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觀
【作者簡介】
秦觀(1049 — 1100),字少游,一字太虛,號淮海居士。高郵(今屬江蘇?。┤恕K紊褡谠S八年(1085)進(jìn)士,元 祐 初,任秘書省正字、兼國史院編修。晚年連遭貶斥,徙至雷州?;兆跁r放還,至藤州卒。 “ 蘇門四學(xué)士 ” 之一。秦觀詞多寫戀情和身世之慨,語工而入律,情韻兼勝,哀艷動人,曾因《滿庭芳》詞贏得 “ 山抹微云君 ” 的雅號。有《淮海集》四十卷、《后集》六卷、《淮海居士長短句》三卷等。其詞集整理本有今人徐培均校注之《淮海居士長短句》。
滿 庭 芳
【題解】
《滿庭芳》又名《鎖陽臺》《滿庭霜》等,因柳宗元有 “ 偶地即安居,滿庭芳草積 ” 、吳融 “ 滿庭芳草易黃昏 ” 的詩句而得名。秦觀此詞即為該調(diào)最有名之作。此詞以凄迷景物,刻畫離人凄迷心境,將男主人公與歌妓分別時的感傷之情與晚秋日暮的悲涼之境融為一體,所謂 “ 寄慨身世,閑雅有情思酒邊花下,一往而深 ” 者。
山抹微云,天連 [1] 衰草,畫角聲斷譙門 [2] 。暫停征棹 [3] ,聊共引離尊 [4] 。多少蓬萊舊事 [5] ,空回首、煙靄紛紛。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 [6] 。
銷魂,當(dāng)此際,香囊暗解,羅帶 [7] 輕分。謾贏得、青樓薄幸名存 [8] 。此去何時見也?襟袖上、空惹 [9] 啼痕。傷情處,高城望斷,燈火已黃昏。
(《淮海居士長短句》)
【注釋】
[1] 天連: “ 連 ” 或作 “ 粘 ” 。明楊慎《詞品》卷三: “ 秦少游《滿庭芳》: ‘ 山抹微云,天粘衰草。 ’ 今本改 ‘ 粘 ’ 作 ‘ 連 ’ ,非也。韓文: ‘ 洞庭漫汗,粘天無壁。 ’ 張祜詩: ‘ 草色粘天鵜 鴂 恨。 ’ 山谷詩: ‘ 遠(yuǎn)水粘天吞釣舟。 ’ 邵博詩: ‘ 老灘聲殷地,平浪勢粘天。 ’ 趙文 昇 詞: ‘ 玉關(guān)芳草粘天碧。 ’ 嚴(yán)次山詞: ‘ 粘云江影傷千古。 ’ 葉夢得詞: ‘ 浪粘天,蒲桃漲綠。 ’ 劉行簡詞: ‘ 山翠欲粘天。 ’ 劉叔安詞: ‘ 暮煙細(xì)草粘天遠(yuǎn)。 ’‘ 粘 ’ 字極工,且有出處。又見《避暑錄話》,可證。若作 ‘ 連天 ’ ,是小兒之語也。 ”
[2] 畫角:一種樂器,用竹子或銅制成,外面涂上彩色。譙門:城頭上望遠(yuǎn)的門樓。譙:通 “ 瞧 ” , 瞭 望。
[3] 征棹:行船。棹:船槳,這里代指船。
[4] 引離尊:離別時舉杯踐行。尊:同 “ 樽 ” ,酒杯。
[5] 蓬萊舊事:指作者尋歡作樂如在仙境般的越州生活。
[6] “ 斜陽外 ” 句:隋煬帝詩: “ 寒鴉飛數(shù)點,流水繞孤村。斜陽欲落處,一望暗銷魂。 ” 南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卷三三引《藝苑雌黃》: “ 予在臨安,見平江梅知錄隋煬帝詩云: ‘ 寒鴉千萬點,流水繞孤村。 ’ 少游用此語也。 ”
[7] 香囊:內(nèi)裝香料的小袋,多為男士隨身佩戴的飾囊。羅帶:多為女子身上系的帶子。古代青年男女?;ベ?“ 香囊 ”“ 羅帶 ” 作為定情物品。
[8] “ 謾贏得 ” 兩句:徒然贏得青樓妓院的薄情。謾:徒然。薄幸:薄情,負(fù)心。唐杜牧《遣懷》: “ 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 ”
[9] 惹:招惹,沾染。
【集評】
〔清〕周濟(jì)《宋四家詞選》: “ 將身世之感打并入艷情,又是一法。 ”
浣 溪 沙
【題解】
在這首詞中,秦觀表面所寫的,只是一個細(xì)致幽微的感覺中的世界,全篇中所有的形容字沒有一處用重筆,但也并非泛泛的眼前景物的記錄。外表看來雖然極為平淡,而在平淡中卻帶著作者極為纖細(xì)銳敏的一種心靈上的感受。
漠漠 [1] 輕寒上小樓,曉陰無賴似窮秋 [2] ,淡煙流水畫屏幽 [3] 。
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xì)如愁,寶簾閑掛 [4] 小銀鉤。
(《淮海居士長短句》)
【注釋】
[1] 漠漠:形容天氣的寒冷。
[2] 窮秋:深秋。窮:盡頭。
[3] “ 淡煙 ” 句:畫屏上輕煙淡淡,流水潺潺,意境深遠(yuǎn)。幽:意境深遠(yuǎn)。
[4] 寶簾:即珠簾。閑掛:隨便掛著。
【集評】
俞陛云《唐五代兩宋詞選釋》: “ 清婉而有余韻,是其擅長處。此調(diào)凡五首,此首最勝。 ”
踏 莎 行
【題解】
秦觀受北宋新舊黨爭的波及和株連。哲宗趙煦紹圣元年(1094)新派再起,不僅作為舊黨的蘇軾弟兄遭到貶謫, “ 蘇門四學(xué)士 ” 之一的秦觀,也未能幸免,先后由京師被貶到杭州、處州,繼而又遭到誣告,被削秩,再貶郴州。他面對接踵而來的政治迫害,感到無路可走。此詞乃紹圣四年春在湖南郴州貶所所作。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 [1] 望斷無尋處??煽?[2] 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
驛寄梅花 [3] ,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shù)。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4] ?
(《淮海居士長短句》)
【注釋】
[1] 桃源:就是桃花源。用陶淵明《桃花源記》故事,比喻自己所追求的超脫塵世的理想之境。
[2] 可堪:怎能忍受。
[3] 驛寄梅花:《太平御覽》卷九七 〇 引《荊州記》曰: “ 陸凱與范曄相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詣長安與曄,并贈詩云: ‘ 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
[4] “ 郴江 ” 句:郴江本來就圍繞著郴山,為什么竟向瀟湘水流去了呢?郴江:湘江的一條支流,源自湘西,過郴州及郴山,與瀟江同匯入湘江。幸自:本自。元釋圓至注《三體唐詩》所選戴叔倫《湘南即事》末二句 “ 沅湘日夜東流去,不為愁人住少時 ” 云: “ 秦少游謫郴州有詞云: ‘ 郴江幸自繞郴山,為淮流下瀟湘去。 ’ 正用此意。 ”
【集評】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五十引釋惠洪《冷齋夜話》: “ 少游到郴州,作長短句云(詞略)。東坡絕愛其尾兩句,自書于扇,曰: ‘ 少游已矣,雖萬人何贖! ’”
王國維《人間詞話》: “ 少游詞境最為凄婉。至 ‘ 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 ’ ,則變而凄厲矣。東坡賞其后二語,猶為皮相。 ”
【學(xué)生佳作賞析】
燈火已黃昏
—— 秦觀《滿庭芳》(山抹微云)賞析
從《詩經(jīng)》開始,文字便演繹著一個亙古不變的主題 —— 離別。它既沉淀在“我徂東山, 慆慆 不歸”的悲慨之中,也蘊藏在“嗟我懷人,置彼周行”的思量里。而其中,我們最喜歡的莫過于男女相送了。
那也許是一個風(fēng)雨纏綿的午后或黃昏,你著一件鵝黃或者淡綠的小衣,手中的竹笛或畫角泣出不成聲的調(diào)子。山被湖水推得很遠(yuǎn),天被月光拉得更大。你們拉著手走過雕欄玉砌,走過春風(fēng)十里,走過生滿垂柳的長亭短亭。你的目光開始在字里行間逡巡,那些沉默了千年的橫豎撇捺忽然生出了金色的藤蔓,變成相框,定格了你們執(zhí)手相望的模樣。
我們這場離別故事的主角則是秦觀。
“山抹微云,天連衰草,畫角聲斷譙門?!彼坪趺恳粓鱿嗨投稼s不上一個好天氣,雖不是《別董大》之時的“千里黃云白日曛”,可也是云遮霧繞,衰草連天。詩人憂郁的目光會在天地間尋覓,當(dāng)與 瞭望 臺上的佳人相會時,斷了音響,也斷了肝腸。
“暫停征棹,聊共引離尊?!睙o酒不成歡,煮酒燃煙,往事開始彌漫。也許曾雪夜探梅,亦時或扁舟載月,這些美麗的事跡如星星的不同,可驀然回首,煙霧迷蒙,前途未卜。殘陽如血,寒鴉似漆,在這凄惶的顏色架構(gòu)的世界里,一線水流,緩慢地、哀傷地、無措地流淌。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很多人喜歡用“銷魂”這個詞,而在這里,在這此情此景之下,詩人內(nèi)心有千言萬語想噴薄而出卻又被苦苦咽下,山盟海誓重得好像香囊羅帶。此去經(jīng)年,山長水闊。天地浩大,而人生如寄,恰似滄海一粟,淪落漂泊,何日重逢?其實重逢只是一個故事,早被嫁給了秋日的芳華,再也無法吐露嬌美的氣候,只剩嘆息罷了,只剩啼痕罷了。
“傷情處,高城望斷,燈火已黃昏。”當(dāng)哀傷的心情到了極致,人是會逃避的,就像花辭樹,積滿了風(fēng)霜凄苦之后便也只能零落。于是詩人回望高樓,卻只看見依稀燈火,零零星星,閃閃爍爍。這像極了周邦彥《少年游》中那個“城上已三更”的夜晚,可卻沒有一名“纖手破新橙”的女子,斂首,低眉,道一句“不如休去。馬滑霜濃,直是少人行”。
(沈子鶴 20125242 2012級漢語1班)
【簡評】
短小而精湛!通篇用抒情的語言講述了一個詩歌的故事。
悲耶?恨耶?流下瀟湘
—— 秦觀《踏莎行》(霧失樓臺)賞析
如果能回到那段時光,月色如練,滿園梅花開得粉白風(fēng)致。兩位俊秀青年,把酒言歡,賦詩明月,間或有一敏慧女子和詩低吟,猜謎雅趣。人生如此,夫復(fù)何求。
所謂抱負(fù),所謂經(jīng)世致用,或是所謂的光耀門楣,引領(lǐng)這兩人走上朝堂政壇。所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兩人本就是同根同節(jié),罩上一層官僚門第的關(guān)系后,愈發(fā)顯得撲朔迷離了。摯友是推心置腹,官場是猜度心術(shù),猜來猜去,猜累了自己的心,也猜傷了別人的心。
秦觀的心思是復(fù)雜的,復(fù)雜到或許連他自己都不了解自己。紹圣元年,被新舊黨爭波及和株連,作為“蘇門四學(xué)士”之一的秦觀遭到貶謫。有史料記載說,蘇軾受賈易彈劾,秦觀得知自己將被牽累,便找有關(guān)官員疏通。秦觀的失態(tài)使得蘇軾兄弟的政治操行遭到政敵攻訐,而蘇軾與秦觀的關(guān)系也產(chǎn)生了微妙的變化。這首《踏莎行》寫于秦觀被流放期間,其間深意可想而知。
上片寫謫居中凄涼寂寞的環(huán)境,開頭三句緣情寫景,一副黯然之景徐徐展開:樓臺隱沒在漫天迷霧中,月色朦朧,渡口顯得模糊難辨?!办F失”與“月迷”皆為下句“桃源望斷無尋處”鋪墊,由此可知詞人已在月下樓中站了很久,卻尋不到那塊心靈的桃花源,不禁惆悵惘然?!懊浴迸c“失”一語雙關(guān),究竟是現(xiàn)實的晦暗不清,還是自己的心靈也蒙昧了呢?不得而知,望不到桃花源,便引出了下句對家鄉(xiāng)的思念。郴州謫居之地是一座孤館,杜鵑啼暮時愈發(fā)勾起了詞人濃濃思鄉(xiāng)之情,又以“可堪”兩字領(lǐng)起一種強(qiáng)烈的凄冷氛圍,好像他的整個身心都陷在這片慘淡愁云之中了,讀來令人悲戚。
下片由敘事開始,遠(yuǎn)方友人的關(guān)切慰問之意都賦于極美的意象中了。“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纏綿婉約的款款情意傳達(dá),卻砌成詞人“此恨無重數(shù)”。一切的安慰都無濟(jì)于事,離恨猶如高墻堆砌,使人不堪負(fù)擔(dān)。一個“砌”字將無形的傷感形象化,好像還可以重復(fù)累積,形成一道沉重堅實的枷鎖,讓人無法透氣。秦觀在“恨”什么?聯(lián)系他的生平,猜他恨的是黨禍造就的半生飄零,使他淪落如今。想當(dāng)年書生意氣,“春風(fēng)得意馬蹄疾”,何等瀟灑。而如今天涯凋頹,前路漫漫無望,他憤恨,他惱怒,卻因著內(nèi)心的怯懦,不能說透,干脆化實為虛,借眼前的山水喟嘆一句:“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蹦阏f這郴江水原本繞著郴山好好流著,為什么要流到瀟湘去呢?自己原本只想著為官造福,為何又卷進(jìn)政治漩渦里去了呢?
人生大抵如此,命運的未知就如洪流,總將人帶往深不可測的遠(yuǎn)方。秦觀半生漂泊,老來厭世修道,窮其一生的尋覓,到底有沒有找到心靈的桃花源呢?一切都不得而知,我們只能無限悵然掩上這一闋《踏莎行》。
(江安 20124352 2012級德語2班)
【簡評】
好文采,結(jié)合時代背景剖析秦觀復(fù)雜矛盾的內(nèi)心,文章題目含蓄悠遠(yuǎn),令人回味。
春寒處,似有幽恨無數(shù)
—— 秦觀《踏莎行》(霧失樓臺)賞析
少游受北宋新舊黨爭波及和株連,接連被貶。紹圣四年,他郁懷于湖南郴州,寫下了這首對前路杳茫的抒懷之作 —— 《踏莎行》(霧失樓臺)。貶謫之情訴諸筆端,字字凄愴悲惋,令人聞之而心念成灰。
漫天濃霧隱去城中樓臺,月色迷蒙模糊了江邊渡口。迷失于混沌之境,失魂于苦苦羈旅。秦觀開篇用“迷”“失”之景,向我們訴盡謫居中凄楚迷惘的境地。獨自佇立在旅社臺上觀望,除了 濛濛 霧色和隱隱月光,再也看不到什么。陶公所說的桃源在何處?心中安樂寧靜之地在何處?縱然是望斷眼前風(fēng)景也是徒勞?!皦m緣相誤,無計花間住?!睈濄哪抗庀潞褪嗤吹男闹校M皆凄涼。桃源無處尋覓,又謫居在這春寒正濃的小小孤館里,如此落寞,心意難平。春寒料峭時節(jié),獨自住在他鄉(xiāng)客地,念往事如塵土紛紛,百感交集,恨由耳邊生。杜鵑啼血,聲聲凄切,被淹沒在洪荒困頓的愁苦中,被吞噬在宇宙蒼茫的浩瀚中。斜陽沉沉墜西土,心念灰灰無綜錯。這一切怎能不觸動一腔身世沉浮之感?此中寂寞,更與何人說?
下片轉(zhuǎn)而敘實,遠(yuǎn)方親友送來慰藉的書信,本應(yīng)心感欣喜,但轉(zhuǎn)念發(fā)現(xiàn)自己如此境地,別是一番滋味。每一封親友的書信,都是鋒利的刀刃在往心底輕輕劃過,字字珠璣,都成為編繪凄愴之樂的音符。種種安慰均已無濟(jì)于事,只得讓此恨綿綿,在心中砌成一道不透光的墻,壓在那離亂的飄零之處。最末兩句,看似無端由,卻無理有情,情中透癡。郴江啊,你本是繞郴山而流,為何卻北向瀟湘呢?或許,郴江也不堪忍受這孤苦之地的寂寞,不遠(yuǎn)萬里,也要去往那北邊的瀟湘之地。郴江都能去自己想去的地方,為何自己卻被苦在這不毛之地。少游借其幻想,訴說希望與失望,訴說求索與掙扎。生活,總是不經(jīng)意地把我們帶到未知的遠(yuǎn)方,而秦觀所去之處,只有苦澀與荒涼。
全詞虛實相間,情景交融,或有身世沉浮之無奈,或有羈旅無依之幽恨,讀來令人不免憂傷。試想誰又能在被貶的光景下舒心開懷呢?春寒瑟瑟,詩人獨守在客館,眼前是霧靄重重,耳畔是杜鵑悲啼,傷心景映傷心人,傷心人寫傷心物,就在這邊遠(yuǎn)之境,惶惶不可終日,好生悲涼,愁云慘淡,幽恨暗生,讓我想起“山將別恨和心斷,水帶離聲入夢流”一句。雖然此句是寫離愁,但其中凄然的景致也恰如秦觀筆下的郴山瀟湘。
讀至此處,放下心中雜緒,閉目回想,我想必是那凄涼哀婉的迷霧露臺,一個受盡苦難的詞人,默默望著,眸里早已黯然,淚已枯涸,唯有一絲魂魄在風(fēng)中搖曳,嘆著:春寒處,似有幽恨無數(shù) ……
(周子軒 20115165 2011級心理1班)
【簡評】
理解與上篇不盡相同,說出了自己的看法,對此詞的最后兩句有了不同理解,語言流暢有文采。
唯有情深
—— 秦觀《鵲橋仙》(纖云弄巧)賞析
觀世間情誼幾種,最艷羨莫過于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有情且長相伴;最可悲無非是同床異夢貌合神離,無情卻長相守;最遺憾卻是君住長江頭,我住長江尾,有情但長相離。其他尚且不提,但每聞牛郎織女,都不禁暗暗生惱,恨這有情人不能終成眷屬,嘆這世間哪得雙全法。當(dāng)刻骨的愛戀敗給了殘酷的命運,當(dāng)彼時的恩愛前生夢變成了別離后的夢里幾番哀,有多少愛經(jīng)得起距離的考驗?又有多少情受得住時光流轉(zhuǎn)的寂寞?想至此處,唯無語凝噎。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仿佛看見一狷狂書生酒酣處仰天一笑,握筆豪邁寫下《鵲橋仙》,只笑這世人看不穿真情二字。猛如醍醐灌頂,這世間,相守不等于相愛,相愛亦無懼相離。
并非未聞蘇軾“鳳簫聲斷月明中”的忍淚訣別,也不是未聽曹丕“爾獨何辜限河梁”的凄然苦楚,甚至“大難臨頭各自飛”的恩斷義絕,妾心作蒲葦蒲葦不韌,郎心為磐石磐石不堅,此出種種,世間并不稀奇。然而,與其辯說人事紛雜迫不得已,不如明言這恩愛已弛,心意已決罷了。少游此詞,便是道盡這情愛的真諦 —— 若情長久,豈分朝夕?若情長久,何懼別離?
縱觀此詞,一年來天上人間的分離,牛郎朝升暮落的守候與等待,織女紡霧織云的盼望與傷悲,都在那迢迢銀河之上相聚的那一剎,化為滿心的歡喜和滿足。執(zhí)手相望,淚眼迷蒙,所有的委屈不能言都在這星漢之間變成相愛的堅定。管他塵世相隔,管他聚少離多,你便是我,天光之外,黑暗之末,唯一的信仰。那些彼時的青燈怨語,一枕清霜,都只余一句話縈繞心頭 —— 值得。噓寒問暖的妻子柔情似水,不善言語的丈夫情深義重,對望時,這眼眸如星,在這鵲橋上看流光飛去,天上人間便醉是無眠??v千種不愿,但歸期終至,唯拼命記著對方的容顏,無論蒼暮與否,只愿能成為一年里獨酌的回憶。相別在即,千言萬語只剩一句,心之所向即吾鄉(xiāng),你且安好,待明年相聚。
“金風(fēng)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shù)”,三百六十五日才贏得一夕相聚,卻勝過無數(shù)虛情假意;“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這婉約情絲中的豪邁氣骨,更是流傳千古,永久回蕩。這相思的苦悶,相逢的快樂,相離的不舍,相愛的執(zhí)著,盡在少游筆下顯現(xiàn),字眼傳神,曠達(dá)高亢。向來情深,奈何緣淺,不能長相守兮,便長相憶。兩情長久,則無畏距離。忽然悟到,若時刻相隨片刻不離卻無真心相待,甜言蜜語也只是如飲砒霜。若心中無愛,萬般作為皆為虛妄;倘若心中有愛,就算滄海桑田,天上人間,也是情繁似夢,心靈相通?,F(xiàn)世多少夫妻反目,怨偶成雙,情之一字不過求真,卻在現(xiàn)實中戲劇地成為工具,為權(quán)貴所附,為利益所驅(qū)。思及此,牛郎織女雖天人相望,咫尺天涯,但憑這情,便是身處荒蕪,心卻仍舊繁花。
世間萬物,越是稀奇,越是珍惜。數(shù)著年年歲歲,望著春色老,夏遲暮,看著秋意闌珊,冬雪寒徹骨,這些難忘的相思苦,便將這情種得愈發(fā)根深蒂固。因為愛而堅守,因為堅守而彌愛,輪回幾番,這真情切切,令人艷羨得幾近切齒,又何憂朝暮?
人間真情二字,此處極盡。
(王貝兒 20132833 2013級物流工程1班)
【簡評】
好一篇優(yōu)美的抒情散文!
誰念西風(fēng)獨自涼
—— 秦觀《踏莎行》(霧失樓臺)賞析
有人說,一個人的一生,就是一座有了年歲的城墻,用無數(shù)個青翠的日月堆砌而成。日子是一磚一瓦,生命是一梁一柱。城墻里,因為情感,因為生活而充盈豐滿。
秦觀,這位有鮑、謝清新之致的詞人,喜歡他已記不清是從何而起,也許是高中在課本上讀到他那首《鵲橋仙》開始的吧!如今想來,那時喜歡他的詞,總帶有“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qiáng)說愁”的即離之感,當(dāng)時只覺“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是一個完美的童話故事,現(xiàn)今,年齡見長,隨著年齡一起成長了的,還有我對于生活的感悟體知能力,也越來越可以讀出秦觀詞作中對于生活的那絲無奈與悲涼。也許,這一切正如南宋張炎之《詞源》所言:“秦少游詞體制淡雅,氣骨不衰,清麗中不斷意脈,咀嚼無滓,久而知味?!?/p>
《踏莎行》的開頭,是說云霧遮住了樓臺,在朦朧的月光下,看不清渡口。人說秦詞深婉,擅表心曲。首二句,不僅是工整的對句,也不只是狀景,而是少有的情景交融的佳句。其中“失”字和“迷”字,既準(zhǔn)確地勾勒出景物的模糊輪廓,又恰切地寫出了作者無限凄迷的意緒。緊接著的兩句是“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詞人閉居孤館,只有在想象中才能看得到“津渡”。而從時間上來看,上句寫的是霧蒙蒙的月夜,下句時間又倒退到殘陽如血的黃昏時刻。由此可見,這兩句是實寫詩人不堪客館寂寞,而頭三句則是虛構(gòu)之景。這里詞人運用因情造景的手法,景為情而設(shè),意味深長?!皹桥_”,令人聯(lián)想到的是一種巍峨美好的形象,而如今被漫天的霧吞噬了;“津渡”,可以使人產(chǎn)生指引道路、走出困境的聯(lián)想,而如今在朦朧夜色中迷失不見了;“桃源”,令人想到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一片樂土,而如今在人間再也找不到了?!疤以赐麛酂o尋處”,是說作者因找不到這樣的避亂之地而痛苦。秦觀正是在被現(xiàn)實壓迫得無法逃匿的情況下,才急于尋找這個避難的“桃源”的。開頭三句,分別下了“失”“迷”“無”三個否定詞,接連寫出三種曾經(jīng)存在過或在人們的想象中存在過的事物的消失,表現(xiàn)了一個屢遭貶謫的失意者的悵惘之情和對前途的渺茫之感。而“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兩句則開始正面實寫詞人羈旅郴州客館不勝其悲的現(xiàn)實生活。一個“館”字,已暗示羈旅之愁,說“孤館”則進(jìn)一步點明客舍的寂寞和客子的孤單。而這座“孤館”又緊緊封閉于春寒之中,置身其間的詞人其心情之凄苦就可想而知了。此時此刻,又傳來杜鵑的陣陣悲鳴;那慘淡的夕陽正徐徐西下,這景象益發(fā)逗引起詞人無窮的愁緒。
過片中連用兩則投寄書信的典故,極寫思鄉(xiāng)懷舊之情?!绑A寄梅花”,見于《荊州記》,“魚傳尺素”典出漢樂府《飲馬長城窟行》。少游是貶謫之人,北歸無望,親友們的來書和饋贈,實際上并不能給他帶來絲毫慰藉,而只能徒然增加他別恨離愁而已。書信和饋贈越多,離恨也積得越多,無數(shù)“梅花”和“尺素”,仿佛堆砌成了“無重數(shù)”的恨。詞人這種感受是很深切的,而這種感受又很難表現(xiàn),故詞人手法創(chuàng)新,只說“砌成此恨無重數(shù)”?!捌龀伞本?,一方面是說得到親友的寄贈,增加了離恨,有這一“砌”字,那一封封書信,一束束梅花,便仿佛成了一塊塊磚石,層層壘起,以至于達(dá)到“無重數(shù)”的極限。這種寫法,不僅把抽象的微妙的感情形象化,而且也可使人想象詞人心中的積恨也如磚石壘成,沉重堅實而又無法消解。另一方面又聯(lián)想到事業(yè)和前程在無休止的黨爭漩渦中漸漸地被淹沒,便無限怨恨?!捌龀伞?,言恨之層層疊疊,猶如恨山怨墻厚重難量。
作者身閉“孤館”,極端愁苦,親友的寄贈沒能使他得到安慰,反倒更勾起被貶謫的怨恨。這一腔怨恨到哪里傾吐呢?在如此深重難排的苦恨中,迸發(fā)出最后兩句:“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這個句子,當(dāng)是這種怨恨心情曲折委婉的發(fā)泄。從表面上看,這兩句似乎是即景抒情,寫詞人縱目郴江,抒發(fā)遠(yuǎn)望懷鄉(xiāng)之思。郴江,發(fā)源于湖南省郴縣黃嶺山,即詞中所寫的“郴山”。郴江出山后,向北流入耒水,又北經(jīng)耒陽縣,至衡陽而東流入瀟水湘江。但實際上,一經(jīng)詞人點化,那山山水水都仿佛活了,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這兩句由于分別加入了“幸自”和“為誰”兩個字,無情的山水似乎也能聽懂人語。
故事至此,惟能言,誰念西風(fēng)獨自涼。人生路上,坎坷難料,可是必須風(fēng)雨兼程地走下去,完成某個夙愿,了卻某段緣分。無論繁復(fù)還是簡單,歲月都是那么短長,我們無處逃遁,也無須逃遁。每一寸時光,都要自己親歷,每一杯雨露,都要自己親嘗。也許,時光是條河,我們是旅客,走了好遠(yuǎn),腳上沾滿了塵土,坐在河邊,一邊滌塵,一邊顧影自憐,風(fēng)平浪靜的時候,或許能夠看清自己的影子,疲憊的,憂傷的。失憶并不能讓你忘記一個人、一件事,磨煉反倒可以。人生要成長,不應(yīng)是直線的,必須翻越。
(董開琳 20131652 2013級自動化2班)
【簡評】
散文化地講解詞作,是一篇精品美文。
飛花似夢
—— 秦觀《浣溪沙》(漠漠輕寒上小樓)賞析
“蘇門四學(xué)士”之一的秦少游,其詞清婉而有余韻,語工而入律,情韻兼勝,哀艷動人,而《浣溪沙》則是其中富有代表性的佳作,可窺“山抹微云君”作為婉約派代表之一的底蘊。
清寒的晚春,冷風(fēng)凜凜,吹拂著閨中人的心。暮春時節(jié),薄霧彌漫而上,詞人愁情涌現(xiàn),獨上小樓,這寒冷的天氣,讓人生不出一絲心情出閣。分明還是春天,可“曉陰”無賴,像是深秋的盡頭。
“漠漠輕寒上小樓,曉陰無賴似窮秋?!边@詞的開首之“清寒”“曉陰”便交代出了詞的意境氛圍,從此句開始,勾起了樓中人的淡淡哀愁,以極輕的筆調(diào)奠定基調(diào),一切十分輕柔而幽眇。
身在樓中,“畫屏”是眼前應(yīng)景的裝飾物,它輕掩在門前,為詞人擋住微微吹動的冷風(fēng)。屏上輕煙淡淡,流水潺潺,在深閣氛圍下,顯得意境深遠(yuǎn)悠長,此物更襯得詞人心思泛起淡淡的孤寂。愁緒,油然而生。
詞人的目光由畫屏移至窗外的春景,此刻薄霧掩映,似如夢境般飄渺。暮春里,空中飄浮起輕柔的花,在冷風(fēng)與淡霧里交錯,伴著細(xì)雨綿綿。好一幅暮春絲雨圖!直讓人分不清這眼前之景,究竟是在現(xiàn)實里,還是在夢境中,那輕柔的空靈之感,似讓愁緒也變得妙不可言。
詞人寫道:“自在飛花輕似夢。”“自在”二字寫出了飛花的輕靈自在之感,更妙的是詞人將那飛花比作夢境,何為“夢”呢?“夢”,是那樣地飄渺,那樣輕,飛花也是那樣地輕,具體與抽象的兩種事物此刻擁有了相似的靈韻,讓自在飄舞的落花有了夢幻之感。
“無邊絲雨細(xì)如愁”更是妙不可言的比喻,把“絲雨”賦予“愁”的形象,像是讓暮春的雨也有了人的情感,與詞人的心緒一般,在風(fēng)中飄出一種淡淡的愁緒。倏而像是春夢般空靈。
詞人在眼前的這樣一幅畫面中入迷了,轉(zhuǎn)身將垂下的珠簾掛在小銀鉤上,此處用了“閑掛”這樣一個微小的動作,與窗外的“靜”相互映襯,悠閑不已,詞人的情感在細(xì)微的動作中自然地流露而出,平淡中卻帶著詞人極為纖細(xì)銳敏的一種心靈上的感受。
全詞至此收尾,予人一種余味無窮之感。詞中并無太過著重之處,卻處處暗自透出一股淡淡的春愁。其中“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xì)如愁”最是獨特新奇,那不似比喻的比喻,卻恰到好處地表現(xiàn)出“輕”與“細(xì)”的特點,以“夢”與“愁”這樣的虛無縹緲之喻更襯出眼前飛花細(xì)雨的美妙春景,營造出了一種充滿意韻詩意的意境。
此詞精致優(yōu)美,妙筆生花,詞人借助于暮春的飛花絲雨之景,自然令詞人那淡淡的寂寞愁緒流露而出,讓悵惘的心境充滿細(xì)膩之感,實為清婉的婉約詞佳作。
(吳格格 20134914 2013級法學(xué)1班)
【簡評】
此文短小精致,散文化語言更添清新自然。
愁到深處淺道出
—— 評秦觀《浣溪沙》(漠漠輕寒上小樓)
少游此詞,余甚愛之。通觀全詞,雖僅下闋一處有單個“愁”字,然愁悶之情無處不顯,無處不在也。
詞之婉約者,自飛卿以來,以同叔“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二句與柳七“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二句為最佳,其次,醉翁之“庭院深深深幾許”亦是語淺意深,造詣頗高。除此之外,無他詞可入目也。獨至子瞻,始有耳目一新之感,甚愛其《望江南》之“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句,奉為上品。
及至少游,幸其生而逢時也,詞風(fēng)蔚然之時,蘇門逍遙之日,才情橫溢,風(fēng)華難抑,堪為蘇氏之后第一,眾客之首。雖未承子瞻豪邁之風(fēng),卻為婉約派之幸事也。早年多寫柔情蜜意,婉側(cè)動人,吾酷愛《滿庭芳》之“香囊暗解,羅帶輕分”句,晚年漂泊流離,情調(diào)凄苦,以《踏莎行》之“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shù)”最動我心,把玩體味,久久難釋。
少游既歿,觀其平生所填之詞,吾最愛者,首推此《浣溪沙》一首。語言雖然簡單,但是意境迷離,辭藻優(yōu)美,感情極其細(xì)膩。上片首句,點明時間、地點,描寫出一富家女在清晨微寒之中,閑步登樓,時春愁如秋的場景,一個“幽”字最為傳神,將畫屏之上的淡煙流水與此時少女之心暗相契合,情景交融,渾然一體,不禁令人感慨少游用字之凝練、用字之精謹(jǐn)、用字之高妙!
下片,起首句對仗工巧,比喻奇妙,歷來為世人所傳頌。大凡常人凡夫,皆以虛物為本體,以實物為喻體,以求具化生動,少游之高處,恰反于斯,“自在飛花輕似夢”,飛花與夢本是風(fēng)馬牛之物,一個“輕”字將二者完美結(jié)合在一起,不可不嘆少游觀察力之強(qiáng),功底之深,此喻堪稱一絕哉!然“無邊絲雨細(xì)如愁”較前句過之而無不及。絲雨和愁亦是不可作喻者,少游卻神來一筆,妙手偶得一“細(xì)”字,雨細(xì)如絲,愁亦細(xì)如絲,其中愁味令人回味無窮。
若言其上之句皆金石所鑄,此最后一句“寶簾閑掛小銀鉤”更是點睛之筆,以景作結(jié),景中有情,情寓于景,景升華,情亦升華。雖不言愁,此時卻無聲勝有聲,愁緒已鋪書面矣。淡淡之愁雖不及子瞻“料得年年腸斷處”之愁般猛烈,亦不及永叔“淚眼問花花不語”之愁般明顯,然我觀此愁勝似二人之愁,明知而不言,更顯愁至深處,欲言而又止,最動人心。其淡淡如煙,綿綿如水,如水如縷,不絕不斷,令人回味,發(fā)人深觸。
詞中雖描述一女在小樓中望鉤而愁,實則是寫少游此時之愁。面對渺渺前程,面對身世之苦,心中應(yīng)有多少苦悶?。∪羰菛|坡,必大呼而出,若是棄疾,亦必呼天搶地,憤憤如淘,于少游處,竟如此委婉,如此朦朧,不得不讓人感嘆,令人凄婉。
余雖不才,亦效少游填小詞一首:
浣溪沙
閑云遠(yuǎn)山遮日暮,煦煦春風(fēng)搖碧樹,斜風(fēng)遙掛垂簾瀑。
薄酒初飲卻微迷,恍聞鶯啼暗回顧,落紅鋪滿小潭路。
(鞏路遙 20084449 2008級對外漢語1班)
【簡評】
此人才高,文章以半文半白之語寫成,文采斐然,且全為一己之創(chuàng)念,最后結(jié)尾處填詞一首,余觀之,雖不合平仄,但感情十足,若能入門,必為才者。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5794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兩宋·華岳上書請誅韓侂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