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詩的格律》
現(xiàn)代作家聞一多著名的詩歌論文,1926年5月13日在《晨報·詩鐫》上發(fā)表。這篇文章是聞一多詩歌理論的代表作,也是新詩格律派的理論宣言。它曾對新詩創(chuàng)作和新詩理論產(chǎn)生重大影響,多年來一直引起人們的議論,肯定與否定眾說紛紜。但無論如何它對新詩發(fā)展的推動作用是不容忽視的。
五四新文化運動給舊體詩詞以巨大沖擊。白話詩的出現(xiàn)導致了詩歌形式的根本變革。一批先行者的嘗試為詩歌注入了新的生命。但是隨之而來的詩歌散文化傾向也逐漸引起了人們的不滿,尤其是某些詩作在形式上的隨意性使人為白話詩的前途感到擔憂。在這種情況下,作為詩人的聞一多,以其豐富的創(chuàng)作實踐為依據(jù),試圖為白話詩的發(fā)展指明方向,提出了很有影響的“格律說”。
所謂“格律”,在聞一多來講不光是指詩歌的韻律和節(jié)奏,而是泛指詩歌的形式。作者自己標明格律是指Form,即形式、形體、格式。在《詩的格律》一文中,前半部分主要論述了詩歌格律的必要性。他批判了那種打著返回自然和浪漫主義旗號來取消詩歌形式的觀點,認為藝術(shù)是創(chuàng)造,自然美不等同于藝術(shù)美,詩歌的情感需要格律來激發(fā),需要格律來表現(xiàn)。他的中心思想是:詩人樂意戴著腳鐐跳舞。他說: “恐怕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著腳鐐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只有不會跳舞的才怪腳鐐礙事,只有不會作詩的才感覺得格律的束縛。對于不會作詩的,格律是表現(xiàn)的障礙物;對于一個作家,格律便成了表現(xiàn)的利器。” (《詩的格律》)把作詩當做戴腳鐐跳舞,這一生動比喻廣為流傳,成為聞一多詩論的簡明概括。
文章后半部分著重分析了格律的“原質(zhì)”,即詩歌形式的內(nèi)涵,它包括哪些成分。作者根據(jù)視覺和聽覺兩方面把詩歌的形式分解為音樂美、繪畫美和建筑美。音樂美指音尺、平仄、韻腳。音尺也就是詩句的節(jié)奏。繪畫美指詞藻,作者沒有詳細論述。建筑美指詩節(jié)的勻稱和詩句字數(shù)的整齊,是作者對詩歌的獨特要求。他自己在創(chuàng)作實踐中也身體力行。
聞一多的詩論可以見出來自中國古典詩歌和歐美詩歌兩方面的影響。在白話詩徹底摒棄了舊詩形式之后,如何建立新詩形式, 《詩的格律》代表了這一嘗試。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5171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七絕《王駕·社日》詩詞賞析
下一篇: 《行宮》原文注釋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