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秦紀·陳恭尹
謗聲易弭怨難除
,秦法雖嚴亦甚疏。夜半橋邊呼孺子
,人間猶有未燒書。陳恭尹是清初著名的遺民詩人,他的詩歌以懷古之作最為突出
。這首詩是他關于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的讀后感,實質(zhì)也是一首詠史詩。它具體針對秦始皇焚書一事,來抒發(fā)詩人自己的感想。第一句“謗聲易弭怨難除”,意思說
,人們抨擊秦王朝暴政的言論第二句“秦法雖嚴亦甚疏”?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肚厥蓟时炯o》記載焚書的法令云“史官非秦記皆燒之”
,其他各種書籍除“博士官所職”者外也都要“雜燒之”,甚至連偶然談論也得殺頭。此句是說,這種法令雖然嚴厲細密,但它事實上卻也十分疏闊,漏洞很多。為什么呢?接下去兩句,就用具體的事實說明這個看似矛盾的說法。第三句“夜半橋邊呼孺子”
。“孺子”是小伙子之意,指西漢張良。據(jù)《史記·留侯世家》,張良年輕時曾在下邳的一座橋上遇見一個由黃石變來的古怪老人,老人稱他為“孺子”,在一天夜里送給他一部《太公兵法》;他經(jīng)常研讀,后來果然輔佐漢高祖劉邦推翻了秦朝,被封為留侯。第四句“人間猶有未燒書”
,即由此證明,人間還有未曾燒掉的書,至此,全詩的含義也就明顯了;秦法難道不是很“疏”的嗎?秦王朝不以善政消除人們的怨恨,而企圖借焚書來消弭人們的議論,結(jié)果非但焚不盡書,反而更加激起人們的反抗,導致徹底的滅亡。在清初詩歌當中,“秦”往往暗指清朝
,所以,這首詩表面上寫的是秦朝,實際上寫的卻是借古諷今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5280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竇叔向《七律·表兄話舊》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