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西伯戡黎第十六》譯文與賞析西伯戡黎第十六
西伯戡黎第十六
【原文】
殷始咎周,周人乘黎。祖伊恐,奔告于受,作《西伯戡黎》。西伯既戡黎[529],祖伊[530]恐,奔告于王。曰:“天子!天既訖我殷命[531]。格人元龜[532],罔敢知吉[533]。非先王不相[534]我后人,惟王淫戲用自絕[535]。故天棄我,不有康食[536]。不虞天性[537],不迪率典[538]。今我民罔弗欲喪[539],曰:‘天曷不降威[540]?’大命不摯[541],今王其如臺[542]?”王曰:“嗚呼!我生[543]不有命在天?”祖伊反[544]曰:“嗚呼!乃罪[545]多,參[546]在上,乃能責命于天[547]?殷之即喪,指乃功[548],不無戮[549]于爾邦!”
【注釋】
[529]西伯:即周文王。文王居岐山,封為雍州伯,雍州在西,所以被稱為西伯??保╧ān)的意思是戰(zhàn)勝。黎是殷王朝的屬國,在今天山西長治境內(nèi)。
[530]祖伊:人名,是祖己的后代、商紂王的賢臣。
[531]既:古漢語中表示完成的副詞,已經(jīng)。訖:終止。殷命:殷商的命數(shù)。
[532]格人:能通曉天地吉兇的至人、賢人。格,到、至。元龜:大龜,古代占卜的用具。
[533]罔敢:不能。罔,通“無”。知:覺察,感到。
[534]相:輔佐,幫助。
[535]淫戲:荒淫嬉戲。用:以。
[536]康:寧的意思。食:動詞,吃飯。
[537]虞:度,考慮。天性:上天安民的性情。
[538]迪:由,遵從。率典:常法。
[539]罔弗欲喪:沒有人不希望紂滅亡。罔,無,沒有。
[540]曷:疑問代詞,何,為什么。降威:降下懲罰。
[541]摯:至,到,來。
[542]如臺:如何,怎么辦。
[543]生:一生下來,生來。
[544]反:反對,否定的。
[545]罪:過錯,失誤,錯誤。
[546]參:當作“累”,即多的意思。
[547]乃:寧,難道,表示轉(zhuǎn)折語氣。責命于天:向上天祈求好運。責,求、討。
[548]指:指示。功:實際上是罪過的意思,相當于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反語。
[549]戮:殺,滅亡。
【譯文】
周族不斷發(fā)展壯大,引起紂王的猜忌。紂王于是處處設防周伯姬昌。后來,周伯姬昌借機滅了商的屬國黎國。商紂的大臣祖伊非常驚恐,于是跑來勸紂王提防周伯姬昌。史官記述這件事,作《西伯戡黎》。周文王滅了黎國之后,祖伊非??只?,急忙跑來告訴殷紂王。祖伊說:“天子啊,上天恐怕要斷絕我們殷商的國運了!那善知天命的人用大龜來占卜,覺察不到一點吉兆。這不是先王不力助我們這些后人,而是因為大王淫蕩嬉戲自絕于天。因此,上天拋棄了我們,不讓我們安居飲食。大王不測度天性,不遵循常法。現(xiàn)在我們的臣民沒有誰不希望殷國滅亡,他們說:‘上天為什么還不降下威罰呢?’天命不再屬于我們了,大王現(xiàn)在打算怎么辦呢?”紂王說:“啊!我的命運難道不是早就由上天決定了嗎?”祖伊反問道:“??!您的過錯太多,上天已有所知,難道還能祈求上天的福佑嗎?殷商行將滅亡,從您的所作所為就看得出來,您的國家能不被周國消滅嗎!”
【解析】
西伯周文王打敗了殷商的屬國黎以后,紂王的諍臣祖伊驚慌失措地稟報紂王,史官記錄下進諫的過程,取名《西伯戡黎》。在這篇君臣對話中,祖伊直言敢諫,正告紂王荒淫無度而怙惡不悛已招致天怒人怨,直言不諱地指出殷命將終的危急情勢,規(guī)勸紂王勤勉政事,努力為國家命運著想。文中“今我民罔弗欲喪,曰天曷不降威?”與《湯誓》中的“時日曷喪,予及汝皆亡”一樣,反映了人民對暴君的無比怨恨。殷紂王是中國歷史上有明確記載的暴君。殷商從高祖成湯開國算起,歷經(jīng)30世、600余年,傳到了紂王,殷商的江山就在他的手上的換了主人。
據(jù)說紂王本來并不是個等閑之輩,自幼便才思敏捷,能言善辯,而且體格魁梧,力大無比,可以把九頭牛拉著向后退,單手托住宮殿大梁讓人從容換掉梁柱而面不改色。他登上王位之時,也有過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四夷拱手、八方臣服的好時光,曾號令天下八百諸侯。他的弱點在于好色、奢侈、殘暴。他在寵妃妲己的慫恿下,,筑“酒池肉林”取樂,造鹿臺笙歌宴舞,以制造了刑具“炮烙”懲罰異己分子。妲己最后被周武王斬首轅門,紂王在鹿臺點火自焚,死前曾說“天亡我也”。其實,這是咎由自取,罪有應得。古人說,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紂王用民脂民膏建造的鹿臺,恰好成了他的葬身之處。
尚書《西伯戡黎第十六》譯文與賞析 西伯戡黎第十六
西伯戡黎第十六
【原文】
殷始咎周,周人乘黎。祖伊恐,奔告于受,作《西伯戡黎》。西伯既戡黎[529],祖伊[530]恐,奔告于王。曰:“天子!天既訖我殷命[531]。格人元龜[532],罔敢知吉[533]。非先王不相[534]我后人,惟王淫戲用自絕[535]。故天棄我,不有康食[536]。不虞天性[537],不迪率典[538]。今我民罔弗欲喪[539],曰:‘天曷不降威[540]?’大命不摯[541],今王其如臺[542]?”王曰:“嗚呼!我生[543]不有命在天?”祖伊反[544]曰:“嗚呼!乃罪[545]多,參[546]在上,乃能責命于天[547]?殷之即喪,指乃功[548],不無戮[549]于爾邦!”
【注釋】
[529]西伯:即周文王。文王居岐山,封為雍州伯,雍州在西,所以被稱為西伯??保╧ān)的意思是戰(zhàn)勝。黎是殷王朝的屬國,在今天山西長治境內(nèi)。
[530]祖伊:人名,是祖己的后代、商紂王的賢臣。
[531]既:古漢語中表示完成的副詞,已經(jīng)。訖:終止。殷命:殷商的命數(shù)。
[532]格人:能通曉天地吉兇的至人、賢人。格,到、至。元龜:大龜,古代占卜的用具。
[533]罔敢:不能。罔,通“無”。知:覺察,感到。
[534]相:輔佐,幫助。
[535]淫戲:荒淫嬉戲。用:以。
[536]康:寧的意思。食:動詞,吃飯。
[537]虞:度,考慮。天性:上天安民的性情。
[538]迪:由,遵從。率典:常法。
[539]罔弗欲喪:沒有人不希望紂滅亡。罔,無,沒有。
[540]曷:疑問代詞,何,為什么。降威:降下懲罰。
[541]摯:至,到,來。
[542]如臺:如何,怎么辦。
[543]生:一生下來,生來。
[544]反:反對,否定的。
[545]罪:過錯,失誤,錯誤。
[546]參:當作“累”,即多的意思。
[547]乃:寧,難道,表示轉(zhuǎn)折語氣。責命于天:向上天祈求好運。責,求、討。
[548]指:指示。功:實際上是罪過的意思,相當于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反語。
[549]戮:殺,滅亡。
【譯文】
周族不斷發(fā)展壯大,引起紂王的猜忌。紂王于是處處設防周伯姬昌。后來,周伯姬昌借機滅了商的屬國黎國。商紂的大臣祖伊非常驚恐,于是跑來勸紂王提防周伯姬昌。史官記述這件事,作《西伯戡黎》。周文王滅了黎國之后,祖伊非??只牛泵ε軄砀嬖V殷紂王。祖伊說:“天子啊,上天恐怕要斷絕我們殷商的國運了!那善知天命的人用大龜來占卜,覺察不到一點吉兆。這不是先王不力助我們這些后人,而是因為大王 *** 嬉戲自絕于天。因此,上天拋棄了我們,不讓我們安居飲食。大王不測度天性,不遵循常法?,F(xiàn)在我們的臣民沒有誰不希望殷國滅亡,他們說:‘上天為什么還不降下威罰呢?’天命不再屬于我們了,大王現(xiàn)在打算怎么辦呢?”紂王說:“??!我的命運難道不是早就由上天決定了嗎?”祖伊反問道:“?。∧倪^錯太多,上天已有所知,難道還能祈求上天的福佑嗎?殷商行將滅亡,從您的所作所為就看得出來,您的國家能不被周國消滅嗎!”
【解析】
西伯周文王打敗了殷商的屬國黎以后,紂王的諍臣祖伊驚慌失措地稟報紂王,史官記錄下進諫的過程,取名《西伯戡黎》。在這篇君臣對話中,祖伊直言敢諫,正告紂王荒淫無度而怙惡不悛已招致天怒人怨,直言不諱地指出殷命將終的危急情勢,規(guī)勸紂王勤勉政事,努力為國家命運著想。文中“今我民罔弗欲喪,曰天曷不降威?”與《湯誓》中的“時日曷喪,予及汝皆亡”一樣,反映了人民對暴君的無比怨恨。殷紂王是中國歷史上有明確記載的暴君。殷商從高祖成湯開國算起,歷經(jīng)30世、600余年,傳到了紂王,殷商的江山就在他的手上的換了主人。
據(jù)說紂王本來并不是個等閑之輩,自幼便才思敏捷,能言善辯,而且體格魁梧,力大無比,可以把九頭牛拉著向后退,單手托住宮殿大梁讓人從容換掉梁柱而面不改色。他登上王位之時,也有過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四夷拱手、八方臣服的好時光,曾號令天下八百諸侯。他的弱點在于好色、奢侈、殘暴。他在寵妃妲己的慫恿下,,筑“酒池肉林”取樂,造鹿臺笙歌宴舞,以制造了刑具“炮烙”懲罰異己分子。妲己最后被周武王斬首轅門,紂王在鹿臺點火自焚,死前曾說“天亡我也”。其實,這是咎由自取,罪有應得。古人說,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紂王用民脂民膏建造的鹿臺,恰好成了他的葬身之處。
尚書國學書苑《尚書》內(nèi)容提要 《尚書》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記言體史書,是關(guān)于上古時代的政事史料匯編。《尚書》按朝代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按文體分為誥、訓、謨、誓、命、典六種。主要記載了上古帝王有關(guān)政事和治國的言論,也保存了古代經(jīng)濟、地理及社會性質(zhì)等方面的珍貴史料。
《尚書》原稱《書》,系上古各朝史官記錄,非成于一人之手,后由孔子編訂,戰(zhàn)國時已有很高的地位,在《荀子》一書中已把它稱之為“經(jīng)”,漢代改稱《尚書》。尚者,上也?!吧袝币饧瓷瞎胖畷?,是漢人對它的尊稱,也可見古人對它的重視。
《尚書》有珍貴的上古文獻價值,也有非常深刻的思想。內(nèi)中如周公諸篇,對中國后世政治思想影響巨大,堪稱儒家思想的淵藪?!渡袝芬灿休^高的.文學成就,語言生動,有渾厚古雅的氣勢和質(zhì)樸的美感,漢代《尚書大傳》引子夏語,謂之“昭昭如日月之代明,離離若參辰之錯行”。不過,由于時代久遠,對于今人而言,《尚書》文字佶屈聱牙,艱深晦澀,讓人望而卻步,差不多是十三經(jīng)里最缺乏“親和力”的了。但是,我們不能要求兩千多年前的史官用我們今天的文字。不知古無以論今,看看古代名君圣主如何“協(xié)和萬邦”,農(nóng)業(yè)如何發(fā)展,盤庚如何遷都,武王如何伐紂,至少,看看古代的王侯將相如何說話,也不失為一件快事!
《尚書》版本很多,有宋刊巾箱《八經(jīng)》本等。注本中清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較為完備。今據(jù)清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瘫菊怼?/p>
《尚書》釋義 《尚書》的尚常見有三種解釋方法:一種說法認為“上”是“ 上古”的意思,《尚書》就是“上古的書”;另一種說法認為“上”是“ 尊崇”的意思,《尚書》就是“人們所尊崇的書”;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尚”是代表“君上(即君王)”的意思,因為這部書的內(nèi)容大多是臣下對“君上”言論的記載,所以叫做《尚書》。
劉起釪的《尚書學史》認為《尚書》作為書名是漢代的事。
《尚書正義》說鄭玄“依《書》緯,以‘尚’字是孔子所加?!瘪R王堆帛書易《要》篇,孔子就是稱《書》為《尚書》的?!啊兑菲姓强鬃臃Q《尚書》,所以《書》緯和鄭玄之說不為無本。這是以前我們不知道的?!?/p>
《尚書》,在作為歷史典籍的同時,向來被文學史家稱為中國最早的散文總集,是和《 詩經(jīng)》并列的一個文體類別。但這些散文,用今天的標準來看,絕大部分應屬于當時官府處理國家大事的公務文書,準確地講,它應是一部 體例比較完備的公文總集。李學勤先生指出:“《尚書》本為古代《歷書》,是我國歷代統(tǒng)治者治理國家的“政治課本”和理論依據(jù)。然而,由于真正的《尚書》 命運多舛,兩千多年來,我國學術(shù)界一直對傳世的古文《尚書》存在真?zhèn)沃疇?。傳統(tǒng)觀點認為:現(xiàn)存版本中真?zhèn)螀搿R话阏J為《 今文尚書》中《 周書》的《 牧誓》到《 呂刑》十六篇是西周真實史料,《文侯之命》、《 費誓》和《 秦誓》為《 春秋》史料,所述內(nèi)容較早的《 堯典》、《 皋陶謨》、《 禹貢》反而是戰(zhàn)國編寫的古史資料。今本《 古文尚書》總體認為是晉代 梅賾偽造,但也存在爭議。
李學勤先生一再強調(diào):“史料不是只用真假來判斷,而是有可行性高低的問題。” 因為研究先發(fā)現(xiàn)的大量簡帛書籍,與現(xiàn)存古書相對比,不難看到,在古書的產(chǎn)生和傳流過程中,有以下多種情形值得注意:
1、佚失無存。
2、名亡實存。
3、為今本一部。
4、后人增廣。
5、后人修改。
6、經(jīng)過重編。
7、合編成卷。
8、篇章單行。
9、異本并存。
10、改換文字。
“總的說來,除了少數(shù)經(jīng)籍早已被立于學官,或有官本之外,古籍一般都要經(jīng)過較大的改動變化,才能定型?!?/p>
在 清華大學2008年7月入藏的一批戰(zhàn)國竹簡中,出現(xiàn)了失傳兩千多年的《尚書》真正原貌。
“ 清華簡中已發(fā)現(xiàn)有多篇《尚書》,有些篇有傳世本,如《金滕》、《康誥》等,但文句多有差異,甚至篇題也不相同” 。更多的是前所未見的佚篇。《傅說之命》與今本《說命》不是一回事。《書序》告訴我們《說命》是三篇。今天清華簡的《傅說之命》真是三篇 。李先生訂正說:“說簡中有《康誥》,后來證明是誤認?!?/p>
《尚書》本書目錄 虞書·堯典第一
虞書·舜典第二
虞書·大禹謨第三
虞書·皋陶謨第四
虞書·益稷第五
夏書·禹貢第一
夏書·甘誓第二
夏書·五子之歌第三
夏書·胤征第四
商書·湯誓第一
商書·仲虺之誥第二
商書·湯誥第三
商書·伊訓第四
商書·太甲上第五
商書·太甲中第六
商書·太甲下第七
商書·咸有一德第八
商書·盤庚上第九
商書·盤庚中第十
商書·盤庚下第十一
商書·說命上第十二
商書·說命中第十三
商書·說命下第十四
商書·高宗肜日第十五
商書·西伯戡黎第十六
商書·微子第十七
周書·泰誓上第一
周書·泰誓中第二
周書·泰誓下第三
周書·牧誓第四
周書·武成第五
周書·洪范第六
周書·旅獒第七
周書·金縢第八
周書·大誥第九
周書·微子之命第十
周書·康誥第十一
周書·酒誥第十二
周書·梓材第十三
周書·召誥第十四
周書·洛誥第十五
周書·多士第十六
周書·無逸第十七
周書·君奭第十八
周書·蔡仲之命第十九
周書·多方第二十
周書·立政第二十一
周書·周官第二十二
周書·君陳第二十三
周書·顧命第二十四
周書·康王之誥第二十五
周書·畢命第二十六
周書·君牙第二十七
周書·冏命第二十八
周書·呂刑第二十九
周書·文侯之命第三十
周書·費誓第三十一
周書·秦誓第三十二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5151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元戲劇《宮天挺·死生交范張雞黍》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