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兵車行
車轔轔①,馬蕭蕭②,行人③弓箭各在腰。
耶④娘妻子走⑤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⑥。
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⑦云霄。
道旁過者⑧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⑨。
或⑩從十五北防河⑾,便至四十西營田⑿。
去時里正⒀與裹頭⒁,歸來頭白還戍邊。
邊亭⒂流血成海水,武皇⒃開邊⒄意未已。
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⒅。
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19)無東西(20)。
況復秦兵耐苦戰(zhàn)(21),被驅不異犬與雞。
長者(22)雖有問,役夫敢伸恨(23)?
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24)卒。
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
信(25)知生男(26)惡,反是生女好。
生女猶得嫁比鄰(27),生男埋沒隨百草。
君不見青海頭(28),古來白骨無人收。
新鬼煩冤(29)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30)。
【注釋】
①轔(lín)轔:車輪聲?!对娊?jīng)·秦風·車轔》:“有車轔轔”。
②蕭蕭:馬嘶叫聲。《詩經(jīng)·小雅·車攻》:“蕭蕭馬鳴”。
③行(xíng)人:指被征出發(fā)的士兵。
④耶:同“爺”,父親。
⑤走:奔跑。
⑥咸陽橋:指便橋,漢武帝所建,故址在今陜西咸陽市西南,唐代稱咸陽橋,唐時為長安通往西北的必經(jīng)之路。
⑦干(9ān):沖。
⑧過者:過路的人,這里是杜甫自稱。
⑨點行(xíng)頻:頻繁地點名征調壯丁。
⑩或:有的、有的人。
⑾防河:當時常與吐蕃發(fā)生戰(zhàn)爭,曾征召隴右、關中、朔方諸軍集結河西一帶防御。因其地在長安以北,所以說“北防河”。
⑿西營田:古時實行屯田制,軍隊無戰(zhàn)事即種田,有戰(zhàn)事即作戰(zhàn)?!拔鳡I田”也是防備吐蕃的。
⒀里正:唐制,每百戶設一里正,負責管理戶口、檢查民事、催促賦役等。
⒁裹頭:男子成丁,就裹頭巾,猶古之加冠。古時以皂羅(黑綢)三尺裹頭,日頭巾。新兵因為年紀小,所以需要里正給他裹頭。
⒂邊庭:邊疆。
⒃武皇:漢武帝劉徹。這里代指唐玄宗。
⒄開邊:用武力開拓邊疆。
⒅荊杞(qǐ):荊棘與杞柳,都是野生灌木。
⒆隴(lǒng)畝:耕地。隴,通“壟”,在耕地上培成一行的土埂,中間種植農作物。
⒇無東西:不分東西,意思是行列不整齊。
(21)秦兵:指關中一帶的士兵。耐苦戰(zhàn):能頑強苦戰(zhàn)。
(22)長者:詩人自稱。
(23)役夫敢伸恨:征人哪里敢發(fā)怨氣。這是反詰語氣。役夫:行役的人。
(24)關西:當時指函谷關以西的地方。這兩句是說,因為對吐蕃的戰(zhàn)爭還未結束,所以關西的士兵都未能罷遣還家。
(25)信:確實,真的。
(26)生男(女):托生成男(女)的。
(27)比鄰:近鄰。
(28)青海頭:即青海邊。這里是自漢代以來,漢族經(jīng)常與西北少數(shù)民族發(fā)生戰(zhàn)爭的地方。唐初也曾在這一帶與突厥、吐蕃發(fā)生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
(29)煩冤:愁煩冤屈。
(30)啾啾:象聲詞,表示一種嗚咽的聲音。
賞析
這首詩大約作于天寶中后期(公元751年前后)。當時唐王朝對西南的少數(shù)民族不斷用兵,死輒數(shù)萬。為補充兵力,楊國忠遣御史分道捕人,連枷送往軍所,送行者哭聲震野。這首詩就是描述當時送別的情景。
此詩開篇就在讀者面前展現(xiàn)出一幅巨幅送別圖:兵車隆隆,戰(zhàn)馬嘶鳴,一隊隊背著弓箭的士兵正開往前線。父母妻兒跑著為親人送行,揚起的塵土,立刻淹沒了咸陽古橋。可憐的家屬們扯著親人的衣服,捶胸頓足,悲慘的哭聲直沖云天。多么令人感動的場面,試想,一個家庭的頂梁柱就要上戰(zhàn)場了,而此一走,無疑就是生離死別,這對于一個家庭來說簡直就是天塌下來一般。詩人的一個“走”字,包含多么深厚的感情!而后面的“牽衣頓足攔道哭”,將送行者那種不舍、悲憤和絕望表現(xiàn)得細膩入微,生動至極。
看著這樣的情景,禁不住要問當兵的這是怎么回事,從而引出了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詩人采用問答形式讓士卒作了直接陳訴。各地頻繁在征兵,有的十五歲就出征了,到了四十還在戍邊。邊界上戰(zhàn)士的血都流成了海,可是皇上拓疆之意還是沒完沒了。你難道沒聽說華山以東二百多州,成千上萬的村子都荒了。即便有身體健壯點的婦女耕田犁地,那莊稼也是長得橫七豎八。何況關中的士兵最能吃苦作戰(zhàn),更是被驅趕得如同雞狗一般。這一部分,詩人借士卒之口,大膽地把矛頭直接指向了最高統(tǒng)治者,這是從心底迸發(fā)出來的強烈抗議,充分表達了詩人怒不可遏的悲憤之情。詩人特意把血流成海的邊庭和荊棘橫生的內地田野放在一起,更增加了詩中的悲情氣氛,大大增加了詩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
第三部分繼續(xù)士卒的陳訴。他說:當官的有時也到軍中來問,可是誰敢說呢?就說今年冬天吧,關西的兵沒有放歸,可縣官還在拼命催租,租稅又從哪兒出?早知道男的不好,還不如托生成女的呢。女的還可以嫁人,男的只能被征去打仗,戰(zhàn)死在荒草堆里。這里詩人通過男女孰輕孰重的比較,深刻反映了戰(zhàn)爭在人們心靈深處留下的傷害。同時也折射出厭戰(zhàn)情緒在軍中的反映。最后是士卒的反問:您沒看到嗎,自古以來,青海邊遍地白骨沒人收掩。舊鬼哭號,新鬼喊冤,每當天陰雨濕,哭聲啾啾,實在凄慘!開篇是人哭,終篇是鬼哭,悲慘的場面、陰森的情景令人不寒而栗,這都是“開邊未已”導致的惡果。詩人在此深刻地鞭撻了統(tǒng)治者的貪婪和無情,對勞苦大眾給予了極大的悲憫和同情。讀來使人如臨其境,涕淚俱下。
詩人寫這首詩時尚屬太平盛世,可是字里行間卻潛伏著嚴重的危機,讓讀者感悟到后來“安史之亂”爆發(fā)的必然性。詩人難道是未知先覺的神仙,不!那是因為他最接近、也最了解社會底層的勞苦大眾,他有一份真正的愛國愛民之心!“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p>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5686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宋代文學·宋代文學的典籍·詞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