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曲總集·別集·曲·題西廂記詠十二月賽駐云飛》簡介介紹《詞曲總集·別集·曲· 題西廂記詠十二月賽駐云飛》新詩鑒賞
俗曲總集,一卷,編者佚名。
此書所收均為調寄《駐云飛》的俗曲,但并非都是題詠《西廂記》的,它包括:1.《題西廂記》十詠一套十首,詠雜劇《西廂記》故事,第一首開篇云:“漢卿文能,編作《西廂》調精?!钡诙自疲骸巴跫以鲂蓿a足《西廂》韻周。”玩其語意,似認為《西廂記》雜劇是關漢卿所撰,王實甫補足,這條材料,足資參考;2.《題東墻記五詠》實六首一套?!稏|墻記》系元人白樸《董秀英花月東墻記》;3.《詠十二月題情》共十二首,是寫閨情離思的;4.《題西廂記》十七首,為代言體,敷衍《西廂記》中張生與鶯鶯幽會及崔夫人拷紅之情節(jié)。由張生、鶯鶯、崔夫人、紅娘四人分唱;5.十七首雜曲,多為歌者帶有自嘲性質的小曲;6.詠“莊稼”五首,分詠鄉(xiāng)里的莊稼,鄉(xiāng)里婆娘;7.雜曲七首多為詼諧小曲;8.《題駐云飛收尾》一首,為全集之跋。其曲曰:“音韻新題,窗下燈前幸健筆,出落咱《西廂記》,褒貶咱《東墻會》。嗏,十二月緊相隨,四方知,俊俏村愚都寫入新腔內,時遇豐年歌唱齊?!贝饲爬巳珪鴥热?。從中也可見此書之編輯是供走江湖、串鄉(xiāng)里的藝人演出參考用。
所謂“賽駐云飛”,因刻于《新編四季五更駐云飛》之后。
此書亦為北京金臺魯氏刊本,刻于成化七年(1471)。另有《新編太平時賽賽駐云飛》,亦魯氏刻本,更編于《賽駐云飛》之后,僅存六頁。此二種俱藏于北京圖書館。
西廂記簡介及詳細資料作品介紹《西廂記》全名《崔鶯鶯待月西廂記》。共5本21折5楔子。作者王實甫,名德信,元代著名雜劇作家,河北省保定市定興(今定興縣)人。他一生寫作了14部劇本,著有雜劇十四種,現(xiàn)存《西廂記》、《麗春堂》、《破窯記》三種。《破窯記》寫劉月娥和呂蒙正悲歡離合的故事,有人懷疑不是王實甫的手筆。另有《販茶船》、《芙蓉亭》二種,各傳有曲文一折。《西廂記》大約寫于元貞、大德年間,是他的代表作。這個劇一上舞臺就驚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愛,被譽為"西廂記天下奪魁"。
歷史上,"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這一美好的愿望,不知成為多少文學作品的主題,《西廂記》便是描繪這一主題的最成功的戲劇。
西廂記目錄:
第一本 張君瑞鬧道場雜劇
第二本 崔鶯鶯夜聽琴雜劇
第三本 張君瑞害相思雜劇
第四本 草橋店夢鶯鶯雜劇
第五本 張君瑞慶團圓雜劇
故事起源沁園⑴景區(qū)的東北角,原是沁水公主的煙粉作坊,前邊有一片斑竹林,當?shù)厝私凶鲋耨R林。
據(jù)說唐朝晚期,大詩人元稹,出生在河內縣清化鎮(zhèn)的趙后村,趙后村的鄰村是崔莊村,崔莊里有一女崔小迎,兩人從小一起玩耍,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元稹八歲時父親逝世,小迎一家更把他當親人看待。小迎十歲那年,父親去煙粉作坊做工,舉家搬遷。于是便跟隨小迎的父親一起前往。兩人經(jīng)常在斑竹林里逗耍,過家家,拜天地,稱公道婆,并在沁園內結識了很多文人過客,如著名的文學家令狐楚,韓愈,白居易,李絳等。受其薰陶,學習詩文,15歲就已明兩經(jīng)擢第。小迎也長得如出水芙蓉,美麗超群,兩人私定終生。
元貞十七年春,元稹赴考從政,后深受當時太子少保韋夏卿賞識,權勢之下與韋夏卿之女韋叢婚配。從此一生再也未見小迎一面,其妻早逝后,曾多次回家尋找,卻杳無音訊。
元稹曾作《鶯鶯傳》,其中張生對崔鶯鶯始亂終棄,而作者卻以借張生之口,反誣鶯鶯為"尤物"、"妖孽"、"不妖其身,必妖于人",甚至以"予之德不足以勝妖孽,是用忍情"、"時人多許張為善補過者"美化張生 *** 的行徑,故有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所說:"篇末文過飾非,遂墮惡趣。"其文比其人,元稹諸如此類言語,甚為后人詬病。
注:⑴ 沁園:東漢漢明帝劉莊為其五女劉致建造的園林,今河南省博愛縣太行博竹苑內。
故事梗概前朝崔相國死了,夫人鄭氏攜小女崔鶯鶯,送丈夫靈柩回河北安平安葬,途中因故受阻,暫住河中府普救寺。這崔鶯鶯年芳十九歲,針織女紅,詩詞書算,無所不能。她父親在世時,就已將她許配給鄭氏的侄兒鄭尚書之長子鄭恒。
書生張生碰巧遇到到殿外玩耍的小姐與紅娘。張生本是西洛人,是禮部尚書之子,父母雙亡,家境貧寒。他只身一人赴京城趕考,路過此地,忽然想起他的八拜之交杜確就在蒲關,于是住了下來。聽狀元店里的小二哥說,這里有座普救寺,是武則天皇后香火院,景致很美,三教九流,過者無不瞻仰。
本是欣賞普救寺美景的張生,無意中見到了容貌俊俏的崔鶯鶯,贊嘆道:"十年不識君王面,始信嬋娟解誤人。"為能多見上幾面,便與寺中方丈借宿,他便住進西廂房。
一日,崔老夫人為亡夫做道場,這崔老夫人治家很嚴,道場內外沒有一個男子出入,張生硬著頭皮溜進去。這時齋供道場都完備好了,該夫人和小姐進香了,以報答父親的養(yǎng)育之恩。張生想:"小姐是一女子,尚有報父母之心;小生湖海飄零數(shù)年,自父母下世之后,并不曾有一陌紙錢相報。"
張生從和尚那知道鶯鶯小姐每夜都到花園內燒香。夜深人靜,月朗風清,僧眾都睡著了,張生來到后花園內,偷看小姐燒香。隨即吟詩一首:"月色溶溶夜,花陰寂寂春;如何臨皓魄,不見月中人?"鶯鶯也隨即和了一首:"蘭閨久寂寞,無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應憐長嘆人。"張生夜夜苦讀,感動了小姐崔鶯鶯,她對張生即生愛慕之情。
叛將孫飛虎聽說崔鶯鶯有"傾國傾城之容,西子太真之顏"。便率領五千人馬,將普救寺層層圍住,限老夫人三日之內交出鶯鶯做他的"壓寨夫人",大家束手無策。這崔鶯鶯倒是位剛烈女子,她寧可死了,也不愿被那賊人搶了去。危急之中夫人聲言:"不管是什么人,只要能殺退賊軍,掃蕩妖氛,就將小姐許配給他。"張生的八拜之交杜確,乃武狀元,任征西大元帥,統(tǒng)領十萬大軍,鎮(zhèn)守蒲關。張生先用緩兵之計,穩(wěn)住孫飛虎,然后寫了一封書信給杜確,讓他派兵前來,打退孫飛虎?;菝骱蜕邢律饺ニ托牛蘸?,杜確的救兵到了,打退孫飛虎。
崔老夫人在酬謝席上以鶯鶯已許配鄭恒為由,讓張生與崔鶯鶯結拜為兄妹,并厚贈金帛,讓張生另擇佳偶,這使張生和鶯鶯都很痛苦??吹竭@些,丫鬟紅娘安排他們相會。夜晚張生彈琴向鶯鶯表白自己的相思之苦,鶯鶯也向張生傾吐愛慕之情。
自那日聽琴之后,多日不見鶯鶯,張生害了相思病,趁紅娘探病之機,托她捎信給鶯鶯,鶯鶯回信約張生月下相會。夜晚,小姐鶯鶯在后花園彈琴,張生聽到琴聲,攀上墻頭一看,是鶯鶯在彈琴。急欲與小姐相見,便翻墻而入,鶯鶯見他翻墻而入,反怪他行為下流,發(fā)誓再不見他,致使張生病情愈發(fā)嚴重。鶯鶯借探病為名,到張生房中與他幽會。
老夫人看鶯鶯這些日子神情恍惚,言語不清,行為古怪,便懷疑他與張生有越軌行為。于是叫來紅娘逼問,紅娘無奈,只得如實說來。紅娘向老夫人替小姐和張生求情,并說這不是張生、小姐和紅娘的罪過,而是老夫人的過錯,老夫人不該言而不信,讓張生與小姐兄妹相稱。
老夫人無奈,告訴張生如果想娶鶯鶯小姐,必須進京趕考取得功名方可。鶯鶯小姐在十里長亭擺下筵席為張生送行,她再三叮囑張生休要"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魚雁無訊息"。長亭送別后,張生行至草橋店,夢中與鶯鶯相會,醒來不勝惆悵。
張生考得狀元,寫信向鶯鶯報喜。這時鄭恒又一次來到普救寺,捏造謊言說張生已被衛(wèi)尚書招為東床佳婿。于是崔夫人再次將小姐許給鄭恒,并決定擇吉日完婚。恰巧成親之日,張生以河中府尹的身份歸來,征西大元帥杜確也來祝賀。真相大白,鄭恒羞愧難言,含恨自盡,張生與鶯鶯終成眷屬。
歷史沿革唐代以后,這個愛情故事的結局,令許多人感到遺憾和不滿,斥責張生為"薄情年少如飛絮"。于是這個愛情故事的結局就在流傳的過程中發(fā)生了改變。
宋代以后,由于經(jīng)濟的發(fā)展及市民階層的出現(xiàn),封建禮法觀念在普通人民中間逐漸淡化,金代出現(xiàn)了董解元所寫的諸宮詞《西廂記》,諸宮詞是當時的一種說唱藝術,類似現(xiàn)代的評彈,用琵琶和箏伴奏,邊說邊唱。這本《西廂記》將內容大為增加,加入許多人物和場景,最后結局改為張生和鶯鶯不顧老夫人之命,雙雙出走投奔白馬將軍,由其做主完婚。
元代時王實甫基本根據(jù)這部諸宮調將《西廂記》改編成多人演出的戲劇劇本,使故事情節(jié)更加緊湊,融合了古典詩詞,文學性大大提高,但將結尾改成老夫人妥協(xié),答應其婚事,大團圓結局。這部劇本作者說法不一,有人說是關漢卿所作,也有人說是關作王續(xù),或王作關續(xù),但認為是王實甫所作的說法比較公認。
清朝金圣嘆將王實甫的《西廂記》評為第六才子書, 中國燈謎常將王西廂里的句子作為底來猜射,謎目就叫六才。
思想內容《西廂記》和《西廂記諸宮調》相比,在思想上更趨深刻。它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屬"的主張,具有更鮮明的反封建禮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題。
首先,《西廂記》歌頌了以愛情為基礎的結合,否定封建社會傳統(tǒng)的聯(lián)姻方式。作為相國小姐的鶯鶯和書劍飄零的書生相愛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對以門第、財產(chǎn)和權勢為條件的擇偶標準的違忤。鶯鶯和張生始終追求真摯的感情。他們最初是彼此對才貌的傾心,經(jīng)過聯(lián)吟、寺警、聽琴、賴婚、逼試等一系列事件,他們的感情內容也隨之更加豐富,這里占主導的正是一種真摯的心靈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其次,鶯鶯和張生實際上已把愛情置于功名利祿之上。張生為鶯鶯而"滯留蒲東",不去趕考;為了愛情,他幾次險些丟了性命,直至被迫進京應試,得中之后,他也還是"夢魂兒不離了蒲東路"。鶯鶯在長亭送別時叮囑張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來",她并不看重功名,認為"但得一個并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即使張生高中的訊息傳來,她也不以為喜而反添癥候?!段鲙洝冯m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終成眷屬作為團圓結局,但全劇貫穿了重愛情、輕功名的思想,顯示出王實甫思想的進步性。
(《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年版)
與紅樓夢關系第二十三回《紅樓夢》第二十三回西廂記妙詞通戲語中寫道:①寶玉笑道:"妹妹,你說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②林黛玉指寶玉道:"你這該死的胡說!好好的把這淫詞艷曲弄了來,還學了這些混話來欺負我。我告訴舅舅去。"說到"欺負"兩個字上,早又把眼睛圈兒紅了,轉身就走。 黛玉口中對《西廂記》的評價是:有趣,胡說、淫詞艷曲、混話,因為當時寶玉借用《西廂記》對其表露心聲,所以黛玉的評價并非針對《西廂記》這本書,而是針對寶玉"調戲"她的行為,黛玉內心對"愛情高于功名利祿"的思想是非常認可的。
第四十二回第四十二回蘅蕪君蘭言解疑癖薜寶釵款款的告訴他道:"諸如這些《西廂》《琵琶》以及元人百種,無所不有?!栽蹅兣杭也徽J得字的倒好。男人們讀書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讀書的好,何況你我。就連作詩寫字等事,原不是你我分內之事,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內之事。只是如今并不聽見有這樣的人,讀了書倒更壞了。這是書誤了他,可惜他也把書遭塌了,所以竟不如耕種買賣,倒沒有什么大害處。你我只該做些針黹紡織的事才是,偏又認得了字,既認得了字,不過揀那正經(jīng)的看也罷了,最怕見了些雜書,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 "寶釵對《西廂記》等評價:不是分內之事、移情、不可救。
五十四回第五十四回 史太君破陳腐舊套賈母笑道:"這些書都是一個套子,左不過是些佳人才子,最沒趣兒。把人家女兒說的那樣壞,還說是佳人,編的連影兒也沒有了。開口都是書香門第,父親不是尚書就是宰相,生一個小姐必是愛如珍寶。這小姐必是通文知禮,無所不曉,竟是個絕代佳人。只一見了一個清俊的男人,不管是親是友,便想起終身大事來,父母也忘了,書禮也忘了,鬼不成鬼,賊不成賊,那一點兒是佳人?便是滿腹文章,做出這些事來,也算不得是佳人了。比如男人滿腹文章去作賊,難道那王法就說他是才子,就不入賊情一案不成?可知那編書的是自己塞了自己的嘴。再者,既說是世宦書香大家小姐都知禮讀書,連夫人都知書識禮,便是告老還家,自然這樣大家人口不少,奶母丫鬟伏侍小姐的人也不少,怎么這些書上,凡有這樣的事,就只小姐和緊跟的一個丫鬟?你們白想想,那些人都是管什么的,可是前言不答后語?"
"賈母笑道:"這有個原故:編這樣書的,有一等妒人家富貴,或有求不遂心,所以編出來污穢人家。再一等,他自己看了這些書看魔了,他也想一個佳人,所以編了出來取樂。何嘗他知道那世宦讀書家的道理!別說他那書上那些世宦書禮大家,如今眼下真的,拿我們這中等人家說起,也沒有這樣的事,別說是那些大家子。可知是謅掉了下巴的話。所以我們從不許說這些書,丫頭們也不懂這些話……" 賈母對《西廂記》等佳人才子小說評價: 沒趣,編的連影兒也沒有了,鬼不成鬼,賊不成賊,編書的是自己塞了自己的嘴,前言不答后語,編了出來取樂,不知世宦讀書家的道理,沒有這樣的事,謅掉了下巴的話。
關系總結 《紅樓夢》中人物本就分為兩大思想派別,以賈母、薛寶釵、王熙鳳等為代表的封建思想,以賈寶玉、林黛玉、晴雯等為代表的反封建思想?!段鲙洝泛汀都t樓夢》都推崇追求自由、淡泊名利,兩部作品有共鳴之處。
版本歷史明朝弘治十一年(1498)金臺岳家刻本、明萬歷三十八年(1610)起鳳館刻本(李贄、王世貞評)、明萬歷四十二年(1614)香雪居刻本(王驥德、徐渭注,沈璟評)、明萬歷間蕭騰鴻刻本(陳繼儒評)、明天啟間烏程凌氏朱墨套印本(凌濛初校注)、民國五年(1916)貴池劉氏《暖江室匯刻傳劇第二種》重刻凌氏本、明崇禎十三年(1640)西陵天章閣刻本(李贄評)、明崇禎間匯錦堂刻本(湯顯祖、李贄、徐渭評)、民國二十四年(1935)上海開明書店排印汲古閣《六十種曲》本。以及董解元的《西廂記》等。以文藻而論,當以王實甫為最。但是王版西廂顯然有很多董解元版本的影子,可以說一脈相承。
成就創(chuàng)新主要成就《西廂記》最突出的成就是從根本上改變了《鶯鶯傳》的主題思想和鶯鶯的悲劇結局,把男女主人公塑造成在愛情上堅貞不渝,敢于沖破封建禮教的束縛,并經(jīng)過不懈的努力,終于得到美滿結果的一對青年。這一改動,使劇本反封建傾向更鮮明,突出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的主題思想。在藝術上,劇本通過錯綜復雜的戲劇沖突,來完成鶯鶯、張珙、紅娘等藝術形象的塑造,使人物的性格特征生動鮮明,加強了作品的戲劇性。
創(chuàng)新之處1、元雜劇一般是以一本四折來表現(xiàn)一個完整的故事,而《西廂記》有五本二十一折;
2、《西廂記》突破了元雜劇一人主場的通例,如第一本第四折,張生唱了許多首詞后,[錦上花]一曲由鶯鶯唱,[么篇]由紅娘唱;
3、對故事的題旨做了新的改造。強調"情"的自主,提出"愿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
相關評價《西廂記》的曲詞華艷優(yōu)美,富于詩的意境,可以說每支曲子都是一首美妙的抒情詩。曹雪芹在《紅樓夢》中,通過林黛玉的口,稱贊它"曲詞警人,余香滿口"。
《西廂記》是我國古典戲劇的現(xiàn)實主義杰作,對后來以愛情為題材的小說、戲劇創(chuàng)作影響很大,《牡丹亭》、《紅樓夢》都從它那里不同程度地吸取了反封建的民主精神。
《西廂記》是我國家喻戶曉的古典戲劇名著,它敘述了書生張君瑞和相國小姐崔鶯鶯邂逅相遇、一見鐘情,經(jīng)紅娘的幫助,為爭取婚姻自主,敢于沖破封建禮教的禁錮而私下結合的愛情故事,表達了對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滿和反抗,以及對美好愛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幾百年來,它曾深深地激勵過無數(shù)青年男女的心。即使在今天,作品中的主題思想和藝術形象,仍然可以幫助我們加深對封建禮教罪惡本質的認識。
說起《西廂記》,人們一般會想到元代王實甫的《西廂記》,殊不知,在王實甫之前,金代的董解元也有一部《西廂記》,這兩部"西廂"一般被人們稱為"王西廂"和"董西廂"。要說到王西廂的成就,就不能不提到董西廂。
崔張故事,源遠流長,最早見于唐代著名詩人元稹所寫的傳奇小說《鶯鶯傳》(又名《會真記》)。《鶯鶯傳》寫的是元稹自己婚前的戀愛生活,結果是張生遺棄了鶯鶯,是個悲劇的結局。這篇小說不過數(shù)千字,卻情節(jié)曲折,敘述婉轉,文辭華艷,是唐代傳奇小說的代表作之一。它寫出了封建時代少女對愛情的向往和追求,也反映了愛情理想被社會無情摧殘的人生悲劇,宣傳了男尊女卑的封建糟粕。此后,故事廣泛流傳,產(chǎn)生了不少歌詠其事的詩詞。到了宋代,一些文人直接以《鶯鶯傳》為題材進行再創(chuàng)作,能看到的有秦觀、毛滂的《調笑轉踏》和趙令畦的《商調蝶戀花》鼓子詞。這些詩詞,對鶯鶯的命運給予了同情,對張生始亂終棄的薄情行為進行了批評,但故事情節(jié)并沒有新的發(fā)展。
當《鶯鶯傳》故事流傳了400年左右的時候,金代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問世了,這就是所謂的"董西廂"。董解元,金代諸宮調作家,名不詳,"解元"是金元時代對讀書人的敬稱。他性格狂放不羈,蔑視禮教,具備比較深厚的文化修養(yǎng),并對當時的中國民間文學形式如諸宮調非常熟悉,喜歡寫詩作曲。其長篇巨制《西廂記諸官調》,是今存諸宮調中惟一的完整作品。 "董西廂"是在《鶯鶯傳》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以第三人稱敘事的說唱文學。無論是思想性還是藝術性,都遠遠超過前人。它對《鶯鶯傳》中的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形象作了根本性的改造,矛盾沖突的性質衍變成了爭取戀愛自由婚姻的青年男女同封建家長之間的斗爭;張生成了多情才子,鶯鶯富有反抗性;故事以鶯鶯偕張生私奔作結,使舊故事開了新生面。董西廂隨著情節(jié)的增加,人物的感情更為復雜、細膩,性格也更為豐滿。在文字的運用上,作者既善于寫景,也善于寫情,并善于以口語入曲,使作品更為生動和富于生活氣息,藝術性較前有較大提高,為王西廂的出現(xiàn),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但"董西廂"在藝術上尚顯粗糙,對愛情的描寫也尚欠純至,還不能滿足人們的審美要求。到了元代,隨著都市經(jīng)濟的繁榮,戲劇更加發(fā)達起來,這時,大戲劇家王實甫在"董西廂"的基礎上把崔張故事改為了雜劇,這就是我們今天普遍看到的《西廂記》。
"王西廂"直接繼承了"董西廂",并在此基礎上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男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上,王實甫不僅寫出了張生的癡情與風度,更寫出了張生的才華,以及張生的軟弱,使他成為封建社會中多情軟弱的才子的代表。劇中聰明、伶俐、熱心、正直的丫鬟紅娘,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在后來的劇作中一再出現(xiàn),取得了遠較鶯鶯為重要的地位。同時,《西廂記》在中國戲劇史上首度成功刻畫了愛情心理,是戲劇史上一部直接描寫愛情心理的作品。其對矛盾沖突的設計也足以示范后人。全劇以鶯鶯、張生、紅娘與老夫人的矛盾為基本矛盾,表現(xiàn)崔張與家長的沖突;以鶯鶯、張生、紅娘間的矛盾為次要矛盾,由性格沖突推進劇情,刻畫人物。這樣一種對沖突的組織,對古代戲曲中是很值得稱道的。
"王西廂"與"董西廂"的故事情節(jié)大略相同,但題材更集中,反封建的思想傾向更鮮明,又改寫了曲文,增加了賓白,剔除了一些不合理的情節(jié),藝術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作為我國古典戲劇中的一部典范性作品,其規(guī)模之宏偉、結構之嚴密、情節(jié)之曲折、點綴之富有情趣、刻畫人物之生動細膩等,不僅前無古人,而且超過了元代的其他劇作家,正因為如此,元代賈仲明在《凌波仙》稱:"新雜劇,舊傳奇,《西廂記》天下奪魁。"
經(jīng)典語句花落水流紅,閑愁萬種,無語怨東風。
雪浪拍長空,天際秋云卷。
東風搖曳垂楊線,游絲牽惹桃花片,珠簾掩映芙蓉面。
嬌羞花解語,溫柔玉有香。
投至得云路鵬程九萬里,先受了雪窗螢火二十年。
餓眼望將穿,讒口涎水空咽,空著我透骨相思病染,怎當他臨去秋波那一轉。休道是小生,便是鐵石人,也意惹情牽。
(空撇下)碧澄澄蒼苔露冷,明皎皎花篩月影。
[拙魯速] (對著盞)碧熒熒短檠燈,(倚著扇)冷清清、舊帷屏。燈兒(又)不明,夢兒(又)不成;(窗外淅零零的)風(兒)透疏欞,(忒楞楞的)紙條兒鳴;枕頭(兒上)孤另,被窩(兒里)寂靜。(你便是)鐵石人(鐵石人)也動情。
[么篇] 怨不能,恨不成,坐不安,睡不寧。(有一日)柳遮花映,霧障云屏,夜闌人靜,海誓山盟,(恁時節(jié))風流嘉慶,錦片(也似)前程,美滿恩情,(咱兩個)畫堂春自生。
有心爭似無心好,多情卻被無情惱。
好句有情憐夜月,落花無語怨東風。
[仙呂·八聲甘州] 懨懨瘦損,早是傷神,那值殘春。羅衣寬褪,能消幾度黃昏?風裊篆煙不卷簾,雨打梨花深閉門。無語憑闌乾,目斷行云。
[混江龍] 落紅成陣,風飄萬點正愁人。池塘夢曉,闌檻辭春。蝶粉輕沾飛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塵。系春心情短柳絲長,隔花陰人遠天涯近。(香消了)六朝金粉,(清減了)三楚精神。
莫負月華明,且憐花影重。
羅衣不奈五更寒,愁無限,寂寞淚闌干。
碧天萬里無云,空勞倦客身心。
花影重疊香風細,庭院深沉淡月明。
[圣藥王] (果若)你有心,他有心,(昨日)秋千院宇夜深沉;花有陰,月有陰,春宵一刻抵千金,(何須)詩對會家吟?
情思昏昏眼倦開,單枕側,夢魂飛入楚陽臺。
(當日個)月明才上柳梢頭,(卻早)人約黃昏后。
悲歡聚散一杯酒,南北東西萬里程。
[正宮·端正好] 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作美,淡煙暮靄相遮蔽。夕陽古道無人語,禾黍秋風聽馬嘶。
[耍孩兒] 淋漓襟袖啼紅淚,比司馬青衫更濕。伯勞東去燕西飛,未登程先問歸期。雖然眼底人千里,且盡生前酒一杯。未飲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內成灰。
[雁兒落] (綠依依)墻高柳半遮,(靜悄悄)門掩清秋夜,(疏剌剌)林梢落葉風,(昏慘慘)云際穿窗月。
(舊愁似)太行山隱隱,(新愁似)天塹水悠悠。
[掛金索] 裙染榴花,睡損胭脂皺;紐結丁香,掩過芙蓉扣;線脫珍珠,淚濕香羅袖;楊柳眉顰,人比黃花瘦。
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
樂府詩集簡介《樂府詩集》,樂府詩總集,南宋郭茂倩編,共100卷,是收羅樂府歌辭最完備的一部總集。樂府原意是掌管音樂的官署。漢魏、兩晉的中央政府常常設有音樂機關,制定樂譜,采寫歌辭,訓練樂工。后來凡由樂府機關采寫、配樂并演唱的歌辭就稱樂府詩,也叫樂府。
樂府詩來源有二:一是從民間觀風采集而來的歌謠;二是文人依曲譜創(chuàng)作的作品?!稑犯娂肥珍浟藵h代到唐五代的歷代樂府詩,以及漢以前的古歌謠。分為12類:(1)郊廟歌辭12卷;(2)燕射歌辭3卷;(3)鼓吹曲辭5卷;(4)橫吹曲辭5卷;(5)相和歌辭18卷;(6)清商曲辭8卷;(7)舞曲歌辭5卷;(8)琴曲歌辭4卷;(9)雜曲歌辭18卷;(10)近代曲辭4卷;(11)雜歌謠辭7卷;(12)新樂府11卷。每一類又分若干小類。
《樂府詩集》所收集的詩歌,大多是優(yōu)秀的民歌和文人因樂府舊題創(chuàng)作的詩歌。特別是漢樂府民歌,“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廣泛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現(xiàn)實苦難和思想感情,如《陌上桑》、《東門行》、《戰(zhàn)城南》、《孔雀東南飛》等,具有高度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其藝術成就、表現(xiàn)方法、語言形象等都成為中國詩歌藝術的楷模和淵源。
全書各類有總序,每一曲有題解,對各種曲調及歌辭的起源和發(fā)展,做了考訂,“征引浩博,援據(jù)精審,宋以來考樂府者,無能出其范圍”(《四庫全書總目》)。每一題以古辭居前,歷代仿作依次列后,對研究樂府詩的源流和發(fā)展有極大的參考價值?,F(xiàn)有宋《四部備要》本、《四部叢刊》影印本、1955年文學古籍刊行社據(jù)宋本出版的影印本。1979年中華書局重加??闭?,標點重印,書后附有作者索引和篇名索引。
具體的范文模板
鏈接:/s/1iD-4ORYgY0SYiz1kMKIElQ
?提取碼:?pbwn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5740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詩詞研究·重要詩人·朱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