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蘇軾《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原文賞析(宋)蘇軾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
,牛衣古柳賣黃瓜
。酒困路長惟欲睡
,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門試問野人家
。
蘇軾《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原文賞析(蘇軾浣溪沙賞析).png)
這是詞人在徐門石潭謝雨道上所作組詞中的第四首
。他以極其喜悅的心情
,攝下了這些富于生活氣息和鄉(xiāng)土氣息的風(fēng)情畫
。在這些畫面中
,有農(nóng)村的繁榮景象,也有詞人的生活片斷
,清新雋永
,很有韻致。詞的上片
,“簌簌衣巾落棗花
,村南村北響繅車,牛衣古柳賣黃瓜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睂戅r(nóng)村欣欣向榮的景象。沿途棗花紛飛
,繅車轟鳴
,古柳樹下,穿著粗布大褂的莊稼漢
,正在出賣自己剩余的瓜果
。詞人以自己獨(dú)特的藝術(shù)敏感
,拍攝了這樣一些農(nóng)村生產(chǎn)生活的側(cè)面,不僅表現(xiàn)了農(nóng)村的和平幸福生活
,而且抒發(fā)了自己“與民同樂”的感情
。這里沒有一個歡樂的字眼,但卻在字里行間洋溢著詞人內(nèi)心的欣慰之情
。沈祥龍說:“言愁宜鳴咽悠揚(yáng)
,述樂宜淋漓酣暢”(《論詞隨筆》)。正因為詞人本諸忠厚
,出于性情
,而又有繪聲繪色的藝術(shù)手段,淋漓酣暢地描述了農(nóng)村中可歌可喜的樂事
,所以特別能動人心魄
,感人肺腑。
下片寫詞人在途中的生活況味
。他以兩個偶句
,描繪出自己中酒欲睡、冒暑思茶的心態(tài)
。句意雖是從皮日休的“酒渴漫思茶”脫化而來
,但他卻絲毫沒有掉書袋的意思,而是觸事興感
,隨手拈來
,便把自己此時此地的心境和盤托了出來,自然生成
,移之他人不得
,移之異地不得。這種生活體驗
,幾乎人人都有
,但卻很少有人把它藝術(shù)的概括出來,只有坡翁用藝術(shù)的語言
,說出了這種平常的生活體驗
,使讀者“不啻若自其口出”,因而特別感到親切
。結(jié)句“敲門試問野人家”
,是以“此中人”的身分,出現(xiàn)在普通農(nóng)民的面前
,沒有一點(diǎn)官場氣
。到底是“欲睡”求暫息?還是“思茶”求小飲
?詞人沒有在“試問”中明白地說了出來
,但那種平等待人的態(tài)度
,淳樸存心的形象,卻已躍然紙上
,呼之欲出了
。元遺山說得好:“東坡圣處,非有意于文字為工
,不得不然之為工也”(《新軒樂府引》)
。這首詞就不是“有意求工”,而是如實地描繪了農(nóng)村的淳厚風(fēng)俗
,抒發(fā)了自己愛民的感情
。清新質(zhì)樸,別有風(fēng)味
,創(chuàng)造了詞的發(fā)展史上前人所未造之境,達(dá)到了“不得不然之為工”的藝術(shù)境界
,因而成為千古的絕唱
。
蘇軾浣溪沙賞析這首詞,上片以淡疏的筆墨寫景
,景色自然明麗
,雅淡凄美;下片既以形象的語言抒情
,又在即景抒慨中融入哲理
,啟人心智,令人振奮
。詞人以順處逆的豪邁情懷
,政治上失意后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催人奮進(jìn)
,激動人心。
原文:
浣溪沙·游蘄水清泉寺
宋代:蘇軾
游蘄水清泉寺
,寺臨蘭溪
,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
,松間沙路凈無泥
,瀟瀟暮雨子規(guī)啼。(瀟瀟 一作:蕭蕭)
誰道人生無再少
?門前流水尚能西
!休將白發(fā)唱黃雞。
譯文:
游玩蘄水的清泉寺
,寺廟在蘭溪的旁邊
,溪水向西流淌
。
山腳下蘭草新抽的幼芽浸潤在溪水中,松林間的沙路被雨水沖洗的一塵不染
,傍晚時分
,細(xì)雨蕭蕭,布谷聲聲
。
誰說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時期
? 門前的溪水都還能向西邊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嘆時光的飛逝?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
擴(kuò)展資料:
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豐五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至黃州(今湖北黃岡)任團(tuán)練副使
。春三月作者游蘄水清泉寺時寫下此詩
。
東坡為人胸襟坦蕩曠達(dá),善于因緣自適
。他因詩中有所謂“譏諷朝廷”語
,被羅織罪名入獄,“烏臺詩案”過后
,于公元1080年(元豐三年)二月貶到黃州
。這在蘇軾的政治生涯中,是一個重大的打擊
,然而這首詞卻在逆境中表現(xiàn)出一種樂觀向上的精神
。
-浣溪沙·游蘄水清泉寺
古詩浣溪沙賞析浣溪沙 (簌簌衣巾落棗花)-(宋)蘇軾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牛衣古柳賣黃瓜
。
酒困路長惟欲睡
,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這首詞寫于元豐五年(1082)春
,當(dāng)時蘇軾因“烏臺詩案”
,被貶任黃州(今湖北黃岡)團(tuán)練副使。這在蘇軾的政治生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