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俗學·禮制·朝聘禮俗學·禮制·朝聘
古代諸侯及其使者定期覲見天子的典禮,后來也指藩屬外交使節(jié)覲見中國皇帝的典禮(如明朝的 “藩王朝貢禮”、“藩國遣使進表儀”,清朝的 “藩國通禮”、“山海諸國朝貢禮”、“外國公使覲見禮”等),類似近代的外交禮儀,在 “五禮” 中屬賓禮。“朝”原指諸侯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前往王都拜見天子,“聘” 原指諸侯派遣大夫前往王都拜見天子。據(jù)《禮記·王制》,諸侯每年派大夫拜見天子,稱為 “小聘”; 每隔三年派卿拜見天子,稱為 “大聘”; 每隔五年親自拜見天子,稱為“朝”。諸侯及卿大夫朝見天子時,要攜帶珠玉寶貝、珍禽異獸等上貢給天子,稱為 “朝貢”; 還要奉行一系列繁文縟節(jié),以表示對天子的尊重。據(jù)文獻記載,周王朝的 “朝聘” 儀式主要有 “郊勞”(天子派官員前往城郊迎接慰問來賓)、“賜舍” (官員將來賓迎入下榻之所)、“朝覲” (天子正式接見來賓,來賓行 “再拜稽首” 禮)、“享獻” (來賓獻貢品)、“請罪”(來賓向天子表示 “有罪”,請求天子安撫)、“賜禮” (天子賞賜來賓車服、食品等) 六項程序?!俺?本是天子見諸侯專用的典禮,西周以后,禮崩樂壞,強大的諸侯稱王稱霸,也采用起天子的禮儀來,因此小國之君拜見大國之主也稱 “朝”,于是 “朝諸侯” 或 “遠近來朝” 就成了稱雄天下的代名詞。大一統(tǒng)王朝建立后,中國曾是世界超級大國之一,稱雄東方世界近兩千年,因此,更是將周圍的小國都視為 “藩屬”或附庸,外國的君主必須向中國皇帝納貢稱臣。在歷代正史中,“四夷來朝”不絕于書,成了 “天朝上國” 聲威遠播的象征。直到近代,外國朝覲及外國遣使來聘的禮儀,都保持了這種 “天朝”精神。如在 “朝覲” 儀式中,外國君主或外國使節(jié)須向中國皇帝“再拜,舞蹈”,奏 “圣躬萬?!?當中國皇帝與藩主舉行 “會見”時,藩主必須 “再拜”、“再三稱‘萬歲’”,其間并奏 《四夷來王之舞》。清朝前期,歐洲各國來華使節(jié)照樣須向中國皇帝行最隆重的“跪拜禮” (三跪九叩)。但據(jù) 《清史稿·禮志》載,康熙皇帝曾特許天主教傳教士南懷仁 (比利時人)不行跪拜禮; 雍正皇帝也允許羅馬教皇使者行西禮,而且 “與其握手”。但這是對宗教界人士而言。乾隆時,英國特使馬戛爾尼來華覲見中國皇帝,始拒絕下跪,而代以屈膝禮。直到鴉片戰(zhàn)爭后,在西方各國公使的強烈要求與強硬要挾下,大清王朝才被迫廢棄奉行了兩千多年的外藩朝聘禮儀,開始全面接受國際通行的外交概念及其禮儀慣例。
周朝諸侯對天子的朝覲及諸侯之間的會盟等禮節(jié)稱為?周朝諸侯對天子的朝覲及諸侯之間的會盟等禮節(jié)稱為“朝聘”。
“朝聘”是古代賓禮之一。為諸侯定期朝見天子的 禮制。諸侯朝見天子有三種形式:每年派大 夫朝見天子稱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 見天子為“大聘”;每隔五年親自朝見天子 為“朝”。
侯國間的聘問﹐有的屬于諸侯國間的友好往來。但中﹑小侯國對霸主國的聘問﹐更多地表現(xiàn)為政治經(jīng)濟上的不平等關系。例如魯國﹑鄭國使臣相繼“聘問”晉國﹐獻送不絕。名為聘問﹐實為獻奉。
擴展資料
不同朝聘形式:
從(左傳)等文獻的追述來看,夏王已經(jīng)注意區(qū)別朝與奴兩種形式?!扳x臺之享”行的是大朝禮,而《竹書紀年》“來賓”,等同于后來的戴禮。
前者是眾諸侯集體行為,后者是個人行為。此外,夏王與諸方的關系或密切,或疏遠都涉及到聘問與不聘問問題。由此,朝聘的幾種形式在夏代存在是可能的,但我們所能見到的文獻記載,主要是關于朝魏情況的。
古時候的人,禮節(jié)禮儀有那些、?【家祭】古人在家廟內(nèi)祭祀祖先或家族守護神的禮儀。唐代即有專人制訂家祭禮儀,
相沿施行。宋代陸游《示兒》詩中有這么兩句:“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br>【朝儀】古代帝王臨朝的典禮。按規(guī)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東為上,
孤面向東以北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為上,王族在路門右側(cè),面向南以東為上,大
仆大右及大仆的屬官在路門左側(cè),面向南以西為上。朝儀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
禮,禮畢退朝。后世也稱人臣朝君之禮儀為“朝儀”。
【朝聘】古代賓禮之一。為諸侯定期朝見天子的禮制。諸侯朝見天子有三種形式:每
年派大夫朝見天子稱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見天子為“大聘”;每隔五年親自
朝見天子為“朝”。
【朝覲】古代賓禮之一。為周代諸侯朝見天子的禮制。諸侯朝見天子,“春見曰朝,
秋見曰覲”,此為定期朝見。春秋兩季朝見天子,合稱為朝覲。
【揖讓】一指古代賓主相見的禮節(jié)。揖讓之禮按尊卑分為三種,稱為三揖:一為土揖,
專用于沒有婚姻關系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微向下;二為時揖,專用于有婚姻關系的異
姓,行禮時推手平而致于前;三為天揖,專用于同姓賓客,行禮時推手微向上。一指
禪讓,即讓位于比自己更賢能的人。
【長揖】這是古時不分尊卑的相見禮,拱手高舉,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種相見禮,兩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墩撜Z·微子》中有這樣的記
載:“子路拱而立?!?br>【頓首】古時一種拜禮,為“九拜”之一,俗稱叩頭。行禮時,頭碰地即起。因其頭
接觸地面時間短暫,故稱頓首。通常用于下對上及平輩間的敬禮,如官僚間的拜迎、
拜送,民間的拜賀、拜望、拜別等。也常用于書信中的起頭或末尾,如丘遲《與陳伯
之書》:“遲頓首。陳將軍足下無恙,幸甚幸甚……丘遲頓首?!?br>【稽首】古代的拜禮,為“九拜”之一。行禮時,施禮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
手于地,頭也緩緩至于地。頭至地須停留一段時間,手在膝前,頭在手后。這是九拜
中最隆重的拜禮,常為臣子拜見君王時所用。后來,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婦拜
天地父母,拜祖拜廟,拜師,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禮。
【九拜】我國古代特有的向?qū)Ψ奖硎境绺呔匆獾墓虬荻Y。《周禮》謂“九拜”:“一
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動,五日吉拜,六日兇拜,七日奇拜,八日褒
拜,九曰肅拜。”這是不同等級、不同身份的社會成員,在不同場合所使用的規(guī)定禮
儀。
【跪】兩膝著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腳跟,以示莊重。如《廉頗藺相如列傳》:“于
是相如前進瓿,因跪請秦王。”
【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時兩膝著地,臀部貼于腳跟。為了表示對人尊重,坐法頗有
講究:“虛坐盡后,食坐盡前?!薄氨M后”是盡量讓身體坐后一點,以表謙恭;“盡
前”是盡量把身體往前挪,以免飲食污染坐席而對人不敬。
【座次】古時官場座次尊卑有別,十分嚴格。官高為尊居上位,官低為卑處下位。古
人尚右,以右為尊,“左遷”即表示貶官。《廉頗藺相如列傳》:“以相如功大,拜
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惫糯ㄖǔJ翘檬医Y(jié)構(gòu),前堂后室。在堂上舉行的禮節(jié)
活動是南向為尊。皇帝聚會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稱王
稱帝叫做“南面”,稱臣叫做“北面”。室東西長而南北窄,因此室內(nèi)最尊的座次是
坐西面東,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東面西?!而欓T宴》中有這
樣幾句:“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項王
座次最尊,張良座次最卑。
【席次】古代宴會席次,尊卑很有講究。一般筵席用的是八仙桌,桌朝大門,其位次
如下:位尊者居前,8是主人席位。如果客多,可設兩桌、三桌或更多,有上桌與散座
的區(qū)別:上桌與單席的位次相同,散座則不分席次。
【冠禮】古代男子成年時(二十歲)加冠的禮節(jié)。冠禮在宗廟中進行,由父親主持,并由
指定的貴賓給行冠禮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緇布冠、皮弁、爵弁,分別表示有治人
、為國出力、參加祭祀的權(quán)力。加冠后,由貴賓向冠者宣讀祝辭,并給起一個與俊士
德行相當?shù)拿馈白帧?,使他成為受人尊敬的貴族成員。因為男子二十歲行冠禮,所以
后世將二十歲稱作“弱冠”。
【婚冠禮】古代嘉禮之一?!吨芏Y》:“以婚冠之禮親成男女。”古代貴族男子二十
歲行冠禮后即可成婚,并享受成人待遇,女子十五歲行笄禮(笄:束發(fā)用的簪子。古時
女子滿十五歲把頭發(fā)綰起來,戴上簪子)后也可結(jié)婚。所以把婚禮、冠禮合稱為婚冠禮。
【祖道】古代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設宴送行的禮儀。《漢書》載,西漢將領李廣利率
軍隊出擊匈奴之前,“丞相為祖道,送至渭橋”。《荊軻刺秦王》:“至易水上,既
祖,取道?!蔽闹械摹白妗本褪恰白娴馈?,臨行祭路神,引申為餞行送別。
【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獨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誠敬,
這些活動叫“齋戒”?!褒S”又稱“致齋”,致齋三日,宿于內(nèi)室,要求“五思”(思
其居處、笑語、志意、所樂、所嗜),這主要是為了使思想集中、統(tǒng)一?!敖洹庇址Q“
散齋”,散齋七日,宿于外室,停止參加一切娛樂活動,也不參加哀吊喪禮,以防“
失正”、“散思”。古人齋戒時忌葷,但并非忌食魚肉葷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氣的
食物如蔥、蒜等,這主要是為了防止祭祀時口中發(fā)出的臭氣,對神靈、祖先有所褻瀆。
【虛左】古代座次以左為尊,空著左邊的位置以待賓客稱“虛左”?!缎帕昃`符救
趙》:“公子于是乃置酒大會賓客。坐定,公子從車騎,虛左,自迎夷門侯生?!弊?br>見信陵君對侯生之尊敬。今人有“虛左以待”一語。
【再拜】先后拜兩次,表示禮節(jié)之隆重。舊時書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膜拜】古代的拜禮。行禮時,兩手放在額上,長時間下跪叩頭。原專指禮拜神佛時
的一種敬禮,后泛指表示極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禮方式。今人多用“頂禮膜拜”形容對
某人崇拜得五體投地。
【折腰】即拜揖。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稌x書·陶潛傳》載:陶淵明曾為彭澤
縣令,州郡派督郵巡視至縣,縣吏勸陶束帶迎見,他感嘆地說:“吾不能為五斗米折
腰,拳拳事鄉(xiāng)里小人邪!”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
得開心顏?”后來引申為傾倒、崇拜,如毛澤東《沁園春·雪》:“江山如此多嬌,引
無數(shù)英雄競折腰?!?br>【六禮】中國古代婚姻的六種手續(xù)和禮儀,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
【秦晉之好】春秋時,秦、晉兩國國君幾代都互相通婚,后稱兩姓聯(lián)姻為“秦晉之好”。
【舉案齊眉】古代妻子為丈夫捧膳食時要舉案于眉,表示相敬。
【以文會友】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禮俗。文人相交輕財物而重情誼、才學,故多以
詩文相贈答,揚才露己,以表心態(tài)。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詩詞相酬答。在宴飲等
聚會時,更是不可有酒無詩,流行盡觴賦詩之俗。
【諱稱】古人對“死”有許多諱稱,主要的有:
(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稱:薨、崩、百歲、千秋、晏駕、山陵崩等。
(2)父母之死稱:見背、孤露、棄養(yǎng)等。
(3)佛道徒之死稱:涅磐、圓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
“仙逝”現(xiàn)也用于稱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
(4)一般人的死稱:亡故、長眠、長逝、過世、謝世、壽終、殞命、捐生、就木、溘逝、
老、故、逝、終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5674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西方文學·繪畫-雕塑·《漂流》
下一篇: 李白《烏棲曲》詩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