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勤印于浩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李清照
花開花落、物換星移本是自然界的規(guī)律。詩人屈原早在《離騷》中就有過深沉的感嘆:“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草木的凋零似乎無一例外地引起人們蕭索、憂怨的感觸。女詩人李清照憑著她女性的敏感,自然,結(jié)秋之情更有甚于他人了。
粉紅嬌艷的荷花紛紛凋謝,竹席變涼了,一切令人歡欣舒適的情境都不復(fù)存在了。這些自然界的纖微變化,該在詩人心頭蕩起多少漣漪?然而,她并沒有把自己的衷曲一一道給大家,她把心靈的閘門深深掩起,只是默默無言地登上小舟,任意在河邊蕩漾。也許,她在尋覓青春的蹤跡;也許,她渴望清澈的河水能沖淡些籠罩在心頭的陰霾;當然,步出閨房,望眼長天,最切盼的怕又是遠方親人的音訊吧!“云中誰寄錦書來”,一片白云,寄托著她的深情,飄起了她的夢幻。日落月出,人間初靜,穹宇無塵。入夜時分,大雁歸來了,詩人只落個心碎夢破。殘月當樓,雁唳嘹亮,此情此景,何等悲戚!
詞的上片,詩人意識的流動并不是按邏輯順序發(fā)展而是跳躍式的,其表現(xiàn)形式是各種意象的自由組合,形成了較大的時間跨度和空間跨度。忽而是紅藕香殘,忽而是乘舟出游,忽而是漫天飛至的鴻雁,忽而是灑滿月光的小樓,天上地下,日間夜里,飄忽不定。但是,在似乎是夢幻的境界中卻有一種深沉的、摯著的感情在回旋斡轉(zhuǎn),令人動心。
下片,似乎是胸臆直抒了,而作者卻于過片作一回環(huán):“花自飄零水自流”。荷花凋零,河水東流,這尋常慣見的景物經(jīng)詩人兩個“自”字的點化,就顯示出極其深厚的情感蘊含。它們遵循著本身的規(guī)律在變化,在運動,年去復(fù)來,寂寞無主。它們似乎無力,也無心與命運抗爭。它們只是自然界的現(xiàn)象,是無知之物。而人卻不同了,一旦與心愛的人遠別,又怎能承當那曠日持久的思戀之情呢!見物總要傷情,欲遣不得,揮之不去,拂之又來,此時此際,那孤獨無告的心該忍受著多少痛苦的磨難!“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痹娙擞梢蝗说臒姥蛹暗缴倘说臒?,自己相思難熬,對方不也同樣苦楚嗎?再進一步想,丈夫深深愛著自己,他大概也在為離別索居而愁苦,自己該又是多么幸運!荷花流水自落自流,自己卻比它們好得多。令人慨嘆的是夫妻異地相隔,二人又怎能互吐心曲?說是“閑愁”,那也只是詩人的故作豁達罷了,其實她的愁比山高,比海深。
詩人還在努力掙扎著,她試圖排解開這種相思。然而終究是徒勞的?!按饲闊o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眉梢的愁苦和心頭的愁苦其實是一回事,只不過一個表露在外邊,一個深埋在胸底罷了。詩人的一脈愁思,縈回百轉(zhuǎn),通過眉頭心上的迅速移動盡情地渲染出來了。范仲淹在《御街行》中自道孤眠滋味說:“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那寫的也是想勉強從愁苦之中解脫而又始終解脫不得的心理狀態(tài)。清照遣辭立意本是從此脫化,但比原詩又高一籌,其妙在“才下”與“卻上”四個字的前后回應(yīng),它寫出了詩人的愁苦情緒在瞬間的變化,詞情跌宕,愁態(tài)可掬,寫出了一種“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的深厚味道。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5335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北朝民歌·木蘭詩》原文-注釋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