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元二年(759),杜甫在秦州作《佳人》詩:“絕代有佳人
第一種是此詩乃杜甫自抒懷抱
,南宋的杜詩注家大多持此論,例如黃鶴云:“甫自謂也。亦以傷關(guān)中亂后老臣凋零也。”(見《杜甫全集校注》卷五)清代無名氏則詳解曰:“此先生自喻之詩。自古賢士之待職于朝,猶女子之待字于夫。其有遭讒間而被放者,猶之被嫉妒而被棄。……老杜自省中出為華州,明非至尊之意,則其受奸人之排擠者,已非一日。一生傾陽之意,至此無復(fù)再進之理。故于華州猶懼其難安,是以棄官而去,其于仕進之途絕矣,復(fù)何望乎!乃托絕代之佳人以為喻。”(《杜詩言志》)第二種是認為當時實有其人
,清人仇兆鰲持此論:“按天寶亂后,當是實有其人第三種乃調(diào)停上述兩解
,認為佳人實有其人,杜甫借寫其人而自況,比如明人唐汝詢曰:“此為棄婦之辭,以寫逐臣況也。首四句總敘其事。而‘關(guān)中’以下乃佳人自述之辭。言我兄弟亦嘗為高官而俱死于賊,夫婿見我門戶衰歇,遂娶新人而棄逐我。吾想合昏尚知時不失常度,鴛鴦不獨處以全始終,今夫婿愛新而忘舊,是合昏、鴛鴦之不若也。此興也。又言泉水在山則清,以比新人見寵而得意;出山而濁者那么
既然前面兩種解析都有一定的合理性,筆者為什么更傾向于采取第三種解析呢
?原因如下。詩無達詁,包含著比興手法的古典詩歌,其主旨更加難以確定。從《詩經(jīng)》《楚辭》開始,對此類作品的不同闡釋只有優(yōu)劣、高下之分,而難以斷定孰是孰非。換句話說,對此類詩歌的主旨的解說,往往是既難證實,也難證偽。只要一種解說不能被證偽,它就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假如斷然否定,勢必流于武斷。與其信其無而導(dǎo)致武斷,寧肯信其有而使作品的意蘊更為豐富。以《佳人》為例,仇兆鰲說“當是實有其人”,相當合理。但他認為“懸空揣意,不能淋漓愷至如此”,就未免武斷。同樣,陳沆認定此詩有所寄托:“夫放臣棄婦剩下的一個問題是
(作者單位:南京大學(xué)文學(xué)院)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5301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
上一篇:
吳鈞陶·剪影
下一篇:
五律《祖詠·江南旅情》詩詞賞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