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僻青春深, 衣寒積雨闋。
中宵酒力散, 臥對滿窗月。
旁觀萬象寂, 遠聽群動絕。
只疑玉壺冰, 未應(yīng)比明潔。
---司馬光
鮮于子駿,名侁;范堯夫,名純?nèi)?乃范仲淹次子;堯夫弟彝叟,名純禮,為范仲淹三子。三人與司馬光皆有交誼。玩味末兩句之意,這首五言古詩當寫于宋神宗熙寧年間,王安石變法以后,司馬光處于政治上不得志的時期。
一個春日的晚上,詩人與鮮于子駿、范氏兄弟聚飲南園,飲罷便留宿在那兒。夜半酒醒,寫下這首詩,次日早晨(詰朝)呈送給子駿等三人。
開首兩句寫節(jié)候。青春,春季。時當初春,詩人卻覺得春深,乃因置身僻園之故。連綿春雨方停,覺得身上衣有些難以抵擋這料峭春寒。
中間四句寫夜半酒醒。萬象,指宇宙間的一切事物。群動,指宇宙間的一切聲響。在這雨后添寒的夜晚,詩人與好友相聚,痛飲一番后,不覺得酩酊大醉。夜半酒力發(fā)散,方才清醒過來。睜開眼睛一看,只見滿窗皓月正與自己臥處相對,好不晃眼。沉醉中醒來,再難成寐,于是便游目旁觀,側(cè)耳遠聽,但見萬象寂然,群動俱歇。
有心事的人往往如此: 狂歡的時候,可以把一切都拋在腦后,然而一旦孤身獨處,尤其是寂寂長夜難以成眠的時候,心頭就不免要一陣陣地泛起漣漪了,現(xiàn)時詩人便正處于此種心境中。可以設(shè)想,他大概是想起了朝廷中那場關(guān)于變法的紛爭。當初,他想,自己在神宗面前與王安石爭得好激烈,還給王安石寫過兩封信進行勸阻,可是他不聽,皇帝也支持他,新法終于推行了……我如此喋喋不休,難道是為了自己?還不是為了社稷、為了君上嗎?司馬光當然不以為王安石新法有進步意義,而他本人也確實認為自己是出于一片忠心的,因此最末兩句便道:“只疑玉壺冰,未應(yīng)比明潔?!蔽磻?yīng),一作“未足”,當為“未足”。南朝詩人鮑照《代白頭吟》有句曰:“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便以“玉壺冰”來比喻高潔清白的品格,以后還有盛唐詩人王昌齡,他用“一片冰心在玉壺”(《芙蓉樓送辛漸》)來自喻光明澄澈的品德,然而詩人這里說: 我只懷疑“玉壺冰”這個比喻,還不足以用來比擬自己的明潔的品性和操守。這最末兩句的點睛之筆,表白了詩人的心跡,也向朋友們流露了壓抑于內(nèi)心的一縷淡淡的委曲之情。
此詩雖然寄慨很深,卻出之以淡筆,由景而情,緩緩道來,語言顯豁,不事藻飾,因而讀來不覺抑塞而仍有一種清新之感。這是這首詩藝術(shù)上的成功之處。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5358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趙沨《黃山道中》詩詞選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