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問(1190~1257)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省忻縣)人,金代著名詩人、史學家??????????????????????????????????????????????????????????????。
岐陽三首(其二)
百二關河草不橫,十年戎馬暗秦京??????????????????????????????????????????????????????????????。
岐陽西望無來信,隴水東流聞哭聲??????????????????????????????????????????????????????????????。
野蔓有情縈戰(zhàn)骨,殘陽何意照空城!
從誰細向蒼蒼問,爭遣蚩尤作五兵。
開頭兩句,總寫十年多來,蒙古統(tǒng)治者侵犯陜西的戰(zhàn)事。百二關河指陜西;百二,一百的二倍,一說是以二敵百,典故出于《史記·高祖本紀》:“秦,形勝之國,帶河山之險,縣(懸)隔千里,持戟百萬,秦得百二焉。”關河,指陜西的潼關、大散關、黃河、渭河等。橫草,原指軍行所至,野草被踐踏而橫倒,語出《漢書·終軍傳》,這里借指雜草,“草不橫”即野無青草之意。秦京,陜西的首府長安,為周、秦、漢、唐京都所在,這里泛指陜西全省及其鄰近之地。十年戎馬,可自金宣宗元光元年即蒙古成吉思汗十七年(1222)算起,這年,蒙古攻金河東(屬山西,靠近陜西,轄地中一部分屬陜西)、陜西,次年,蒙古攻金鳳翔不克。金哀宗正大四年即成吉思汗二十二年(1227),蒙古破金洮河、西寧。十二月,蒙古兵入京兆(即長安),金收兵保潼關。正大六年即蒙古窩闊臺汗元年(1229),六月,蒙古議南伐,十月,蒙古兵入金慶陽界。金請緩師被拒。正大八年四月,蒙古破金鳳翔,九月,蒙古破金河中。開興元年即蒙古窩闊臺汗四年,二月,金潼關降于蒙古。兩句中包括了這許多戰(zhàn)事,詩句用一“暗”字,集中地渲染了戰(zhàn)地天日無光的陰暗場面。三四兩句,“岐陽西望”是倒裝語,即西望岐陽,作者身在汴京,秦地在西,故云“西望”?!盁o來信”,則因開興元年二月金潼關降敵后,陜西與汴京之間,信息已斷。隴水一句,包括洮河、西寧、慶陽等戰(zhàn)役在內?!奥効蘼暋?,寫得如聞其聲。貼定秦地實寫,到此已足。五、六兩句便把戰(zhàn)地畫面展開,野蔓縈繞的是戰(zhàn)骨,極無情事,卻說是“有情”,正言若反,極意形容戰(zhàn)地無一生人,野蔓只得與戰(zhàn)骨為緣,好像是“有情”了。這是把野蔓擬人化的表現(xiàn)法。殘陽也是無感情的,隨處可。以照到,可是現(xiàn)在照的是空城,殘陽是無意的,而且那些陷落的城池,哪一座不被侵略者屠殺一空,殘陽雖要避免而不照,也不可能。這樣,對侵略者的殘殺罪行,暴露得更加深刻,而作者在詩句的聲淚俱下中所含蘊的悲憤,也更能激起讀者的共鳴。全詩也正在這里顯示了藝術性與思想性的高度統(tǒng)一。最后,作者在呼天申訴中,把一切歸罪于蚩尤。爭遣即怎遣,五兵,矛、戟、弓、劍、戈。蚩尤,是神話傳說中“九黎”的君長,有蚩尤受金作兵伐黃帝的說法。作者在這里,是借以指人類最初從事戰(zhàn)爭的罪魁。這一問,問得無可奈何,言外之意,是要消弭戰(zhàn)爭。然而在元好問的時代,作者是無法作出正確答案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5890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汪藻《點絳唇》原文-注釋-譯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