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江西詩詞·元末明初江西詩詞·梁寅、陳謨、吳伯宗、梁蘭·理學(xué)家兼文學(xué)名家——梁寅、陳謨
梁寅(1309~1390或1303~1389),字孟敬,新喻(今新余)人。家貧,務(wù)農(nóng),但自幼勤學(xué),貫通經(jīng)史。元末辟集慶路儒學(xué)訓(xùn)導(dǎo),洪武初征天下名儒修述禮樂之書,梁寅就征時已年六十余。書成,將授官,以老疾辭歸。結(jié)廬石門山,學(xué)者稱其為梁五經(jīng),又稱石門先生,年八十二(或作八十七)卒。平生著述甚富,于《易》《書》《詩》《春秋》《周禮》《禮記》皆有訓(xùn)釋;于史學(xué)、雜著均有著述,有《石門集》《宋史略》《元史節(jié)要》等,《四庫全書》錄其《周易參義》十二卷、《詩演義》十五卷和《石門集》七卷傳世。生平事跡見《明史》卷二百八十二、《石門集》卷首石光霽所作行狀等。
梁寅的弟子主要有黃子澄、章喆、黎充輝等,對后來的理學(xué)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
生卒年問題。關(guān)于梁寅的生卒年,有二說:
1.1303~1389,八十七歲。如《江西歷代人物辭典》第183頁“梁寅”條作“1303~1389”,《江西歷代文學(xué)藝術(shù)家大全》第518頁同。《中國文學(xué)大辭典》第808頁作“1303~1390”,卒年略異(洪武二十二年即公歷1389年十二月,按公歷算應(yīng)是1390年1月,故其卒年當(dāng)為1390年),劉君君《梁寅著述概說》[1]持此說,并稱其“生于元大德七年(1303年),卒于明洪武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四(1390年1月10日),享年87歲”,依據(jù)《石光霽撰石門先生行狀》。
2.1309~1390,八十二歲。據(jù)《明儒言行錄》卷一《梁寅石門先生》云“洪武二十三年卒,年八十二”,又《國朝獻征錄》卷一一四《梁征士傳》亦稱“洪武二十三年,年八十二,以十二月卒”,又《明實錄類纂》(人物傳記卷)第183頁引《太祖實錄》卷一九八稱“至是,年八十二,以歲十二月卒”,洪武二十三年即1390年,上推八十二年,則其生年當(dāng)于1309年,《明人傳記資料索引》第476頁“梁寅”條采用此說。今兩存以俟考。
梁寅曾結(jié)廬石門山,學(xué)者稱其為石門先生,故其集名《石門集》,《四庫全書》本七卷,較完備的版本是十卷本。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現(xiàn)存的詩歌有425首(古體詩152首、近體詩275首,其中七律125首),詞40首,文124篇(其中記、序共90篇),另有其他文體作品若干。從這里不難看出,梁寅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比較全面,近體詩尤其是七言律詩用力較勤,文既有記、序、賦、雜著等,又有經(jīng)、史、策略,其中以記、序二體為多?!痘拭魑鹘娺x》錄其詩29首,《列朝詩集》錄11首,《明詩綜》錄24首,《明詩紀(jì)事》未錄。《四庫全書總目·石門集提要》稱:
寅邃于經(jīng)術(shù),故其文皆能原本注疏,經(jīng)義紛綸,頗為醇雅有法;詩亦舂容淡遠,規(guī)仿陶、韋,殊無塵俗之氣……其文理極醇雅,而持論多有根柢,不同剽掇語錄之空談。[2]
評價頗允當(dāng)。梁寅為明初理學(xué)大家,但他的詩歌卻無道學(xué)氣,平易自然,風(fēng)格沖淡。如《山中秋夜》:
夜對千峰秋氣新,蕭條巖壑一閑身。松林虎出時窺犬,茅屋螢飛偏近人。傍月把書憐稚子,臨風(fēng)吹笛羨南鄰。棲烏應(yīng)怯梧桐冷,不斷悲啼欲向晨。
寫秋夜山居生活的悠閑與清靜。山里的秋夜空氣清新,巖壑蕭條,生活于其中,好不閑靜;松林中虎豹出沒,螢火蟲繞屋而飛,并不怯人,人也似乎不以虎為患;稚子傍月把書,鄰居臨風(fēng)吹笛,讓人羨慕;只有那烏鳥耐不住梧桐的清冷,不時地發(fā)出悲啼聲,聲聲催曙。多么幽靜的山林隱居圖,一切自然而然。此詩有“陶韋”詩的沖融淡遠。類似的詩歌如《丁酉歲正月四日雪》:
白頭遭亂遠江城,寄宿深山歲又更。雪里人家荒野色,天涯親友暮年情。山魈夜應(yīng)猿猱響,樵子晨沖虎豹行。草笠棕衣任來往,陰崖何處覓黃精。
描寫雪景,清新自然。
還有《都下將歸宿石城門外和李仲淵知縣晚過上林之作》《歸醴溪》《次韻酬黎以德》《和楊逸人桃林遷居之作》《題西山程氏南窗》《為臨川章則常題山水圖》等都寫得清新自然。
此外,梁寅詩歌還有反映現(xiàn)實生活的,如《登吳山》:
城繞青峰錦繡回,仙樓十二競崔嵬。云飛滄海山無盡,潮撼長江雨并來。吳相忠魂祠宇在,宋皇行殿梵宮開。東南都會金城廢,竟日湖船絲竹哀。
昔日繁華的東南都會經(jīng)歷戰(zhàn)亂變得荒蕪殘破,停泊在西湖的游船,掩映湖水的柳絲翠竹,也仿佛整日哀傷不已。融情入景,含蓄自然?!额}印土寺罷釣軒》則以罷釣竿細(xì)節(jié)表達哲理的思索,具有哲理詩的情趣。此類詩還有《擬古六首》等,借景說理,景理相融,摒棄了理學(xué)家詩歌酷不入情的弊病,親切而自然。
陳謨(1305~1390),字一德,號心吾,學(xué)者稱海桑先生,泰和人。楊士奇之舅父。幼能詩文,初習(xí)《周易》,后兼通《詩》《書》“三禮”諸傳,旁及子史百家,渉流探源,辨析純駁,犁然歸于至當(dāng)。隱居不求仕而究心經(jīng)世之務(wù),嘗謂:“學(xué)必敦本,莫加于性,莫重于倫,莫先于變化氣質(zhì)。若禮樂、刑政、錢谷、兵甲、度數(shù)之詳,亦不可不講習(xí)?!?《明儒言行錄》卷一)一時經(jīng)生學(xué)子多從之游,楊士奇、梁蘭皆其弟子。洪武初,征詣京師,賜坐議禮,學(xué)士宋濂、待制王袆?wù)埩魹閲鴮W(xué)師,謨引疾辭歸。屢應(yīng)聘為江浙考試官,著書教授以終。卒年八十六。有《海桑集》《書經(jīng)會通》《詩經(jīng)演說》,四庫錄其《海桑集》十卷傳世。生平事跡見《明史》卷二百八十二、《國朝獻征錄》卷一一四王時槐所撰傳等。
陳謨的詩文別集《海桑集》十卷,《四庫全書》本,古體詩54首,近體詩221首,各體文234篇,其中序89篇、記47篇、其余文98篇?!睹髟娋C》錄其詩2首,《明詩紀(jì)事》錄6首,《列朝詩集》未錄?!端膸烊珪偰俊ずI<嵋贩Q其文體簡雅,詩格舂容,東里(楊士奇)淵源實岀于此。其集原序稱宋濂目以夏鼎商彝、太羮元酒,雖未免溢美,然而其詩在明初也不失為雅音。如《游天慶觀登眾妙堂》:
琳宮宅兜牟,褻污眾妙門。試窺搗衣砧,上有眉山文。上堂羅兒婦,下堂飼雞豚。塑像古且奇,稽首玄元君。端居燕穆清,誰使居人群。亦有居士泉,澄源為之昏。那無一寸膠,可洗千丈渾。
此詩平正典雅,寫了天慶觀眾妙堂里的玄元君的古像、蘇公碑文、居士泉,但意境不夠渾融,卒讀之后,不能給人留下什么深刻印象。
又如《聞道》:
聞道潼關(guān)下,黃流似海深。由來天設(shè)險,過者日傷心。漢殿芝房冷,唐陵玉甃沉。不應(yīng)有佳氣,郁郁尚如今。
大意是講潼關(guān)、黃河雖為天險卻終難憑恃,反倒因患難成災(zāi)讓人為之心傷。昔日漢殿還在但芝房已冷清,唐陵仍在但湯池已陸沉不見。不應(yīng)該有什么王氣,只有自然界的草木如今還郁郁蔥蔥。寓情、理于意象中,舂容有致。
其他如《溽暑作古意二首》《題隱者山房》《別曲江參謀孫舜元》等,大抵如此。其五古《次郊行韻》,則自然含蓄,“遙知獨醒者,都是太平人”,蘊含哲理。
總之,陳謨同梁寅一樣,在明初身份是元末遺老,又是理學(xué)大儒,楊士奇、梁蘭都是他的弟子,其在儒林的地位可想而知。作為明初江西文學(xué)尤其是“臺閣體”的奠基人,其作用與地位值得肯定。他是楊士奇的舅父兼老師,對楊士奇的為人與為文均有直接影響,無怪乎《四庫全書總目》稱“其文體簡雅,詩格舂容,東里淵源實出于是”[3]。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的文論,標(biāo)榜以陶、韋為代表的沖淡詩風(fēng),以李、杜為代表的雄闊壯美的詩風(fēng)以及以韓愈、蘇軾為代表的雄渾杰特的文風(fēng),從中可以看到他自己的文學(xué)追求與好尚以及與創(chuàng)作實踐之間的不一致。
注釋
[1]劉君君:《梁寅著述概說》,《新余高專學(xué)報》,2006年第4期。[2]《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六十八“石門集七卷”條,文淵閣《四庫全書》本。[3]《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六十九“海桑集十卷”條,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5401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弇州山人四部稿
下一篇: 洪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