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學與社會文化·清代文學與社會、政治·“異邦”新聲促進了文學功能的自覺
1.千年未有之奇變
歷朝歷代其與外部世界的關系大多沒有超出漢語文化圈
,清代就不同了現(xiàn)在被許多清史學家所艷稱的“康雍乾盛世”
清中葉以后,清廷衰落
民族危機促使文人士大夫進一步覺醒,更加努力地尋求解救國家危難之道
傳統(tǒng)文學觀念除了“興觀群怨”
到了清朝末年
在小說方面
2.作為政治理念傳聲筒的“政治小說”
梁啟超在往日本去的船上曾讀日本政治小說《佳人奇遇》
《新中國未來記》以倒敘手法寫2062(應為1962)年新中國維新50年后的情景,經(jīng)過了政治變革和經(jīng)濟建設之后
1902年至1905年之間
,出現(xiàn)了多種只是政治宣傳號筒的“小說”。如陳天華的《獅子吼》、頤瑣的《黃繡球》等。這些小說都有極強的現(xiàn)實性、時事性,甚至許多人物形象的設置(特別是正面人物)都有影射。這樣理解政治與文學的關系雖然現(xiàn)在看來有些狹隘,實際上它確是中國傳統(tǒng)文藝理論所強調(diào)的功用性與歐美新傳來的社會科學理論簡單結合的必然結果。實際上它主導著20世紀文藝理論。強調(diào)寫作“政治小說”的作品雖不是很成功,但是在這種理論推動下出現(xiàn)的小說創(chuàng)作熱潮,卻是歷史上哪個時代都無法比擬的。據(jù)歐陽健的《晚清小說史》統(tǒng)計,自鴉片戰(zhàn)爭以來即道光二十年(1840)到光緒二十七年(1901)
,這一階段共出版白話通俗小說133部,每年平均2部多一點。從光緒二十七年到宣統(tǒng)三年(1911),在清代最后10年中,出版了528部白話通俗小說,每年50部多一些。如果說前60年中所創(chuàng)作小說除了江南文士寫的一些酸味十足的“才子佳人”小說外,大多還是江湖藝人寫的俠義小說,最后10年里則出現(xiàn)了大量新主題、新體裁的通俗小說,其作者則是進步知識分子(維新派、革命派都有)。雖然他們創(chuàng)作的小說在藝術上不太成功,但在政治上倒是有某種程度的成功。作者宣講的一些政治理念,例如清朝不應再存在下去的理念還是大大深入人心的,所以辛亥革命才那么輕易地獲得了成功。那時在國內(nèi)真正有大影響的是譴責小說,如吳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5704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路鐸《襄城道中》詩詞選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