詠梅絕調(diào)”(鄭文焯手批《白石道人歌曲》)的《暗香》《疏影》
舊時月色
江國
,正寂寂。嘆寄與路遙,夜雪初積。翠尊易泣,紅萼無言耿相憶。長記曾攜手處,千樹壓、西湖寒碧。又片片、吹盡也,幾時見得?——《白石道人歌曲·暗香》
苔枝綴玉,有翠禽小小
,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籬角黃昏,無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慣胡沙遠,但暗憶、江南江北。想佩環(huán)、月夜歸來,化作此花幽獨。猶記深宮舊事
——《白石道人歌曲·疏影》
我們要了解這兩首詞的比興所在
,必得約略了解他所處的時代和他所常往還的朋友是些什么人物。他在他所寫的“自敘”里提道:“參政范公(成大)以為翰墨人品皆似晉、宋之雅士。待制楊公(萬里)以為于文無所不工,甚似陸天隨(龜蒙)。于是為忘年交?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我們試把張惠言
、鄧廷楨、鄭文焯、夏承燾諸人的說法參互比較一下至于《疏影》一闋,為“傷心二帝蒙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