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原文】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馀生。
【鑒賞】
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蘇軾因烏臺詩案,謫貶黃州(今湖北黃岡),住在城南長江邊上的臨皋亭。后來,又在不遠處開墾了一片荒地,種上莊稼樹木,名之曰東坡,自號東坡居士。還在這里筑屋名雪堂。對于經(jīng)受了一場嚴重政治迫害的蘇軾來說,此時是劫后余生,內(nèi)心是忿懣而痛苦的。但他沒有被痛苦壓倒,而是表現(xiàn)出一種超人的曠達,一種不以世事縈懷的恬淡精神。有時布衣芒,出入于阡陌之上,有時月夜泛舟,放浪于山水之間,他要從大自然中尋求美的享受,領略人生的哲理。
據(jù)葉夢得《避暑錄話》記載,東坡在黃州時,“與數(shù)客飲江上,夜歸,江面際天,風露浩然,有當其意,乃作歌辭,所謂‘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馀生’者,與客大歌數(shù)過而散。翌日,喧傳子瞻夜作此辭,掛冠服江邊,拏舟長嘯去矣??な匦炀嗦勚?,驚且懼,以為州失罪人,急命駕往謁,則子瞻鼻鼾如雷,猶未興也。然此語卒傳至京師,雖裕陵(神宗)亦聞而疑之”??梢娚厦孢@首《臨江仙》在當時就很有名。
這首詞寫于元豐五年九月,記敘深秋之夜詞人在東坡雪堂開懷暢飲,醉后返歸臨皋的情景。“夜飲東坡醒復醉”,一開始就點明了夜飲的地點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復醒,醒而復醉,當他回臨皋寓所時,自然很晚了。“歸來仿佛三更”,“仿佛”二字,傳神地畫出了詞人醉眼蒙眬的情態(tài)。這開頭兩句,先一個“醒復醉”,再一個“仿佛”,就把他縱飲的豪興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了。
接著,下面三句,寫詞人已到寓所、在家門口停留下來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比藗冏x到這里,眼前就好像浮現(xiàn)出一位風神蕭散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懷曠達、遺世獨立的“幽人”。你看,他醉復醒,醒復醉,恣意所適;時間對于他來說,三更,四更,無所不可;深夜歸來,敲門不應,坦然處之??偟恼故境鲆环N達觀的人生態(tài)度,一種超曠的精神世界,一種獨特的個性和真情。
詞的上片還創(chuàng)造了一個極其安恬的靜美境界。因為夜闌更深,萬籟俱寂,所以佇立門外,能聽到門里家僮的鼾聲;也正因為四周的極其靜謐,所以詞人在敲門不應的時候,能夠悠悠然“倚杖聽江聲”。以動襯靜,以有聲襯無聲,是常用的詩家手法,從寫家僮“鼻息如雷”到進而寫諦聽江聲,就把夜之深、夜之靜完全襯托出來了,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清代王夫之《薑齋詩話》說:“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于詩者,妙合無垠?!倍@首詞更做到了情、景、理三者的妙合無垠。上片這段文字,看起來只是記敘詞人夜飲歸來的情形,沒有一句直接抒情,然而,它卻使你感到詞人在“倚杖聽江聲”時,心中會有無限感慨。詞中抒情主人公風神蕭散的形象,還使人感受到有一種超然物外的理趣。這里面有許多沒有說出來的話,留給讀者去想象,去補充。對于歷盡宦海風波、九死一生的蘇東坡來說,現(xiàn)在置身于這寧靜、曠闊的大自然中,會感到一種精神上的解脫,白天的憂愁和煩惱,人世的得失榮辱,剎那間被一筆勾銷,進而想追求一種新的人生。
“倚杖聽江聲”,這個富有啟發(fā)性的句子很自然地引出下片的內(nèi)容。下片一開始,詞人便慨然長嘆道:“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這突兀而起的喟嘆,是詞人長期孤憤心情的噴發(fā),正反映了他在“聽江聲”時心境之不平靜。妙在這兩句直抒胸臆的議論中充滿著哲理意味。
“長恨此身非我有”,是化用《莊子·知北游》“汝身非汝有也”句?!昂螘r忘卻營營”,也是化用《莊子·庚桑楚》“全汝形,抱汝生,無使汝思慮營營”。本是說,一個人的形體精神是天地自然所付與,此身非人所自有。為人當守本分,保其生機,不要因世事而思慮百端,隨其周旋忙碌。蘇軾政治上受大挫折,憂懼苦惱,向道家思想尋求超脫之方。這兩句頗富哲理的議論,飽含著詞人切身的感受,帶有深沉的感情,一任情性,發(fā)自衷心,因而自有一種感人的力量。以議論為詞,化用哲學語言入詞,沖破了傳統(tǒng)詞的清規(guī)戒律,擴大了詞的表現(xiàn)力。這種語言上的特色正表現(xiàn)出詞人的獨特個性。正如前人所說,東坡“橫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縛不住者”。
詞人靜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無法掌握命運,就當全身遠禍。顧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闌風靜縠紋平”,心與景會,神與物游,為如此靜謐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產(chǎn)生脫離現(xiàn)實社會的浪漫主義的遐想,唱道:“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馀生。”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駕一葉扁舟,隨波流逝,任意東西,他要將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在無限的大自然之中。
“夜闌風靜縠紋平”,表面上看來只是一般寫景的句子,其實不是純粹寫景,而是詞人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相契合的產(chǎn)物。它意蘊豐富,富有啟迪、暗示作用,象征著詞人追求的寧靜安謐的理想境界,接以“小舟”兩句,自是順理成章。蘇東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擊之后,思想幾度變化,由積極用世轉向消極低沉,又轉而追求一種精神自由的、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在他復雜的人生觀中,由于雜有某些老莊思想,因而在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曠達不羈的性格?!靶≈蹚拇耸牛<拟派?,寫得多么飄逸,又多么富有浪漫情調(diào),這樣的詩句,也只有從東坡磊落豁達的襟懷才能流出。
這首詞寫出了謫居中的蘇東坡的真性情,反映了他的生活理想和精神追求,表現(xiàn)出他的獨特性格。歷史上的成功之作,無不體現(xiàn)作者的鮮明個性,因此,作為文學作品寫出真情性是最難能可貴的。元好問評論東坡詞說:“唐歌詞多宮體,又皆極力為之。自東坡一出,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萬古凡馬空’氣象?!痹脝柕莱隽藮|坡詞的總的特點:文如其人,個性鮮明。也是恰好指出了這首《臨江仙》詞的最成功之處。
字數(shù):2328
作者:高原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5720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詩詞研究·詩學研究·韓子年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