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學(xué)研究·毛詩古音考詩詞研究·詩學(xué)研究·毛詩古音考
詩經(jīng)學(xué)專著。四卷。明陳第(1541—1617)撰。陳第字季立,號一齋,福建連江人。萬歷秀才。好學(xué),喜談兵,精通《五經(jīng)》,尤長于《詩》與《易》,著有《毛詩古音考》、《讀詩拙言》、《屈宋古音義》、《尚書疏衍》、《一齋詩集》等?!睹姽乓艨肌房甲C古音,訂正“葉韻”之說,是他的代表作?!叭~韻”說開始于南北朝,至唐宋時期泛濫一時,竟有為求“葉韻”而擅改古書文字者。朱熹作《詩集傳》、《楚辭集注》推用甚廣,其弊至于一字數(shù)讀,隨處可見。明人楊慎在《升庵經(jīng)說》的《毛詩》四卷中,對“葉韻”說已頗致疑,他用歸納方法,舉例探討《詩經(jīng)》古音的已有數(shù)十條之多,然而敢于撰寫專書,徹底否定“葉韻”說的,陳第是第一人。陳第《毛詩古音考》,列舉大量材料,證明古有定音,指出“葉韻”說的荒謬。他研究了《詩經(jīng)》用韻與同時代的《易·系辭》、《左傳》、《國語》及稍后的《楚辭》等書基本相合,從而推論出《詩經(jīng)》的用韻是以當(dāng)時的實際語音為基礎(chǔ)的,通過大量的對比研究,他提出了“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zhuǎn)移,亦勢所必至”的著名論點,告訴人們,用今音讀古詩之所以不諧,并不是因為古無定音,而正是語音演變的必然結(jié)果。本書考證古音的方法和體例也很有特色,每字先注音講解,后列本證、旁證,以加強論據(jù)?!氨咀C者,《詩》自相證,以探古音之源;旁證者,他經(jīng)所載,以及秦漢以下去《風(fēng)》、《雅》未遠者,以竟古音之委。鉤稽參驗,本末秩然?!?《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此書論證古音,雖有創(chuàng)始之功,亦有不足之處。今人康瑞琮在點校此書的《前言》中曾有較詳細的論述。《毛詩古音考》由康瑞琮用渭南嚴氏刻本點校,并編制全書條目的音序和筆劃索引,附于書末。中華書局1988年出版。
陳第《毛詩古音考自序》翻譯夫詩,以聲教也,取其可歌,可詠,可長言嗟嘆,斯其所以為詩也。若其意深長而于韻不諧,則文而已矣。故士人篇章,必有音節(jié);田野俚曲,亦各諧聲,豈以古人之詩 而獨無韻乎?
【譯】:詩,是用聲音來表達其教化的。能被歌唱,能用來吟詠,能長聲誦嘆,具備這些才能被稱作詩。如果詩只是意味深遠卻在音韻上不協(xié)調(diào),那么這只是散文罷了。所以讀書人的文章,一定要在音節(jié)上和諧;鄉(xiāng)村俚俗的歌曲,也都能做到聲律和諧押韻,難道能說唯獨古人的詩(詩經(jīng))沒有押韻嗎?
“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zhuǎn)移,亦勢所必也”是什么意思?指的是是間上有古代和現(xiàn)代,地理上有南有北,文字有修改和棄除,讀音上有變化,這也是形勢必須經(jīng)過的。”這句話從時間、空間上闡述了文字、發(fā)音的變更,沒小句話形式相同,意思相連,且合轍押韻,說明了語言變更的必然性。
這句話出自《毛詩古音考》
毛詩古音考
毛詩古音考,此書初刊本已佚。建寧徐時棟購得舊刻本重刻于閩中,《四庫全書》本即以徐氏刻本為底本。作者陳第
作者
陳第(1540或1541一1617)撰。
第字季立,號一齋,福建連江人。萬歷時諸生。少聰穎,博學(xué)自負,喜談兵。曾投筆從戒,受知于名將譚綸、俞大猷、戚繼光,官至薊鎮(zhèn)游擊將軍。精通五經(jīng),尤長于《詩》、《易》,著述頗富。主要有《毛詩古音考》、《伏羲先天圖贊》、《屈宋古音義》、《尚書疏衍》、《一齋集》等。南北朝人讀《詩經(jīng)》,發(fā)現(xiàn)韻腳有不押韻者,便改讀其字以求押韻,稱“葉韻”。至唐、宋葉韻之說更加泛濫,甚至為求葉韻而改古書文字,使先秦兩漢之書幾不可讀。宋人吳□撰《韻補》,明人楊慎撰《古音略例》,焦□撰《筆乘》,都曾對葉韻說提出懷疑,而未敢斷然否定,惟焦氏《筆乘》謂“古《詩》無葉韻”,然未進行深入、系統(tǒng)地研究。陳氏少讀《詩》,即疑時韻之說,晚年讀《詩》益勤,懼子侄學(xué)《詩》而不知古音,于是廣征博采,進行考證,形成初稿。萬歷三十二年(1604)造訪焦□,焦氏又為補其未備,正其音切,始成定稿。陳氏通過研究,認為《詩經(jīng)》用韻是以當(dāng)時的實際語音為其礎(chǔ)的,與大致同時的《左傳》、《國語》、《易經(jīng)》、《易象》、《離騷》、《楚辭》、秦埤、漢賦以至上古歌謠、箴銘、贊頌等基本相合,以今音讀古《詩》之所以不諧韻,并非古無定音,而是語音演變的必然結(jié)果,即“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zhuǎn)移”,于是力排眾議,指出古有定音,葉韻之說實屬荒謬,謂“注《詩》者一則曰葉,再則曰時……胡為以今之讀為正,而以古之正為葉也?”,猶如“以楷書為正字,篆隸為??饕樱嵉构沤?,反覆倫類,莫此甚也”。此書體例,取《詩經(jīng)》韻字四百四十個,每字先注音講解,后列“本證”,即《詩》自相證,列舉《詩經(jīng)》中能證明此字讀音的篇句,依次排列。本證之后為“旁證”,取與《詩經(jīng)》大致同時的《左傳》、《國語》等韻語相佐證。又廣采前人及當(dāng)時人的研究成果,引用自漢至明如鄭玄、揚雄、劉熙、許慎、高誘、徐邈、沈約、蕭該、張守節(jié)、陸德明、顏師古、吳□、揚慎、焦□等十幾家所注古讀,徹底否定了葉韻說,至清初頤炎武撰《詩本音》,江永撰《古韻標(biāo)準(zhǔn)》以踵其后,以經(jīng)證經(jīng),始全部澄清時韻之謬,而陳第此書實開其先聲,如《四庫全書總目》所說,“開除先路,則此書實為首功”,張裕釗《重刊毛詩古音考序》謂“我朝經(jīng)學(xué)度越前古,實陳氏有以啟之”,“有明一代,蔑弁古學(xué),訛謬相循。沉潛遺籍,杰出元解,陳氏一人而已”。陳氏此書不僅對《詩經(jīng)》有功,對于研究先秦兩漢古籍亦為有助。對后世古音學(xué)的形成與發(fā)展都有深遠影響。但尚屬草創(chuàng),也有不足之處,不如清代學(xué)者把古音納為若干韻部,以成一完整系統(tǒng)。陳第對通韻、合韻、陰入通押等亦未能正確識別,故有一字數(shù)音現(xiàn)象,引用的材料有些離《詩經(jīng)》時代太遠,不適作《詩經(jīng)》的共時語音材料,對方言的分析亦有失客觀。
參考資料
:/static/upload/image/20230210/error.html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5786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古詩《歸莊·落花詩》注釋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