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劉秉忠《太常引·青山憔悴鎖寒云》原文賞析(元)劉秉忠
太常引·青山憔悴鎖寒云
青山憔悴鎖寒云,歧路上,最傷神
。破帽鬢沾塵
,更誰是、陽關(guān)故人? 頹波世道
,浮云交態(tài)
,一日一番新
。無地覓松筠
,看青草、紅芳斗春
。
劉秉忠《太常引·青山憔悴鎖寒云》原文賞析.png)
詞人位極人臣
,名震一代,然其三十歲前未見遇忽必烈時
,卻頗為潦倒落魄
,過著剃發(fā)為僧、云游四方的貧困生活
,備嘗人世間白眼冷遇
。其詩自訴:“關(guān)河牢落別離中,到處題詩記轉(zhuǎn)蓬”
。 (《客興》)”白晝錦衣多睥睨
,一廛何處不安貧?”(《過天井關(guān)》)正是寫照
。此詞寫的就是他失意奔走途中
,對社會世態(tài)炎涼的一種深切感受。這也是下層知識分子常有的人生感受
,引人共鳴
,故而受人贊賞。
上片描述“臨歧傷神”
,心境孤獨而悲涼
。詞從景色入手:“青山憔悴鎖寒云?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遍_卷就是一幅冷落沉重的畫面
。狀青山以擬人詞“憔悴”,狀白云以冷冰語“寒”
,突出摹現(xiàn)了這是一個水枯山瘦
、寒意彌漫的蕭瑟環(huán)境;又用動詞“鎖”字聯(lián)結(jié)兩個景物
,頓有愁云密匝
、緊鎖不開的凝重壓抑感。欲說情而先布景
,預(yù)作渲染
,構(gòu)成氛圍
,運筆洵為高妙
。宛如京劇中人物出場亮相前的一段幕后叫板,使足氣勁,造足氣氛
,給人深刻印象
。接下人物出場,醒目傳神:“歧路上
,最傷神
。”“歧路”
,古詩詞多指辭別登程的通衢叉道口
。詞人徘徊于通往天涯遠方的古道口,遠望寒云籠鎖的憔悴青山
,倍覺黯然傷神
。為什么“歧路上”會滋生“最傷神”的心情?接下三句層層深入
,剝出謎底
。“破帽鬢沾塵”
,自繪形象:窮厄潦倒
、困頓羈旅?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案l是
、陽關(guān)故人?”以問作答:孑然一身
,無故人送別
。古道登程,握別故人
,自古是“行子腸斷
,百感凄惻”(《別賦》)之際。就此揮手去后
,便是天涯飛蓬
、孤行千里。那首代代傳唱的離歌別曲“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王維詩《渭城曲》)
,曾使多少行人“分手而銜涕,寂寞而傷神”
。然而辭別故人
,固然“傷神”,卻畢竟還有故人情誼可堪慰藉
,寂寞的行程上尚有知己之心相伴共度
;“最傷神”莫過于孤獨地登程
、寂寞地臨歧,茫茫人海竟無一“陽關(guān)故人”稍假慰色
。未入寂寞行程
,已是孤獨過客。細細回味“最傷神”三字
,字詞背面隱然寓藏著一個孤獨的生命
,一片悲涼的心境。詞人遍游江湖
,并非無人結(jié)識
;只是世風(fēng)澆薄,人情勢利
,“破帽塵鬢”之落魄者倍遭冷遇
,故無人相親。顯然
,詞人批判鋒芒指向的是“貧居鬧市無人問
,富在深山有遠親”的市儈式社會心態(tài)。上片結(jié)拍
,虛辭“更”字一提一頓
,語勢進退間,如見作者默立歧路
,望著熙熙攘攘的來往人流
,心中遍數(shù)結(jié)交而喟然“傷神”的凄惻情狀。此情此狀
,與首句“青山憔悴鎖寒云”的景色相匯融
,構(gòu)成了一個完整的意象。憔悴的寒士
、冷酷的人情
、辛酸的心緒,無不給人以深刻印象
。
下片緊承上而起
,慨發(fā)議論,憤責(zé)世道
,直吐胸中郁悶不平之氣
。換頭處連設(shè)二喻,以“頹波”喻“世道”
,用“浮云”喻“交態(tài)”
,形象地指出金末元初衰敗的社會風(fēng)氣:世道頹廢,如江河日下
,交友無行
,似浮云瞬變
。杜甫有詩云:“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須變幻如蒼狗
。”(《可嘆》)以浮云瞬變喻指人事的變幻莫測
。詞人深深感受到周圍的人心勢利
,勝于浮云,“吾富有錢時
,婦兒看我好
。”“邂逅暫時貧
,看吾即貌哨(指臉色難看)
。”(唐王梵志詩)真是趨炎附勢
,說變就變
,一旦淪落,小鬼亦惡臉相待
。第三句“一日一番新”補進一筆
,點透小人秉性:看風(fēng)使舵,唯利是圖
,一日一副新面孔
。這樣的社會心態(tài),這樣的時代面目
,無怪乎詞人會陷于“破帽塵鬢無故人”的悲涼處境
。議論至此,作者又拈出一喻:“無地覓松筠
,看青草
、紅芳斗春?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奔囱矍熬白鞅扔?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議中夾感,嘆惋深長而沉郁
,將全篇的思想性推向高度
。“覓”
,謂細細尋看
。高風(fēng)亮節(jié)、獨立寒流之“松筠”(喻耿直潔行的君子)已遍索無見
,眼前只有“青草紅芳”(指攀緣權(quán)貴的群小)在斗爭春色
,競相逞艷
。景象、喻象
、疊映出心象:同道難覓
,所厭滿目,詞人放眼當(dāng)世
,感受到透心的寒意
。終篇的比喻,手法高妙
,議眼前景而喻天下事
,景色天成,議論深刻
,全詞由此展現(xiàn)出其廣闊的社會歷史背景
,詞人個人的不幸遭遇也就具有了特定時代的典型意義。深旨豐味
,依次浮現(xiàn)
。詞一躍而變個人身世之感為社會人生之批判,品位頓高
。
這首詞不乏形象之美
,更以議論見長。從人情的冷暖
、一己的孤獨
,揭出整個社會的畸形心態(tài),透露了劉秉忠這位即將崛起的杰出政治家對時代
、人生的深刻認識
,以及他對真善美的渴望與追求。后世或可從中觸及一代名臣劉秉忠思圖改造社會
、再淳風(fēng)俗的肝膽壯氣和憤然心跳
。
江邊晚望原文以及翻譯?《江邊晚望》原文及翻譯賞析 作者劉秉忠 古詩詞鑒賞 古詩詞名句網(wǎng)
江邊晚望 朝代:元朝|作者:劉秉忠| 沙白江青落照紅,滄波老樹動秋風(fēng)
。天光與水渾相似,山面如人了不同
。 千古周郎馀事業(yè),一時曹孟謾英雄。東南幾許繁華地...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古詩賞析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是宋代詞人辛棄疾的作品
,這首詩表達了自己反對妥協(xié)投降
、立志收復(fù)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古詩賞析大全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更多關(guān)于“古詩賞析”內(nèi)容請點擊↓↓↓
★高考必背古詩文賞析 ?★
★經(jīng)典古詩詞鑒賞 ?★
★古詩賞析:譚嗣同的《潼關(guān)》 ?★
★語文古詩詞賞析知識總結(jié) ?★
★初中古詩賞析大全 ?★
★有關(guān)讀書古詩的賞析 ?★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
【作者】辛棄疾 【朝代】宋
原文
一輪秋影轉(zhuǎn)金波。飛鏡又重磨
。把酒問姮娥
。被白發(fā)
、欺人奈何。
乘風(fēng)好去
,長空萬里
,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
。人道是
,清光更多。
譯文
一輪緩緩移動的秋月灑下萬里金波
,就像那剛磨亮的銅鏡又飛上了天廓。我舉起酒杯問那月中的嫦娥白發(fā)日增
、好像故意欺負我
。我要乘風(fēng)飛上萬里長空,俯視祖國的大好山河
。還要砍去月中搖曳的桂樹枝柯
,人們說,這將使月亮灑下人間的光輝更多
。
注釋
⑴太常引:詞牌名
。
⑵呂叔潛:名大虬,生平事跡不詳
,似為作者聲氣相應(yīng)的朋友
。
⑶金波:形容月光浮動,因亦指月光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稘h書》卷二十二《禮樂志》:“月穆穆以金波”。顏師古注:“言月光穆穆
,若金之波流也”
。蘇軾《洞仙歌》詞:“金波淡,玉繩低轉(zhuǎn)”
。
⑷飛鏡:飛天之明鏡
,指月亮。甘子布《光賦》:“銀河波曀
,金颸送清
,孤圓上魄,飛鏡流明”
。李白《把酒問月》:“皎如飛鏡臨丹闕
,綠煙滅盡清輝發(fā)?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⑸姮娥:即嫦娥
,傳說中的月中仙女
。《淮南子·覽冥訓(xùn)》:“羿請不死之藥于西王母
,姮娥竊以奔月”
。高誘注說,她后來“得仙
,奔入月中為月精”
。
⑹被白發(fā)欺人奈何:化用薛能《春日使府寓懷》“青春背我堂堂去,白發(fā)欺人故故生”詩意
。
⑺“斫去”三句:化用杜甫《一百五十日夜對月》詩中“斫卻月中桂
,清光應(yīng)更多”句意。斫:砍
。桂:桂樹
。婆娑:樹影搖曳的樣子?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队详栯s俎》載:“月桂高五百丈
,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chuàng)遂合
,人姓吳
、名剛,西河人
,學(xué)仙有過
,謫令伐樹?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創(chuàng)作背景
據(jù)詞題可知
,此詞當(dāng)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中秋夜,為贈友之作
。當(dāng)時辛棄疾任江東安撫司參議官
,治所建康即今江蘇省南京市。這時作者南歸已整整十二年了
。十二年中
,為了收復(fù)中原,作者曾多次上書
,力主抗金都未被采納
。所以只能以詩詞來抒發(fā)自己的心愿。
古詩鑒賞
賞析一
這首詞的上片
,詞人巧妙地運用神話傳說構(gòu)成一種超現(xiàn)實的藝術(shù)境界
,以寄托自己的理想與情懷。“一輪秋影轉(zhuǎn)金波
。飛鏡又重磨
。把酒問姮娥:被白發(fā)欺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對月抒懷
,很自然地想到與月有關(guān)的神話傳說:吃了不死之藥飛入月宮的.嫦娥
,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樹。詞人運用這兩則有關(guān)月亮的神話傳說
,借以表達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陰暗的政治現(xiàn)實的矛盾
。辛棄疾一生以恢復(fù)中原為己任,但殘酷的現(xiàn)實使他的理想不能實現(xiàn)
。想到功業(yè)無成
、白發(fā)已多,作者怎能不對著皎潔的月光
,迸發(fā)出摧心裂肝的一問:“被白發(fā)欺人奈何?”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懷才不遇的內(nèi)心矛盾
。
詞的下片,作者又運用想象的翅膀
,直入月宮
,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樹
。想象更加離奇
,更加遠離塵世,但卻更直接
、強烈地表現(xiàn)了詞人的現(xiàn)實理想與為實現(xiàn)理想的堅強意志
,更鮮明地揭示了詞的主旨。
作者這里所說的擋住月光的“桂婆娑”
,實際是指帶給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
,它不僅包括南宋朝廷內(nèi)外的投降勢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勢力
。因為由被金人統(tǒng)治下的北方南歸的辛棄疾
,不可能不深切地懷想被金人統(tǒng)治、壓迫的家鄉(xiāng)人民
。進一步說
,這首詞還可以理想為一種更廣泛的象征意義,即掃蕩黑暗
,把光明帶給人間
。這一巨大的意義,是詞人利用神話材料
,借助于想象和邏輯推斷所塑造的形象來實現(xiàn)的
。
賞析二
這首中秋抒懷的小詞,寫于宋孝宗趙眘[shèn]淳熙元年(一一七四),此時作者在建康(今南京市)任江東安撫司參議官
。當(dāng)時的南宋朝廷根本沒有收復(fù)中原的決心
,反而對金人屈辱求和,排斥和打擊抗金的愛國志士
。對此
,作者十分痛心,在中秋節(jié)夜晚與友人呂叔潛飲酒賞月時
,就寫下了這首詞
,以抒情懷。
詞的上片寫一輪圓月
,從東方冉冉升起
。初升的時候,還是一片朦朧
,當(dāng)它慢慢升高
,就變得更加明亮,金色的波光
,象重新磨過的銅鏡那樣明亮了
。此時,詞人與友人舉杯賞月
,忽發(fā)狂想
,很風(fēng)趣地向嫦娥提問:“被白發(fā)欺人奈何?”是說時間過得這樣快,好象在有意欺人
,使我們漸漸地衰老
,長出許多白發(fā)來了,這該怎么辦呢?他從月圓月缺
,想到時間流逝得如此之快
,而自己卻沒有什么作為,不禁心緒起伏
,很不平靜
。“秋影”
,指剛升起的不太明亮的月亮
。“飛鏡又重磨”:古代的鏡子是用銅做的
,磨后更加明亮
。所以,作者把月亮比作磨過的飛鏡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皧琜héng]娥”,即嫦娥,傳說她是月宮的仙女
。
下片抒寫作者的豪情壯志
,他要趁著美好的月夜,乘風(fēng)直上萬里長空
,俯瞰祖國的山河
。毫無疑義,這是他愛國思想的寫照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爸毕隆保@里指目光一直地往下
。最后又從天上寫到人間
,傳說中月亮里那棵高大的桂樹擋住了許多月光。為了使月光更清楚地照亮祖國大地
,作者在最后兩句寫道
,聽人說:砍去那些搖晃(婆娑)的桂樹枝葉,月亮便會更加光明
。這是含蓄地說
,鏟除投降派的阻礙,才能取得抗金和收復(fù)中原事業(yè)的勝利
。唐朝偉大的詩人杜甫在《一百五日夜對月》詩里寫道:“斫[zhuó]卻月中桂
,清光應(yīng)更多?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边@里辛棄疾用“人道是”三個字
,表示前人曾說過這個意思
。
就這樣
,作者把鏟除投降派的思想巧妙而含蓄地寓于形象之中,使這首小詞具有較強的藝術(shù)感染力
。
辛棄疾簡介
辛棄疾(1140-1207)
,南宋詞人。原字坦夫
,改字幼安
,別號稼軒,漢族
,歷城(今山東濟南)人
。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
。21歲參加抗金義軍
,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
、湖南
、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zhàn)守之策
。其詞抒寫力圖恢復(fù)國家統(tǒng)一的愛國熱情
,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dāng)時執(zhí)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zé);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
。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
,風(fēng)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dāng)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
,后被彈劾落職
,退隱江西帶湖。
辛棄疾的主要作品有:
青玉案·元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