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非常重視一個人的臉,尤其是在一些術(shù)士看來,未來能否取得巨大的成就往往可以從臉上看出來。因此,臉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皇帝的人不能挑釁,皇帝的特點是什么?讓這張臉圖解為分析...
一、晉文公重耳
晉文公重耳重瞳而駢肋,意思是說他眼睛里有兩個瞳仁,肋骨還緊密相連成一個整體。這應該是真實的,重耳流亡時,無聊的曹共公還趁重耳洗澡偷看他的駢肋,重瞳更是當時人可以看見的。
二、秦始皇
史書記載的是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
這不過是一個臣子對秦始皇的個人看法,長目和豺聲都都不足為怪,眼睛細長不過是北方人常見的特征,豺聲不過聲音沙啞而已。
但關(guān)于蜂準,大家的理解大不相同,甚至完全相反。有人認為,蜂準就是隆準,和漢高祖的隆準相同,就是高鼻梁的意思。古人相法以鼻子為中岳,認為鼻梁高的容易出頭,少受挫折。但也有人認為,蜂準是鼻子尖銳的意思,大概又有點類似于后來被霍光廢掉的昌邑王的鼻子銳卑。這就說不準了。
摯鳥膺也是理解各異,有人直接說就是病態(tài)的雞胸,然而星火辰認為,可能指雙肩高聳,像猛禽聳立的形狀。
總體來說,秦始皇的長相都還算正常,只是比一般人多了點殺氣,這是一個人地位高了后自然會透露出來由內(nèi)而外的氣質(zhì)造成的。
三、劉邦、劉秀、劉備
這三個人可以放在一起說,因為史書記載高祖子孫多隆準,按現(xiàn)在的意思是說劉邦的高鼻梁是顯性基因,很容易遺傳給他的后代。不過也有沒遺傳到的,譬如上面說的被霍光廢掉的昌邑王。
劉邦、劉秀、劉備幾乎都是高鼻梁。劉邦的大腿上有七十二顆黑痣,也不知道是他自己數(shù)的,還是別人幫他數(shù)的。劉秀是龍顏豐頤,大概下巴長得很肥厚。劉備是手臂特別長(垂手下膝),耳朵特別大(顧自見其耳,而不是兩耳垂肩)。
總體來說,都屬于較為少見,但是還屬于正常的現(xiàn)象。劉備的算是最特別的,臂展特別長,耳朵特別大,但是在三人里面成就最小。
四、孫權(quán)、司馬懿、司馬炎
這三個人放在一起說說,孫權(quán)碧眼紫髯,長上短下。就是綠眼睛、紫色胡子,上半身特別長、下半身短。眼睛和胡子的顏色證明,孫權(quán)的血緣可能不是純種的華夏人,上下半身的比例其實沒什么太特別的,孫權(quán)是矮腳虎?不過呢,古人認為長上短下,是當君主的料,能夠安撫好下屬(善下人),做好自己的君主本分。
司馬懿,狼顧之相,脖子可以180度旋轉(zhuǎn),如同狼的脖子。相信能做到這點的人,當今世界也一定有,很多人的柔術(shù)不但能狼顧,還能鶴曲(把脖子從屁股后伸出來)。難道司馬仲達對古代柔術(shù)深有研究?
晉武帝司馬炎,臂展特別長(和劉備一樣,垂手過膝),頭發(fā)特別好(立發(fā)委地),站著頭發(fā)可以垂到地上。這種現(xiàn)象很少見,但是也是可以有的。
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之后,實行“三公九卿”制度,“三公”就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墒沁@樣一來丞相的權(quán)力太大了,搞不好就江山易主了。
所以,自漢以來,一直在削弱丞相權(quán)力,到了唐朝,太宗改革朝政,使用三省六部制度,將原來丞相的職權(quán)分配給中書省、尚書省和門下省多名官員。相權(quán)被削弱了,皇帝自然安心了,但是皇帝失去制衡之后就會胡作非為,導致天下怨聲載道,人民揭竿而起。
于是宋代設(shè)置臺諫官,將丞相的部分話語權(quán)和御史大夫的彈劾權(quán)分配給諫官,臺諫官的長官也就是宰相之一。這些諫官上能強犯龍顏,下能監(jiān)督百官,確保宋帝國平穩(wěn)有序的運行。
圖:宋朝諫官形象
將兩宋的諫官相比較來說,北宋的諫官更為突出一點。北宋的諫官,天不怕,地不怕,據(jù)理力爭,觸犯龍顏是家常便飯了。被稱為“殿上虎”,就連真龍?zhí)熳右惨窇炙齻內(nèi)郑瑢λ麄儫o可奈何。從開國之君宋太祖到亡國的徽、欽二帝,都“深受其害”。
宋太宗也是被諫官管的嚴嚴實實的,當時寇準為員外郎,奏事與太宗的意見相悖,太宗不太高興了,甩甩袖子就往后宮走??軠室话殉蹲∷囊陆?,請他重新坐下來,把事情商量好了才退出來??軠实男袨?,無異于虎口拔牙!因為忌憚諫官與自己針鋒相對,使自己顏面掃地,下不來臺,宋太宗曾央告宰相:“朕如果有過失,請你們不要當面勸諫,別讓朕下不來臺。”
?皇帝比較開明大度的時候,不會給這些諫官“穿小鞋”。但是皇帝比較昏庸的時候可不一定嘍。
宋哲宗時期的左諫議大夫劉安世,也是一個敢說敢做的正直良臣。有一次,宮中重金征聘奶媽。劉安世感到很奇怪,十四歲的皇帝征聘奶媽做什么?他猜想哲宗可能是以征聘奶媽之名來搜刮美女,于是他傷了一折奏章。并在朝會長對高太后和宋哲宗說:“陛下年紀還小,沒有娶后就親近女色,這是法理不允許的。希望太后保護陛下身體,為祖宗社稷著想,多讀書,少淫樂,國家內(nèi)憂外患,需要一位治世明君啊!”
總得來說,北宋諫官在勸諫皇帝,維護社會安定,平衡君權(quán)等方面有很大貢獻。但是,諫官的作用也和個人品格有關(guān)系。趙普、寇準和包拯等人能夠很好的履行職責,為江山社稷出謀劃策,為天下蒼生著想;蔡京、章淳等人,只知道舞權(quán)弄弊,阿諛奉承,陷害忠良,哪里還有半點諫官的影子!
唐太宗李世民因為善于納諫,才有了”貞觀之治“,而他與魏征這對君臣之間的事跡,也傳為了千古佳話。
項羽不納諫,沒有在鴻門宴上面殺死劉邦,所以造成后來劉邦坐大,直到被劉邦滅掉,讓人唏噓。
納諫
臣民規(guī)勸或批評君王,叫作“諫”。君王接受規(guī)勸或批評,叫作“納諫”。我國歷史上最善于納諫的皇帝是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627—649在位)是唐高祖李淵的次子,626年他發(fā)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李建成,迫使李淵退位,從而當了皇帝,年號貞觀。
唐太宗即位時,唐朝雖已建立十年,但由于隋煬帝的殘暴統(tǒng)治和嚴重戰(zhàn)亂的破壞,社會經(jīng)濟凋敝不堪。然而,在唐太宗即位后的不長時間內(nèi),社會經(jīng)濟便得到了恢復和發(fā)展。出現(xiàn)了政治比較清明、社會秩序相對穩(wěn)定、國家逐步強盛的局面,使貞觀時期成為中國封建歷史上的“盛世”。唐太宗能夠取得這樣大的政績,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在貞觀前期和中期善于納諫。
唐太宗曾說過。我少年時就喜愛弓箭,后來我用弓箭定天下,還不能真正懂得弓箭的好壞;何況天下的事務(wù),我怎么能都懂得?這說明他有一定的自知之明,承認自己并非一切都懂,無所不能。據(jù)此,他清醒地認識到,如果臣下對自己隱惡揚善,一味順從、奉承,“則國之危亡,可立而待也”。
為了穩(wěn)固他的統(tǒng)治,唐太宗告誡下屬:“君有違失,臣須直言?!辈⑶乙泊_實采納了不少正確的勸諫。
比如,630年(貞觀四年)唐太宗打算大興土木,興建洛陽乾陽殿。給事中張玄素說,在國家還未恢復元氣的時候,您這樣做的過失比隋煬帝還大,甚至會得到同桀、紂一樣的下場。對如此尖銳的言辭,唐太宗非但沒有動怒,而且接受了意見,下令緩建,還重賞了他。
又有一次,唐太宗一氣之下要判處一名偽造資歷的人死刑,大理寺少卿戴胄堅決反對,認為依法應判處流放。唐太宗受到頂撞,十分生氣,戴胄仍然據(jù)理力爭,說:法令是國家取信于天下的憑借,皇帝不能因一時憤怒而殺人。爭辯的結(jié)果,唐太宗折服了,并且稱贊戴胄秉公執(zhí)法。
至于以“犯顏直諫”著稱的大臣魏征,更是常常與唐太宗面諫廷爭,有時言辭激烈,引起唐太宗的盛怒,他也毫不退讓,往往使唐太宗感到難堪,下不了臺。不過事后唐太宗能認識到,魏征極力進諫,是為了使自己避免過失。因而先后接受了魏征二百多次批評規(guī)勸,還把他比作可以糾正自已過失的一面鏡子。
魏征病死時,唐太宗非常悲傷,痛哭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裎赫鏖闶?,遂亡一鏡矣!”
由于唐太宗鼓勵進諫,而且愿意納諫,所以當時的朝臣一般都直言敢諫。大臣裴矩,原是隋煬帝的寵臣,由于隋煬帝殘暴拒諫,他便處處阿諛逢迎,還為隋煬帝出過遠征高麗等一些禍國殃民的主意。但在貞觀時期,同樣是這個裴矩,卻能夠勇于諫爭,他由隋朝的佞(ning濘)臣成為唐朝的凈臣,前后判若兩人。裴矩能有這樣大的變化,根本原因在于唐太宗善干納諫。
唐太宗李世民從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利益出發(fā),在比較長的時間內(nèi),對臣下的意見能夠認真聽取,擇善而從,甚至有時抑制住皇帝的虛驕心,不計較言辭的冒犯而納諫,這在中國歷代的封建皇帝中是無人可比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xyxs/25602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眼睛在臉上代表什么 _健康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