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誦的就是實實在在的文學作品。雖然此時“唐詩”這一整體所蘊含的內(nèi)在價值已融入了所研究的一首或幾首詩歌中
,但這也讓我們確定了一點:唐詩的創(chuàng)作藝術是具有實在性的
,它可以在人們純粹的文史學術研究中被人們所把握(唐詩的這種實在性是客觀的,只決定于詩歌本身的創(chuàng)作)
;另一方面,唐詩所體現(xiàn)出濃厚的時代性的美學傾向是以社會主流為背景的
。唐代社會以它本身特有的世俗觀念與特有的社會信仰而讓其本身的文化創(chuàng)作粘附著時代的標簽
,每個朝代的社會風氣都不同,也就說明每個朝代的詩歌所體現(xiàn)創(chuàng)作的大背景都不同
。審美觀念在社會的演化終究會影響到社會中每個人的生活習慣
,然而每個人的生活習慣總體上說本質(zhì)是一致的,但一致中又會有各不完全的意識
。每個詩人的思維意識雖然都有社會影響的烙印
,但畢竟思維方式的差別不僅會讓“唐詩”這個整體內(nèi)部產(chǎn)生很多種不同的派別特色,甚至任意兩首唐詩的審美情趣都是不同的
。難度就在于唐詩所蘊含的美學的藝術傾向并不是具體的而是抽象的
,它不僅僅涉及文學判斷一面,而且根源不在于文學而是創(chuàng)作欲望等多重因素
。那么要研究透唐代詩歌作品的核心價值
,就不得不用有效的方法來把握這一點。到底純粹文學研究能不能解決這一問題呢
?上個世紀聞一多先生的古代文化研究很有感觸
,聞先生并不滿足于把自己關在書齋里搞那種純粹學術的研究,而是努力把自己的學術工作與中國文化的歷史與現(xiàn)狀相聯(lián)系
。他上溯《詩經(jīng)》《楚辭》《周易》《
莊子》乃至遠古神話傳說和古文字研究
,而且他實際上把西方詩學解讀的方式、社會學研究文學的方式引到唐詩研究中去
,比如他運用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
、文化人類學來重新解讀《詩經(jīng)》里面的某些詩的本意。不是過去經(jīng)學化的注釋,而是反映了當時上古人民的一種社會生活
,民間生活
。他是要充分利用文學反映社會生活和時代精神的特殊手段來揭示那一時代的文化形態(tài)。
? ? ? ? 學術的整體性要求了涉及到研究問題解決的有關知識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
,聞一多先生就是在這種整體觀念下建立他的研究格局
。他在《楚辭校補》的“引言”中指出:較古的文學作品所以難讀,大概不出三種原因
。(一)先作品而存在的時代背景與作者個人的意識形態(tài)
,因年代久遠,史料不足
,難于了解
;(二)作品所用的語言文學,尤其那些“約定俗成”的白字(訓詁家所謂“假借字”)最易陷讀者于多歧亡羊的苦境
;(三)后作品而產(chǎn)生訛傳本的訛誤
,往往也誤人不淺?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冻o》恰巧是這三種困難都具備的一部古書
,所以在研究它時,我曾針對著上述諸點
,給自己定下了三項課題:(一)說明背景
,(二)詮釋詞義,(三)校正文字
。郭沫若認為這第一項“是屬于文化史的范圍
,應該是最高的階段”。這也是學術整體性所要求的一個方面
,努力觸及“時代背景”與“意識形態(tài)”
,也就是整個時代的歷史文化?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蛟S純粹的對一首唐詩研究這些條件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
,但這種整體性不僅能夠讓我們更準確把握詩歌的核心思想,而且這種詩歌思想的反映也會更加堅定了我們對認識時代背景正確認識的態(tài)度
。比如聞一多先生首先提出對《詩經(jīng)》有三種舊的讀法
,即經(jīng)學的、歷史的
、文學的
,而他這本書的讀法則是“社會學的”。聞先生研究唐詩的格局也如同《楚辭校補》
,先做文字校訂和字義訓釋的工作
,然后再進行綜合研究。我們對于上面研究唐詩前的排除字面困難的工作暫且不論,現(xiàn)在要重點關注的是學術的整體性(關聯(lián)性)與結(jié)構性(研究程序)
。
? ? ? ? 有學者認為
,當今再來具體討論某一個人物、某一作品
,評價的得失
,并不能對我們的思考有多大意義。也就是說
,研究唐詩所得到的收獲很多時候都是字面上的成果
,并不能轉(zhuǎn)化為現(xiàn)實性的影響。這就是“研究唐詩”所含有價值量多少的問題
,也許研究唐詩并不在于“把握”
,而是在于“如何把握”!即如何在研究唐詩中擁有一個審視的角度和眼光
,建立一種研究范式或是程序機制
。聞先生始終把文學看作為一種歷史運動,他把文學發(fā)展作為動態(tài)來把握
。這就是一個角度
,聞先生把文學放在它自身的歷史運動中來考察,打破了王朝體系的拘牽
。對初唐詩的三個動向研究成果十分著名:一是詩的學術化,以詞藻的堆砌作詩
,于是發(fā)展了類書
;二是宮體詩的衍變,詩的情趣怎樣由褻瀆走向凈化
;三是由于作家身份的變異
,一批新人走上文學舞臺,詩的題材也得到了解放
,即由宮廷走到市井
,從臺閣移至江山與塞漠。這些成果的取無不得益于“學術眼光與研究角度”的合理性
,也是學術整體性嚴謹?shù)穆?lián)系的實現(xiàn)成就
。這種范式可以幫人們解決很多問題,比如聞先生還揭示了文學上的一條規(guī)律
,那就是文風的轉(zhuǎn)變有時是相當艱巨的
,它不能單靠政治的力量,而是更靠作家們在長時期的創(chuàng)作實踐中
,經(jīng)過自我的斗爭和提高
,才得以逐步完成。
? ? ? ? 那么如何實現(xiàn)這種整體性的最大價值發(fā)揮呢?這就要說學術范式中的結(jié)構性了
。一個學術方式
,怎么運作起來就得看研究對象是什么結(jié)構了。比如一首唐詩
,詩人寫作它的整個過程包括起因
、寫作、完成
,那么合理把握整首詩的核心思想
,就是從詩人寫作的三個過程逐步分析綜合得來的。在文學研究過程進行一種“作品創(chuàng)作重現(xiàn)”的過程
。起因如同詩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某個細節(jié)引起的情感波動
,進而產(chǎn)生了詩人要用詩歌這種文學形式來表達出自己的所見所感的欲望。如何把握起因的源頭其實就是分析當時詩人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的大背景
,這就需要用學術整體性這一思維了
。可見整體性與結(jié)構性是相互影響的
,結(jié)構性為整體性提供了分析的有機條件
,整體性則進一步促進了結(jié)構性的應用。合理把握唐詩中蘊含的抽象美學思想
,就是學術整體性與結(jié)構性的交替作用的過程
。
二、語言學
、美學的批判價值
? ? ? ? 1
、唐詩作為文學領域中詩歌的一種,本質(zhì)上是文學性的
,與其他文學體裁的直觀上的區(qū)別給人的印象就是語言文字的唯美特征
。但凡是詩歌,邏輯思維上就總能讓人感受到韻律所具有的獨特的“美”
,即使是憂郁的杜詩也不例外
。不否定唐詩的文學思想性,直觀美就美在詩歌作品的語言表達藝術
,詩歌創(chuàng)作有自己的韻律規(guī)格
,在語言上比一般非韻文作品更具吸引力。語言學上一般講
,語言是一個民族的標志
,語言有極大的民族凝聚力。中國古漢語在語法學
、修辭學方面有自身特點
,文言文是凝聚了中華文明幾千年封建時代文化精神的文脈
,其發(fā)展經(jīng)歷了無數(shù)世代更替的洗禮而不斷完善進步。唐詩是唐代文人的一種表達藝術
,它是封建社會發(fā)展到唐代這一階段而由前朝文學逐步發(fā)展而成的
,是唐代特有的。唐詩的語言美學形式雖根源于南北朝詩歌
,但本質(zhì)仍是封建文學發(fā)展到一定階段時的特有形態(tài)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古代詩歌史的重要時段:首先,它有獨特的詩歌風格
,出現(xiàn)了許多垂名千古的大詩人
,如曹植、阮籍
、陶淵明
、謝靈運、鮑照等
。其次
,它孕育了唐詩。南北朝對詩歌技巧的探索
、對美的語言的渴望
、對韻律的追求,這些巨大的能量儲備
,最終在盛唐爆發(fā)
,成為絕美的盛唐火花?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梢哉f唐詩是南北朝數(shù)百年詩歌能量的匯集和爆發(fā)
。文學理論家嚴羽說“唐初猶襲陳隋之體”,即當時流行的是音律
、語言皆美的詩歌,也有很多宮廷詩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疤瞥躞w”就是唐高祖李淵至武則天及中宗復位此段時間的詩歌。雖然這有種異于聞一多先生打破王朝體系而把文學放在自身的歷史運動中來考察的方式
,但無一例外都證明了唐詩的源頭
。詩歌經(jīng)歷了魏晉南北朝,到了唐代大盛
,盛唐詩“神來
、氣來、情來”
,對讀者來說非常賞心悅目
,但對于后代詩歌來說則無疑是一座難以超越的高峰
。唐朝是大唐帝國,學者稱為“盛唐氣象”
,其詩神
、氣、情兼?zhèn)?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有充沛的感情
,蒸蒸日上的外揚意象;相比宋代
,國土較小
,文人當政。唐代的詩人一般是單純的詩人
;而宋代詩人則飽學詩書
,甚至身兼學者、書畫家
。宋詩另覓出路
,清雅、平淡
、冷靜
、老練,題材方面更加廣闊
,諸如蒼蠅
、喝茶都能入詩,后來還有說理和議論成分
。宋代詩人學問淵博
,詩中多用典故,以筋骨見稱
,有不少好評
。然而詩的“詩性”應該有“韻味”“言有盡而意無窮”,這是宋詩遠不及唐詩的地方
!宋詩其末流便出現(xiàn)了評論家所批評的方面
,對比看看如下詩歌:
人皆養(yǎng)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
惟愿吾兒愚且魯
,無災無難到公卿。
? ? ? ? ? ? ? ? ? ? ? ? ? ? ? ? ? ? ? ----------《洗兒詩》蘇軾
茅詹常掃凈無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
? ? ? ? ? ? ? ? ? ? ? ? ? ? ? ? ? ?----------《書湖陰先生壁》王安石
若言琴上有琴聲
,放在匝中何不鳴
?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
?
? ? ? ? ? ? ? ? ? ? ? ? ? ? ? ? ? ?-----------《琴詩》蘇軾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惟見長江天際流
。
? ? ? ? ? ? ? ? ? ? ? ? ? ? ? ? ?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李白
詩歌的語言與文的語言不同,文的語言是日常的
,依據(jù)常規(guī)邏輯
,而詩的語言打破常規(guī),陌生甚至出現(xiàn)“語病”
,不過這也是詩意的來源
。《洗兒詩》使用了文而非詩歌之筆法
,用日常之文的語言寫詩
;《書湖陰先生壁》屬于“以才學寫詩”,在中國古代
,才學之士是飽讀詩書的人
,他們對于事緣和典故信手拈來,詩的后兩句其實使用了《史記—大宛列傳》和《史記—樊酈滕灌列傳》的典故
,還好
,此事了無痕跡。若是其他不如王安石的詩人
,則可能會讓讀者摸不著頭腦
。《琴詩》的議論有智慧之美
,并非所有宋詩皆如此
。以這些宋詩為例,對比《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便可以發(fā)現(xiàn)它們是風格完全不同的詩歌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充滿意象:“煙花三月”“孤帆遠影”……它是透過意象表達感情的
,有一種回環(huán)的余韻。唐詩能夠達到一唱三嘆的程度
,而宋詩則不能
。這也可以說是唐詩在語言美學上的高度,這是唐代詩歌的高度
!
? ? ? ? 2
、唐詩如此之美
,那么我們還要不要傳承發(fā)揚它呢?答案是辯證的一分為二的
。唐詩再美
,也是封建時代的“美”,它可以被說成封建社會巔峰時代的輝煌
,也可以被說成是舊社會的陳腐
。在法制民主的今天,對幾千年的文化取其精華
、去其糟粕是我們的認知
。如何做到批判性取舍呢?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文明是農(nóng)耕文明
,生產(chǎn)關系自然是建立在土地基礎上的
。統(tǒng)治階級的統(tǒng)治思想也是禁錮被統(tǒng)治階級在這種農(nóng)業(yè)文明觀念之中的。中國古代社會的“道德”“倫理”都是藏在《四書五經(jīng)》《史記》等諸經(jīng)典之中
,古代人生活在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這些禮教綱常之中,為他人而活
,活在社會關系里
。封建文學自然要服從這些封建道德標準,文化很容易被束縛在禮教的牢籠子里
。然而文學寫自己是一個重要傳統(tǒng)
,因此古代很多“非主流”的文學作品會被統(tǒng)治階級所禁止。工業(yè)文明不僅把生產(chǎn)力從土地里解放出來
,更是把整個時代的思想觀念進行了有力的轉(zhuǎn)折性批判
,社會的發(fā)展是客觀的,所以這種進步也是客觀的
。文化的解放在時代潮流中愈演愈烈
。著名語言學家陳望道在研究語言時發(fā)現(xiàn),“(近代)各國的變法維新
,總是伴隨著語言的革新”
,語言對一個民族的解放有著無比重要的意義。比如郁達夫的中篇小說《沉淪》(新文化運動的第一部白話小說集)描寫一個病青年的心理
,也可以說是憂郁病的解剖
,里邊也帶敘著現(xiàn)代人的苦悶——性的要求與靈肉的沖突?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冻翜S》震撼和打動著經(jīng)受過“五四”新文化運動洗禮的青年學生
,因為其中大膽直率的性欲描寫表現(xiàn)了個性解放的精神,是對禮教的一個大挑戰(zhàn)
。它寫出了青年人的苦悶
、追求
、彷徨、青年人的心態(tài)
,跟當時的社會狀況
,跟當時青年人的思想、情感狀況緊密結(jié)合在一起
。非常明顯
,唐代詩人們肯定也有上述的情感思緒,但凡是個人都有
,只是唐代詩人所處的社會背景遠不如近代開放
,所以,他們不可能提著膽子直率地表達自己的欲望
。這有本質(zhì)上的區(qū)別
。用現(xiàn)代語言形式的詩歌去取代古代詩歌,就是一個美學批判的過程直觀上有力地批判了古代詩歌
,實質(zhì)上就是批判古代封建社會性質(zhì)的文學表達思維
,實現(xiàn)語言邏輯思維從古代語言中解放出來!
? ? ? ?在今天
,只要你用批判的眼光來欣賞唐詩
,你會發(fā)現(xiàn)唐詩變得更美了!
三
、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
、民族文化自信、啟蒙教育
? ? ? ? 世界上最美的文字表達形式
,莫過于詩歌
,準確的說是古典詩詞,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唐詩
。古詩詞優(yōu)美的語言提升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品格
,鑄就了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的瑰寶。不同的國家民族有不同的傳統(tǒng)文化
,但無非都是要繼承和弘揚本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和保持民族精神的獨立性
。要傳承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提高國民的整體文化素養(yǎng)
,學習唐詩是必不可少的
,就好比英國人要學習莎士比亞的戲劇,俄羅斯人要學習普希金的詩歌等等
。作為中華民族的兒女
,如果連自己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都不認識,或者說是連本民族的標簽都不懂,那不就是數(shù)典忘祖了嗎
,又怎樣能實現(xiàn)偉大的民族復興呢?著名歷史學家陳寅恪先生
,在當時中國學術整體在轉(zhuǎn)軌并走向國際學界這么一個大背景下
,仍然用文言文寫作,并堅持了一生
。陳寅恪關注漢語的文化特征和世界地位
,他對民族充滿自信(這不是提倡用古文寫作,而是作為保持優(yōu)秀傳統(tǒng)的例子)
。國學經(jīng)典中的傳統(tǒng)美德
,即使是在今天或是將來仍舊是需要普及的,它是中華民族的精華所在
。我們不可能讓人人都有詩人的品質(zhì)
,但我們可以做到自身修養(yǎng)的完善,總體上就可以提高國民的品格了
。學習和了解唐詩
,目的不是讓唐代詩人復活,而是在于讓自己建立起一種民族文化自信
。這種民族文化自信不論是什么時候都是不能丟的
,它關乎整個民族的尊嚴和民族的命運、發(fā)展和國際地位
,也關乎社會穩(wěn)定和民族團結(jié)
。建立民族文化自信,不是喊喊口號打打標語就可以的
,也不是一兩天就能做到的
。學習唐詩不是你今天才開始的,而是在你孩提時代就已經(jīng)開始了的
,你有問過自己兒童時候認真學習唐詩了嗎
?
? ? ? ? 假如你現(xiàn)在的五六歲的兒女已經(jīng)可以學習接受基礎的文學作品了,那么你會給孩子們學些什么東西呢
?是一篇充滿抒情的散文
,還是莎士比亞的戲劇
?都不是
,是一首首簡單而優(yōu)美的唐詩,我可以十分肯定地說
。為什么要這樣呢
,非常簡單,即便是一首很短的唐詩,它所具有的學習價值是無與倫比的
!比如李白的《靜夜思》
,且不說它的思想感情,讀起來就朗朗上口
,字也可以讓小孩所把握
,非常有利于記憶。語文是漢語言文學的簡稱
,語文課學的就是關于中國語言的審美課
。唐詩是審美的高度意象化,對于啟蒙教育極其重要
。首先
,唐詩所描述的自然景觀,能夠在學習的時候被兒童認識
,讓小孩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
,比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離離原上草
,一歲一枯榮”等等;其次
,在唐詩中提煉的人文情感
、人文精神能夠讓兒童所認知,讓小孩懂得珍惜人間美好的情感
,比如“慈母手中線
,游子身上衣”說的是母愛,“海內(nèi)存知己
,天涯若比鄰”說的是友情等等
;還有,某些唐詩所體現(xiàn)的哲理也可以為小孩所認識
。通過學習優(yōu)美的古詩詞語言
,兒童就獲得一種潛移默化的效果,因為從唐詩中所學到的知識實在太多了
。從唐詩中接受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
,培養(yǎng)人正確的審美價值,不正是語文課所想要的嗎
?換句話說就是培養(yǎng)和建立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
,讓優(yōu)秀的傳統(tǒng)得以延續(xù)。
? ? ? ? 千年逝去
,“蘭亭已矣
,梓澤丘墟”
,唐代的詩人們已經(jīng)成為歷史,但他們所創(chuàng)造的無比輝煌的詩歌作品一直都在世上代代傳頌著
,這是屬于他們的偉大
,也是屬于中華民族的偉大!
? ? ? ? ? ? ? ? ? ? ? ? ? ? ? ? ? ? ? ? ?2014-12-22?冬至
發(fā)自我的iPhone

古代文論的論述題“中國古典詩歌意境論”意境
,即指“意中之境”
,指作者的主觀情意與客觀物境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藝術境界,是“情”與“景”的藝術結(jié)晶
。(《中國詩歌藝術》王紅、謝謙主編P127)或者可以說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所呈現(xiàn)的那種情景交融
、虛實相生的形象系統(tǒng),及其所誘發(fā)和開拓的審美想象空間
。他同文學典型一樣
,也是文學形象的高級形態(tài)之一。(《文學理論教程》童慶炳主編P217)清代王夫之說:“情
、境名為二
,而實不可離。神于詩者
,妙合無垠
。”(《姜齋詩話》)
,這里的“景”大致等同于“意象”
,而情景合一,則指的是意境
。
詩歌創(chuàng)作中“意境”一詞的提出
,見于所傳王昌齡所撰的《詩格》一書,提出:“詩有三境:一曰物鏡
,二曰情境
,三曰意境。物境一:欲為山水詩
,則張泉石云峰之境
,極麗絕秀者,神之于心
,處身于境
,視境于心,瑩然掌中
,然后用思
,了然境象,故得形似。情境二:娛樂愁怨皆張于意而處于身
,然后馳思
,深得其情。意境三:亦張之于意而思之于心
,則得其真矣
。”在這里
,作者已經(jīng)注意到了作家的主觀精神和客觀物境契合交融的這樣一種現(xiàn)象
。“物境”到“情境”再到“意境”的邏輯線索
,其實就是由實到虛的層遞過程
。“意境”比“物境”和“情境”更加的虛化
,即情景交融
。
意境說在先秦時期即已萌芽,《易傳》的“立象以盡意”
、莊子的“言不盡意”說以及“詩六義”(風
、賦、比
、興
、雅、頌)說
,可以看做意境說萌芽的標志
。這些片段式的言說從“意”到“象”、“言”到“意”辯證關系的討論以及“風”
、“比”
、“興”等藝術手法的闡釋方面初步探討了“意”、“象”
、“言”的關系及創(chuàng)作手法
,為意象論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漢魏六朝時期
,意境學說進入人文研究領域
。陸機、劉勰
、鐘嶸等文學理論家對情物關系進行了詳細論述
,提出了“意象”、“滋味”
、“風骨”
、“神韻”等涉及藝術形象創(chuàng)造和評價的文論概念
,深入探討了“意”、“象”
、“味”
、“韻”、“神”等文藝范疇之間的關系
。這些理論的形成產(chǎn)生了重要的作用
。與此同時,印度佛教的傳入給中國學界帶來了“境”
、“境界”等概念
。“境”的傳入以及研究為“境”和“意”的結(jié)合奠定了基礎
,佛教的“境界”理論對詩歌意境理論的形成更是有著直接的啟示作用
,加之這一時期清談橫行、玄言詩獨占文壇
、山水田園詩異軍突起,意境學說逐步從哲學領域進入到文藝領域中去
,為意境理論的形成打開了方便之門
。
詩歌意境論的繁榮是在唐代,這個與唐代詩歌創(chuàng)作的繁榮有關
,更是意境學說幾百年以來在文藝領域不斷發(fā)展的必然結(jié)果
。以王昌齡、皎然為代表的文論家對詩歌意境的基本內(nèi)容和基本特征進行了深刻的描述
,并結(jié)合詩歌創(chuàng)作進行了細致而廣泛的闡釋和分析
,至此,詩歌意境理論臻于成熟
。之后劉禹錫和文藝理論家司空圖又進一步提出了“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的創(chuàng)作見解
。
明清兩代,圍繞意與境的關系問題又進行了廣泛的探討
,明代藝術理論家朱存爵提出了“急境融徹”的主張
,清代詩人和文學批評家葉夔認為意與境并重,強調(diào)“抒寫胸臆”和“發(fā)揮景物”應該有機的結(jié)合起來
。近代文學家林紓和美學家王國維則強調(diào)“意”的重要性
,林紓認為“維能立意,六能創(chuàng)建”
,王國維則認為創(chuàng)辭應服從于創(chuàng)意
,力倡“內(nèi)美”,提出了詩詞創(chuàng)作中的以意勝的“有我之境”和以境勝的“無我之境”兩種不同的審美規(guī)范
。
我國古代詩論很早就注意到了“情”與“景”是詩歌意境不可缺少的構成要素
。謝榛說:“景乃詩之媒
,情乃詩之胚,和而成詩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保ā端匿樵娫挕分x榛),同時也注意到了詩歌創(chuàng)作的物我交融
,王夫之說:“景生情
,情生景,哀樂之觸
,榮悴之迎
,互藏其宅?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保ā督S詩話》卷一)認為情景交融及意境
。這是明清以來詩話、詞語中較為普遍的說法
。再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乙稿序》中說到:“文學之事
,其內(nèi)足以慮己外足以感人者,意與境二者而已
。上焉者
,意與境渾,其次或以意勝或以境勝
,茍缺其一
,不以言文學?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泵魍跏镭懺凇端囋坟囱浴分芯吞岢觯骸霸娨詫T劄榫场钡闹鲝?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他評張籍、王建的樂府詩
,認為雖一善言情
,一善政事,但因不能使情與事融合貫通
,做到“氣從意暢
。”所以
,“境皆不佳”
。這就說明:情景交融,即意境的說法
,最遲到明末清初已經(jīng)定型?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F(xiàn)在的袁行霈就這樣認為:“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觀情意與客觀景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藝術境界”。
根據(jù)情與景的關系
,我們在閱讀中國古典詩歌時
,常常把意境的形成方式分為以下幾種:
一. 觸景生情
,情由境發(fā)。詩人猝然與某種物鏡相逢
,隨境生情
,逐漸達到意境渾融的境地。比如杜甫的《登岳陽樓》:
昔聞洞庭水
,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
親朋無一字
,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
,憑軒涕泗流
。
洞庭湖的美早有耳聞,今日終于得以見到
,它的景色確確實實是像“昔聞”那樣的壯闊無比
,美的無與倫比。從“昔聞”到“今上”之間
,詩人已閱盡了人世滄桑
,老了,病了
,異鄉(xiāng)漂泊,國難未平
,歸鄉(xiāng)不得
。以殘年衰老之身對此吞吐日月之景,情何以堪啊
。杜甫的登岳陽樓是一登樓滋生了百番的愁緒與憂愁
。由壯闊的風光引發(fā)的是身世之感、憂時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