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論著述·冰川詩式詩詞研究·詩論著述·冰川詩式
詩格著作
。明梁橋撰
。梁橋
,字濟甫,號冰川子
,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嘉靖年間在世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侗ㄔ娛健肥恚饔诩尉付哪?1545)
,張渙之序及顧憲成之題辭皆謂其積三十馀年學詩之功而萃于此書
,則其可能生于明正德年間。此書論述詩體
、詩韻
、詩格,基本上是敷演宋
、元以來詩法一類著作之陳說
,而加以系統(tǒng)化、條理化
。梅鼎祚《刻冰川詩式序》將它與同時的幾部詩論著作如《談藝錄》
、《解頤新語》、《藝苑巵言》
、《詩藪》相提并論
,可見其頗受時人重視。此書重視詩格
,與明代詩壇上的格調(diào)理論正相呼應
。其所列詩格,匯總了《木天禁語》
、《詩法源流》等書中的種種名目
,并一一加以解釋,對后人理解閱讀尚有助益
。此書在明代頗有影響
,萬歷年間周履靖之《騷壇秘語》
、王昌會之《詩話類編》均有所取資。有明嘉靖二十八年刻本
。臺灣廣文書局《古今詩話續(xù)編》據(jù)明刻本影印
。
【竹韻格律學堂】第五十一課(詩詞曲名詞術(shù)語釋義 · 4)主講/ 邊義
【離合詩】 雜體詩名。逐字相拆合以成文
。漢魏六朝時即已有之
。如漢末孔融有《離合作郡姓名字詩》:“漁父屈節(jié),水潛匿方
。與時進止
,出奇施張。(上聯(lián)離“魚”字
,下聯(lián)離“日”字
,合為“魯”字。)呂公饑釣
,合口渭旁
。九域有圣,無土不王
。(上聯(lián)離“口”字
,下聯(lián)離“或”字,合為“國”字
。)好是正直
,女回于匡。海外有截
,準逝鷹揚
。(上聯(lián)離“子”字,下聯(lián)當離“乙”字
,古文與今文不同
,合為“孔”字)六翮不奮,羽儀未彰
。蛇龍之蟄
,俾也可忘。(上聯(lián)離“鬲”字
,下聯(lián)離“蟲”字
,合為“融”字。)玫璇隱耀
,美玉韜光
。(離“文”字。)無名無譽
,放言深藏
。按轡安行
,誰謂路長。(上聯(lián)離“與”字
,下聯(lián)離“才”字
,合為“舉”字。)全詩離合共成“魯國孔融文舉”六字
。見《古詩記》。
【回文詩】 即“迥文詩”
,雜體詩名
。一般指可以倒讀的詩篇。亦可反復回旋
,得詩更多
。相傳此體始于晉代傅咸、溫嶠
,詩皆亡佚?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F(xiàn)存以蘇蕙《璇璣圖》詩最為著名。 [轆轤體]雜體詩名
。律體為八句五韻
,作此體者須作五言或七言律詩五首,將第一首起韻的第一句全句
,分別置于其他四首押韻的四個位置中
,在第二首為第二句,第三首為第四句
,第四首為第六句
,第五首為末句,即第一首首句與第五首末句相同
。五首的韻節(jié)如轆轤旋轉(zhuǎn)而下
,故名。
【神智體】 雜體詩名
。一種不把詩寫出來
,而“以意寫圖,令人自悟”的詩
。因能啟人神智
,故名。據(jù)宋桑世昌《回文類聚》載:神宗熙寧年間
,遼使至
,以能詩自夸。帝命蘇軾為館伴
,遼使以詩詰軾
,軾日:“賦詩亦易事耳
,觀詩難事耳?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庇谑亲鳌锻硖鳌芬辉?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詩意為:“長亭短景無人畫,老人橫拖瘦竹筇
,回首斷云斜日暮
,曲江倒蘸側(cè)山峰?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钡K軾未寫出詩
,而只寫十二字,有長寫
,有短寫
,有橫寫,有側(cè)寫
,有反寫
,有倒寫。遼使看后
,惶惑莫知所云
,聲言“自是不復言詩”。
【寶塔詩】 雜體詩名
。原稱一字至七字詩
。從一字句到七字句,逐句成韻
,或疊兩句為一韻
。唐張南史有此體六首,其中之一《雪》:“雪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ㄆ裥?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結(jié)陰風
,凝暮節(jié),高嶺虛晶
,平原廣潔
。初從云外飄,還向空中噎
。千門萬戶皆靜
,獸炭皮裘自熱。此時雙舞洛陽人
,誰悟郢中歌斷絕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焙笕擞性鲋涟俗志浠蚓抛志湔摺R蛎烤浠騼删渥謹?shù)依次遞增
,形如寶塔
,故名。
【盤中詩】 雜體詩名
。晉(一說漢)代蘇伯玉妻所作
。詩中敘述蘇伯玉出使蜀地,久而不歸
,其妻于長安作此詩以寄
,訴思念之情,吐別離之苦
。全詩一百六十八字,二十七韻
,四十九句
,寫在盤中,屈曲成文
,寓婉轉(zhuǎn)纏綿之意
。
【八音歌】 雜體詩名。全詩為五言十六句
,從第一句起
,每隔一句冠以金、石
、絲
、竹、匏
、土
、革、木八字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敖稹薄笆钡茸郑碇袊糯祟悩菲?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稱為“八音”
。此詩體因以為名。宋黃庭堅《山谷詩外集》中有此體
,史容注引李淑《詩苑類格》云:“陳沈炯為此體
。”
【璇璣圖】 東晉十六國前秦女作家蘇蕙字若蘭所作的回文詩
。據(jù)《晉書?列女傳》載:竇滔因罪被徙流沙
,其妻蘇蕙織綿為《回文璇璣圖詩》寄滔
。唐武則天《璇璣圖序》說:“五色相宣,縱橫八寸
,題詩二百余首
,計八百余言,縱橫反復
,皆成章句
。”宋元間僧起宗以意尋繹
,得三
、四、五
、六
、七言詩三千七百五十二首,分為七圖
。明康萬民增立一圖
,增讀其詩至四千二百零六首,合起宗所讀
,共成七千九百五十八首詩
。
【建除體】 雜體詩名。南朝宋代詩人鮑照有《建除詩》
,共十二聯(lián)二十四句
,每聯(lián)第一句開頭分別冠以建、除
、滿
、平、定
、執(zhí)
、破、危
、成
、收、開
、閉等字
。(古代占卜迷信者用“建”“除”等十二字與十二地支相配,除會以定日辰的吉兇
,稱“建除十二辰”
,簡稱“建除”。)后人遂稱此種詩為建除體。嚴羽《滄浪詩話?詩體》中列有“建除體”
。
【藏頭詩】 一名藏頭格
。雜體詩名。有三義:1
、《冰川詩式》卷七:“藏頭格
,首聯(lián)與中二聯(lián)六句皆具言所寓之景與情,而不言題意
,至結(jié)聯(lián)方說題之意
,是謂藏頭?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
、《詩體明辨》:藏頭詩,每句頭字皆藏于每句尾字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將所言之事分藏于詩句之首字
,如《水滸傳》吳用題盧俊義宅中詩
,即于四句首字中暗藏“盧俊義反”四字。
【游仙詩】 以描述“仙境”來寄托作者思想懷抱的詩歌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墩衙魑倪x》列“游仙詩”為一類
,選錄晉代詩人何劭及郭璞的作品
,“游仙詩”由此而得名。后世擬作者很多
。至于借游仙寫男女愛情之作
,已失本意。
【無題詩】 以“無題”為題的詩
。因詩中別有寄托
,不便標明事題,即用“無題”名之
。唐李商隱集中尤常見
。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八:“唐人詩中有言無題者,率杯酒狎邪之語
,以其不可指言
,故謂之無題,非真無題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被蛞栽姷钠鹗锥譃轭},但詩題不能概括詩的內(nèi)容,也屬“無題”一類
。
【田園詩】 歌詠農(nóng)村自然景物
、田園生活的詩歌。古代對現(xiàn)實不滿
,退居田園
,通過對自然景物、田園生活的描寫
,流露出不愿同流合污的情緒
。有的幻想回復到遠古純樸的生活中去,表現(xiàn)出消極避世的思想
。東晉陶淵明被認為是我國古代最早的田園詩人
,他對后世山水田園詩派的形成和發(fā)展,有著很大的影響
。
【山水詩】 南朝宋初興起的一種詩體
。其內(nèi)容主要是描寫山水景物,真實地反映了山水中存在的自然美
,并且通過自然景物的描寫抒發(fā)作者的思想感情
,創(chuàng)造了情景交融的境界。最早寫作山水詩的名家是南朝宋詩人謝靈運
,唐代孟浩然
、王維、李白
、杜甫等都寫了大量的山水詩
,以后各代詩人也都熱衷山水詩的創(chuàng)作。山水詩在我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
【宮詞】 以宮廷生活為題材的詩歌
。多為七言絕句。內(nèi)容雖有反映被禁錮宮女的悲哀愁怨
,但寫宮中瑣事之作為多
。唐代詩人王昌齡等均有此類作品,至唐大歷中王建著宮詞百首
,始以"宮詞"為題
。歷代繼之而作的詩人很多。汲古閣有《十家宮詞》
,收錄自王建至宋王珪等十家所作
。清張海鵬輯《宮詞小纂》三卷,收錄明清人撰宮詞九種
。
【竹枝詞】 又名竹枝
,樂府《近代曲》名
。本巴渝(今四川東部)一帶民歌,唐劉禹錫據(jù)以改創(chuàng)新詞
,盛行于世
。其形式為七言絕句。唐人所作多以寫旅人離思愁緒或兒女柔情
。后人所作多歌詠風土人情
。
【楊柳枝】 樂府《近代曲》名。本作《折楊柳》或《折柳枝》
。唐教坊曲名《楊柳枝》
。白居易依舊曲翻為新歌,作《楊柳枝二十韻》
,題下自注:“《楊柳枝》洛下新聲也
。洛之小*有善歌之者,詞章音韻
,聽可動人
。”劉禹錫也作有《楊柳枝》十二首
。其體制為七言四句
,內(nèi)容多以詠柳抒懷。又沿用為詞牌
。敦煌曲子詞及《花間集》中
,有于七言每句后各加三字或四五字句者,將添聲填為實字
,亦稱《添聲楊柳枝》
。
【帖子詞】 古代侍臣于節(jié)日獻給宮中的詩。宋代八節(jié)內(nèi)宴
,命翰林作詞
,貼在閣中門壁上
,稱帖子詞
,也作貼子詞。多為五七言絕句
,大多是粉飾太平
,美化帝王后妃的作品。如歐陽修
、司馬光等集中都有春帖子詞
。
【八病】 聲律術(shù)語。指詩歌聲律上的八種弊病
。南朝梁代沈約等講究韻律
,探討詩文聲病,提出八病之說,即平頭
、上尾
、蜂腰,鶴膝
、大韻
、小韻、旁紐
、正紐
。后人對八病的解釋不盡相同。據(jù)《文鏡秘府論》所述:平頭指五言詩第一
、第二字不得與第六
、第七字相同(同平、上
、去
、入)。上尾指第五字不得與第十字同聲(連韻者可不論)
。蜂腰指五言詩第二字不得與第五字同聲
,言兩頭粗,中央細
,有似蜂腰
。鶴膝指第五字的不得與第十五字同聲,言兩頭細
,中央粗
,有似鶴膝。(近人從宋蔡寬夫說
,以為五字中首尾皆濁音而中一字清者為蜂腰
。首尾皆清音而中一字濁者為鶴膝。)大韻指五言詩如“新”為韻
,上九字中不得更安“人”
、“津”、“鄰”
、“身”
、“陳”、等字(即與韻相犯)
。小韻指除韻以外而有迭相犯者(即九字之間互犯)
。旁紐一名大紐,即五字句中有“月”字
,不得更安“魚”
、“元”
、“阮”、“愿”等與“月”字同聲紐字
。正紐一名小紐
,即以“壬”、“衽”
、“任”
、“人”、為一紐
,五言一句中已有“壬”字
,不更安“衽”、“任”
、“人”字
,致犯四聲相紐之病。八病說原為研討聲韻和諧變化
,對律詩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其弊病在于刻意追求形式,雕琢繁瑣
,反而束縛詩歌內(nèi)容的表達
。
【拗體】 律詩和絕句不依平仄常格而加以變換者,稱為拗體
。兩聯(lián)不依常格的
,稱拗句格。通首全拗的
,稱為拗律
。拗體詩多見于初盛唐。
【拗句格】 詩律術(shù)語
。詳見“拗體”條
。
【拗救】 詩律術(shù)語。在律體詩中
,凡不符合平仄格式的字
,稱為“拗”。凡“拗”須用“救”
,如上句該平的用仄
,下句該仄的則平
。平拗仄救
,仄拗平救,一拗一救
,協(xié)調(diào)平仄
,使音節(jié)和諧
,稱為拗救。拗救大致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本句自救
,即狐平拗救
。律詩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型因第一字用了仄聲、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型第三字用了仄聲而“犯狐平”時
,則在五言第三字
、七言第五字改用平聲字來補救。另一類是對句相救
,有兩種情況
。其一,大拗必救
,指出句五言“仄仄平平仄”句型第四字
、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句型第六字拗時,必須在對句五言第三字
、七言第五字用一個平聲字作為補救
。其二,小拗可救
,可不救
,指出句五言“仄仄平平仄”句型第三字、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句型第五字拗時
,可在對句五言第三字
、七言第五字用一個平聲字作為補救,也可以不救
。本句自救和對句相救
,往往同時并用。
【粘對】 詩律術(shù)語
。近體詩調(diào)平仄
,有粘、對的規(guī)則
。粘
,取粘連、粘附之義
,指前一聯(lián)對句和后一聯(lián)出句的平仄必須相同相粘
,即平粘平,仄粘仄
。對
,取相對之義,指同一聯(lián)內(nèi)出句和對句的平仄完全相反對立
,即平對仄
,仄對平
。粘對的標志,主要看五言第二
、四字
,七言第二、四
、六字的平仄是否失誤
。最關(guān)鍵的位置,是五言第二字
,七言第二
、四字平仄必須分明。
【失粘】 作舊體詩術(shù)語
。指作律詩
、絕句時平仄失誤,不相粘貼
,即后聯(lián)出句與前聯(lián)對句的平仄不合粘的規(guī)定
,致使前后兩聯(lián)雷同。又據(jù)宋的陳鵠《耆舊續(xù)聞》
,表啟之類的駢文
,若平仄失調(diào),有當時也叫失粘
。參見“粘對”條
。
【失對】 作舊體詩術(shù)語。指作律詩
、絕句時
,平仄失誤,即一聯(lián)之內(nèi)上下句平仄不符合相反相對的規(guī)定
。失對就造成上下句雷同
。
【詩韻】 把同韻的字排列在一起,每韻定一字為韻目
,作為押韻的依據(jù)
。隋陸法言著《切韻》,共分二百零六個韻部
,分部過細
,不便押韻。唐初規(guī)定相鄰近的韻可以同用
。南宋時
,平水人劉淵編《壬子新刊禮部韻略》,把同用的韻合并為一百零七個韻,后人又減為一百零六韻
,并稱為平水韻
,這便是沿用至今的詩韻
。唐人實際所用的韻部和平水韻所編的大致相同
。
【雙聲疊韻】 音韻學術(shù)語。雙聲指兩個字的音節(jié)聲母相同
,如珍珠
、參差等。迭韻指兩個字的音節(jié)韻部相同
,如窈窕
、荒唐等。雙聲迭韻是古漢語中構(gòu)成雙音節(jié)詞的重要構(gòu)詞手段
,用于詩歌
,則增加語言的音樂美。
【押韻(壓韻)】 詩詞等韻文為使聲韻和諧
,在句末用同韻的字
,謂之押韻,也稱用隕
。一般是隔句押韻
,也有句句相押的。近體詩都把韻腳放在偶句上
。詞和曲的押韻視不同詞調(diào)和曲調(diào)而定
。
【韻腳】 指詩詞等韻文在句末或聯(lián)末押韻的字。
【寬韻】 詩韻術(shù)語
。韻書中包含字數(shù)多的韻部
,與“窄韻”相對而言。如平聲的東
、支
、先、陽
、尤等韻
,是寬韻。寫詩時
,在寬韻中選擇腳字
,余地大,比較輕松
。
【窄韻】 詩韻術(shù)語
。韻書中包含字數(shù)少的韻部,如平聲的微
、文
、刪
、蒸、侵是窄韻
,寫詩時
,在窄韻中選擇腳字,余地小
,限制大
。
【葉(xie)韻】 也稱協(xié)句。詩韻術(shù)語
。今韻與古韻因古今音變不同
,故以今韻讀古韻文,多不和諧
。南北朝有些學者用當時語言讀《詩經(jīng)》
,對不和諧的句子中某些字,臨時改讀某音
,稱葉韻
。至宋人提出古韻通轉(zhuǎn),不煩改字之說
。朱熹作《楚辭集注》推用稍廣
,其弊至于一字數(shù)讀,隨處可葉
。明陳第始用語音演變原理
,認為所謂葉韻的音是古代本音,讀古音就能諧韻
,不應隨意改讀
。清代對古音研究逐漸安定因素精確,葉韻之說隨之廢除
。
【通韻】 詩韻術(shù)語
。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韻部可以相通,或其中一部分可以相通
。作詩時通韻可以互押
。如平水韻中的“一東”與“二冬”、“四支”與“五徵”
、“十四寒”與“十五刪”等可通押
。古體詩通韻較寬,近體詩則受嚴格的限制
。
【轉(zhuǎn)韻(換韻)】 指一首詩中押了兩個或更多的韻
。在古典詩歌中,古體詩隔若干句則可以轉(zhuǎn)換一韻,至押二韻或二韻以上者
。唐以后的古體詩
,有的一韻到底,也有的轉(zhuǎn)韻
。近體詩不得轉(zhuǎn)韻
。新詩用韻自由,不受限制
。
【險韻】 詩韻術(shù)語
。1
、詩韻中包含字數(shù)極少的韻部
。如平聲的江、佳
、肴
、咸等韻,寫詩時從其中選擇韻腳字
,余地小
,甚至有選不出的危險,故名
。2
、指詩句用艱僻字押韻,人覺其險
,但能化艱僻為平妥
,能造成奇特的效果。唐代韓愈喜用險韻
,宋代蘇軾曾以“尖”“叉”二字為韻
,舊時推為險韻中的名作。
【尖叉】 指稱善于用險韻作詩
。宋蘇軾有《雪后書北臺壁二首》
,其一,末二句為:“試掃北臺看馬耳
,未隨埋沒有雙尖
。”其二
,末二句為:“老病自嗟詩力退
,寒吟《冰柱》憶劉叉?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庇谩凹狻薄安妗倍盅喉?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雖用險韻,而造語自然,平穩(wěn)妥貼
,為險韻之名作
。后因以“尖叉”為善用險韻之代稱。
【首句用韻】 作舊體詩術(shù)語
。近體詩是隔句用韻的
,但首句入韻(押韻)或不入韻都可以。如唐杜甫《春望》:“國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首句不入韻
,五言詩多如此
。唐李白《望天門山》:“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直北回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笔拙淙腠崳哐栽姸嗳绱?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
【失韻】 即出韻
。指作詩詞押韻違反格律,使用非同韻部的字
。多就近體詩而言
。唐宋以來,律賦
、駢文
、詔令、表啟之類
,上下句平仄不調(diào)
,也叫失韻。
【進退韻】 亦稱進退格
。律詩用韻的一格
。進退韻是兩韻間押,即第二
、第六句用與甲韻
,第四、第八句則用與甲韻相通的乙韻
。如“寒”
、“刪”二韻,或“虞”
、“魚”二韻
,一進一退
,相同押韻,故名
。
【轆轤韻】 亦稱轆轤格
。律詩用韻的一格。轆轤韻是雙出雙入
,即律詩第二
,第四句用甲韻,第六
、第八句用與甲韻相通的乙韻
,如先用“七虞”,后用“六魚”
,雙出雙入
,有如轆轤,故名
。
【葫蘆韻】 亦稱葫蘆格
。為作詩用韻的一格
。葫蘆韻是先二后四
,如“東”“冬”通押,先二韻“東”
,后四韻“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