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一生最苦痛也最豐富的生活是在永州?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坝镭懜镄隆笔『?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既罹竄逐
,涉履蠻瘴,崎嶇堙厄
,蘊(yùn)騷人之郁悼。寫情敘事
,動(dòng)必以文。為騷文十?dāng)?shù)篇
,覽之者為之凄惻”(《舊唐書·柳宗元傳》),他的文學(xué)成就在此抵達(dá)了巔峰
。自稱“罪人”的柳宗元在永州十年牢獄般的生活
,雖不能說像當(dāng)年的阮籍“一日復(fù)一夕
,一夕復(fù)一朝”(《詠懷》其三十二)那樣數(shù)著手指頭苦捱日子
,卻也對前途充滿了憂慮
,對生活充滿了幽怨:“竄伏常戰(zhàn)栗
,懷故逾悲辛”(《種白蘘荷》)、“以罪大擯廢,居小州
,與囚徒為朋
,行則若帶纏索
,處則若關(guān)桎梏。彳亍而無所趨
,拳據(jù)而不能肆”(《與周君巢餌藥久壽書》)
。
英雄失路
、有志難伸、去國懷鄉(xiāng)
、身在貶謫
、孤苦寂寞等種種感情
,一時(shí)間都淤積在了柳宗元本來就易感的心頭,將這位少年得志
、渴望大有作為的志士壓得快要窒息
。在這樣特殊的處境下
,游覽山水與飲酒,就成了他度過困境的兩大重要支撐
。關(guān)于游覽山水
,柳宗元自己說:“余既委廢于世,恒得與是山水為伍?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保ā杜阌乐荽奘咕窝缒铣赝ぁ罚┙肃嵉吕ふf:“古來善為寫景文者
,莫如柳宗元。宗元遷謫永柳
,得山水以蕩其精神
,探幽發(fā)奇
。”(《水經(jīng)注引得序》)永州的山水讓柳宗元一見傾心、如逢知己
,柳宗元把它們寫得千嬌百媚、姿態(tài)橫生
,就是要以此映襯朝政的惡濁、權(quán)貴的無恥
,顯示自己高潔的人格和不甘沉淪的靈魂
。
對于柳宗元而言,游覽山水與飲酒是緊密關(guān)聯(lián)的,他往往通過飲酒來傳遞山水審美的特殊感受
。元和三年(808)春
,柳宗元游覽永州法華寺,寫下了《法華寺西亭夜飲賦詩序》:
醒”.png)
余既謫永州
,以法華浮圖之西臨陂池丘陵,大江連山
,其高可以上,其遠(yuǎn)可以望
,遂伐木為亭
,以臨風(fēng)雨,觀物初
,而游乎顥氣之始。間歲
,元克己由柱下史亦謫焉而來
。無幾何,以文從余者多萃焉
。是夜,會茲亭者凡八人
。既醉
,克己欲志是會
,以貽于后,咸命為詩
,而授余序
。
柳宗元初到永州,先住在龍興寺
。元和四年(809)在法華寺構(gòu)西亭以居
。法華寺地勢高峻
、自然環(huán)境優(yōu)越
,是觀賞風(fēng)景的絕佳之處?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队乐莘ㄈA寺新作西亭記》中說
,“法華寺居永州
,地最高”;剪伐清理叢莽雜蕪之后
,“萬類皆出
,曠焉茫焉,天為之益高
,地為之加辟
;丘陵山谷之峻
,江湖池澤之大,咸若有而增廣之者”
。面對如此美景,自然應(yīng)該開懷暢飲
,于是就有了《法華寺西亭夜飲》詩描繪的情景:
祇樹夕陽亭,共傾三昧酒
。
霧暗水連階,月明花覆牖
。
莫厭樽前醉
,相看未白首。
此詩作于元和三年(808)
,一說作于元和五年(810)。祇樹
,本指佛寺,這里指法華寺
。三昧
,梵語
,指止息雜念、使心神平靜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坝乐荻嘀喞簟保ā端湍细⒅萘恳棋⒅菪颉罚庥鱿嗨?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志趣相投的八位失意者,在霧暗月明
、流水淙淙
、鮮花盛放的春夜
,不管不顧
,敢于樽前拼一醉,以表明自己的頑強(qiáng)和不屈
。詩表達(dá)了對貶謫不滿,也表達(dá)了對前途的信心
。此時(shí)的柳宗元年三十四歲
,正值壯年,故云“未白首”
。“三昧酒”
,在詩中別有意味
,作者藉此希望自己能夠內(nèi)心歸于寧靜和安詳
。
對于柳宗元而言
,法華寺的西亭始終是他在永州觀賞風(fēng)景的中心和制高點(diǎn)。由此輻射
,他欣賞到了眾多的美景。元和四年(809)
,還是在法華寺的西亭上
,遠(yuǎn)望中的柳宗元發(fā)現(xiàn)西山景色殊異
,于是即刻前往探尋,登上西山之后
,種種至真至美的景象盡收眼底
,千古不朽的“永州八記”的前四記——《始得西山宴游記》《鈷潭記》《鈷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由此而成
,同時(shí)開啟了中國山水審美的新境界。其中
,《始得西山宴游記》最能見出柳宗元在欣賞山水時(shí)與酒的密切關(guān)系:
自余為僇人,居是州
,恒惴栗。其隙也
,則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
,窮回溪
,幽泉怪石
,無遠(yuǎn)不到。到則披草而坐
,傾壺而醉
。醉則更相枕以臥
,臥而夢
。意有所極,夢亦同趣
。覺而起
,起而歸
;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tài)者,皆我有也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
,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
,始指異之
。遂命仆人過湘江
,緣染溪,斫榛莽
,焚茅茷
,窮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
,箕踞而遨
,則凡數(shù)州之土壤
,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勢
,岈然洼然
,若垤若穴
,尺寸千里,攢蹙累積
,莫得遁隱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M青繚白
,外與天際
,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不與培為類。悠悠乎與顥氣俱
,而莫得其涯
;洋洋乎與造物者游
,而不知其所窮
。引觴滿酌,頹然就醉
,不知日之入
。蒼然暮色
,自遠(yuǎn)而至,至無所見
,而猶不欲歸。心凝形釋
,與萬化冥合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游于是乎始。
這里呈現(xiàn)的就是山水審美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物我融通之后
,內(nèi)心光明瑩潔
、虛靜清朗,從而進(jìn)入一種精神絕對自由的至美之境
。沉浸在此境界中,審美主體只覺得與浩氣相融
,與天地共游
,與對象已完全融合在了一起,從而產(chǎn)生出一種忘懷一切的自由感
,一種特殊的精神愉悅。酒在推動(dòng)審美主體與山水妙合無間的過程中
,起到了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
。
山水審美的“天人合一”境界是一種不受任何主客觀因素干擾
、專心致志的精神狀態(tài),與酒特別是醉帶給人的心理特征很相近。在這樣的時(shí)候
,人既不受名利雜念的干擾
,也沒有榮辱得失之考慮,完全沉浸在那個(gè)獨(dú)屬于自我的美和快樂的境界中了
。非痛飲酒
,不足以表達(dá)此時(shí)此刻的感受
,于是就有了“引觴滿酌,頹然就醉”的浪漫情致和美好景象
。柳宗元意適神暢
,泯忘物我
,與大自然已渾然為一了,山水審美境界與酒境界完全打通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靶哪吾專c萬化冥合”“無物無我
,不障不礙”
,既是山水審美境界
,也是酒境界。山水審美境界提升了酒境界
,酒境界又深化濃化了山水審美境界
,二者互融互通
,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更何況,游覽山水本身離不開美酒的相伴。
《新唐書·柳宗元傳》說柳宗元:“既竄逐
,地又荒癘,因自放山澤間
。其堙厄感郁
,一寓諸文
。”在這樣的處境下
,酒就成了柳宗元排遣內(nèi)心的孤獨(dú)悲苦乃至憤怒的重要手段
。如作于元和二年(807)的《飲酒》詩:
今夕少愉樂
,起坐開清尊
。
舉觴酹先酒
,為我驅(qū)憂煩
。
須臾心自殊
,頓覺天地暄
。
連山變幽晦
,綠水函晏溫
。
藹藹南郭門
,樹木一何繁
。
清陰可自庇
,竟夕聞佳言
。
盡醉無復(fù)辭,偃臥有芳蓀
。
彼哉晉楚富
,此道未必存。
向晚心境不佳
,只得借酒消愁
。幾杯酒下肚之后
,覺得心情不一樣了,天地也逐漸變得溫暖起來
。遠(yuǎn)山迷蒙
,綠水溫婉,樹木繁盛
,清陰可庇
,一晚上入耳的都是朋友們的溫慰之言
。在柳宗元看來,這樣的環(huán)境是值得一醉的
,何況醉后還有芳草地可以偃臥其上
。別人有別人的富貴
,卻不一定有我這樣的飲酒之樂。元和元年(806)
,唐憲宗大赦天下,然而“八司馬”不在赦免之列:“韋執(zhí)誼
、韓泰、陳諫
、柳宗元
、劉禹錫
、韓曄、凌準(zhǔn)
、程異等八人
,縱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保ā杜f唐書·憲宗紀(jì)》)這就擊碎了柳宗元渴望早日復(fù)用的幻想
,所以他說的“少愉樂”是與此事緊密相關(guān)的
。由于記敘的是飲者由悲到喜的轉(zhuǎn)變過程
,詩的語言樸素自然,深得陶詩的境界
,所以南宋曾幾《筆墨閑錄》說“《飲酒》詩
,絕似淵明”
。
柳宗元是一個(gè)愛憎分明
、疾惡如仇的人
,作于元和七年(812)的《零陵贈(zèng)李卿元侍御簡吳武陵》詩
,表達(dá)的是他對朝廷權(quán)貴扼殺人才的強(qiáng)烈不滿:
理世固輕士
,棄捐湘之湄
。
陽光竟四溟
,敲石安所施
?
鎩羽集枯干
,低昂互鳴悲
。
朔云吐風(fēng)寒
,寂歷窮秋時(shí)
。
君子尚容與
,小人守兢危。
慘凄日相視
,離憂坐自滋。
樽酒聊可酌
,放歌諒?fù)綖椤?/p>
惜無協(xié)律者,窈眇弦吾詩
。
詩中提到的李深源、元克己、吳武陵是柳宗元的朋友
,都被貶至湘江邊上。吳武陵
,后任韶州刺史,《新唐書》卷二○三有傳
,遇赦北歸后,一直為柳宗元打抱不平
。雖為太平時(shí)代
,他們卻待罪南荒
,有才難施
,如同斷羽之鳥,在深秋的北風(fēng)里在枯樹上相對悲鳴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伴拙屏目勺?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放歌諒?fù)綖椤眱删涓星樯畛?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滿含悲憤。身在貶謫中的柳宗元孤獨(dú)寂寥
,心懷憂懼
,只能飲酒賦詩
,聊以自慰
,一任時(shí)光流逝。
在朝廷上下一片昏亂的中唐
,遠(yuǎn)在瀟湘的柳宗元一直苦捱著
、堅(jiān)持著
,直到元和十年(815)正月,才獲準(zhǔn)北上長安
。臨行前
,永州的親友為他餞行
,行至驛站后
,柳宗元思潮如涌,輾轉(zhuǎn)反側(cè)
,難以入眠
,作《離觴不醉至驛卻寄相送諸公》以答送別者:
無限居人送獨(dú)醒
,可憐寂寞到長亭。
荊州不遇高陽侶
,一夜春寒滿下廳
。
詩題中的“離觴不醉”,是說飲離別之酒
,別人皆醉
,惟柳宗元自己“獨(dú)醒”
。杜甫說的“獨(dú)醒時(shí)所嫉,群小謗能深”(《贈(zèng)裴南部》)
,正是柳宗元的遭遇?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冻o·漁父》:“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dú)清,眾人皆醉我獨(dú)醒
,是以見放
!’”從以屈原自比中可以看出
,柳宗元是不許可因酒而迷失自我的。自稱“獨(dú)醒”之人
,不能沉醉也不愿意沉醉
,從中可見其人格追求和清明的內(nèi)心世界。已經(jīng)被貶了整整十年的柳宗元
,因?yàn)橐钤t入京
,所以他對自己的政治前程還抱有相當(dāng)?shù)男判摹8哧?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指高陽酒徒
。《史記·酈生陸賈列傳》載
,酈食其,陳留高陽(今河南杞縣西南——筆者注)人
,沛公領(lǐng)兵過陳留
,酈食其到軍門求見。沛公見說其人狀類大儒
,使使者出謝曰:“沛公敬謝先生
,方以天下為事
,未暇見儒人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贬B生瞋目案劍叱使者曰:“走!復(fù)入言沛公
,吾高陽酒徒也,非儒人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贬B食其后來得到了沛公劉邦的重用
。柳宗元引用此典故
,感慨自己被貶后的孤獨(dú)無援,缺少知遇
。
這之后
,柳宗元與劉禹錫一同應(yīng)詔赴京
。劉禹錫由連州(今湖南常德)北上,途徑襄陽
,作《題淳于髡墓》詩
,淳于髡有墓于此。詩中有“寓言本多興
,放意能合權(quán)。我有一石酒
,置君墳樹前”之句
,表達(dá)了自己長期被貶的憤懣之情,柳宗元和以《善謔驛和劉夢得酹淳于先生》:
水上鵠已去
,亭中鳥又鳴
。
辭因使楚重
,名為救齊成。
荒壟遽千古
,羽觴難再傾
。
劉伶今日意
,異代是同聲
。
柳詩以劉伶比劉禹錫
,也有自況的意味,感慨不能像“一斗亦醉
,一石亦醉”(《史記·滑稽列傳》)的戰(zhàn)國時(shí)齊人淳于髡那樣有功于國
,徒遭棄逐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坝镭懜镄隆笔『螅谠c劉禹錫一同被貶遠(yuǎn)州
、遭遇了深重的苦難
,他倆與劉伶雖處于異代
,但也聲氣相通,志趣相投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爸窳制哔t”之一的劉伶最著名的作品是《酒德頌》,盛贊酒的無量功德
,寄托了劉伶自己一生的志趣。雖然不能像劉伶那樣縱情狂飲
,但柳宗元對于劉伶是心存贊許的。無論是劉禹錫的原詩還是柳宗元的和作,有才難用
、生不逢時(shí)的怨憤都溢于言表。
南楚酒風(fēng)興盛
,“湖南人重社飲酒”(《唐故衡州刺史東平呂君誄》)
。社飲
,即在社日里聚眾飲酒。柳宗元多年生活在其間
,自然會受當(dāng)?shù)仫L(fēng)俗的影響。通過飲酒
、寫酒,柳宗元表達(dá)了對美好生活的期待
。他說:“吾不智
,觸罪擯越楚間六年,筑室茨草
,為圃乎湘之西
,穿池可以漁
,種黍可以酒、甘終為永州民
。”(《送從弟謀歸江陵序》)柳宗元打算久居永州
,和當(dāng)?shù)乩习傩找粯印胺N黍可以酒”,從容度日
。但由于處境的險(xiǎn)惡
、身體的病弱
,還在壯年的柳宗元已經(jīng)感覺到了衰老的來臨,其《覺衰》詩云:
彭聃安在哉
,周孔亦已沉
。
古稱壽圣人,曾不留至今
。
但愿得美酒
,朋友常共酙
。
是時(shí)春向暮
,桃李生繁陰。
日照天正綠
,杳杳歸鴻吟。
出門呼所親
,扶杖登西林。
高歌足自快
,商頌有遺音
。
作者告訴自己對生活要報(bào)有積極的態(tài)度
,即使是古代的圣人
彭祖、老聃
、周公
、孔子也不能長生。還不如趁著大好的春光
,與朋友高歌暢飲,讓天地都充滿動(dòng)聽的金石之聲
。前人認(rèn)為此詩表達(dá)了“老不足傷”的豁達(dá)態(tài)度
,“‘但愿’二語意超”(《唐詩選脈會通》引)。為了適時(shí)調(diào)節(jié)心理狀態(tài)
,不讓自己時(shí)時(shí)處在抑郁之中,柳宗元讀陶淵明
、學(xué)陶淵明
,從為人到寫詩。南宋曾季貍《艇齋詩話》說:“柳子厚《覺衰》《讀書》一詩
,蕭散簡遠(yuǎn)
。濃纖合度
,置于淵明集中
,不復(fù)可辨。”正是學(xué)陶的結(jié)果
。即使身在南荒
,柳宗元對生活也沒有徹底失望過
,《從崔中丞過盧少府郊居》詩說:
寓居湘岸四無鄰,世網(wǎng)難嬰每自珍
。
蒔藥閑庭延國老,開樽虛室值賢人
。
泉回淺石依高柳
,逕轉(zhuǎn)垂藤間綠筠
。
聞道偏為五禽戲,出門鷗鳥更相親
。
賢人
,指濁酒,典出《三國志·魏書·徐邈傳》:“度遼將軍鮮于輔進(jìn)曰:平日醉客謂酒清者為‘圣人’
,濁者為‘賢人’”
,這里一語雙關(guān)
,既指酒,也指崔中丞
。全詩描繪了一幅寧靜祥和
、生活富足
、景色優(yōu)美的美好圖景。因?yàn)橛芯频募尤?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shí)在的物質(zhì)生活中又融入了幾分浪漫
。鷗鳥相親,說明去除機(jī)心之后人與自然的平等與和諧
。事實(shí)上
,飲酒既可以暫時(shí)與世俗隔絕
,也是去除機(jī)心的有效途徑之一。
柳宗元初到永州,正值三十二歲的壯年
,精神健旺
,充滿朝氣。由于環(huán)境險(xiǎn)惡、心情抑郁
,他的健康狀況迅速惡化
。僅三四年的時(shí)間,便已“百病所集
、痞結(jié)伏積
,不食自飽?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驎r(shí)寒熱
,水火互至
,內(nèi)消肌骨”,“神志荒耗
,前后遺忘”(《寄許京兆孟容書》)
,“居南中(指永州——筆者注)九年
,增腳氣病,漸不喜鬧”(《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因?yàn)樘幵谫H竄中
,柳宗元時(shí)常懷著憂懼、精神壓力沉重:“自遭責(zé)逐
,繼以大故(指遭母喪——筆者注),荒亂耗竭
,又常積憂,恐神志少矣”
,“每聞人大言
,則蹶氣震怖,撫心按膽
,不能自止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保ā杜c楊京兆憑書》)就是在這樣的精神與身體狀況下
,柳宗元組織了一次一生中為數(shù)不多的飲酒活動(dòng),類似王羲之《蘭亭集序》中所說的“流觴曲水”
,這在《序飲》一文中有生動(dòng)細(xì)致的記述:
買小丘,一日鋤理
,二日洗滌,遂置酒溪石上
。向之為記所謂牛馬之飲者
,離坐其背。實(shí)觴而流之,接取以飲
。乃置監(jiān)史而令曰:當(dāng)飲者舉籌之十寸者三,逆而投之
,能不洄于洑
。不止于坘,不沉于底者
,過不飲。而洄而止而沉者
,飲如籌之?dāng)?shù)。既或投之
,則旋?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椤H粑枞糗S
,速者遲者,去者住者
,眾皆據(jù)石注視,歡抃以助其勢
。突然而逝
,乃得無事
。于是或一飲
,或再飲?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陀袏渖鷪D南者
,其投之也,一洄一止一沉
,獨(dú)三飲,眾乃大笑歡甚
。余病痞,不能食酒
,至是醉焉
。遂損益其令,以窮日夜而不知?dú)w
。
吾聞昔之飲酒者,有揖讓酬酢百拜以為禮者
,有叫號屢舞如沸如羹以為極者,有裸裎袒裼以為達(dá)者
,有資絲竹金石之樂以為和者
,有以促數(shù)糾逖而為密者
,今則舉異是焉
。故舍百拜而禮
,無叫號而極
,不袒裼而達(dá),非金石而和
,去逖而密。簡而同
,肆而恭,衎衎而從容
,于以合山水之樂
,成君子之心
,宜也
。作《序飲》以貽后之人。
元和五年(810)
,柳宗元在瀟水西的一條支流上買了一塊土地
,疏泉鑿池,筑屋建亭
,改溪名為愚溪,稱小丘為愚丘
。“向之為記所謂牛馬之飲者”
,指作者在元和四年(809)所寫《鈷潭西小丘記》中的描述:“梁之上有丘焉
,生竹樹。其石之突怒偃蹇
,負(fù)土而出,爭為奇狀者
,殆不可數(shù)。其嵚然相累而下者
,若牛馬之飲于溪
;其沖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羆之登于山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敝?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柳宗元招呼朋友在愚溪邊上聚飲
,歡快異常。酒置放溪邊的石頭
,按照規(guī)則有一人行酒令:飲者要拿三根十寸長的酒籌逆流投擲
。酒籌不卷入漩渦
、不停在渚邊
、不沉于水下的
,不用飲酒,否則就按照酒籌的或“洄”或“止”或“沉”的數(shù)目飲酒
。有運(yùn)氣不佳者,竟連飲三杯
。在饒有趣味的飲酒游戲中,即使是不善酒的作者
,此時(shí)也喝醉了
。從“余病痞,不能食酒”的自述看
,柳宗元是帶著病體組織并參加此次活動(dòng)的
。通過對歷史上各種狀態(tài)
、各種情境下飲酒場面的描摹分析,柳宗元要證明愚溪“流觴曲水”的曼妙和不可替代
,也說明他不僅深諳酒的歷史
,而且沉浸在飲酒的歡樂中了。
關(guān)于醉酒的緣由
,除去盎然的興致和不勝酒力外
,作者在《愚溪詩序》中也透露出端倪:“余以愚觸罪
,謫瀟水上。愛是溪
,入二三里
,得其尤絕者家焉”;“嘉木異石錯(cuò)置
。皆山水之奇者
,以余故
,咸以‘愚’辱焉”;“今是溪獨(dú)見辱于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