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大道家園 >> 綜合瀏覽區(qū) >> 傳統(tǒng)資訊 >> 傳統(tǒng)文學(xué)

      《詠貧士》——尋求文化記憶中的知音

      大道家園 2023-07-23 20:39:43

      歐陽修對陶淵明頗為羨慕:“吾見陶靖節(jié),愛酒又愛閑

      。”然而閑居看似簡單,卻鮮有人能拋棄富貴
      ,甘心貧窮?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对佖毷俊犯嬖V我們
      ,陶淵明并不總是如“采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般靜穆
      ,他的內(nèi)心也充滿著矛盾
      ,他最終能依“道”而行,主要依賴從古圣先賢的事跡中挖掘的固窮精神

      、 孤云與飛鳥

      《尚書·洪范》有所謂“六極”

      ,其四為“貧”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柏殹?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孔傳:“困于財(cái)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痹婿J(rèn)為:“陶淵明隱居之初
      ,生活尚不致貧窮如是
      。此蓋屢遭災(zāi)禍
      ,七十歲以后所作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澫涤谒挝牡墼味暌页螅ㄋ亩澹瑴Y明七十四歲
      。早于《有會(huì)而作》、《乞食》一年
      ,一年后寫此二詩時(shí)貧窮之狀尤甚矣。”

      《詠貧士》由七首詩組成

      。前兩首分別吟詠?zhàn)髡弋?dāng)下的生活與情感,后五首則每首吟詠一到兩位歷史人物
      ,重現(xiàn)當(dāng)時(shí)的歷史情境,展示古圣先賢的精神風(fēng)貌
      ,向他們致敬。

      《詠貧士》其一首句以“萬族各有托

      ,孤云獨(dú)無依”暗示了作者的處境
      。云本為聚散無根之物
      ,更何況離群之孤云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肮隆薄蔼?dú)”二字強(qiáng)調(diào)了寂寞苦悶之情
      。李善注:“孤云
      ,喻貧士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薄皶釙峥罩袦?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何時(shí)見余暉
      ?”隨著時(shí)間的流逝
      ,孤云的境遇非但沒有好轉(zhuǎn)
      ,反倒越來越暗淡失色
      ,不知不覺消失于天空之中
      ,不曾留下一抹余暉
      。孤云的存在是被人所忽視的
      ,其寂滅沒有任何人關(guān)注
      ,只是自生自滅而已
      。孤云意象本于《九章·悲回風(fēng)》:“憐浮云之相佯
      。”王逸注:“相佯
      ,無依據(jù)之貌?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薄毒耪隆肥菓?zhàn)國時(shí)期屈原的作品
      。屈原懷才不遇
      ,被君王放逐
      ,一副忠君熱腸
      ,無處可訴
      ,“以我觀物
      ,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他發(fā)現(xiàn)浮云如他一般無所歸依
      ,對其產(chǎn)生憐惜之情
      。陶淵明使用孤云這一意象
      ,既是在對古代文化的喚醒與認(rèn)同
      ,其“有我之境”的表現(xiàn)手法
      ,亦得益于以寫哀景怨情見長的屈原
      。屈原被放逐是君王的昏庸造成的;而陶淵明主動(dòng)選擇歸隱
      ,成為貧士
      ,則是由于世道的黑暗
      ,出于避世存身與保存真性情的需要
      。二者在濁世之中努力保持自身的高潔情操則是一致的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肮略啤笔秦毷康南笳?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接下來
      ,一只與眾不同的飛鳥再次宣告隱居是陶淵明的必然選擇

      陶詩在不同的場合使用了飛鳥這一意象

      ,如“望云慚高鳥
      ,臨水愧游魚”“棲棲失群鳥
      ,日暮猶獨(dú)飛”“云無心以出岫
      ,鳥倦飛而知還”“悲風(fēng)愛靜夜
      ,林鳥喜晨開”“羈鳥戀舊林
      ,池魚思故淵”等
      。然而在此詩中
      ,飛鳥這一意象群發(fā)生了分化:“朝霞開宿霧
      ,眾鳥相與飛
      。遲遲出林翮
      ,未夕復(fù)來歸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碑?dāng)朦朧的霧氣隨著朝霞的升起而漸漸散開
      ,眾鳥紛紛飛出巢穴覓食
      ,有只飛鳥卻遲出早歸
      。李善注:“眾鳥
      ,喻眾人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北婙B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隱喻現(xiàn)實(shí)生活中絕大多數(shù)人對于仕途的選擇
      ,此鳥則隱喻陶淵明出處與世俗異趣
      。為何異趣
      ?陶淵明解釋是:“量力守故轍
      ,豈不寒與饑
      ?”“故轍”隱喻回歸田園
      。歸隱是量力而行的舉動(dòng),一如《歸園田居》的“守拙歸園田”
      。相比于眾人之投機(jī)取巧以獲得現(xiàn)實(shí)的好處
      ,“守拙”需要勇氣
      ,也要付出饑寒的代價(jià)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鬃印安涣x而富且貴
      ,于我如浮云”的瀟灑言論
      ,多多少少遮蔽了饑寒帶來的壓迫感
      ,給人以崇高的道德美感
      ,但臻于道德至境的陶淵明并未在現(xiàn)實(shí)中找到能夠忍受饑寒的知音
      ,于是他在該詩結(jié)尾嘆息:“知音茍不存
      ,已矣何所悲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薄爸簟币辉~讓我們又回到屈原《離騷》結(jié)尾那濃重深厚的悲哀之中:“已矣哉
      ,國無人莫我知兮
      ,又何懷乎故都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毙稳菘蓍露舷虑笏?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歷經(jīng)劫難而對故國懷著濃重的悲哀與熱戀的詩人
      ,與蕭然陋室之中的詩人面影相重疊
      。我們聽到的仿佛不只是陶淵明的詠嘆
      ,還有屈原的嘆息

      、 現(xiàn)實(shí)中貧士的世界

      陶淵明在辭去彭澤令時(shí)已經(jīng)預(yù)見到辭官之后必然會(huì)陷入饑凍交迫的境地

      ,而且做好了充分的思想準(zhǔn)備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稓w去來兮辭》序曰:“質(zhì)性自然,非矯勵(lì)所得
      。饑凍雖切
      ,違己交病
      。”《詠貧士》其二中
      ,陶淵明真的陷入了他曾預(yù)想的境地:“凄厲歲云暮,擁褐曝前軒
      。南圃無遺秀,枯條盈北園
      。傾壺絕余瀝
      ,窺灶不見煙
      。詩書塞座外
      ,日昃不遑研
      。閑居非陳厄
      ,竊有慍見言
      。何以慰吾懷
      ?賴古多此賢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這首詩的前三句交代了時(shí)令

      、環(huán)境與詩人窘迫困頓的處境
      。寒涼的歲暮
      ,詩人緊緊擁著粗布衣服
      ,坐在門欄下曬太陽
      ,從中汲取一點(diǎn)溫暖
      。房子周圍的花兒都已凋謝
      ,樹木只剩下了光禿禿的枝條
      。這蕭條的冬日景象,與“孟夏草木長
      ,繞屋樹扶疏”的景致形成鮮明對比
      。而詩人的處境
      ,也與“歡然酌春酒
      ,摘我園中蔬”時(shí)較為充裕的物質(zhì)條件相比
      ,貧寒了許多
      。酒壺里倒不出一滴殘余的剩酒
      ,本應(yīng)生出裊裊炊煙的柴火灶
      ,也因無米可煮
      、無菜可吃而變得冷冷清清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梆噧觥闭媲械亟蹬R到詩人的生活中
      。《讀〈山海經(jīng)〉》中“泛覽周王傳
      ,流觀山海圖。俯仰終宇宙
      ,不樂復(fù)何如”的陶淵明一去不復(fù)返。詩書還在
      ,但已經(jīng)被他塞到了座外,太陽偏西了
      ,他都沒時(shí)間去研讀
      。生存成為了第一位的需要
      ,他需要依靠陽光的力量來幫助自己打起精神
      ,勉強(qiáng)過活
      。此時(shí)
      ,孔子走到了腹內(nèi)空空的詩人面前。他的落魄形象與此刻的詩人何其相似
      。“在陳絕糧
      ,從者病
      ,莫能興
      。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
      ?’子曰:‘君子固窮
      ,小人窮斯濫矣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保ā墩撜Z·衛(wèi)靈公》)孔子在陳遭到圍困,絕糧七日
      。子路慍怒地責(zé)問他:“君子也有窮困的時(shí)候嗎?”孔子以“君子固窮”來回答
      。陶淵明雖未遭到圍困,但在閑居中也遇到了與孔子極其相似的窘境
      ,“窺灶不見煙”表明他已絕糧
      ,“竊有慍見言”則表明家人對他不乏抱怨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对佖毷俊菲淦咴疲骸澳牮嚫腥势?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泣涕向我流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北M管陶淵明也曾說過“室無萊婦”(《與子儼等疏》)
      ,但他對妻子是理解的
      ,也是充分愛護(hù)的
      ,因此賦予了其“仁”的稱號。不過陶淵明對自我的期許是修養(yǎng)真性
      ,保持善名,這是他的夙愿,不能因生活困苦而輕易否定:“投冠旋舊墟
      ,不為好爵縈。養(yǎng)真衡茅下
      ,庶以善自名?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保ā缎脸髿q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涂中》)孔子對君子固窮的肯定,為現(xiàn)實(shí)中如孤云
      、失群鳥般失落的陶淵明給予了寶貴的精神支持
      。他以“何以慰吾懷
      ,賴古多此賢”收束這首詩,“此”即代指孔子和像他一樣固窮的古代的君子
      、賢人,正因?yàn)橛辛怂麄?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陶淵明孤寂
      、落寞的情緒才能得以緩解
      ,才能欣然接受眼前蕭瑟
      、冷清的一切
      ,理解妻子的慍怒
      ,怡然度過這籠罩著貧困與饑餓陰影的歲暮

      、 古圣先賢的身影

      從《飲酒》其三(榮叟老帶索)開始

      ,陶淵明帶我們走進(jìn)了一個(gè)生活著古圣先賢的純潔世界
      。出場的賢人分別是:九十歲鹿皮帶索
      、鼓琴而歌的榮啟期;捉襟見肘
      、納屨踵決而弦歌不輟的原憲;不戚戚于貧賤
      、不汲汲于富貴的黔婁;困于積雪之中不肯干人的袁安;見錢入即棄官的阮公;與世俗息交絕游
      、舉世僅有一位知音的張仲蔚;辭官而歸忍受清貧的黃子廉
      。這些先賢進(jìn)入陶淵明的詩歌
      ,是他經(jīng)過精心挑選的結(jié)果
      。下面以榮啟期和原憲為例加以說明

      這兩位先賢與孔子的生活時(shí)代基本平行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a href="/ddjy_100/226.html">列子·天瑞》記載:“孔子游于太山
      ,見榮啟期行乎郕之野
      ,鹿裘帶索
      ,鼓琴而歌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鬃釉唬骸壬詷?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何也?’對曰:‘吾樂甚多:天生萬物
      ,唯人為貴。而吾得為人
      ,是一樂也
      。男女之別
      ,男尊女卑
      ,故以男為貴
      。吾既得為男矣
      ,是二樂也
      。人生有不見日月
      、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
      ,是三樂也
      。貧者士之常也
      ,死者士之終也
      。處常得終
      ,當(dāng)何憂哉
      ?孔子曰:‘善乎!能自寬者也
      。’”榮啟期認(rèn)為
      ,單是上天所賦予的基本屬性,如性別
      、年齡
      、長壽
      ,就足以讓人快樂
      。貧
      ,是士人的常態(tài)
      ,死
      ,是生命的必然歸宿
      。生活的貧苦
      ,生命的終結(jié)
      ,都是士人一生中必然經(jīng)歷的經(jīng)過和結(jié)果
      ,如果認(rèn)清了這是宿命
      、天命使然,固窮就會(huì)變成情感上能夠輕易接受的事情
      ,不需要付出意志的極大努力。南朝墓葬中
      ,榮啟期與竹林七賢一起成為墓磚所刻畫的人物,與他對生死窮通的豁達(dá)態(tài)度密不可分
      。陶詩的兩大主題:貧困與死亡
      ,在榮啟期的這段對話中都可以找到答案,而他對榮啟期的描述“欣然方彈琴”
      ,也著重突出了榮公之樂。

      原憲和子貢都是孔子的及門弟子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俄n詩外傳》載:“原憲居魯
      ,環(huán)堵之室
      ,茨以蒿萊
      ,蓬戶甕牖
      ,揉桑以為樞
      ,上漏下濕
      ,匡坐而弦歌
      。子貢乘肥馬
      ,衣輕裘,中紺而表素
      ,軒車不容巷而往見之。原憲楮冠黎杖而應(yīng)門
      ,正冠則纓絕,振襟則肘見
      ,納屨則踵絕。子貢曰:‘嘻
      !先生何病也?’憲仰而應(yīng)之
      ,曰:‘憲聞之,無財(cái)謂之貧
      ,學(xué)而不能行謂之病
      。憲貧也
      ,非病也
      。若夫希世而行,比周而友
      ,學(xué)以為人
      ,教以為己
      ,仁義之匿
      ,車馬之飾
      ,衣裘之麗
      ,憲不忍為之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迂曞已?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面有慚色
      ,不辭而去。原憲乃徐步曳杖
      ,歌《商頌》而返。聲滿于天地
      ,如出金石?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原憲盡管貧窮

      ,但在“仁義之匿”的前提下
      ,縱然乘肥馬
      ,衣輕裘
      ,他也不愿為之
      。他明確指出
      ,無財(cái)謂之貧
      ,無德(“學(xué)而不能行”)謂之病
      ,暗示子貢之富并不值得欽慕
      。“仁義之匿”的前提
      ,也讓我們意識到固窮氣節(jié)的高尚所在
      。在不違背仁義的情況下
      ,君子是無需固窮的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鬃釉f過:“富而可求也
      ,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
      。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飯疏食飲水
      ,曲肱而枕之
      ,樂亦在其中矣
      。不義而富且貴
      ,于我如浮云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薄案欢豢汕蟆钡那疤嵴恰安涣x”
      ,即原憲所說的“仁義之匿”
      。陶淵明“豈望襲輕裘
      ,茍得非所欽”
      ,既是對孔子所說的“如不可求,從吾所好”的詩性演繹
      ,也是對子貢“乘肥馬,衣輕裘”的物質(zhì)至上主義的輕蔑
      。原憲的回答再現(xiàn)了孔子的人生追求
      ,他“捉襟見肘
      、納屨踵決”的生活困境
      ,正是對孔子“君子固窮”訓(xùn)誡的完美實(shí)踐
      。貧窮在這種歷史語境下被賦予了“仁義”的道德內(nèi)涵。陶淵明選擇“清歌暢商音”來表達(dá)原憲的固窮情操
      ,包含了對儒家“固窮”思想的肯定
      。而“清”“暢”二字
      ,更賦予了人格和聲音的雙重美感
      。子貢作為世俗士人的形象
      ,除在《韓詩外傳》中被刻畫成一個(gè)失敗者
      ,帶著內(nèi)心的不安和慚愧的臉色默默離開原憲所居住的陋巷外
      ,在《詠貧士》中也遭到陶淵明的批評——“賜也徒能辯
      ,乃不見吾心”?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稗q”字讓人想起孟子的“吾豈好辯也哉,吾不得已也”
      ,但子貢此處并沒有孟子的家國情懷,沒有浩然之氣
      ,只有俗人固有的對貧富貴賤的成見

      《詠貧士》其三的情感是波瀾起伏的

      。榮叟是道家人物
      ,天生善于“自寬”
      ,他可以毫不費(fèi)力地固窮
      ,并從中享受到真正的快樂;原憲對孔子的“固窮”精神確實(shí)做到了“學(xué)而能行”
      ,但他需要為身體力行固窮而付出艱苦的努力;陶淵明則在儒道之間跳進(jìn)跳出
      ,他有適合隱居的天性(“偶愛閑靜”)
      ,但也需要付出極大的意志力來使自己獲得精神上的平靜和滿足(“貧富常交戰(zhàn)
      ,道勝無戚顏”)。由此
      ,我們也不難發(fā)現(xiàn),在詠古圣先賢的貧士時(shí),陶淵明經(jīng)常不自覺地留下旁白
      ,表達(dá)他的情感波動(dòng)、思想變化
      。相比于出場的主角,他的旁白很突出
      ,讓人印象深刻
      。主角的演繹與旁白的穿插
      ,歷史與現(xiàn)實(shí)的交融
      ,為我們演繹了關(guān)于貧士生活的生動(dòng)話劇

      、 回憶的作用

      陶淵明在《詠貧士》中不斷回憶那些隱居的古圣先賢,目的是為了給自己寂寞潦倒的隱居生活找到精神支撐

      。而他之所以甘心隱居,其原因大致有三個(gè)方面

      其一,向往自然的心性

      。陶淵明充分了解自己“性剛才拙”的天性
      ,如果勉強(qiáng)出仕
      ,只會(huì)讓自己陷入痛苦
      。他的不少詩句都表明了這一點(diǎn):“性剛才拙
      ,與物多忤”“少無適俗韻
      ,性本愛丘山”“弱齡寄事外
      ,委懷在琴書”“質(zhì)性自然
      ,非矯勵(lì)所得。饑凍雖切
      ,違己交病”“人事固以拙,聊得長相從”等
      。蘇軾“掛冠不待年,亦豈為五斗”的說法是正確的,陶淵明在官場之中
      ,時(shí)時(shí)感到難以忍受的束縛
      ,甚至在征程之中
      ,先已抱了“心念山澤居”“暫與園田疏”的念頭,做好了辭官歸田的準(zhǔn)備
      ,不為五斗米而向鄉(xiāng)里小兒折腰,只是個(gè)導(dǎo)火索而已
      ,歸田是他遲早的選擇。

      其二

      ,懼禍的心理
      。世道黑暗
      ,宦海沉浮
      ,與其遭遇不測再后悔
      ,不如及早抽身
      。所以《與子儼等疏》云:“自量為己,必貽俗患
      。”《感士不遇賦》亦云:“密網(wǎng)裁而魚駭
      ,宏羅制而鳥驚。必達(dá)人之善覺
      ,乃逃祿而歸耕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其三

      ,悟道之舉
      。人生短暫
      ,禍福難測,不如與仁義為伴
      ,順性而行:“所以貴我身,其不在一生?一生復(fù)能幾
      ,倏如流電驚
      。鼎鼎百年內(nèi),持此欲何成
      。”“咄咄俗中惡
      ,且共從黃綺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薄拔嵘鷫艋瞄g
      ,何事紲塵羈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薄柏M不知其極,非道固無憂……朝與仁義生
      ,夕死復(fù)何求?”

      陶淵明的隱是主動(dòng)的

      ,也是被動(dòng)的。對自然的向往使得他在田園之中能尋找到真正的快樂
      ,而性剛才拙的個(gè)性
      ,使他不得不“量力守故轍”
      ,于山野田園之中終老此生
      。貧士的共同之處在于氣節(jié)
      。然而現(xiàn)實(shí)中的人聰明伶俐
      ,八面玲瓏,盡管有不少隱士或言談高妙的玄學(xué)家
      ,他們并非陶淵明的同道。朱熹說:“晉宋人物
      ,雖曰尚清高,然個(gè)個(gè)要官職
      。這邊一面清談
      ,那邊一面招權(quán)納貨。陶淵明真?zhèn)€能不要
      ,此所以高于晉宋人物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碧諟Y明與一般貪求榮利而在思想上求擺脫的隱士不同
      ,他不慕榮利
      ,遺世獨(dú)立,是真正的隱士
      。他的閑居看起來簡單卻極難實(shí)踐。陶淵明老年時(shí)饑寒交迫
      、簞瓢屢空
      ,甚至不得不叩門乞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F(xiàn)實(shí)生活中幾乎無人可以理解他的行為
      ,妻子對他也多有抱怨。他陷入極度的孤獨(dú)之中
      。幸好浩瀚的中國文化孕育了眾多品德高尚的賢人,他們志存高遠(yuǎn)
      ,是現(xiàn)實(shí)中的貧士,精神上的貴族
      。在邈遠(yuǎn)的文化記憶中
      ,陶淵明發(fā)現(xiàn)自己不再是煢煢孑立形影相吊的孤獨(dú)者
      ,而有著眾多的同路人
      。他積極主動(dòng)融入了古貧士這個(gè)群體
      ,發(fā)掘他們身上所蘊(yùn)含的寶貴的精神品質(zhì)
      ,彌補(bǔ)現(xiàn)實(shí)生活中沒有同道的遺憾。他終于為自己拋棄塵世宦途
      、棲遲衡門的抉擇尋找到了固窮的意義,恢復(fù)了堅(jiān)守貧寒生活的勇氣
      。因此
      ,盡管《詠貧士》的前兩首對現(xiàn)世困苦生活的描繪筆調(diào)有些沉悶憂郁,但在這組詩的結(jié)尾
      ,陶淵明擺脫了一切顧慮,用高亢
      、明亮的語調(diào)
      ,發(fā)出了振奮人心的心聲:“介焉安其業(yè)
      ,所樂非窮通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薄罢l云固窮難
      ,邈哉此前修?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對現(xiàn)代的讀者而言,《詠貧士》不僅敘述了老年陶淵明在極度困難的隱居生活中砥礪精神的過程

      ,也為我們抵抗現(xiàn)世的浮華與誘惑提供了精神的力量。千載而下
      ,陶淵明實(shí)際上已與孔子
      、榮啟期
      、原憲
      、黔婁、袁安
      、阮公、張仲蔚
      、黃子廉一道,成為了文化記憶中的另一座豐碑

      (作者單位:重慶大學(xué)人文社會(huì)科學(xué)高等研究院)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5246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未能及時(shí)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huì)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cuò)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shí)
      ,我們會(huì)第一時(shí)間予以刪除,并同時(shí)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元)宋褧《菩薩蠻·兩歧流水清如酒》原文賞析
      超詳細(xì)分析:《蘭亭集序》為什么能成為“天下第一行書”
      《蘭亭集序》為什么能成為“天下第一行書”
      ?有人說主要是唐太宗的大力推崇
      。但皇帝推崇又怎樣
      ?康熙
      、雍正、乾隆3位皇帝還推崇張照呢
      ,你知道他是誰么?藝術(shù)這東西
      ,皇帝推薦
      、國家認(rèn)證什么的都沒用
      《秦韜玉·貧女》題解與鑒賞
      貧女秦韜玉蓬門未識綺羅香[1]
      賈島《尋隱者不遇》表達(dá)什么 《尋隱者不遇》原文及賞析
      賈島(779—843)
      ,字閬仙
      。范陽(今屬北京房山區(qū))人
      。中唐著名的苦吟詩人
      。 ◆尋隱者不遇 ◆ 賈島 松下問童子
      ,言師采藥去
      。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處
      施蟄存:烏賊魚的戀
      作者:江錫銓 春天到了,烏賊魚也有戀愛
      。在海藻的草坪上
      ,在珊瑚的森林中,烏賊魚作獵艷的散步
      。烏賊魚以十只手
      ,——熱情的手,顫抖地摸索著戀愛
      唐詩的氣勢豪爽的清剛勁健之美
      唐詩的氣勢豪爽的清剛勁健之美與王維
      找?guī)灼鑼懱一ǖ淖魑?描寫桃花的作文
      1、春天來了
      ,桃花開了
      。我和媽媽到老家去做清明
      ,一路蹦蹦跳跳
      , 來到向往已久的桃花園,來到那桃花盛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