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古詩主要是以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遺跡為題材,借登高望遠、詠嘆史實、懷念古跡來達到感慨興衰、寄托哀思、托古諷今等目的。這類詩由于多寫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懷古詩中一般都會出現(xiàn)一處讓詩人產(chǎn)生聯(lián)想的“點”。這個“點”既可以是某處遺跡,可以是遺跡旁的景或物,可以是由遺跡聯(lián)想起的歷史事件,也可以是某個歷史人物。從懷古形式的角度看,一般懷古詩都會選擇“物是人非”或“物的盛衰變遷”這兩種對比的模式。從抒發(fā)情感的角度來看,懷古詩一是寄托個人境遇;二是借古諷今,憂國傷時;三是感慨人世無常。
創(chuàng)作懷古詩詞,要求作者根據(jù)史實,對所詠之史之事給予實事求是的評價。如能道人所未道,推陳出新,則為最佳。
在這里特別說明的是,作懷古詩,詩中必須有一句詩落在實處。不然不能在詩標(biāo)題中注明“懷古”二字。下面我們便詳細(xì)講懷古詩的作法:
(1)即景感懷法。看到情景,直抒胸臆。例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贝嗽姙樵娙擞螝v武侯祠見到的情景,引發(fā)了他的感概:春色雖好而斯人已逝,鞠躬盡瘁而功業(yè)未果,不由人扼腕嘆惜。另外,本詩頸聯(lián)便為寫實:寫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出山為蜀漢鞠躬盡瘁之偉;又寫諸葛亮輔佐兩朝,匡濟天下之才。詩人在寄托對諸葛亮的哀思的同時,又何嘗不是感嘆自己空有抱負(fù)而不能一展宏才呢?
(2)憶事感懷法。憶起古事,直抒胸臆。例如劉禹錫《西塞山懷古》:“王浚樓船下益舟,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贝嗽娗皟陕?lián)回顧史實,以晉王浚率兵沿江東下討伐東吳這一史實為題,抒發(fā)自己對朝代更替無常的歷史滄桑感和對時勢的憂思。
(3)全篇議論法。整篇皆用議論,這種純用賦的手法詠史懷古并多見。例如戎昱《詠史》:“漢家青史上,計拙是和親。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婦人。豈能將玉貌,便擬靜胡塵。地下千年骨,誰為輔佐臣?”本詩又名《和蕃》,傳說唐憲宗召集大臣廷議邊塞政策,大臣們多持和親之論。于是唐憲宗背誦了戎昱這首《詠史》說:“此人若在,便與朗州刺史?!庇终f:“魏絳(春秋時晉國大夫,力主和戎)之功,何其懦也!”大臣們領(lǐng)會圣意,就不再提和親了。這首詩全篇都是用議論來表達作者對明妃和親這一史實的看法的。
(4)先敘后議法。先敘述史實而后議論。例如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rèn)前朝。東風(fēng)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贝嗽姷拈_頭以折戟寫起。自然引起對這段歷史結(jié)局的議論:當(dāng)初如果東風(fēng)不助周瑜,火燒赤壁的歷史將會被改寫,那孫策的妻子大喬和周瑜的妻子小喬便很可能會被曹操擄去禁閉在銅雀臺上供他享樂了。此詩寫于風(fēng)雨飄搖的晚唐,詩人沉浸于深沉的無法排遣的憂傷之中,只能發(fā)出懷古傷今的無奈和哀怨的感嘆:如果沒有類似“赤壁東風(fēng)”降臨,大唐帝國則不會崩潰嗎?
(5)敘議交叉法。這是將敘事、議論、寫景等多種手法在同一首詩詞中交替運用的詠史創(chuàng)作方法。這幾種手法究竟誰先誰后并無定例。例如溫庭筠《過陳琳墓》:“曾于青史見遺文,今日飄蓬過此墳。詞客有靈應(yīng)識我,霸才無主始憐君。石麟埋沒藏春草,銅雀荒涼對暮云。莫怪臨風(fēng)倍惆悵,欲將書劍學(xué)從軍?!北驹娛茁?lián)敘事,首句點出陳琳以文章名世,寓含作者欣羨與尊崇之情。次句正面點題,暗透出詩中所抒的感慨和詩人的際遇分不開。頷聯(lián)議論,寫出了陳琳的“霸才有主”和自己的“霸才無主”的對比。流露了生不逢時的深沉感慨。頸聯(lián)又寫景,這是寄托自己對前賢的追思緬懷,也暗示當(dāng)代的不重才士,任憑一代才人的墳?zāi)故彌]荒廢。尾聯(lián)又回到敘述,文章無用,只能棄文就武,持劍從軍,使人不勝感慨。這首詩表面上是憑吊古人,實際上則是詩人自抒身世遭遇之感。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5749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宋元江西詩詞·贛西北詩詞·徐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