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陳與義
虞美人·張帆欲去仍搔首
張帆欲去仍搔首,更醉君家酒。吟詩日日待春風(fēng),及至桃花開后卻匆匆。歌聲頻為行人咽,記著尊前雪。明朝酒醒大江流,滿載一船離恨向衡州。
這首詞作于建炎四年(1130)初,是作者在湖南衡山縣留別友人席大光之作。陳與義于徽宗趙佶時曾任太學(xué)博士等官,金兵陷汴京,陳與義即避亂至湖北、湖南一帶。這首詞前有小序:“大光祖席,醉中賦長短句。”說明了寫作背景。大光,作者的朋友席益,字大光。二人甚是相得,常有唱和。席大光設(shè)宴與陳與義送別,陳于席間賦得這首詞。
“張帆欲去仍搔首”,起句涵蓋全篇,點明是“張帆欲去”之際,揭明留戀之情,“搔首”踟躕,難舍難分。詞人處于“去”與“留”的矛盾之中,身欲去,心欲留?!案砭揖啤?,友情更進(jìn)一層,臨行怎不更“醉”。此時此境,不禁千萬往事涌上心頭,“吟詩日日待春風(fēng),及至桃花開后卻匆匆”,原先在一道唱和酬答,詩中總是表現(xiàn)期待春天的心情,及至春天到了,桃花開過,卻又匆匆離別了。“日日”,顯示了兩人往日過從甚密,情投意合;“匆匆”,表現(xiàn)了遽然分手的悵惘,情緒慘淡。撫今追昔,使依依惜別之情更見濃烈。
下闋前兩句仍然寫?zhàn)T別席上情景。席間歌女勸酒“頻”,可見情酣,其聲“咽”,足見主客情哀?!坝浿鹎把?,“雪”,前人解為“浪花”,與詞的情境不全合,當(dāng)解為“白發(fā)”。作者《別大光》中有“恍然衡山前,相遇各白發(fā)”句。白發(fā)蒼蒼,又要分別,不知何年何月才得相見,情懷益見愴然。后兩句想象“明朝”的情況,酒醒之后,大江涌流,“滿載一船離恨向衡州”,把離恨具體化,使人有實感。詞人為了使抽象的愁情使人可感,往往以具體事物作比。李煜寫“離恨恰似春草,更行更遠(yuǎn)還生”(《清平樂》)。辛棄疾說:“舊恨春江流不盡,新恨云山千疊?!?《念奴嬌》)歐陽修說:“離恨漸遠(yuǎn)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踏莎行》)李清照則說:“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武陵春》)詞人在酒席之上已想到登程后的情況,回應(yīng)了篇首的“搔首”,情意綿長,悠然不盡。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中稱陳與義詞“清婉奇麗”,于此可見一斑。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5544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元)劉因《清平樂·賀雨》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