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含秦)散文·歷史散文·《國語》·召公諫厲王止謗先秦(含秦)散文·歷史散文·《國語》·召公諫厲王止謗
一
厲王虐
,國人謗王
。召公告曰: “民不堪命矣!” 王怒,得衛(wèi)巫
,使監(jiān)謗者。以告
,則殺之
。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二
散文·歷史散文·《國語》·召公諫厲王止謗.png)
王喜
,告召公曰: “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 “是障之也
,防民之口
,甚于防川
。川壅而潰
,傷人必多; 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
,為民者宣之使言
。故天子聽政
,使公卿至于列士獻詩
,瞽獻曲,史獻書
,師箴
,瞍賦
,矇誦
,百工諫,庶人傳語
,近臣盡規(guī),親戚補察
,瞽史教誨
,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
。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
,猶土之有山川也
,財用于是乎出; 猶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
。口之宣言也
,善敗于是乎興。行善而備敗,其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
。夫民慮之于心
,而宣之于口
,成而行之
,胡可壅也? 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
三
王弗聽
,于是國人莫敢出言。三年
,乃流王于彘
。
****
本篇選自《國語·周語上》,是一篇以記言為主的歷史散文
。其標題是后人所加,又有題為《召公諫弭謗》
,其內容沒有區(qū)別
。
《國語》文章中,一個重要內容是反映當時政治家的某種“民本”思想
。選讀的這篇《止謗》
,就是比較突出的一篇
,歷來為選家所重視
,二千多年來傳誦不衰。
這篇散文所記述的是召穆公勸諫周厲王止謗的主張
,指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語意周詳
,說理精湛,頗有見地
。
召公的諫辭很精彩,重點突出
,章法嚴整
。文之中間部分是一正講,且在前后都作了設譬:前喻“防民之言有大害”
,后喻“宣民之言有大利”。最妙的是將正意與喻意,夾和成文
,開合自如
,筆意縱橫,極富邏輯力量
。至于事件的前因后果
,只在首尾兩節(jié)文字中,用精約的語言
,點明即止,不作詳述
,使召公諫辭十分突出
。作品篇幅不長,只有二百五六十個字
,文字也比《左傳》平淺。因此
,在這里將用“邊講邊析”方式來進行講讀
,望大家注意。
文章段落分明
,首節(jié)文字是第一段,主要說明事件的前因;第二
、第三節(jié)文字是第二段
,召公進諫狀況;第四節(jié)文字是第三段,即末段:交代事件之后果
。
以下即分段講析——
第一段:事件的前因
厲王虐,國人謗王
。召公告曰: “民不堪命矣!” 王怒
,得衛(wèi)巫,使監(jiān)謗者
。以告
,則殺之。國人莫敢言
,道路以目
。
厲王,即周厲王
,名胡
,周夷王之子,在位三十七年
,后被放逐。虐
,酷虐,虐待
。謗
,此為指責之意
,不作“誹謗”講
,這兩句意思是說,周厲王對老百姓殘暴
、虐待
,因此國人
,即老百姓都指責厲王暴虐
。古代“國人”與“野人”是有區(qū)別的:農(nóng)夫住田野小邑,稱為“野人”;居住在城里的人
,稱“國人”
,是指平民
、手工業(yè)者和商人
。此泛指老百姓。這里開頭三字
,點明了事情發(fā)生的根源?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爸r”是“虐”的必然反映
。接著,召公對厲王說的這句話
,更進一步言明了厲王確實很暴虐
。召公
,即召穆公
,名虎,周之卿士
,是西周宗室
,是召康公之后裔。召
,一作“邵”
。不堪命,“堪”
,禁得住
,受得起
。不堪
,就是受不住了?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懊?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此指厲王之政令
,其暴虐程度
,已使百姓不堪忍受了?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懊癫豢懊印蔽鍌€字
,它概括了大量事實
,包含著無數(shù)的“血淚仇”和千萬人眾的怨忿與指責
。可知問題已嚴重到什么程度
。對此,厲王又怎么看呢?他聽了召公的話后
,先是大怒
,后即去找衛(wèi)國的巫者來監(jiān)視國人的言行,只要衛(wèi)巫報告
,厲王即把被告的人殺掉
。衛(wèi)巫
,指衛(wèi)國的巫師
。古代以降神事鬼為職業(yè)的人?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梢姡瑓柾醯牡拇_確是一個暴君
。在他的兇殘統(tǒng)治下
,結果當然是
,“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就是大家敢怒而不敢言,把怨恨壓在肚子里
,人們在路上相遇
,也只能用眼相視而已。這幾句短語
,令“王虐民怨”之狀,歷歷在目
。其實,怨而不言
,比怒而敢言
,更具爆發(fā)性
。正如魯迅所說:“地火在地下運行
,奔突;熔巖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與喬木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野草·題辭》)這篇諫辭所以這樣寫
,是用突出“暴”與“怒”來為厲王的悲劇結局提供依據(jù)
,也是為召公進諫說明理由。
這是第一段
,闡明事件的因由
。下邊就是第二段
,是全文的基本部分——
第二段:召公之諫辭
王喜
,告召公曰: “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br>
弭謗 ,弭(mǐ米)
,消除停止的意思。弭謗
,即消除謗言
。這是文章承上啟下的過渡段,也是進一步揭露了厲王:他不僅是個暴君
,而且是個笨君
。你看,聞謗而怒
,監(jiān)而殺之,何其暴也;現(xiàn)在
,人們怒而不言
,大喜弭謗,又是何其愚也! 以上的“怒”與這里的“喜”
,正好全面地描繪了厲王既暴又蠢的性格和為人。
召公的諫辭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提出來的——
召公曰: “是障之也
,防民之口
,甚于防川。川壅而潰
,傷人必多; 民亦如之
。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 為民者宣之使言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br>
在此,召公向厲王講了第一層意思:對民只能“宣”
,而不能“壅”
。因為你那“弭謗”(即“止謗”)
,只是攔住人們的嘴
,而不是真正消除意見。障
,原指防水堤,此作動用
。正如“防川”用的是“壅”法
,即用泥石堵塞江河一樣,“壅而潰”
,“傷人必多”
,是非常危險的;至于要封住百姓的嘴
,那是更難了
。因此為川者(治水的人)
,應采用排水疏導的辦法。決
,排除。導
,疏導
。為民者(治理民眾者),必須宣導人民
,廣開言路,使大家暢所欲言
。
在這里
,召公提出一個很重要的命題,即:治民如治水
,只能導不可壅! 只有廣辟言路
,國基穩(wěn)固
,家國興旺。雖然
,他的以水喻民
,從統(tǒng)治者立場出發(fā)來看待階級對立的關系
,其目的,不待言
,當然是為了鞏固其統(tǒng)治權
。但是
,他能重視民間輿論
,反對鎮(zhèn)壓,是“民本”思想在當時政治家政見中的具體反映
,是具有進步性的
。召公這個思想
,也是本文的中心內容
,題旨所在。
下邊是這段的第二層意思——“宣之使言”的具體措施
。召公繼續(xù)說——
“故天子聽政
,使公卿至于列士獻詩,瞽獻曲
,史獻書
,師箴,瞍賦
,矇誦,百工諫
,庶人傳語
,近臣盡辨,親戚補察
,瞽史教誨
,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
。是以事行而不悖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br>
這是說
,因此天子要聽取意見而治理政事,使那些三公九卿
,以及朝廷中的比較高的官員(即“列士”)都向君主獻詩
。瞽獻曲
,樂師向國君進獻樂曲
。瞽,此指樂師
,因為古代樂官一般都由盲人充任
,因他善于辨音
,其所獻樂曲
,多采自民間,故能反映人民意見
。史獻書
,即指史官獻書于君,使其知曉古往今來的政事得失
,以吸取借鑒。師箴(zhēn珍),師
,少師
,僅次于太師的樂官,獻箴可以糾正國君的錯誤
。箴是一種寓有勸誡的文辭,與后世格言相似
。瞍賦
,“瞍”(sǒu叟),無眸子
,曰瞍;賦
,就是由瞍朗誦公卿上獻的之詩給國王聽
。這里的“賦”
,是一種具有一定音節(jié)腔調的誦讀,與下文“矇誦”有異
。矇是有眼珠子而不能見物的盲者;誦
,不配樂曲的誦讀
。百工諫等兩句
,是說,各種手藝人也來進諫
,至于平民(即“庶人”)的意見
,則由臣子轉奏給天子
。并做到:國王左右的人(“近臣”),盡規(guī)勸之責
,而國王同宗大臣
,則幫助察看政事得失,加以彌補
。瞽史教誨;耆艾修之,是說樂師
、史官都用歌曲
、傳說對國君進行了教誨,又有國內元老
,把下邊獻上的東西
,加以整理,轉達國王去考慮
、去付諸實行
。這就是后邊所說的“而后王斟酌焉”的意思。耆艾
,耆(qí其),六十歲人
,叫“耆”
,五十歲人叫“艾”,斟
,取也;酌
,實行
。最后一句是說:這樣
,才使國君行事而不致違背情理。悖(bèi貝)
,違背
。
召公在此引經(jīng)據(jù)典地講了一大通話語
,是指出天子聽政
,管理國家,必須讓各種人(文中指出十三種人)
,采用各種方式
,有唱的,有講的
,有吟的,又有寫的
,還有教的
,既有直達天聽,又有間接來路
,其目的卻只有一個:“事行而不悖”
。召公援引大量古事來與當今天子作比較
,最終希望厲王能夠加以仿效。這是第二層提供具體措施的意見
,下邊進入第三層意思——說明“宣之使言”的好處
。
“民之有口,猶土之有山川也
,財用于是乎出; 猶其有原隰衍沃也
,衣食于是乎生; 口之宣言也,善敗于是乎興
。行善而備敗,其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br>
財用句的意思是說,人類的一切財富
,用度都是由山川生產(chǎn)出來的
。不過
,土地又有“原”與“隰”同“衍”與“沃”的區(qū)別:高爽而平坦之地
,曰原;低洼而潮濕之地,稱為隰(xí習)
。而衍
,是指低下而平坦之處;沃
,指有河流灌溉之地
。所以,人類衣食資料就從這里產(chǎn)出
。
口之宣言也等四句
,是說,讓人用口發(fā)表言論
,在這些言論中,可以列舉出政事的好與壞
。善敗
,指政事的好壞與政局的治亂。興
,列舉也
。行善備敗
,做好事,防備
、防范干壞事
。阜,厚也
、增多
。是說,實施好的政治而防止弊政
,就可以借此來增加人們的財物
、器用和衣食。
文章一連用了三個“于是乎”
,用喻意與正意結合法,以排比句式出之
,致使語勢磅礴
,說理透辟。前邊兩個“于是乎”是比喻
,后邊一個“于是乎”是主旨,比喻是為主旨服務的
,強調“口之宣言也”的重要性
。召公還特別指出,只有通過了解“民言”
,才能從中知道
,哪是“善”?哪是“敗”?也只有知道了“善”與“敗”
,才能“備敗”而“行善”
。這才是“阜財用衣食”的關鍵所在。文章就這樣地從比喻引出主旨
,而又從主旨闡明它的巨大作用
,把一個“宣言”的命題
,提高到關系國計民生和國之存亡的絕頂重要的地位上來
。因此,這是一件無論如何不可忽視的大事
。這樣
,此通諫辭的說服力
,就大大增強了
。但是,作者認為還不夠
,還要從事物的規(guī)律上加以闡釋
。于是
,召公進一步說——
“夫民慮之于心
,而宣之于口
,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
,其與能幾何?”
這是說
,人民在心里考慮思索
,并從口里說出
,一旦思考成熟,就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
。這又怎么可以堵塞他們的口呢
。質而言之,人民要發(fā)言
,乃規(guī)律使然,是不可抗拒的
,你要“弭謗”
,也是辦不到的。召公在此
,總攏前意,用反詰語調諫以最后兩句:“若壅其口
,其與能幾何”
,如果,你一定要用堵人之嘴的辦法對待人民
,那還有多少人會來支持你
,贊助你呢?與
,此為助也
,贊同、幫助
。
最后這兩句很重要
,也很明確,指出“壅民”的后果很嚴重
,失道寡助。正好與前邊的“道路以目”相呼應
,文章結構顯得嚴謹
。召公比較委婉的言辭,也適合為臣子的地位與身份
,表現(xiàn)了人物語言的個性化。
第二段文章確是重點
,它從“宣民以言”的重要性講起
,講到具體措施和“宣言”途徑,再講到“宣言”與“壅口”的利弊得失
,既喻言
,又直言
,既正面又反面
,從古代先圣和當前民怨等不同角度,反反復復加以比較
,加以闡發(fā)
,最后使自己文章的題旨“宣之于言,民富國強”
,十分突出。召公的話
,本是很有道理
,用意也很明白,他是幫助厲王改正錯誤
,鞏固其統(tǒng)治的
。但是
,這個厲王
,拒不納諫。這樣寫
,為結果“乃流王于彘(zhī雉)”提供了令人信服的根據(jù)
。同時
,也讓召公與厲王這兩個歷史人物形象鮮明
,從而達到了《國語》作者撰述要旨:以記言來對歷史人物的評議。
第三段:交代事件后果
王弗聽
,于是國人莫敢出言
。三年,乃流王于彘
。
厲王不聽召公勸諫
,國內人民于是不敢說話。這樣過去了三年
,這位周天子厲王就被人民放逐彘這個地方
,趕下了歷史舞臺。彘
,春秋時屬于晉國,今山西霍縣境內
。這里的三年
,是指公之前842年,召公進諫之事則發(fā)生在前845年
。
在這末段
,又一次出現(xiàn)了“國人莫敢出言”
,不是作者行文上的任意重復
,而是有意識地匠心獨運。它的用意是什么呢?首先
,在文章建構上
,是一種必要的照應
,讓結構緊密
,無懈可擊;更重要的是說明事態(tài)發(fā)展起了極大變化:開始“不敢言”,還只是“道路以目”
,是一種消極的反抗;現(xiàn)在
,過了三年之后,“莫敢出言”
,其結果是:“流王于彘”,成為直接的
、明火執(zhí)仗地推翻王位的反抗行動
。這完全證實了召公諫辭的正確性與極端重要性。
****
一、這篇散文記言暢曉,層次分明
,在記言過程中兼有敘事
,其脈絡也很清晰。沿著厲王方面發(fā)展的一條敘事線是:“王虐”——“王怒”——“王喜”——“王不聽”;沿著人民方面發(fā)展的是:“謗王”——“莫敢言”——“道路以目”——“流王于彘”。兩條線索互相交織
,互往深度伸展
,形成事件矛盾的兩個方面的相互斗爭
、相互演進
,最后,以“流王”結束了故事
,以極度對抗方式解決了矛盾。這樣
,使這個二三千年前的歷史故事,至今仍然熠熠閃光
,富有強大的感人
、抓心的力量。
二、這是一篇以記言寫人的佳篇,也體現(xiàn)了先秦敘事散文的共同特色。本篇的“召公諫辭”是全文的中心
,也是記言的重點。記言中
,喻理結合
,夾喻夾議,言約意賅
,且層層推進
,完全達到了以記言來寫人
、評人的要求
。雖然全文以記言為主,但也給人一個故事感
。
在記敘召公言論中
,那種有情理
、有思想
、有措施和有膽識的“諫辭”,不僅言辭本身富有哲理和邏輯力量
,具有極大說服力
,而且這些言論還體現(xiàn)了陳言者的思想高度和為人規(guī)范。一個忠直的
、富有責任感的
、有遠見的古代政治家綽約可見。
三、真人真事更具攝人靈魂的力量
。召穆公是春秋時代一位實有的古代政治家,因此
,文中的召公言論不至于完全是作者的虛構。他提問題異常尖銳
,用喻也很通俗形象
,引人深省。周厲王不聽勸誡
,最后終為人所逐
,西周因此出現(xiàn)了一段(約十四年)“貴族共和政治”,這在中國歷史上
,也是有意義的一頁。不說別的
,單指中國歷代紀年來說
,也具有特殊重要性。因為
,在此以前
,歷代紀年一直不清,中國可靠的紀年
,就從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開始。
召公這篇諫辭
,對后世的影響也不小
。那些頭腦清醒的政治家或統(tǒng)治者也很重視它。唐朝一代明君李世民和賢相魏征都曾受此文的薰陶
。魏征在自己的《諫太宗十思疏》中
,就說過這樣的話:“怨不在大
,可畏惟人
,載舟覆舟,所宣深慎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彼衙癖茸魉梢暂d舟,也可以覆舟
,要唐太宗進行“十思”,以積聚德義
,以安社稷
,重視人民的力量?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梢钥闯?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魏征諫疏
,正是召公諫辭的化身與發(fā)展。
《召公諫厲王弭謗》全文的翻譯召公諫厲王弭謗全文翻譯:
周厲王暴虐
,國都里的人公開指責厲王
。召穆公報告說:“百姓不能忍受君王的命令了
!”厲王發(fā)怒,尋得衛(wèi)國的巫者
,派他監(jiān)視公開指責自己的人
。巫者將這些人報告厲王,就殺掉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