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曲總集·別集·曲·秋夜月》簡介介紹《詞曲總集·別集·曲· 秋夜月》新詩鑒賞
戲曲時調選集,全稱為《精選天下時尚新調秋夜月》
,四卷,題明燕石居主人刊梓
。書中包括明殷啟圣匯輯《堯天樂》和熊稔寰輯《徽池雅調》。熊書已另見
。《堯天樂》和《徽池雅調》類似
,皆為秦樓楚館而編
,故收錄頗雜
,既有戲曲片斷
,亦有散曲
、笑話
、酒令
,俱適合聲伎娛賓侑酒之用
。
此書分上中下三層
,上下層為戲曲;中層為“時尚笑談”“時尚酒令”
,但上層有一首《閨中思怨》,是集曲牌而成
。如《皂羅袍》:“一枝花無心插戴,虞美人常置心懷
。教人懶上旁粧臺,滿庭芳無個人兒在
,只見夜行船無數
,罵玉郎不來
、哭相思害
,我鬧五更怎捱
,紅娘子惹下風流債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绷硗膺€有三首《皂羅袍》也是集曲牌而成
。

書中所收戲曲有一些是不常見者
,如《金臺記》《雙璧記》《藏珠記》等
。
此書有明末福建印本
,抗戰(zhàn)期間在上海發(fā)現
,后由中國書店影印行世
。
【相見歡】賞析
,翻譯及作者介紹相見歡南唐李煜
無言獨
,上西樓
,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
剪不斷
,理還亂
,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
注釋
①此調原為唐教坊曲,又名《烏夜啼》
、《秋夜月》、《上西樓》
。李煜此詞即有將此調名標為《烏夜啼》者
。三十六字
,上片平韻
,下片兩仄韻兩平韻
。
②鎖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籠罩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br>③離愁:指去國之愁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
、軇e是一般:另有一種
。
翻譯
一個人默默無語,獨自登上西樓
,天邊月形如鉤,在這清寒的秋夜
,院子里深鎖著梧桐,也鎖住了寂寞
。心中的思緒,想要剪斷
,卻怎樣也剪不斷
,想好好梳理
,卻更加的雜亂
,這樣的離鄉(xiāng)思念之愁,而今在心頭上卻又是另一般不同的滋味
。
簡析
詞名《相見歡》詠的卻是離別愁。此詞寫作時期難定
。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詞中的繚亂離愁不過屬于他宮庭生活的一個插曲
,如作于歸宋以后
,此詞所表現的則應當是他離鄉(xiāng)去國的錐心愴痛
。起句“無言獨上西樓”
,攝盡凄惋之神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盁o言”者
,并非無語可訴
,而是無人共語
。由作者“無言”
、“獨上”的滯重步履和凝重神情
,可見其孤獨之甚
、哀愁之甚
。本來
,作者深諳“獨自莫憑欄”之理
,因為欄外景色往往會觸動心中愁思
,而今他卻甘冒其“險”
,又可見他對故國(或故人)懷念之甚
、眷戀之甚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霸氯玢^”
,是作者西樓憑欄之所見
。一彎殘月映照著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著他視線難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陣子》)
,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憶
?而俯視樓下,但見深院為蕭颯秋色所籠罩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凹拍嗤┥钤烘i清秋”
,這里
,“寂寞”者究竟是梧桐還是作者
,已無法
、也無須分辨
,因為情與景已妙合無垠
。過片后“剪不斷”三句
,以麻絲喻離愁
,將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
,歷來為人們所稱道
,但更見作者獨詣的還是結句:“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詞家借助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來表現離愁時
,或寫愁之深
,如李白《遠離別》:“海水直下萬里深,誰人不言此愁古”
; 或寫愁之長, 如李白《秋浦歌》:“白發(fā)三千丈
,緣愁似個長”;或寫戀之重
,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雙溪艋舟
,載不動許多愁”;或寫愁之多
,如秦觀《千秋歲》:“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薄@铎洗司鋭t寫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
,但卻根植于作者的內心深處
,無法驅散
,歷久彌鮮
;舌品不得
,心感方知
。因此也就不用訴諸人們的視覺
,而直接訴諸人們的心靈
,讀后使人自然地結合自身的體驗而產生同感
。這種寫法無疑有其深至之處
。
作者簡介
李煜(937——978)
,五代時期南唐后主
。字重光
,號鐘隱
。繼位的時候
,宋太祖趙匡胤已經稱帝三年
,宋朝已先后滅掉后蜀
、南漢,形勢岌岌可危
。繼位十年后
,自貶國號為江南
,改稱國主(世稱李后主)
,派遣使臣朝宋
。。974年(宋太祖開寶七年)
,宋朝派遣曹彬率師南伐,次年攻占金陵
,將李煜俘獲到汴京
。978年(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被毒死
。
李煜善于寫詞
,詞作內容大部分都是描寫宮廷的腐化生活
,風格浮靡
。進入汴京以后
,他的詞作多寓身世感慨
,情致凄婉
。后人將他的詞作與其父李璟(南唐中主)的詞作合刻為《南唐二主詞》
,《宋史》
、《五代史》有傳
。精書法
,善繪畫
,通音律
,詩和文均有一定造詣
,尤以詞的成就最高
。千古杰作《虞美人》
、《浪淘沙》
、《烏夜啼》等詞
。被稱為“千古詞帝”
。
對李昱,李清照
,李白所描寫的有關寫愁詩句的見析【南唐】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
,
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②
剪不斷,
理還亂
,
是離愁,③
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④
【注釋】
①此調原為唐教坊曲,又名《烏夜啼》
、《秋夜月》
、《上西樓》
。李煜此詞
即有將此調名標為《烏夜啼》者
。三十六字
,上片平韻
,下片兩仄韻兩平韻
。
②鎖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籠罩
。 ③離愁:指去國之愁
。 ④別是一般:另有
一種
。
李煜(937-978)
,南唐后主
。開寶八年(公元975年)宋滅南唐
,李煜亡家敗國
,肉袒出降
,身囚待罪于汴京
。宋太祖趙匡胤因其曾守城相拒
,封其為“違命侯”
。李煜忍屈負辱過了三年囚徒生活
,后被宋太宗賜酒毒死
。李煜不是一個好皇帝,卻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藝術家和詞人
。李煜詞以被俘為界分前后兩期
,前期詞作多描寫宮廷生活與男歡女愛
,香艷精致
,才情蘊藉
;后其詞作多傾瀉失國之痛和去國之思
,沉郁哀婉
,感人至深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断嘁姎g》便是后期詞作中有代表性的一篇
。
首句“無言獨上西樓”將人物引入畫面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盁o言”二字活畫出詞人的愁苦神態(tài)
,“獨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樓的身影
,孤獨的詞人默默無語
,獨自登上西樓
。神態(tài)與動作的描寫揭示了詞人內心深處隱喻的多少不能傾訴的孤寂與凄婉?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
“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寥寥12個字
,形象的描繪出了詞人登樓所見之景
。仰視天空,缺月如鉤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叭玢^”不僅寫出月形
,表明時令而且意味深長:那如鉤的殘月經歷了無數次的陰晴圓缺,見證了人世間多少悲歡離合
,今夜又怎能不勾起人的離愁別恨呢?俯視庭院
,茂密的梧桐葉已被無情的秋風掃蕩殆盡,只剩下光禿禿的樹干和幾片殘葉在秋風中瑟縮
,怎能不“寂寞”情生。然而“寂寞”的又何止是梧桐
?即使是凄慘秋色
,也要被“鎖”于這高墻深院之中
,然而“鎖”住的又何止是這滿院秋色
?落魄的人
,孤寂的心
,思鄉(xiāng)的情
,亡國得恨
,都被這高墻深院禁錮起來
,此景此情怎一個愁字了得
。
詩詞中常借梧桐抒發(fā)內心的愁悶
。溫庭筠“梧桐樹
,三更雨
,不道離情正苦
。一葉葉
,一聲聲
,空階滴到明”(《更漏子》);李清照“梧桐更兼細雨
,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
,怎一個愁字了得”(《聲聲慢》)
。以上具是寫景佳作
。寫雨中梧桐
,能表現詩人內心的愁苦
。寫缺月梧桐
,則又是一番境界
。蘇軾語“缺月掛梧桐
,漏斷人初靜”(《卜算子》)
。缺月
、梧桐
、深院
、清秋
,這一切無不渲染出一份凄涼的境界
,反映出詞人內心的孤寂之情
,為下片抒情做好鋪墊
。
那么
,此情此景
,一個亡國之君
,一個茍延殘喘的囚徒會有怎樣一種心境呢
?下片中
,詞人用極其婉轉而又無奈的筆調
,表達了心中復雜而又不可言喻的愁苦與悲傷
。
“剪不斷
,理還亂,是離愁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庇媒z喻愁
,新穎而別致
。前人以“絲”諧音“思”
,用來比喻思念
,如李商隱“春蠶到死絲方盡
,蠟炬成灰淚始干”(《無題》)就是大家熟悉的名句。李煜用“絲”來比喻“離愁”
,別有一番新意。然而絲長可以剪斷
,絲亂可以整理,而那千絲萬縷的“離愁”卻是“剪不斷
,理還亂”
。那么
,這位昔日的南唐后主心中涌動的怎樣的離愁別緒呢
?是追憶“紅日已高三丈后
,金爐次第添金獸
,紅錦地衣隨步皺”(《浣溪沙》)的榮華富貴
,是思戀“風閣龍樓連霄漢
,玉樹瓊枝作煙蘿”(《破陣子》)的故國家園
,還是悔失“四十年來家國
,三千里地河山”(《破陣子》)的帝王江山
?然而
,時過境遷
,如今的李煜已是亡國奴
、階下囚,榮華富貴已成過眼煙云
,故國家園亦是不堪回首
,帝王江山毀于一旦
。閱歷了人間冷暖
、世態(tài)炎涼
,經受了國破家亡的痛苦折磨
,這諸多的愁苦悲恨哽咽于詞人的心頭難以排遣
。而今是嘗盡愁滋味
,而這滋味又怎一個愁字了得
。
末句“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緊承上句寫出了李煜對愁的體驗與感受
。以滋味喻愁
,而味在酸甜之外
,它根植于人的內心深處
,是一種獨特而真切的感受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皠e是”二字極佳
,昔日唯我獨尊的天子
,如今成了階下囚徒
,備受屈辱,遍歷愁苦
,心頭淤積的是思、是苦
、是悔、還是恨……恐怕詞人自己也難以說清
,豈又是常人所能體會到的呢?若是常人
,道可以嚎啕傾訴
,而李煜不能。他是亡國之君
,即使有滿腹愁苦,也只能“無言獨上西樓”
,眼望殘月如鉤
、梧桐清秋
,將心頭的哀愁
、悲傷
、痛苦
、悔恨強壓在心底
。這種無言的哀傷更勝過痛哭流涕之悲
。
李煜的這首詞情景交融,感情沉郁。上片選取典型的景物為感情的抒發(fā)渲染鋪墊
,下片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的抒發(fā)真摯的感情
。此外運用聲韻變化
,作到聲情合一
。下片押兩個仄聲韻(斷
、亂)
,插在平韻中間
,加強了頓挫的語氣
,似斷似續(xù)
;同時在三個短句之后接以九言長句
,鏗鏘有力
,富有韻律美
,也恰當地表現了詞人悲痛沉郁的感情
。
聲聲慢 李清照
尋尋覓覓
,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qīqī)
。乍暖還寒⑴時候
,最難將息⑵
。三杯兩盞淡酒
,怎敵他晚來⑶風急
。雁過也
,最傷心
,卻是舊時相識
。
滿地黃花⑷堆積
、憔悴損
、如今有誰堪摘⑸?守著窗兒
,獨自怎生⑹得黑?梧桐更兼細雨
,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⑺,怎一個愁字了得
!
詩作鑒賞
文學賞析
唐宋古文家以散文為賦
,而倚聲家實以慢詞為賦
。慢詞具有賦的鋪敘特點
,且蘊藉流利
,勻整而富變化
,堪稱“賦之余”
。李清照這首《聲聲慢》
,膾炙人口數百年
,就其內容而言
,簡直是一篇悲秋賦。亦惟有以賦體讀之
,乃得其旨
。李清照的這首詞在作法上是有創(chuàng)造性的
。原來的《聲聲慢》的曲調
,韻腳押平聲字
,調子相應地也比較徐緩
。而這首詞卻改押入聲韻
,并屢用疊字和雙聲字
,這就變舒緩為急促
,變哀惋為凄厲
。此詞以豪放縱恣之筆寫激動悲愴之懷
,既不委婉
,也不隱約,不能列入婉約體
。
靖康之變后,李清照國破
,家亡
,夫死
,傷于人事
。這時期她的作品再沒有當年那種清新可人
,淺斟低唱
,而轉為沉郁凄婉
,主要抒寫她對亡夫趙明誠的懷念和自己孤單凄涼的景況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堵暵暵ひ捯挕繁闶沁@時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
這首詞起句便不尋常
,一連用七組疊詞。不但在填詞方面
,即使在詩賦曲也絕無僅有
。但好處不僅在此
,這七組疊詞還極富音樂美
。宋詞是用來演唱的
,因此音調和諧是一個很重要的內容
。李清照對音律有極深造詣
,所以這七組疊詞朗讀起來
,便有一種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感覺
。只覺齒舌音來回反復吟唱
,徘徊低迷,婉轉凄楚
,有如聽到一個傷心之極的人在低聲傾訴,然而她還未開口已覺得已能使聽眾感覺到她的憂傷
,而等她說完了,那種傷感的情緒還是沒有散去
。一種莫名其妙的愁緒在心頭和空氣中彌漫開來,久久不散
,余味無窮
。
心情不好
,再加上這種乍暖還寒天氣
,詞人連覺也睡不著了
。如果能沉沉睡去
,那么還能在短暫的時間內逃離痛苦
,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難以入眠
,于是詞人就很自然想起亡夫來
。披衣起床
,喝一點酒暖暖身子再說吧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墒呛涫怯捎诠陋氁鸬?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而飲酒與品茶一樣
,獨自一人只會覺得分外凄涼
。
端著一杯淡酒
,而在這天暗云低
,冷風正勁的時節(jié)
,卻突然聽到孤雁的一聲悲鳴
,那種哀怨的聲音直劃破天際
,也再次劃破了詞人未愈的傷口
,頭白鴛鴦夫伴飛
,唉
,雁兒,你叫得這樣凄涼幽怨
,難道你也像我一樣,老年失偶了嗎
?也像我一樣,余生要獨自一人面對萬里層山
,千山暮雪嗎?胡思亂想之下
,淚光迷蒙之中,驀然覺得那只孤雁正是以前為自己傳遞情書的那一只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舊日傳情信使仍在,而秋娘與蕭郎已死生相隔
,人鬼殊途了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這一奇思妙想包含著多少無法訴說的哀愁?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
這時看見那些菊花
,才發(fā)覺花兒也已憔悴不堪
,落紅滿地
,再無當年那種"東籬把酒黃昏后
,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
。以往丈夫在世時的日子多么美好
,詩詞唱和
,整理古籍
,可現在呢
?只剩下自己一個人在受這無邊無際的孤獨的煎熬了
。故物依然,人面全非
。"舊時天氣舊時衣
,只有情懷
,不得似往時"
。獨對著孤雁殘菊
,更感凄涼
。手托香腮,珠淚盈眶
。怕黃昏,捱白晝。對著這陰沉的天
,一個人要怎樣才能熬到黃昏的來臨呢?漫長使孤獨變得更加可怕
。獨自一人,連時間也覺得開始變慢起來
。
好不容易等到了黃昏
,卻又下起雨來
。點點滴滴
,淅淅瀝瀝的
,無邊絲雨細如愁
,下得人心更煩了
。再看到屋外那兩棵梧桐
,雖然在風雨中卻互相扶持
,互相依靠
,兩相對比,自己一個人要凄涼多了
。
急風驟雨,孤雁殘菊梧桐
,眼前的一切,使詞人的哀怨重重疊疊
,直至無以復加
,不知怎樣形容
,也難以表達出來
。于是詞人再也不用什么對比
,什么渲染
,什么比賦興了
,直截了當地說:"這次第
,怎一個愁字了得
?"簡單直白
,反而更覺神妙,更有韻味
,更堪咀嚼。相形之下
,連李后主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也稍覺失色
。一江春水雖然無窮無盡,但畢竟還可形容得出
。而詞人的愁緒則非筆墨所能形容
,自然稍勝一籌
。
前人評此詞
,多以開端三句用一連串疊字為其特色
。但只注意這一層
,不免失之皮相。詞中寫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
,卻從“尋尋覓覓”開始,可見她從一起床便百無聊賴
,如有所失,于是東張西望
,仿佛飄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點什么才能得救似的
,希望找到點什么來寄托自己的空虛寂寞
。下文“冷冷清清”
,是“尋尋覓覓”的結果
,不但無所獲
,反被一種孤寂清冷的氣氛襲來
,使自己感到凄慘憂戚
。于是緊接著再寫了一句“凄凄慘慘戚戚”。僅此三句
,一種由愁慘而凄厲的氛圍已籠罩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