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姚子敬秋懷(其三)
搔首風塵雙短鬢,側(cè)身天地一儒冠。
中原人物思王猛,江左功名愧謝安。
首蓿秋高戎馬健,江湖日短白鷗寒。
金樽綠酒無錢共,安得愁中卻暫歡。
孟頫七律,最學杜甫,即這一組詩里,就有不少句子承襲杜詩。者其一之“煙花樓閣西風里,錦繡湖山落照中”,出自杜甫《清明》之“秦城樓閣煙花里,漢主山河錦繡中”;其二之“隱幾無言有所思”,出自杜甫《秋興》的“故國平居有所思”;其四之“宋玉平生最蕭索”,則出自杜甫《詠懷古跡》之“庾信平生最蕭瑟”;其五之“水清沙自鳥相呼”,則出自杜甫《登高》之“渚清沙白鳥飛回”。本詩亦復(fù)如此,首聯(lián)上句“搔首風塵雙短鬢”,可聯(lián)想到老杜《春望》的“白頭搔更短”,下句“側(cè)身天地一儒冠”,可聯(lián)想到《秋興》的“江湖滿地一漁翁”和《江漢》的“乾坤一腐儒”,而句中“儒冠”之含義,又分明取自《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的“紈袴不餓死,儒冠多誤身”。以孟頫之才,當不難別造新句,而本組詩中每首均承襲杜句,想是他別有用意,或許正是藉此強調(diào)這組詩與杜詩尤其是《秋興八首》的繼承關(guān)系吧!不過,字句雖是承襲,但首聯(lián)中那位搔首躊躇、不堪其憂、側(cè)身局促、靡知所騁的詩人形象,卻仍然是孟頫自己,蓋其句承而意不盡承也。首聯(lián)是對仗的,所可注目的是二句中措詞的順序,均是動作在前、背景在次、人則在最末。如此處理,佳處大約有二。起筆即有動蕩徘徊之感,先聲奪人,“搔首”、“側(cè)身”是也;繼而使此動蕩感推而廣之,乃在滾滾風塵、浩浩天地的背景下生成,益感令人震驚;最后以風塵、天地之廣,襯出“搔首”直至雙鬢為之短,“側(cè)身”之原因只為是區(qū)區(qū)一無用書生的詩人,更可見其憂思之廣,亦可嘆其身形渺小,雖憂而無補于事。此其一不循正常順序(先背景、后人、后動作),亦可令讀者先驚異、次思索、復(fù)咀嚼,較之平鋪而下為優(yōu)。此其二。人論杜甫筆法多“頓挫”,本聯(lián)即此類,但并非學步,實是詩情需要之故,亦可謂善學矣,非止學其法,更學得其法之用。
次聯(lián)“中原人物思王猛,江左功名愧謝安”,王猛為漢人,十六國時為前秦主苻堅之相,輔堅定中原,臨歿告誡苻堅,東晉雖僻在江左,然為華夏正統(tǒng)所系,不可伐也。苻堅不聽,舉兵南犯,卒為東晉謝安遣師大敗于淝水。蒙古滅金,奄有北中國,北方漢族豪強,均贊助蒙古伐宋,更無一人有華夷之辨,故詩人環(huán)顧北方中原人物,益思如王猛其人者。至于南宋,時由佞相賈似道當政,對外屈辱求和,在內(nèi)歌舞荒淫,不知兵備,終被元師一擊而潰,故詩人歷數(shù)江左(即江東、江南)與中原相抗衡的功名勛業(yè),益覺亡宋當?shù)乐?,較之謝安,直可愧死。這二句卓有史識,知彼知我,直道出南宋滅亡的根源,一在南北漢族之不一心,一在南方中朝無主。二句用典亦貼切,秦晉與元宋,都是異族之爭,都是南北對峙,又是南弱北強,多有可比,以彼喻此,讀來渾成無隔,亦可謂善于用典。但東晉終卻強敵,南宋不免淪亡,詩人作此比較之時,極含沉痛之意,此又讀者不可不察者。
頸聯(lián)既已不堪其憂,尾聯(lián)遂不得不轉(zhuǎn)寫“何以解優(yōu)”?!敖痖拙G酒無錢共”,“共”若釋為“供”(通假),則不過言無錢可供自己樽酒,其意尚淺。故此句當是謂金樽無錢共綠酒,不過用筆又“頓挫”了一下。我出金樽,則欲飲之意甚殷勤;但因無錢,金樽終不能與綠酒共處,又可深悲:如此,詩意乃有委曲。下句“安得愁中卻暫歡”,意凡三轉(zhuǎn):“愁”,一也;欲覓酒圖醉,暫偷一歡,二也;但無錢沽酒,此歡亦不可得,三也。悲慘之情,愈轉(zhuǎn)愈深,其作法直追老杜“潦倒新停濁酒杯”(《登高》)。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5785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