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金元文學與宗教_哲學·遼金文學與宗教_哲學·遼代佛教與文學遼金元文學與宗教、哲學·遼金文學與宗教、哲學·遼代佛教與文學
契丹族的佛教信仰是在滅金的過程中接受并逐漸興盛的。遼太祖耶律阿保機于天顯二年攻占金之渤???,徙當?shù)厣顺缥牡?0人于西樓(后稱上京臨潢府),建天雄寺安置。此后佛教信仰逐漸在帝室及貴族中流行。到太宗取燕云十六州后,由于這一代盛行佛教,因而促進了遼境內(nèi)佛教的興盛。
遼佛風之盛,上至皇帝、貴族,下至百姓,紛紛奔趨信奉。遼圣宗建佛寺,撥款支持房山云居寺刻石經(jīng);興宗皈依佛教,鑄銀佛像,編刻大藏經(jīng),召名僧入宮說法,寵以官位; 道宗通梵文,精佛學,并好建佛塔。貴族、權(quán)臣、富豪則多施舍田地、莊園、民戶給寺院,成為寺院經(jīng)濟的堅實后盾。如遼圣宗次女秦越大長公主就舍其在南京(今北京) 的私宅建大昊天寺,并田百頃、民百戶。而百姓則用結(jié)社的形式支持和參與佛事,其組織稱作 “邑社”。
遼代佛教對社會生活影響之深刻,可以從對民俗的改變來認識?!哆|史拾遺》卷二四引《西神脞說》云:“遼時燕俗,婦人有顏色者目為細娘,面涂黃,謂之佛妝。宋彭汝礪詩:‘有女夭夭稱細娘,真珠絡臂面涂黃。南人見怪疑為瘴,墨吏矜夸是佛妝?!贝嗽娊翊媾砣甑Z《鄱陽集》卷一二。且遼人取名,多用觀音奴、文殊奴、三寶奴為小字,遼道宗宣懿皇后即名蕭觀音。
當然,與我們的話題最為直接、最為密切的,是文人與佛教的關(guān)系。在佛風如此之盛的時代,文人自然讀佛書、研佛理、精佛學,這從現(xiàn)存的有關(guān)文獻中可以看到。如果要取一典型例證的話,則《玉石觀音像唱和詩碑》可讓我們充分認識這一問題。周春《增訂遼詩話》卷下錄此碑,附記云:“丙戌仲夏,同年嘉定錢竹汀學士示余遼碑一通,乃纂修《熱河志》時從塞外檄取者?!毖云浔~題“玉石觀音像唱和詩碑記”十字,后款“大遼壽昌五年九月十六日建”。有記:“學士云:熱河附近八百里石刻搜羅殆盡,遼詩唯此一碑。君向輯《遼詩話》未采,故以畀君?!卑村X竹汀即清代著名學者錢大昕。今人周惠泉、米治國《遼金文學作品選》(時代文藝出版社1986)引《蒙古游牧記》云:“石觀音像在朝陽縣南境之天慶寺。像高七尺,圍五尺二寸。遼沙門智公所造,首唱胎字韻詩二章,自鄭若愚以下,和者二十四人,勒石寺中,今尚存。詩不甚工,書頗古勁?!贝吮d題詩者,除首倡沙門智化為僧人外,和者24人,只有最后2人為僧人,其余22人,全部為在朝文人士大夫,如兵部尚書兼門下侍郎平章政事鄭若愚、左仆射兼中書侍郎平章政事韓資讓等。其中觀書殿學士、翰林學士行尚書禮部侍郎、知制誥馬元俊詩云:
天慶寺前一片石,造就觀音神在哉。八萬由旬妙高首,三千世界明月胎。潛救眾生苦惱去,默傳諸佛心印來。十首新詩贊功德,等閑難繼貫休材。
此詩當然算不得上乘之作,但由此我們可以了解當時文人士大夫?qū)Ψ鸾痰钠毡榻邮堋?/p>
遼時佛教與文學的關(guān)系,一方面表現(xiàn)為文人作品中的禪悅或佛觀,一方面表現(xiàn)為僧人創(chuàng)作的興盛。前一方面,文人作品表現(xiàn)佛理禪觀,在佛風極盛的時代自然是普遍的。《中州集》卷九載:王樞字自慎,良鄉(xiāng)人。遼日登科,仕金為直史館。其《三河道中》詩云:
十載歸來對故山,山光依舊白云閑。不須更讀元通偈,始信人間是夢間。
此詩頗有禪趣。遼僧人詩作,當以寺公大師《醉義歌》為代表。此詩原以契丹文創(chuàng)作,原作不存,今有耶律楚材漢文譯本,載耶律楚材《湛然居士文集》卷八。楚材序云:
遼朝寺公大師者,一時豪俊也。賢而能文,尤長于歌詩,其旨趣高遠,不類世間語,可與蘇、黃并驅(qū)爭先耳。有《醉義歌》,乃寺公之絕唱也。昔先人文獻公嘗譯之。先人早逝,予恨不得一見。及大朝之西征也,遇西遼前郡王李世昌于西域,予學遼字于李公,期歲頗習,不揆狂斐,乃譯是歌,庶幾形容其萬一云。
詩的開頭一節(jié)云:
曉來雨霽日蒼涼,枕幃搖曳西風香。困眠未足正輾轉(zhuǎn),兒童來報今重陽。吟兒蒼蒼渾塞色,客懷袞袞皆吾鄉(xiāng)。斂衾默坐思往事,天涯三載空悲傷。正是幽人嘆幽獨,東鄰攜酒來茅屋。憐予病竄伶仃愁,自言新釀秋泉麴。凌晨未盥三兩卮,旋酌連斟折欄菊。我本清癯酒戶低,羈懷開拓何其速! 愁腸解結(jié)千萬重,高談幾笑吟秋風。遙望無何風色好,飄飄漸遠塵寰中。
此寫清晨愁坐到飲酒后的飄飄然。后邊一段寫醉中的感覺亦極佳:
一杯愁思初銷鑠,兩盞迷魂成勿藥。爾后連澆三五卮,千愁萬恨風蓬落。胸中漸得春氣和,腮邊不覺衰顏卻。四時為馭馳太虛,二曜為輪輾空廓。須臾縱轡入無何,自然汝我融真樂。陶陶一任玉山頹,藉地為茵天作幕。
盡管耶律楚材“可與蘇、黃并驅(qū)爭先”之說過于溢美,但對此詩風格等的評價則是準確的。這確是一首難得的好詩,何況出自一位契丹族僧人之手,并且又是經(jīng)過了轉(zhuǎn)譯的。遼文則多為浮屠氏作,翻開陳述所輯之《全遼文》,寺碑、塔銘、經(jīng)幢記、為佛事而作之疏引等,占據(jù)了很大比例。當然,這些大多算不得文學作品。故不詳述。
急求袁行霈 中國文學史(元明清)電子版,有筆記和總結(jié)也要,請發(fā)到郵箱826209627@qq.com。內(nèi)容全的話加分第六編 遼金元文學
第一章 遼金文學
名詞解釋國朝文派
一.金大定、明昌年間,涌現(xiàn)出一批在金朝領(lǐng)土上成長起來的作家,使金代文學的發(fā)展進入了一個繁榮階段。代表作家有蔡珪、黨懷英和王庭筠。他們的創(chuàng)作風格與由宋入金的文人不同,屬于真正的金代作家,元好問在《中州集》里將他們歸為“國朝文派”。
二.蔡珪:他的文學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他的散文具有北國雄健詩風;黨懷英:在詩、文、書法都很擅長,其文平實暢達,不尚虛飾,其詩體物精細,有陶謝之風;王庭筠:文學成就是多方面的,詩文書畫并成卓絕。他作詩以黃庭堅為法,詩律精嚴生新,卻沒有險怪生澀之病,很少用典。
國朝文派出現(xiàn)后,標志著金代文學的真正開始。
諸宮調(diào)
所謂“諸宮調(diào)”,指取向一宮調(diào)的若干曲牌聯(lián)成首尾一韻的短套,再用不同宮調(diào)的短套聯(lián)結(jié)成長篇的說唱體文學形式,它由韻文與散文兩部分組成,采用歌唱與說白相間的方式演說故事,基本上屬于敘事體,但它的唱詞中有接近代言的成分,對戲劇藝術(shù)的發(fā)展有重要影響。
簡述元好問《論詩三十首》所體現(xiàn)的審美追求和詩歌創(chuàng)作觀
元好問是金代文壇最杰出的大家,他的《詩論三十首》是唐宋以來最系統(tǒng)、最全面的一組詩論絕句,集中體現(xiàn)了他的審美追求和詩歌創(chuàng)作觀。
一.元好問在《論詩三十首》中通過歷評漢魏以下的詩人作品來明辨清濁,故其論詩絕句,按時間順序分論魏晉南北朝、唐、宋三個時期的詩歌流派,樹立學習榜樣而貶斥偽體。
二.他頌揚魏晉風骨,又特別強調(diào)詩歌創(chuàng)作要出自天然,天然,質(zhì)樸和有英雄氣。他比較形象和準確地把握唐代諸家詩歌在風格意境和創(chuàng)作手法方面的特點,褒多于貶。
三.對于宋人的詩歌創(chuàng)作則頗多微辭,認為宋詩之病在于不與古人同而一味求奇。他批評宋詩的滄海橫流和翻新出奇,認為以偏離了古詩正體而走到盡頭。矛頭所指蘇、黃后學一味求新求變的“更出奇”,明確表示自己不愿意作江西詩派中人。
簡述元好問詩歌的思想內(nèi)容與藝術(shù)風格
元好問是金代文壇最杰出的大家。
一.元好問的詩現(xiàn)存一千四百余首,不僅在金代詩人里數(shù)量最多,藝術(shù)成就也最高。
二.元好問最感人的作品,是他在金亡后寫的喪亂詩,真是字字血,聲聲淚,具有極蒼涼沉郁而悲憤高亢的特點,從而形成了情調(diào)悲涼而骨力蒼勁的獨特風格。
三.元好問擅長寫各種詩體,而以七律和七絕成就最為突出。在晚年還寫了不少詠物詩、山水詩等,技巧更成熟,且不失其一貫的豪健之氣,但藝術(shù)感染力已遠不如喪亂詩了。
第二章 前期元雜劇
名詞解釋元雜劇
元雜劇有稱北雜劇,是在諸宮調(diào)和金院本基礎(chǔ)上發(fā)展起來的成熟戲劇形式。
主要特點:
1. 由“四折一楔子”構(gòu)成;
2. 一折里用同一宮調(diào)的一套曲子;
3. 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劇情,起“序幕”的作用;
4. 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以正旦為主的戲里,只由正旦一人獨唱到底,其它角色都不唱,只用旁白。
在金、元之交,北雜劇的創(chuàng)作就已達到相當高的藝術(shù)水平,著名的雜劇作家有:白樸、馬致遠、關(guān)漢卿等,多為金入元的文人。元雜劇的前期創(chuàng)作呈繁榮的局面,成為中國戲劇文學史上最為光彩奪目的黃金時代。
簡述白樸歷史劇《梧桐雨》的創(chuàng)作特色和寓意
1. 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梧桐雨》體現(xiàn)白樸文學創(chuàng)作的一個顯著特色,是善于表現(xiàn)患難后的寂寞和衰殘中的孤憤。它直接取材于《長恨歌》,但并不是為了歌頌李、楊的愛情。
2. “安史之亂”是整個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轉(zhuǎn)折點,作者把李、楊故事放在這樣一種急劇變化的歷史背靜上表現(xiàn),抒寫了人世滄桑之感,將一個眾人熟知的歷史故事,處理得寓意深刻,不同凡響。
3. 該劇之所以動人,還在于它融進了作者對戰(zhàn)亂不幸生活的切身體驗,借劇中人物表達自己的感受,故能把唐明皇孤寂時聽雨的一縷哀思,寫得百轉(zhuǎn)千回。
簡述白樸愛情戲劇《墻頭馬上》的藝術(shù)的風格
1. 白樸《墻頭馬上》是一出帶有較濃喜劇色彩的愛情劇、以緊湊、生動的情節(jié)安排和鮮明的人物形象刻畫見長。
2. 劇中主角李千金大膽、潑辣,在愛情問題上處理采取主動,因此她一遇到意中人就敢與其私奔,并堅定地認為自己的行為是正確的,看重和維護自己的人格尊嚴。
3. 這是一出正面歌頌青年男女爭取婚姻自主、諷刺封建家長的作品,人物生動,劇情活潑、藝術(shù)風格輕松,與《梧桐雨》的凝重迥然不同。
試敘馬致遠《漢宮秋》的思想內(nèi)容與藝術(shù)特色
著名歷史劇《漢宮秋》元代作家馬致遠的代表作,取材昭君出塞的故事。
1. 把“和親”之舉作為國家衰弱的征象,寫歷史興亡的感慨,借昭君之恨抒發(fā)了反抗民族壓迫的情緒,并在一定程度上抨擊了封建王朝的腐敗無能。
2. 在劇情描寫中,作者把悲劇的根源推倒奸臣毛延壽及滿朝文武身上,有意或無意地對漢元帝做了“美化”的處理,把他寫成一個忠于“愛情”的風流才子式的人物,并在劇中以大量的篇幅表現(xiàn)漢元帝失去王昭君時的悲愁別恨。
3. 藝術(shù)上:劇中許多唱詞寫得聲情并茂,以塞北風光和宮中秋景,襯托離別之恨和思念之苦,意境優(yōu)美,音節(jié)嘹亮跌宕,極富藝術(shù)感染力。
試敘《西廂記》的藝術(shù)成就:
一.簡述《西廂記》在體制上的突破
1. 突破了元雜劇一本四折的體制,采用五本二十一折的長篇巨制,像是用多本雜劇連演一個故事的連臺本。
2.打破了元雜劇由一人主唱的通例,采用了由末、旦輪流主唱的方式。
二.試敘《西廂記》的人物塑造藝術(shù)
王實甫的《西廂記》善于塑造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是其獲得藝術(shù)上成功的重要因素,這主要體現(xiàn)在對張生、鶯鶯和紅娘的性格刻畫上。
1. 張生:隨是一介,但卻能不顧門第的懸殊,十分勇敢地追求相國小姐,一見到意中美人就把功名拋置腦后,執(zhí)迷不悟,把一場自由戀愛搞得轟轟烈烈。
2. 崔鶯鶯,是個性格復雜的人物。出身名門,可她風情和作派卻不象淑女。一方面對于男女自由戀愛有一種本能的渴望,希望有人愛自己,自己也去愛別人,她對張生的愛是很主動、大膽的,敢于突破禁區(qū)。另一方面,作為名門的小姐,她又得時時顧及自己的身份,有時顯得心口不一、優(yōu)柔寡斷,需要紅娘從旁助一臂之力。
3. 紅娘,是劇中最光彩的人物。雖出身低賤,卻顯得比女主人更有主見,而且機智、潑辣。富有正義感,為張、崔的自由戀愛穿針引線。在兩人的婚事遭到老夫人反對時,她挺身而出,指責老夫人背義忘恩,又巧妙地將老夫人制服。她的名字成了那種不計個人得失而樂于成全他人的助人者的象征。
三.簡述《西廂記》的詞章之美
王實甫的《西廂記》在語言上,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1. 人物語言都是充分戲劇化和個性化的,形成了抒情詩般的歌唱語言和潛臺詞豐富的道白語言,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2. 劇中的唱詞表現(xiàn)了特定的場景中人物的真情實感,以經(jīng)過提煉的當時民間口語為主,適當?shù)厝诨叭说脑娫~佳句,形成一中既明白通暢,又清麗華美的語言風格。
3. 劇中的唱詞本色而富于文采,具有濃郁的詩意,能啟發(fā)讀者的想象力,使人感受到主人公離合悲歡的纏綿之情,了解人物的內(nèi)心秘密,從而產(chǎn)生強烈的共鳴。
第三章 關(guān)漢卿簡述關(guān)漢卿歷史劇《單刀會》的藝術(shù)特色
《單刀會》是元雜劇代表作家關(guān)漢卿歷史劇的代表作。主要藝術(shù)特色有:
1.構(gòu)思很有特點,善于用鋪墊和渲染手法塑造人物,主人公關(guān)羽到第三折才出場,由東吳的親貴喬公主主唱,讓他追述關(guān)羽的英雄業(yè)績和豪勇氣派,先聲奪人!
2.風格沉雄壯烈,許多唱詞寫得很大氣,具有雄渾蒼勁的意境。
試敘《救風塵》中趙盼兒的人物形象塑造藝術(shù)
《救風塵》是元雜劇代表作家關(guān)漢卿創(chuàng)作的風月劇。
1.趙盼兒是劇中關(guān)漢卿的塑造的妓女形象中最具光彩的人物。她雖曾有過從良的念頭,但生活中的教訓告訴她,一朝淪落、終身蒙塵的妓女,是決不可能有風月場中更好的命運的。到妓院里來的男人都只是把妓女當作尋歡作樂的玩物,指望他們做誠心腸的丈夫,無異于白日做夢。
2.一開始,就勸宋引章,別相形周舍的甜言蜜語。街道宋引章的求救信后,她巧做安排,先是用風月手段勾引周舍,發(fā)誓要嫁給他,讓周舍休了宋引章,然后有翻臉不認人,玩弄周舍于股掌之上,顯示出她對姐妹的俠骨柔腸,和對付無賴陰惡之徒的大智大勇。
試敘關(guān)漢卿風月愛情劇中的女性形象
元雜劇代表作家關(guān)漢卿擅長寫女性題材,在他現(xiàn)存的十八種雜劇作品里,“旦本”戲多達十二種。有《救風塵》、《謝天香》、《金線池》等。
1.這三種都以妓女為主角,專為風塵女子寫照傳神。風塵女子是相對良家婦女而言的。在與異性交往方面,被視為尤物的風塵女子享有一定的自由,然而卻是以她們不能過正常人的生活為代價。她們具有婉轉(zhuǎn)的歌喉、曼妙的舞姿、敏捷的才思,以及動人的姿色和顧盼生姿的眼波,但在男性為中心的封建社會里,這一切并不能改變她們作為玩物的命運。
2.在這三出正面描寫妓女生活的劇作中,作者真實地展示了風塵女子爭取從良的曲折過程,寫出了她們在與不幸命運抗爭時的,無知沉淪如宋引章急于嫁給一個公子哥,想立個婦名;大智大勇如趙盼兒救姐妹俠骨柔腸,斗無賴大智大勇;軟弱動搖如謝天香嫁到錢府為妾,任人擺布,只是自嘆自己的命不好;心高氣傲如杜蕊娘較早意識到自己將老死風塵的悲慘命運,于是歷經(jīng)千辛想從良,追求自己理想的生活。劇中塑造的性格各異而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堪稱風塵女子的知音。
試敘關(guān)漢卿《竇娥冤》中竇娥的品格與反抗精神
關(guān)漢卿的《竇娥冤》是元雜劇中最著名的悲劇作品。劇本反映的內(nèi)容和人物遭遇,是以元代貪官污吏徇徇私枉法、制造冤假錯案的社會現(xiàn)實為根據(jù)的,屬于社會公案劇。
1. 這是一出描寫好人蒙冤受難的苦情戲。劇中的竇娥具有安分守己、逆來順受和事事為他人著想的善良品格。如竇娥在嚴刑拷打之下仍不屈服,當聽到要拷打婆婆時,才屈招投毒一事是自己所為。寧愿讓自己受冤也不愿看婆婆遭受皮肉之苦。
2. 劇中的竇娥同時也具有剛烈的性格和強烈的反抗精神。如“叱天罵地”之舉蘊含著強烈的反抗精神,是對暗無天日的社會制度的懷疑和批判?!叭龢妒脑浮钡膽灒砻魈斓匾矠槠湓┣樗袆?。最后竇娥的冤魂化作復仇的鬼魂出場,也是其剛烈性格的表現(xiàn)。
這些行嗎?
關(guān)于中國古代文學和西方悲劇的不同中國古代文學按中國古代文學發(fā)展的軌跡分為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代、遼金元、明代、清代七個歷史時段,以漢民族文學為主,兼容了其他少數(shù)民族的歷史與文學。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戲曲、小說,在創(chuàng)作和理論上不斷發(fā)展,豐富,日臻完善,脈絡清晰,充分體現(xiàn)并顯示著它的歷史與文化的博大精深。顯示出以中國古代文字為載體的中國古代文學在內(nèi)涵上極大的豐富和巨大的張力。
西方悲劇應從希臘悲劇說起。希臘悲劇起源于酒神祭祀,題材大都取自神話,“但悲劇詩人往往給神話以新的解釋,借以反映現(xiàn)實生活和表達自己對于各種事物的看法”。
⑴古希臘最有名的悲劇詩人有三位: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和歐里庇得斯。他們分別代表了雅典民主政治發(fā)展過程中三個不同的歷史階段:成長時期、繁榮時期和危機時期。在埃斯庫羅斯之前,戲劇只有一位演員,戲劇有獨白和旁白組成。埃斯庫羅斯將演員發(fā)展為兩人,可以用對話方式表演。此后,對話成了戲劇的主體部分。希臘悲劇的主題常涉及命運,“詩人們往往以命運來解釋他們無法理解和解決的矛盾和困難”。
⑵ “在他們看來,人們的命運是生前注定的,無法加以改變;但是他們也尊重人類的自由意志,并在人類的自由意志和命運的沖突中建立悲劇主題,教導人們怎樣積極的從事生活和斗爭。
古希臘的悲劇理論也有著豐富的遺產(chǎn)。古希臘戰(zhàn)亂頻繁,客觀上推動了不同地區(qū)文明的融合,促進了宗教、哲學、文學、藝術(shù)的發(fā)展。宗教觀念、哲學思想對于當時的文藝理論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同時,當時的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情懷也影響著文藝理論的創(chuàng)作。
十九世紀后,反映悲劇主題的任務主要由小說來擔任。這一時期無論是悲劇的小說還是戲劇都堅持了批判現(xiàn)實主義的原則,比較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現(xiàn)實。但這時的悲劇理論沒有明顯的發(fā)展
西方悲劇理論經(jīng)歷了兩千五百多年發(fā)展,經(jīng)歷了肯定與否定、繼承與發(fā)展,并與哲學相結(jié)合,構(gòu)成了一個龐大的理論體系。其中的一些理論雖已陳舊過時,但仍有許多瑰寶值得我們?nèi)グl(fā)掘。遺憾的是,在20世紀和21世紀初,當人類日益面臨生存和信仰的危機,當整個人類陷入悲劇的境地而迫切地需要悲劇去表現(xiàn)的時候,而偉大的悲劇理論和悲劇創(chuàng)作卻缺失了,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悲劇的反諷。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5651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烏衣巷》原文注釋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