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取無舍無憎愛
司空本凈[1]
見聞覺知無障礙
,聲香味觸常三昧,若會應處本無心,始得名為觀自在
。《景德傳燈錄》卷五頁九十七
【白話新唱】
明心見性的人與佛性常相左右
在見聞覺知的過程中
仍然可以當下不離佛性
雖然接觸到外界的色聲香味觸的刺激
也不妨礙他如如不動的心
好像鳥兒在天空飛翔
就這樣單純地飛過去
鳥兒不會對天空有喜歡或者討厭的情緒
如果你能領(lǐng)悟到
其實并沒有一個抓得住的心在幫我們處理
一切內(nèi)心活動、外在反應
事情就是這樣自自然然地運作
那么
【分析與鑒賞】
司空本凈主張:“若欲求佛
,即心是佛;若欲會道,無心是道?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即心是佛”與“無心是道”
,乍看之下,似乎有些矛盾,其實講的是同一回事。前者以肯定的觀點來描述佛性,猶如對于半杯水“即心是佛”換個角度來說
而“無心是道”則可以說
,心無執(zhí)著就是道。常有人依文解義
,就“無心是道”發(fā)出疑問:“心無雜念,算不算開悟?”心無雜念當然很好
,屬于不錯的禪定狀態(tài),有時會讓人錯以為自己證果了,從此無憂無慮。這種把禪定的境界誤以為是開悟證果的例子,在佛陀在世的時候就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了。不妨這么說
,只要尚未見到佛性的真面目,智慧的力量還沒開發(fā)出來,都不能算是開悟。修定有成的人,不管他一入定可以持續(xù)多久,他的禪定力在出定之后多多少少都會下降,定中蟄伏的煩惱、雜念,逮到機會又會涌上來。而悟道者以智慧力觀照,沒有菩提與煩惱、正念與妄念的分別,在大一統(tǒng)的心境里怡然自得。所以,如果有人以為自己開悟了,不妨讓時間來扮演最佳裁判不過
[1]司空本凈(667-671):師承六祖慧能,曾應詔赴宮內(nèi)道場
,與群僧問答佛理,超絕出群。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5337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上一篇:
杜甫《丹青引》古詩背景解析與注釋
下一篇:
林 逋《山園小梅》古詩鑒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