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作名·黃鳥詩詞研究·詩作名·黃鳥
①《詩經(jīng)·秦風(fēng)》篇名?!睹娦颉吩疲骸啊饵S鳥》,哀三良也。國人刺穆公以人從死,而作是詩也?!薄缎颉氛f的史實依據(jù)是《左傳·文公六年》:“秦伯任好卒,以子車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鍼虎為殉,皆秦之良也。國人哀之,為之賦《黃鳥》?!薄妒酚洝で乇炯o》:“繆公卒,葬雍。從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輿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鍼虎,亦在從死之中。秦人哀之,為作歌《黃鳥》之詩。”據(jù)此,“三良”乃被殺殉葬。而《鄭箋》三良“自殺以從死”之解(“三家詩”說同),則與詩中“臨其穴,惴惴其慄”的情景相違。這首挽歌共有三章,章十二句,分悼奄息、仲行、鍼虎三良。均以黃鳥哀鳴起興,又以棘、桑、楚三字,諧音雙關(guān)急、喪、痛楚。氣氛悲愴,情調(diào)激越凄楚。②《詩經(jīng)·小雅》篇名?!睹娦颉分^其“刺宣王也”。未說明所刺何事。朱熹《詩集傳》則認為是“民適異國,不得其所,故作此詩”。今人多據(jù)此作進一步發(fā)揮,郭沫若在《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中說:“黃鳥就是瓦雀,這和耗子是一樣,也就是和坐食階級一樣,沒有一個地方是沒有的。痛恨本國的碩鼠,逃了出來,逃到外國又遇到一樣的黃鳥。天地間哪里有樂土呢?倦于追求的人,他又想逃回他本國去了?!边@一分析是切合詩旨的。此詩與《魏風(fēng)·碩鼠》參看,可以想象出當時社會的昏暗荒亂和人民生活的極端困苦,有很強的現(xiàn)實性。其手法亦與《碩鼠》相同,以黃鳥起興,用責(zé)問的語氣,斥責(zé)黃鳥的“集于穀”“啄我粟”的丑惡行徑,表現(xiàn)了詩人對于坐食階級的厭惡心情,語言質(zhì)樸有力,很能引起人們的共鳴。
《國風(fēng)·秦風(fēng).黃鳥》全文解釋及賞析 《黃鳥》,《詩經(jīng)·秦風(fēng)》的一篇。為先秦時代秦地漢族民歌。全詩三章,每章十二句。是諷刺秦穆公以人殉葬,痛悼“三良”的挽詩。此詩在藝術(shù)上的主要特點是雙關(guān)語的運用,增強了凄慘悲涼氣氛,渲染了以人為殉的慘象,從而控訴了人殉制的罪惡。清陳繼揆《讀詩臆補》評之為“惻愴悲號,哀辭之祖”,誠然?!对娊?jīng)》是漢族文學(xué)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對后代詩歌發(fā)展有深遠的影響,成為中國古典文學(xué)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的源頭。
黃鳥
題解:哀悼殉葬秦穆公的三位賢臣。
【原文】
交交黃鳥①,止于棘②。誰從穆公③?子車奄息④。維此奄息,
百夫之特⑤。臨其穴⑥,惴惴其栗。彼蒼者天⑦,殲我良人⑧!
如可贖兮,人百其身⑨!
交交黃鳥,止于桑⑩。誰從穆公?子車仲行④。維此仲行,
百夫之防⑾。臨其穴,惴惴其栗。彼蒼者天,殲我良人!
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交交黃鳥,止于楚⑿。誰從穆公?子車針虎④。維此針虎,
百夫之御。臨其穴,惴惴其栗。彼蒼者天,殲我良人!
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譯文】
交交黃鳥鳴聲哀,棗樹枝上停下來。是誰殉葬從穆公?子車奄息命運乖。
誰不贊許好奄息,百夫之中一俊才。眾人悼殉臨墓穴,膽戰(zhàn)心驚痛活埋。
蒼天在上請開眼,坑殺好人該不該!如若可贖代他死,百人甘愿赴泉臺。
交交黃鳥鳴聲哀,桑樹枝上歇下來。是誰殉葬伴穆公?子車仲行遭禍災(zāi)。
誰不稱美好仲行,百夫之中一干才。眾人悼殉臨墓穴,膽戰(zhàn)心驚痛活埋。
蒼天在上請開眼,坑殺好人該不該!如若可贖代他死,百人甘愿化塵埃。
交交黃鳥鳴聲哀,荊樹枝上落下來。是誰殉葬陪穆公?子車針虎遭殘害。
誰不夸獎好針虎,百夫之中輔弼才。眾人悼殉臨墓穴,膽戰(zhàn)心驚痛活埋。
蒼天在上請開眼,坑殺好人該不該!如若可贖代他死,百人甘愿葬蒿萊。
【注釋】
①交交:鳥鳴聲。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交交,通作‘咬咬’,鳥聲也。"黃鳥:即黃雀。
②棘:酸棗樹。一種落葉喬木。枝上多剌,果小味酸。棘之言"急",雙關(guān)語。
③從:從死,即殉葬。穆公:春秋時秦國國君,姓贏,名任好。
④子車:復(fù)姓。奄息:人名。下文子車仲行、子車針(zhēn)虎同此。
⑤特:杰出的人材。
⑥"臨其穴"二句:鄭箋:"謂秦人哀傷其死,臨視其壙,皆為之悼栗。"
⑦彼蒼者天:悲哀至極的呼號之語,猶今語"老天爺哪"。
⑧良人:好人。
⑨人百其身:猶言用一百人贖其一命。
⑩桑:桑樹。桑之言"喪",雙關(guān)語。
⑾防:抵當。鄭箋:"防,猶當也。言此一人當百夫。"
⑿楚:荊樹。楚之言"痛楚"。亦為雙關(guān)。
【賞析一】:
《黃鳥》描寫秦穆公死時,以大量的活人殉葬,其中子車氏的三兄弟都被殉葬。詩描寫三兄弟殉葬時的情景,表現(xiàn)了對三壯士的哀悼和惋惜,也表現(xiàn)了對慘無人道的殉葬制度的無比憤怒和強烈抗議。詩以黃鳥止于棘樹不得其所,暗示了子車氏之子殉葬的不得其所,這樣的能勇士臨穴也“惴惴其栗”,正在控訴殯葬的殘酷。詩的寫實性很強,《左傳》文公六年曾這樣記載“秦伯任好卒,以子車氏三奄息,仲行、針虎為殉,皆秦之良也,國人哀之,為之賦《黃鳥》。”
【賞析二】
《黃鳥》是諷刺秦穆公以人殉葬,痛悼“三良”的挽詩。
《左傳·文公六年》載:“秦伯任好卒(卒于周襄王三十一年,即公元前621年),以子車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針虎為殉,皆秦之良也。國人哀之,為之賦《黃鳥》?!睋?jù)此,不僅詩的本事有信史可征,作詩年代亦有據(jù)可考?!妒酚洝で乇炯o》亦載其事:“繆(穆)公卒,從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輿(車)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針虎,亦在從死之中。秦人哀之,為作歌《黃鳥》之詩?!毖吃?,是奴隸社會的一種惡習(xí),被殉的不僅是奴隸,還有統(tǒng)治者生前最親近的人,秦穆公以“三良”從死,就是一例?!饵S鳥》一詩只哀悼“三良”之死而不及其余,由此可知,那174人均為奴隸無疑。
詩分三章。第一章悼惜奄息,分為三層來寫。首二句用“交交黃鳥,止于棘”起興,以黃鳥的悲鳴興起子車奄息被殉之事。據(jù)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的解釋,“棘”之言“急”,是語音相諧的雙關(guān)語,給本詩渲染出一種緊迫、悲哀、凄苦的氛圍,為全詩的主旨定下了哀傷的基調(diào)。中間四句,點明要以子車奄息殉葬穆公之事,并指出當權(quán)者所殉的是一位才智超群的“百夫之特”,從而表現(xiàn)秦人對奄息遭殉的無比悼惜。詩的后六句為第三層,寫秦人為奄息臨穴送殉的悲慘惶恐的情狀?!般枫菲淅酢币徽Z,就充分描寫了秦人目睹活埋慘象的惶恐情景。這慘絕人寰的景象,滅絕人性的行為,使目睹者發(fā)出憤怒的呼號,質(zhì)問蒼天為什么要“殲我良人”。這是對當權(quán)者的譴責(zé),也是對時代的質(zhì)詢。如果可以贖回奄息的性命,即使用百人相代也是甘心情愿的啊!由此可見,秦人對“百夫之特”的奄息的悼惜之情了。第二章悼惜仲行,第三章悼惜針虎,重章疊句,結(jié)構(gòu)與首章一樣,只是更改數(shù)字而已。
本詩在藝術(shù)上的主要特點是雙關(guān)語的運用,增強了凄慘悲涼氣氛,渲染了以人為殉的慘象,從而控訴了人殉制的罪惡。清陳繼揆《讀詩臆補》評之為“惻愴悲號,哀辭之祖”,誠然。
秦穆公用殉177人,而作者只痛悼“三良”,那174個奴隸之死卻只字未提,則此詩作者的身分地位不言而喻。殉葬的惡習(xí),春秋時代各國都有,相沿成習(xí),不以為非。《墨子·節(jié)葬》篇即云:“天子殺殉,眾者數(shù)百,寡者數(shù)十;將軍大夫殺殉,眾者數(shù)十,寡者數(shù)人?!辈贿^到了秦穆公的時代,人們已清醒地認識到人殉制度是一種極不人道的殘暴行為,《黃鳥》一詩,就是一個證據(jù)。盡管本詩作者僅為“三良”遭遇大鳴不平,但仍然是歷史的一大進步。(秦惠民)
【賞析三】
《左傳·文公六年》記載:“秦伯任好卒,以子車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針虎為殉,皆秦之良也。國人哀之,為之賦《黃鳥》?!?/p>
秦穆公,名任好,嬴姓,春秋時秦國的國君,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659年至公元前621年在位,繼位當年就親自帶兵討伐茅津(今山西芮城東)的戎人,開始了擴張疆土的事業(yè)。前647年,晉攻秦,雙方在韓原大戰(zhàn),秦軍生俘晉惠公。前628年,“崤之戰(zhàn)”,秦軍三帥被晉俘獲,“匹馬只輪無返者?!鼻?26年,與晉軍再戰(zhàn),再次失敗。前624年,秦穆公親自率兵討伐晉國,一雪崤戰(zhàn)之恥。前623年,秦軍出征西戎,“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前621年,秦穆公死。任好一生真可謂戰(zhàn)斗的一生,可能是壯志未酬的遺憾,讓他對自己軍隊的深深地依戀竟至于昏昧,讓奄息、仲行、針虎這三位以一當百的國之勇士及一百七十余人從死。秦穆公對人才的戕害,刺痛了已經(jīng)被綁架與戰(zhàn)車之上的國人的心,于是就有了《黃鳥》篇。
每讀到“交交黃鳥,止于棘;交交黃鳥,止于桑;交交黃鳥,止于楚……”仿佛就看到了幾個孩子圍著剛從雀巢里掏來的幼雀,看著,嬉笑著,爭相撫弄著。不遠稍高處是在剛發(fā)生的這場錯誤的愛中失去幼雛的雀群,它們驚恐的尖叫著,焦急的徘徊著,蹦跳著,慢慢接近在那些頑皮的孩子的手上掙扎著的幼雀,雀群越聚越大,叫聲也更嘈雜凄切了。終于孩子們被激怒了,劈里啪啦,石塊木棒齊投了過去,“哄”一陣翅膀掀動空氣聲,叫聲也嘎然而止,雀群疾速飛落到不遠的高樹上,略停,馬上又尖叫著聚攏來。如此往復(fù),直到孩子們散去不知將雛兒帶到什么地方去了。
黃鳥,鄭箋為黃雀。黃雀,多結(jié)群棲息于林中,鳴聲嘹亮,婉轉(zhuǎn)動聽。與常見的麻雀雖不同,但“結(jié)群棲息,結(jié)群掠食谷物”很相近。
《秦風(fēng)·黃鳥》以“交交黃鳥,止于棘……交交黃鳥,止于桑……交交黃鳥,止于楚……”興比,清學(xué)者馬瑞辰認為:詩以黃鳥止于棘、止于桑、止于楚,為不得其所。興三良從死,為不得其死也。棘、楚皆小木,桑亦非黃鳥所宜止。《小雅·黃鳥》“無集于?!笔瞧渥C也。
我認為馬說不確。一、“交交黃鳥……”興中有比,一群交交哀鳴的黃鳥喻百夫之御的三良恐怕不太合適。同樣,下文中“臨其穴,惴惴其栗”決不是描寫不懼死之士。以一當百的猛士從死不會惴惴其栗,只會為死不得其所而悲愴。二、馬說“棘、楚皆小木,桑亦非黃鳥所宜止。《小雅·黃鳥》“無集于?!笔瞧渥C也?!薄缎⊙拧S鳥》中有語:“ 黃鳥,黃鳥,無集于楮(音楚,葉似桑),無啄我粟……黃鳥,黃鳥,無集于桑,無啄我粱……黃鳥,黃鳥,無集于栩(即櫟lì樹),無啄我黍...”其中楮、桑、栩是田邊的樹,楮、桑、栩及粟、梁、黍的變換再現(xiàn)了雀群由此樹到彼樹,由此田到彼田,樹上田里與農(nóng)夫打游擊掠食的情景。這幾句的意思大概是:黃鳥啊黃鳥,請不要再聚集到田邊的楮樹上,不要再啄食我的粟了……黃鳥啊黃鳥,請不要再聚集到那面田邊的桑樹上,不要再啄食我的高粱……黃鳥啊黃鳥,請不要再聚集到田邊的樹上,請不要再啄食我的口糧……可看出,黃雀正是依仗楮、桑、栩這樣的安全平臺與農(nóng)夫糾纏不休?!盁o集于桑”恐怕不能支持“棘、楚皆小木,桑亦非黃鳥所宜止”的論斷。
“交交黃鳥”即交交哀鳴的雀群喻興國人之悲傷,與文中的“彼蒼者天,殲我良人!”的悲哀呼號相浸染。“止于棘……止于?!褂诔蓖ㄟ^描述雀群方位的變換,表現(xiàn)群雀失子,驚而疾鳴,驅(qū)而不去,從棘飛到桑,飛到楚……其恐慌徘徊不肯離去。在戰(zhàn)爭中求生存的秦人,對自斷手足,棄國人于不顧的野蠻殺殉驚懼、無奈、躁動和絕望與黃雀比有過而無不及。我想這位具有悲憫情懷的詩人,一定多次見到雀群失子。當其目睹殺殉場面時,兩種場景交互疊加,由鳥到人,由人到鳥,亦人亦鳥,合二為一。突現(xiàn)了弱者對強權(quán)的無奈,譴責(zé)了強權(quán)的無知及其對弱者的傷害。詩中充滿了詩人對人生苦難的思索。( 江東柳林 )
《國風(fēng)·秦風(fēng).黃鳥》全文解釋及賞析
詩經(jīng):黃鳥·黃鳥黃鳥 《 詩經(jīng):黃鳥·黃鳥黃鳥 》
黃鳥黃鳥,無集于谷,
無啄我粟。
此邦之人,不我肯谷。
言旋言歸,復(fù)我邦族。
黃鳥黃鳥,無集于桑,
無啄我粱。
此邦之人,不可與明。
言旋言歸,復(fù)我諸兄。
黃鳥黃鳥,無集于栩,
無啄我黍。
此邦之人,不可與處。
言旋言歸,復(fù)我諸父。
注釋 :
1、黃鳥:黃雀。
2、榖:木名,即楮木。
3、谷:養(yǎng)育?!安晃铱瞎取奔础安豢瞎任摇薄?br>4、言:語助詞,無實義。旋:通“還”,回歸。
5、復(fù):回去。邦:國。族:家族。
6、明:通“盟”,講信用。
7、栩:柞樹。
譯文 :
黃鳥黃鳥你聽著,不要聚在榖樹上,
別把我的粟啄光。
住在這個鄉(xiāng)的人,如今拒絕把我養(yǎng)。
常常思念回家去,回到親愛的故鄉(xiāng)。
黃鳥黃鳥你聽著,不要桑樹枝上集,
不要啄我黃粱米。
住在這個鄉(xiāng)的人,不可與他講誠意。
常常思念回家去,與我兄弟在一起。
黃鳥黃鳥你聽著,不要聚在柞樹上,
別把我的黍啄光。
住在這個鄉(xiāng)的人,不可與他相處長。
常常思念回家去,回到我的父輩旁。
賞析 :
《小雅-黃鳥》是人為苦難人民喊出的悲憤之聲:黃鳥呀黃鳥,你這貪得無厭的東西,你為什么吃光了我的糧食,還要跟我作對。你停在我家門前的樹上,叫得人心煩。你這惡鳥!簡直就像是這凄涼人世間心狠手辣、卑鄙無恥者的幫兇。我們懷著殷切的希望,從受盡盤剝和壓榨、侮辱與欺凌,而又長養(yǎng)了我們的那片故土上出發(fā),想努力忘掉那些尸位素餐的大人君子——碩鼠們的詐偽和欺騙,以及他們留在我們內(nèi)心深處的痛苦與創(chuàng)傷,背井離鄉(xiāng)來尋找原本以為存在著的沒有壓迫,誠實守信而又和平安寧的天國樂土,卻哪里料到這全是一場虛幻而美麗的夢。天國理想之夢泡沫般被人世的凄風(fēng)冷雨所吹散,滿眼皆是。我們被迫承認一個現(xiàn)實:碩鼠為患家園,黃鳥做惡他鄉(xiāng)。非但樂土天國無處可求,就連此邦之人,也是“不我肯谷”、“不可與明”(盟),甚至“不可與處”。我們這些背井離鄉(xiāng)的人在異鄉(xiāng)遭受剝削壓迫和欺凌,更增添了對邦族的懷念,“言旋言歸”,“復(fù)我邦族”,還是返回故土吧!雖然不能逃避碩鼠、黃鳥、惡人,但或許還能在和親人的依傍中尋求些許暖意,給這充滿傷痛的心以解脫的慰藉和沉醉呢!
聽著這來自遠古的動人心魄、直沖云霄的憤怒悲慟的呼聲,就連今天的人也禁不住為這位生活于亂離之世的詩人的不幸遭遇灑一掬同情之淚了。文學(xué)是活的社會生活與心靈體驗的歷史,《小雅-黃鳥》這首詩,正是春秋末葉社會政治腐敗、經(jīng)濟衰退、世風(fēng)日下之壞亂景象的一個極具典型意義的縮影。作者在這里所要表達的是一種不堪忍受剝削和壓榨的憤怒和對世道人心的徹底絕望。
在立意方面,這首詩與《魏風(fēng)-碩鼠》有異曲同工之妙:即以“啄我之粟”的黃鳥發(fā)端,類比起興,以此影射“不可與處”的“此邦之人”,既含蓄生動,又表現(xiàn)了強烈的愛憎感情。
值得注意的是,此詩與《我行其野》,前人多以為出自同時,是周宣王末年禮崩樂壞、社會風(fēng)氣惡化的表現(xiàn)。王質(zhì)《詩總聞》論《我行其野》說:“觀此詩,然后知前詩(《黃鳥》)之所以不可與處者也。二詩當出一人?!贝苏f雖未必,但也說明了二詩主題的相關(guān)性。舊說如《毛詩序》謂詩旨為“刺宣王”,毛傳云:“(周)宣王之末,天下室家離散,妃匹相去,有不以禮者”,鄭箋云:“刺其以陰禮(男女之禮)教親而不至,聯(lián)兄弟之不固?!苯袢硕嗖蝗?。而朱熹《詩集傳》云:“民適異國不得其所,故作此詩?!辈顬榈弥?。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5534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納蘭性德《金陵》詩詞注釋與評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