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吳翌鳳《浣溪沙·雨過虛堂綠映簾》原文賞析(清)吳翌鳳
浣溪沙·雨過虛堂綠映簾
雨過虛堂綠映簾,倦余正好展殘編。量薪數(shù)米亦堪憐。世事幻如蕉鹿夢,浮華空比鏡花緣。菜根滋味自年年。
這首小令詞的作者吳翌鳳,一生沒做過官,在科場上也不得意,嘉慶年間考取秀才后,便到湖南去謀生。中年以后,回到他的家鄉(xiāng)吳縣(今屬江蘇),一面親手抄書幾千卷,一面著書立說,是個清苦的知識分子。本詞所詠,可以說是作者自己的自畫像。從他對“世事”與“浮華”均已看透的情況判斷,此詞寫于中年以后的鄉(xiāng)居期間。
“雨過虛堂綠映簾”兩句,寫自己的宅院座落在綠蔭叢中,一場雨過后,空曠的堂屋顯得分外幽靜,綠蔭映入門簾、窗簾,正是讀書的好環(huán)境。此時也正休息好了,于是打開書卷,潛心于經(jīng)藝之林,翻閱一下殘編斷簡。緊接著,詞人推出“量薪數(shù)米亦堪憐”一句,描寫其生活的清苦,由于家境清寒,他早有入不敷出的擔憂,用柴用米都要精細打算,按月計算著開支,這種生活也夠可憐的了。
但作者似乎已經(jīng)過慣了這種清苦的日子,他對“世事”與“浮華”已經(jīng)看穿,所以下片詞說:“世事幻如蕉鹿夢,浮華空比鏡花緣?!薄敖堵箟簟庇谩?a href="/ddjy_100/226.html">列子·周穆王》篇的典故:有一個鄭國人在野外打柴,遇到一頭受驚的鹿,被他打死,怕人看見,把死鹿藏在河溝中,用芭蕉葉蓋起來,不勝其喜,俄而忘其所藏之處,以為自己是做了一場夢。后人常用這個典故比喻人世真假雜陳,得失無常。作者把人世之事與浮世榮華看作空幻的東西,如同蕉鹿之夢,如同鏡中花影一樣。好在他已經(jīng)過慣了儉樸的生活,年復一年地嘗足了菜根的滋味,以貧賤自安,以潛心于書卷為平生志向,生活雖然清苦,但精神上是充實的。
居處環(huán)境的幽靜,作者生活的清貧,內(nèi)心世界對功名利祿的淡泊,使這首詩帶有一種恬淡的藝術(shù)風格。恬淡之中,又含有自嘲的詼諧和以節(jié)操自矜的驕傲,雖貧賤而志不移,雖清苦而不消沉,作者的個性與形象十分鮮明。
蘇軾的兩首《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1 浣溪沙·游蘄水清泉寺
宋代:蘇軾
游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瀟瀟暮雨子規(guī)啼。(瀟瀟 一作:蕭蕭)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fā)唱黃雞。
譯文
游玩蘄水的清泉寺,寺廟在蘭溪的旁邊,溪水向西流淌。山腳下剛生長出來的幼芽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間的沙路被雨水沖洗的一塵不染,傍晚,下起了小雨,布谷鳥的叫聲從松林中傳出。
誰說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時期? 門前的溪水還能向西邊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嘆時光的飛逝啊!
鑒賞
東坡為人胸襟坦蕩曠達,善于因緣自適。他因詩中有所謂“譏諷朝廷”語,被羅織罪名入獄,“烏臺詩案”過后,于公元1080年(元豐三年)二月貶到黃州。初時雖也吟過“飲中真味老更濃,醉里狂言醒可怕”(《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那樣惴惴不安的詩句,但當生活安頓下來之后,樵夫野老的幫助,親朋故舊的關(guān)心,州郡長官的禮遇,山川風物的吸引,促使他撥開眼前的陰霾,敞開了超曠爽朗的心扉。這首樂觀的呼喚青春的人生之歌,當是在這種心情下吟出的。
上闋三句,寫清泉寺幽雅的風光和環(huán)境。山下小溪潺湲,岸邊的蘭草剛剛萌生嬌嫩的幼芽。松林間的沙路,仿佛經(jīng)過清泉沖刷,一塵不染,異常潔凈。傍晚細雨瀟瀟,寺外傳來了杜鵑的啼聲。這一派畫意的光景,滌去官場的惡濁,沒有市朝的塵囂。它優(yōu)美,潔凈,瀟灑……充滿詩的情趣,春的生機。它爽人耳目,沁人心脾,誘發(fā)詩人愛悅自然、執(zhí)著人生的情懷。
環(huán)境啟迪,靈感生發(fā)。于是詞人在下闋進發(fā)出使人感奮的議論。這種議論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韻的語言,攄寫有關(guān)人生的哲理?!罢l道”兩句,以反詰喚起:以借喻回答?!叭松L恨水長東”,光陰猶如晝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東奔駛,一去不可復返,青春對于人只有一次,正如古人所說:“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時?!边@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guī)律。然而,在某種意義上講,人未始不可以老當益壯,自強不息的精神,往往能煥發(fā)出青春的光彩。因此詞人發(fā)出令人振奮的議論:“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
人們慣用“白發(fā)”、“黃雞”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發(fā)出衰颯的悲吟。白居易當年在《醉歌》中唱道:“誰道使君不解歌,聽唱黃雞與白日。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酉前沒。腰間紅綬系未穩(wěn),鏡里朱顏看已失。”杜甫也曾化用樂天詩,吟過“試呼自發(fā)感秋人,令唱黃雞催曉曲”之句。此處作者反其意而用之,希望人們不要徒發(fā)自傷衰老之嘆?!罢l道人生無再少?”“休將白發(fā)唱黃雞!”這與另一首《浣溪沙》中所云“莫唱黃雞并白發(fā)”,用意相同。應(yīng)該說,這是不服衰老的宣言,這是對生活、對未來的向往和追求,這是對青春活力的召喚。在貶謫生活中,能一反感傷遲暮的低沉之調(diào),唱出如此催人自強的歌曲,這體現(xiàn)出蘇軾熱愛生活、曠達樂觀的性格。
2 浣溪沙·縹緲紅妝照淺溪
宋代:蘇軾
縹緲紅妝照淺溪。薄云疏雨不成泥。送君何處古臺西。
廢沼夜來秋水滿,茂林深處晚鶯啼。行人腸斷草凄迷。
譯文
隱約可以看見紅妝照映著淺溪,薄薄的云帶著稀稀的雨灑在地上不成泥。送君地在何處?在戲馬臺西。
干涸的水塘昨夜后積滿秋水,茂密的樹林深處,晚鶯啼叫不止。行人斷腸之處,青草是那樣凄涼迷離。
賞析
這是一首送別之作。蘇軾交游廣泛,又多情善感,自通判杭州以來,已寫下了大量的別情詞,其中不乏膾炙人口的佳作。這首詞雖然不甚引人注目,卻自有其不可掩的藝術(shù)特色。
寓情于景。這是這首詞一個最顯著的特點。全詞大半篇幅寫景,有點潑墨如云的勁頭。上片先寫在戲馬臺西送別友人時的眼前景物:遠處,隱約見到一個女郎的盛裝映照在淺淺的溪水之中,天空云氣稀薄,零星小雨仍在下著,路面上泥濘倒也無多。而隨著詞人在郊野上行進的腳步,下片也拓展了境界:昨夜大雨滂沱,原來干涸的池沼已經(jīng)漲滿了秋水,天已傍晚,茂密的樹林深處傳來了黃鶯的啼鳴,前方還有撲入人的視野的大片入秋枯萎的野草。這種種景物只有“紅妝照淺溪”略具美感,而因“縹緲”充其量帶有幾分朦朧美,其余基本色調(diào)則是灰暗、荒涼。所以盡管詞中對有關(guān)情事僅略予點明——“送君”、“行人腸斷”,見出送別之意,對抒情主人公觸目傷懷,感極而悲的情緒,還是可以深切體認的。質(zhì)言之,詞人是借蕭瑟、凄涼的秋景,來寫傷別之情。
詩中有畫。這體現(xiàn)了詞人在創(chuàng)作中的一種審美追求。這種審美追求,來自對唐代詩人與畫家集于一身的王維詩、畫作品的深入體悟,也與詞人持有詩畫一律、詩詞一體的藝術(shù)見解密不可分。在這首詞創(chuàng)作中,詞人充分調(diào)動視覺、聽覺等感官方面的功能,運用白描手法,將遠近、高下、隱顯、明暗等不同的景物收入畫幅,繪出了一長幅秋景圖,就是這方面一個成功的例子。
對面著筆。這可以從末句“行人腸斷草凄迷”看出來的。詞人說,面對一片凄涼而模糊的衰草,友人會極度傷心的。單就這一句而論,可以說是情景交融,而從表現(xiàn)別情的角度來說,則是從對面著筆。當然,寫友人離別的悲傷,乃是為了深一層地表現(xiàn)詞人自己的悲傷,因而有花面相映之妙。
這首詞大半寫景,寫景卻栩栩如生,或視、或聽、或聲、或色,描繪一幅真切動人的送別場景,更加深了依依惜別的情意。
浣溪沙·轉(zhuǎn)燭飄蓬一夢歸原文及賞析拓展 原文
轉(zhuǎn)燭飄蓬一夢歸,欲尋陳跡悵人非。天教心愿與身違。
待月池臺空逝水,蔭花樓閣漫斜暉。登臨不惜更沾衣。
譯文
真是世梁變幻莫測,像那風搖燭火一樣飄忽不定,又像是已流的浮萍一樣,最終只是如夢一場,想要尋找往昔的舊痕,可已是物是人非,能到哪里去尋找呢?隔著重重山水。這就是天意如此吧。讓我的內(nèi)心所想與實際情況相反。
我站在地塘上,看著流水無情空自流淌,那高大樓閣的陰涼遮住了花草樹木,我注視著傍晚的陽光,眼前滿是夕陽的余暉,登高望遠,再也看不到往昔熟悉的身影,看不到日思夜想的古國山河,我禁不住流淚滿面,任那淚水沾濕衣襟,就讓他痛快地流個夠吧。
注釋
轉(zhuǎn)燭:風吹燭火。這里用來比喻世梁變幻莫測。唐代杜甫《佳人》中有“世情惡衰歇,萬梁隨轉(zhuǎn)燭?!敝?。
飄蓬:飄動的蓬草,這里比喻人世滄桑,飄泊不定。蓬,蓬草,多年生草本植物,枯后根斷,遇風飛旋,故又稱飛蓬。
陳跡:過去梁情遺留下來的痕跡。
悵:悵惘,不如意。
教:讓,令。
待月:這里暗指夜深人靜時情人私下約會。
地臺:地苑樓臺。
逝水:逝去的流水,常用來比喻已過去的時間或梁情。
蔭花:《全唐詩》中作“映花。蔭,隱藏,遮擋。
漫:同“謾”,彌漫。
斜暉:傍晚的光輝。南朝梁簡文帝《序愁賦》中有句:“玩飛花之入戶,看斜暉之度寮?!?/p>
沾:沾濕,浸潤。
賞析:
這首詞寫作者悵恨無依、登臨感懷的情狀。詞的上片以“人生如夢”開篇,感嘆自己身如“轉(zhuǎn)燭”“飄蓬”,恍在夢中。既然人生如夢,則不如常在夢中,因為也許只有夢中才能得歸故國,重拾舊歡。只可惜“欲尋陳跡”但卻滿眼物是人非,徒增悵恨而已。心愿難遂,悵恨難消,這一切看來似乎天意,自己只能在這凄苦寂寞的現(xiàn)實中徒喚奈何了。上片三句是句句感慨,字字關(guān)情,總把自己的懷想和殘酷的現(xiàn)實對照起來寫,反差明烈,充分地烘托出作者愁恨難泯、無可奈何的悲痛心情。
詞的下片以寫景起,即景抒懷?!按鲁嘏_”既是眼前之景,更是心中之境,作者心如“池臺”,有“待月”之思,思之不得,所以有“空逝水”之嘆,一個“空”字,道出了作者滿懷的寂寞和凄涼。“蔭花樓閣”是所見之景,大概也是所懷之夢,一切美好的景色都被夕陽斜照映出滿目的慘淡凄傷,這大概也是夢回歸國的心中景況。“登臨”二字是詞眼,一切的感傷也許是“登臨”造成的,登高望遠,懷思故國,故國已失,悵恨無已,各種各樣的憂思、煩懣紛至沓來,于是“淚沾衣”。可是作者這里又用了“不惜”二字,有深意,既寫出作者亡國失家后必然的愁苦,也寫出作者悔恨自責、寧愿多承受些這錐心之痛的復雜情懷,所以“登臨”也許是已“登臨”,正“登臨”,但恐怕更多是還要“登臨”,苦也“登臨”之意。作者的復雜心境以一句帶之,更婉轉(zhuǎn)凄切,至真至到。
全詞前直后曲,直筆如平常白話,曲筆如林間幽徑,搭配得當,相得益彰。雖情調(diào)稍顯低沉,但情意真摯,有相當?shù)乃囆g(shù)感染力。
李煜生平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籍貫徐州彭城縣(今江蘇省徐州市),生于江寧府(今江蘇省南京市),原名從嘉,字重光,號鐘山隱士、鐘鋒隱者、白蓮居士、蓮峰居士,唐元宗李璟第六子,南唐末代君主。
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繼位,尊宋為正統(tǒng),歲貢以保平安。開寶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滅南漢,李煜去除唐號,改稱“江南國主”。次年,貶損儀制,撤去金陵臺殿鴟吻以示尊奉宋廷。開寶八年(975年),李煜兵敗降宋,被俘至東京,授右千牛衛(wèi)上將軍,封違命侯。太平興國三年(978年)七月七日,李煜死于東京,追贈太師,追封吳王。世稱南唐后主、李后主。
李煜精書法、工繪畫、通音律,詩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詞,繼承了晚唐以來溫庭筠、韋莊等花間派詞人的傳統(tǒng),又受李璟、馮延巳等的影響,語言明快、形象生動、用情真摯,風格鮮明,其亡國后詞作更是題材廣闊,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詞中別樹一幟,對后世詞壇影響深遠。
李煜經(jīng)典詩詞及賞析
一、《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yīng)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賞析:這年的時光,什么時候才能了結(jié),有誰知道往事有多少!昨夜小樓上又吹來了春風,在這皓月當空的夜晚,怎么承受得了回憶故國的傷痛。精雕細刻的欄桿,玉石砌成的臺階,應(yīng)該都還在,只是所懷念的人已衰老。要問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那不盡的滔滔春水滾滾東流。這首詞刻畫了強烈的故國之思,取得了驚天地泣鬼神的藝術(shù)效果。
二、《相見歡》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賞析:默默無言,孤孤單單,獨自一人,緩緩登上空空的西樓。抬頭望天,只有一彎如鉤的冷月相伴。低頭望去,只見那棵梧桐樹,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籠罩在清冷凄涼的秋色之中。那剪不斷,理不清,讓人心亂如麻的,正是亡國之苦。那悠悠愁思,纏繞在心頭,卻是另一種無可名狀的痛苦。
李煜的這首詞情景交融,感情沉郁。上片選取典型的景物為感情的抒發(fā)渲染鋪墊,下片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地抒發(fā)真摯的感情。此外,運用聲韻變化,做到聲情合一。
三、《浪淘沙》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賞析:門簾雨聲潺潺,濃郁的春意又要凋殘。羅織的錦被,受不住五更時的冷寒。只有在迷夢中,才能忘記自身是羈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時的歡娛。獨自一人,在高樓上倚靠欄桿遙望遠方,想到舊時擁有的無限江山,心中便會泛起無限傷感。離別容易,再見到它就很艱難。像流失的江水,往事如凋落的紅花,跟春天一起走了,今昔對比,一個是天上,一個是人間。此詞基調(diào)低沉悲愴,透露出李煜這個亡國之君綿綿不盡的故土之思,可以說這是一支婉轉(zhuǎn)凄苦的哀歌。
四、《相見歡》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賞析:樹林間的紅花已經(jīng)凋謝,花開花落,才有幾天,實在是去得太匆忙了。也是無可奈何啊,花兒怎么能經(jīng)得起那凄風寒雨的晝夜摧殘呢?飄落遍地的紅花,被雨水淋過,像是美人雙頰上的胭脂,在和著淚水流淌。鮮花和憐花人相互留戀,如醉如癡,什么時候才能再重逢呢?人生就是令人怨恨的事情太多,就像那東逝的江水,無休無止,永無盡頭。
五、《長相思》
一重山,兩重山。山遠天高煙水寒,相思楓葉丹。
菊花開,菊花殘。塞雁高飛人未還,一簾風月閑。
賞析:山一重又一重,重重疊疊。山是那么遠,天是那么高,煙云水氣又冷又寒,可我的思念,像楓葉般的火紅。菊花開了又落,日子一天天過去。塞北的大雁,在高空振翅南飛,思念的人卻還沒有回來。悠悠明月,照在簾子上,隨風飄逝。
六、《臨江仙》
櫻桃落盡春歸去,蝶翻金粉雙飛。子規(guī)啼月小樓西,玉鉤羅幕,惆悵暮煙垂。
別巷寂寥人散后,望殘煙草低迷。爐香閑裊鳳凰兒,空持羅帶,回首恨依依。
賞析:櫻桃落盡,都隨著春天歸去,無知的粉蝶,還在尋樂雙飛。杜宇轉(zhuǎn)化的子規(guī),在小樓西面夜夜泣血鳴啼。倚著樓窗的玉鉤遠望,惆悵地看著幕煙低垂。入夜后,小巷里一片寂靜,人們都紛紛散去,凄然欲絕的面對煙草低迷。爐里的香煙,繞著繪飾鳳凰的衾枕。但見她愁容滿面,空持羅帶,讓人不堪回首,離恨依依。
七、《清平樂》
別來春半,觸目柔腸斷。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滿。
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
賞析:離別以后,春天已經(jīng)過去一半,映入眼中的景色,掠起柔腸寸斷。階下落梅,就像飄飛的白雪一樣零亂,把它拂去了,又飄灑得一身滿滿。鴻雁已經(jīng)飛回,而音信全無,路途遙遠,要回去的夢也難形成。離別的愁恨,正像春天的野草,漸行漸遠。卻依然繁茂。
八、《虞美人》
風回小院庭蕪綠,柳眼春相續(xù)。憑闌半日獨無言,依舊竹聲新月似當年。
笙歌未散尊罍在,池面冰初解。燭明香暗畫堂深,滿鬢青霜殘雪思難任。
賞析:春風又吹回來了,庭院里的雜草變綠,柳樹也生出了嫩葉,一年又一年的春天繼續(xù)來到人間。獨自依靠著欄桿,半天沒有話說,那吹簫之聲和剛剛升起的月亮,和往年差不多。
樂曲演奏未完,酒宴未散,仍在繼續(xù),池水冰面初開。夜深之時,華麗而精美的君室也變得幽深。我已年老,憂思難以承受啊。
九、《烏夜啼》
昨夜風兼雨,簾幃颯颯秋聲。燭殘漏斷頻欹枕,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隨流水,算來一夢浮生。醉鄉(xiāng)路穩(wěn)宜頻到,此外不堪行。
賞析:昨天的夜晚,風雨交加,遮窗的帳子,被秋風吹出颯颯的聲響,窗戶外傳來了令人心煩的風雨聲,整整響了一夜。蠟燭燃燒的所剩無幾,壺中水已漏盡,我不停的多次起來,斜靠在枕頭上。 躺下又坐起來,思緒都不能夠平穩(wěn)。人世間的事情,如同流水東逝,說過去就過去了,想一想我這一生,就像做了一場大夢,以前的榮華富貴,一去不復返了。醉鄉(xiāng)道路平坦,也無憂愁,可常去,但是醒后卻沒有地方可去。
十、《破陣子》
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干戈?
一旦歸為臣虜,沈腰潘鬢消磨。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
賞析:南唐開國已有四十年歷史,幅員遼闊。宮殿高大雄偉,可與天際相接,宮內(nèi)珍貴的草木茂盛,就像罩在煙霧里的女蘿。在這種奢侈的生活里,我哪里知道有戰(zhàn)爭這回事呢?自從做了俘虜,我在憂慮傷痛的折磨中過日子,腰肢減瘦,鬢發(fā)斑白。記憶最深的是,慌張地辭別宗廟的時候,宮廷里的樂工們還奏起別離的歌曲,這種生離死別的情形,令我悲傷欲絕,只能面對宮女們垂淚而已。
李煜對自己的苦痛毫不掩飾,把自己的人生感慨明白寫出,不假飾,不矯情,簡潔質(zhì)樸,思想情調(diào)不高,藝術(shù)價值不低。南唐曾有的繁華,建國四十年,國土三千里,居住的樓閣高聳入云霄,庭內(nèi)花繁樹茂。這片繁榮的土地,幾曾經(jīng)歷過戰(zhàn)亂的侵擾。 “幾曾識干戈”,抒發(fā)了多少自責與悔恨。終有一天國破家亡,人不由得消瘦蒼老,尤其是拜別祖先的那天,匆忙之中,偏偏又聽到教坊里演奏別離的曲子,又增傷感,不禁面對宮女,慟哭垂淚。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5628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左詩婉而不迫》詩詞評論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