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大道家園 >> 綜合瀏覽區(qū) >> 傳統(tǒng)資訊 >> 傳統(tǒng)文學(xué)

      關(guān)于陶淵明《贈羊長史》詩的兩個問題

      大道家園 2023-07-26 03:18:00

      陶淵明有一首《贈羊長史》詩

      ,有些不大不小的問題,學(xué)者有爭論
      ,值得我們花點精力把它們搞清楚
      。先來看看詩歌
      。詩有小序:“左軍羊長史銜使秦川
      ,作此與之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毙蚝笥行∽肿ⅲ骸把蛎升g?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毕旅媸窃姼瑁骸坝奚竞?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慨然念黃虞。得知千載外
      ,政賴古人書
      。賢圣留余跡,事事在中都
      。豈忘游心目
      ,關(guān)河不可逾。九域甫已一
      ,逝將理舟輿
      。聞君當(dāng)先邁,負疴不獲俱
      。路若經(jīng)商山
      ,為我少躊躇。多謝綺與甪
      ,精爽今何如?紫芝誰復(fù)采
      ?深谷久應(yīng)蕪
      。駟馬無貰患,貧賤有交娛
      。清謠結(jié)心曲
      ,人乘運見疏。擁懷累代下
      ,言盡意不舒
      。”

      這首詩學(xué)者們爭論的主要問題是:序里的這位“左軍”是誰

      ?為多數(shù)學(xué)者接受的傳統(tǒng)觀點認為是朱齡石(379—418)
      ,逯欽立先生提出新說,以為是檀韶(366—421)
      。鄧安生撰《陶淵明年譜》
      ,龔斌、袁行霈二先生箋注《陶淵明集》
      ,都同意逯氏之說
      。我們認為,新說為是。這里參稽前人考證
      ,對這一問題加以分疏條理
      ,辨其得失,并對其中未盡之義略作補充

      這首詩

      ,宋代吳仁杰《陶靖節(jié)先生年譜》系于晉安帝義熙十三年(417):“長史名松齡,《晉史》本傳謂與先生周旋者
      。是歲劉裕平關(guān)中
      ,松齡以左軍長史,銜使秦川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边@沒有任何問題?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端螘の涞郾炯o(jì)》載
      ,義熙十二年,劉裕出兵北伐
      ,十三年八月
      ,王鎮(zhèn)惡攻克長安,九月
      ,劉?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爸灵L安”。十二月
      ,離開長安
      。那么羊長史赴長安,當(dāng)在此年秋冬之際
      。這里的“左軍”是誰呢

      李公煥《箋注陶淵明集》卷二《贈羊長史》詩注謂是朱齡石:

      時松齡銜左將軍朱齡石之命,詣裕行府

      ,賀平關(guān)洛

      元代劉履在其《選詩補注》中同樣說是朱齡石:

      義熙十三年,太尉劉裕伐秦

      ,破長安
      ,送秦主姚泓詣建康受誅。時左將軍朱齡石遣長史羊松齡往關(guān)中稱賀
      ,而靖節(jié)作此詩贈之

      李、劉之說是有依據(jù)的

      ,《宋書·朱齡石傳》載:“十一年
      ,征為太尉咨議參軍
      ,加冠軍將軍。十二年北伐
      ,遷左將軍
      ,本號如故,配以兵力
      ,守衛(wèi)殿省
      ,劉穆之甚加信仗,內(nèi)外諸事
      ,皆與謀焉
      。”這段文字存在訛誤
      ,我們后面再說
      。如果單看這段記載,李公煥
      、劉履的判斷似乎沒有什么疑問
      。錢大昕據(jù)此認為:“羊為左軍長史,必朱齡石之長史矣
      。史稱齡石以右將軍領(lǐng)雍州刺史
      ,而此云左軍,小異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肌端螘g石傳》,義熙十二年已遷左將軍矣
      。左右將軍品秩雖同
      ,而左常居右上,齡石之鎮(zhèn)雍州
      ,必仍本號,不應(yīng)轉(zhuǎn)改為右
      ,則此云左軍者為可信
      。”(《十駕齋養(yǎng)新錄》卷十六《陶靖節(jié)詩》)他轉(zhuǎn)而認為《宋書》中朱齡石后來轉(zhuǎn)任“右將軍
      、雍州刺史”中的“右將軍”是“左將軍”之訛

      但是再考史書,會發(fā)現(xiàn)義熙十三年還有另一位“左將軍”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端螘ぬ瓷貍鳌份d檀韶仕歷云:

      尋進號左將軍,領(lǐng)本州大中正

      。十二年
      ,遷督江州豫州之西陽新蔡二郡諸軍事
      、江州刺史,將軍如故
      。有罪
      ,免官。

      檀韶免官在什么時候呢

      ?《宋書·王弘傳》載云:“十四年
      ,遷監(jiān)江州豫州之西陽新蔡二郡諸軍事、撫軍將軍
      、江州刺史
      。”王弘繼任江州刺史是在義熙十四年
      ,那么檀韶的免官應(yīng)該也在這個時候
      。可知在義熙十三年時
      ,同時有朱齡石和檀韶兩個左將軍(按:左將軍無員額限制
      ,《宋書·百官志上》云:“自左右前后將軍以下至此四十號,唯四中郎將各一人
      ,余皆無定員
      。”二人并為左將軍是可以的
      。但朱齡石其實并不是左將軍
      ,說見后)。為什么不能是檀韶呢

      所以逯欽立先生在《陶淵明事跡詩文系年》中認為根據(jù)朱齡石之傳

      ,稱“朱為左將軍乃在建康守衛(wèi)殿省,如遣使往關(guān)中稱賀
      ,必不發(fā)自尋陽
      ,陶無由贈之以詩”。即朱齡石任官建康
      ,他的使者不從陶淵明的家鄉(xiāng)尋陽出發(fā)
      ,不應(yīng)該出現(xiàn)在那里。逯先生提出質(zhì)疑的理由是站不住的
      ,這一點我們后面再辨析
      ,但他認為是檀韶的結(jié)論卻是對的。詳細論證是檀而非朱的學(xué)者是鄧安生先生
      ,他在《陶淵明年譜》中說:

      義熙九年以后

      ,齡石頗受劉裕重用,步步高升
      ,未嘗有左遷之事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肌端螘ぐ俟僦尽贰稌x書·職官志》,左
      、右將軍雖同屬三品
      ,而左將軍位在右將軍之上。據(jù)本傳所載
      ,齡石十二年已為左將軍
      ,十四年為右將軍,則是左遷也
      ,甚與劉裕重用之意相乖
      。又按漢代以來官制,左
      、右
      、前、后將軍皆外藩將軍稱號
      ,齡石既“守衛(wèi)殿省”
      ,則是內(nèi)鎮(zhèn),自不當(dāng)以左將軍之號稱之
      。又考《宋書·百官志》
      ,有左衛(wèi)軍、右衛(wèi)軍
      ,“二衛(wèi)軍掌宿衛(wèi)營兵”;又有左軍將軍
      、右軍將軍、前軍將軍
      、后軍將軍
      ,皆鎮(zhèn)衛(wèi)軍。左衛(wèi)
      、左軍等皆屬四品
      ,秩在左將軍之下。齡石在義熙十二年劉裕北伐時既“守衛(wèi)殿省”
      ,可知當(dāng)是左軍將軍耳
      。本傳所載“左將軍”必為“左軍將軍”之訛。然則陶詩《贈羊長史》序所謂左軍
      ,非齡石明矣。按《宋書·檀韶傳》
      ,韶于義熙十二年以左將軍“遷督江州
      、豫州之西陽新蔡二郡諸軍事、江州刺史”
      ,則此詩序之左軍
      ,亦即左將軍
      、江州刺史檀韶,逯《譜》為得其實

      鄧先生對朱齡石“左將軍”的官號提出了質(zhì)疑

      。他有兩條理由。其一是根據(jù)了錢大昕的提示
      ,指出左將軍位次高于右將軍
      ,作為劉裕親信
      ,一路升遷的朱齡石,不應(yīng)該先左后右
      。其二,左將軍不是禁衛(wèi)軍的將軍號
      ,不承擔(dān)“守衛(wèi)殿省”的職責(zé)
      。從職官制度出發(fā)提出的這兩條理由都相當(dāng)堅強有力,讓人信服
      。鄧氏認為《宋書·朱齡石傳》有誤
      ,“左將軍”應(yīng)該是“左軍將軍”之誤。鄧先生的論證已經(jīng)直入寰中
      ,卻在最后臨門一腳的時候失誤了
      。試問,“左軍將軍”為什么不能簡稱“左軍”
      ,為什么羊松齡就一定是檀韶的左將軍長史
      ,而不能是朱齡石的左軍將軍長史呢?我們認為
      ,《宋書》的記載的確有誤
      ,但朱齡石擔(dān)任的應(yīng)該不是左軍將軍,而是左衛(wèi)將軍

      《宋書·百官志》有明文:

      左衛(wèi)將軍

      ,一人。右衛(wèi)將軍
      ,一人
      。二衛(wèi)將軍掌宿衛(wèi)營兵。

      宿衛(wèi)是專指宮禁的警衛(wèi)

      ,這是大家都知道的
      。“守衛(wèi)殿省”正是左衛(wèi)將軍的職責(zé)
      。對朱齡石的問題
      ,對南北朝禁衛(wèi)軍制度有精深研究的學(xué)者張金龍先生已經(jīng)注意到了,在《治亂興亡——軍權(quán)與南朝政權(quán)演進》一書第一章《劉宋初年政局與禁衛(wèi)軍權(quán)》中
      ,他提到:

      按朱齡石在遷左將軍時“本號如故”

      ,其本號為冠軍將軍
      ,則本傳所記“左將軍”必誤,從其“守衛(wèi)殿省”的職責(zé)可以斷定
      ,無疑為左衛(wèi)將軍之誤
      。(中略)三人皆為劉裕親信和心腹,其職務(wù)安排是劉裕北伐前采取的穩(wěn)定朝政的最重要的措施:劉穆之為劉裕首席心腹幕僚
      ,負責(zé)朝廷軍政事務(wù)的掌控和處理;親信朱齡石以左衛(wèi)將軍“守衛(wèi)殿省”
      ,實即領(lǐng)兵控制晉安帝;親信謝景仁為右衛(wèi)將軍并兼任大司馬左司馬,領(lǐng)兵以控制能力較強的皇弟瑯琊王德文
      。這樣
      ,即可確保其率軍北伐時建康朝廷的軍政大權(quán)完全掌控在手中。

      張先生實際提出了朱齡石不可能是“左將軍”的第三條理由

      ,也是最直接的理由
      。即前面所引朱氏本傳中稱朱先是“冠軍將軍”,然后“遷左將軍
      ,本號如故”
      ,冠軍將軍是作戰(zhàn)部隊的將軍號,與左將軍沖突
      ,卻與領(lǐng)禁衛(wèi)軍的左衛(wèi)將軍不沖突
      ,所以才能“本號如故”。張金龍先生也提到
      ,劉裕為了控制大司馬
      、瑯琊王司馬德文,讓另一個心腹謝景仁擔(dān)任右衛(wèi)將軍
      、大司馬左司馬
      ,那么負責(zé)直接控制晉安帝的朱齡石當(dāng)然也應(yīng)該是左衛(wèi)將軍,而不是左軍將軍

      既然朱齡石是左衛(wèi)將軍

      ,羊松齡就不可能是他的長史。為什么
      ?因為左衛(wèi)將軍當(dāng)簡稱“左衛(wèi)”
      ,而非“左軍”。更重要的是
      ,左衛(wèi)將軍無長史
      。《宋書·百官志》:

      二衛(wèi)江右有長史

      、司馬
      、功曹、主簿,江左無長史

      原來二衛(wèi)將軍到東晉以后就沒有長史了。這樣

      ,羊松齡只能是左將軍
      、江州刺史檀韶的長史。

      最后

      ,想補充說明一個問題
      ,即羊松齡的行程路線。李華先生在《陶淵明新論》一書中是堅持朱齡石舊說的
      ,他的論證不能成立
      ,但是他反駁逯欽立先生的一段話卻很有道理:

      羊松齡奉朝命往關(guān)中祝賀,必然經(jīng)過尋陽

      ,淵明贈之以詩
      ,也是情理中事。逯先生說:“朱為左將軍乃在建康守衛(wèi)殿省
      ,如遣使往關(guān)中稱賀
      ,必不發(fā)自尋陽?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边@話很是
      。但“不發(fā)自尋陽”,并不等于不經(jīng)過尋陽
      ,而且我推斷
      ,他是一定要經(jīng)過尋陽的。固然
      ,劉裕北伐后秦是從建康出發(fā)
      ,沿著準(zhǔn)、淝趨向許
      、洛
      ,走的是這樣一條進軍路線。他是水陸并進
      ,而且把大軍駐守在彭城
      ,這也是劉裕的根據(jù)地。但羊長史從建康出發(fā)
      ,他往關(guān)中必然是溯江而上
      ,經(jīng)過尋陽,然后沿漢水北上
      ,經(jīng)商山而抵長安
      。這條路很便利,而且時間上也微寬裕,可順便省親會友
      。他沒必要再走劉裕進軍的路線
      ,何況那條路也未必安全。

      按照李先生的說法

      ,逯欽立先生質(zhì)疑的理由是不能成立的
      。龔斌先生在《陶淵明集校箋》中維護逯氏,反駁李華
      ,他認為:“劉裕北伐
      ,取徐州、洛陽
      ,至長安
      。從建康遣使關(guān)中,走這條陸路最便捷
      。要是溯江而上經(jīng)尋陽
      ,再經(jīng)漢水北上,受風(fēng)水影響
      ,曠時費日
      。”龔先生之說大概也代表了逯先生的想法
      ,他們不太了解古人的交通路線
      ,所以產(chǎn)生了一些誤會。

      古代從東方進入關(guān)中

      ,從洛陽到長安的是官道大路
      ,一定要經(jīng)過潼關(guān)。劉裕北伐
      ,前鋒王鎮(zhèn)惡就是被堵在潼關(guān)之下不得過
      ,后冒險走水路溯黃河而入渭水,才攻克長安的
      。另一條通往東南
      ,溝通陜西與荊楚、江南的道路則是武關(guān)道
      ,這條路在唐代被稱為商州路
      。其路線大致是今天西安—灞橋—藍田—峣關(guān)—商縣—武關(guān)—內(nèi)鄉(xiāng)—南陽—鄧縣—襄陽。嚴(yán)耕望先生《唐代藍田武關(guān)道驛程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39本下)
      ,王文楚先生《唐代長安至襄州荊州驛路考》(王文楚《古代交通地理叢考》)
      ,對商州路路線有詳考,讀者可以參看
      。唐代長安與長江流域的交通
      ,非常倚重商州路
      ,唐詩中歌詠商州路者不計其數(shù)。東南士子進京考功名多取此路
      ,王貞白《商山詩》有云:“商山名利路
      ,夜亦有人行?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笨梢韵胍娐飞系木跋?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而溫庭筠著名的《商山早行》“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也是作于這條路上。他是反其道而行
      ,在長安科舉不中
      ,往荊襄而去,才倍感落寞凄清
      。當(dāng)然
      ,商山路的熱鬧并不是唐代才有的,這條道路大概周初就已開辟
      ,春秋
      、戰(zhàn)國時,尤為晉楚
      、秦楚間交通
      、征戰(zhàn)的重要通道。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
      ,造馳道通往四方
      ,其中有南陽南郡道,到了漢代
      ,被稱為武關(guān)道
      。這就是唐代的商山路。

      陶淵明詩中說得明明白白:“路若經(jīng)商山

      ,為我少躊躇
      。多謝綺與甪,精爽今何如
      ?”羊長史正是要由武關(guān)道進入關(guān)中
      。他的路線只能是溯江而上,轉(zhuǎn)入漢水到襄陽
      ,然后再踏上武關(guān)道的征程
      。古代道路不像今天這樣平順,崎嶇失修的路段更是不少
      ,騎馬舒服不了
      ,坐車的話
      ,木車輪又沒有橡膠包裹,路上的顛簸難受可想而知
      。所以古人出行
      ,一般都是盡量走水路,少走陸路
      。羊長史是奉命出使
      ,又不是行軍打仗,為什么放著直捷舒適的路不走
      ,要走又迂遠又難受的路呢
      ?何況要是沿著今天京滬鐵路轉(zhuǎn)隴海鐵路的路線走,就只能由潼關(guān)入關(guān)
      ,跟商山四皓的英靈可就挨不著邊了

      四皓隱居之地,古人有商洛

      、上洛二說
      。上洛一直是商州首縣,商洛是商州屬縣
      ,在上洛東邊
      。二縣都在武關(guān)道上,不管四皓隱居哪座山頭
      ,羊長史總是會經(jīng)過其下
      ,他應(yīng)該替陶淵明遙致敬意了吧。

      (作者單位:上海大學(xué)文學(xué)院)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5424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元)宋褧《菩薩蠻·兩歧流水清如酒》原文賞析
      (元)宋褧菩薩蠻衛(wèi)州道中
      。至元四年一月
      ,與八兒思不花御史同行,按行河南四道兩歧流水清如酒
      ,草根風(fēng)蹙冰皮皺
      。雪凈太行青
      ,聯(lián)鑣看畫屏。按行多雅意
      ,解起澄清志
      。回首五云天
      什么是呵成的修辭手法與語句例子
      超詳細分析:《蘭亭集序》為什么能成為“天下第一行書”
      《蘭亭集序》為什么能成為“天下第一行書”?有人說主要是唐太宗的大力推崇
      。但皇帝推崇又怎樣
      ?康熙、雍正
      、乾隆3位皇帝還推崇張照呢
      ,你知道他是誰么?藝術(shù)這東西
      《秦韜玉·貧女》題解與鑒賞
      貧女秦韜玉蓬門未識綺羅香[1]
      ,擬托良媒益自傷[2]
      。誰愛風(fēng)流高格調(diào)[3],共憐時世儉梳妝[4]
      。敢將十指夸針巧
      ,不把雙眉斗畫長[5]?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嗪弈昴陦航鹁€[6]
      ,為他人作嫁衣裳
      桃花運發(fā)朋友圈的句子,桃花很多的句子(賞桃花發(fā)朋友圈的句子有哪些?)
      桃花凋謝了
      ,枝頭殘留著幾片花瓣
      ,仍像點點跳動的火苗。以下是由應(yīng)屆畢業(yè)生簡歷網(wǎng)小編J.L為您整理推薦的關(guān)于桃花的優(yōu)美句子
      ,歡迎參考閱讀
      賈島《尋隱者不遇》表達什么 《尋隱者不遇》原文及賞析
      賈島(779—843)
      ,字閬仙。范陽(今屬北京房山區(qū))人
      。中唐著名的苦吟詩人
      。 ◆尋隱者不遇 ◆ 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處。 賞析 這首小詩寫得既簡省干凈
      施蟄存:烏賊魚的戀
      作者:江錫銓 春天到了
      ,烏賊魚也有戀愛。在海藻的草坪上
      ,在珊瑚的森林中
      ,烏賊魚作獵艷的散步。烏賊魚以十只手
      ,——熱情的手
      ,顫抖地摸索著戀愛,在溫暖的海水的空氣里
      。但這是徒然的
      ,雖有十只手也無濟于事。美麗的小姑娘
      唐詩的氣勢豪爽的清剛勁健之美
      唐詩的氣勢豪爽的清剛勁健之美與王維、孟浩然等山水詩人同時出現(xiàn)于盛唐詩壇的
      ,有一群具有北方陽剛氣質(zhì)的豪俠型才士
      。他們較熱衷于人世間的功名富貴,動輒以公侯卿相自許
      找?guī)灼鑼懱一ǖ淖魑?描寫桃花的作文
      1
      、春天來了,桃花開了
      。我和媽媽到老家去做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