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諺語,是我國勞動人民、醫(yī)藥工作者,長期與疾病作斗爭過程中,總結積累、逐漸形成的中醫(yī)藥知識,是祖國醫(yī)藥文化中的寶貴財富。其中一些經驗,通過群眾口耳相傳,形成通俗易懂、流暢的中醫(yī)中藥諺語。這些豐富的中醫(yī)藥知識,向人們闡述了中藥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采收季節(jié)、加工炮制、鑒別特征、藥用功效、醫(yī)療價值等。
通俗易懂的中醫(yī)、中藥諺語、民諺:
● 揍打蒼術,火燎升麻。
● 抽心遠志,剝皮桔梗。
● 知母不凈毛,吞下一把刀。
● 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砍來當柴燒。
● 春采防風秋采蒿,獨活開花質量高。
● 秋冬采集滿山紅,立夏玄胡找不到。
● 知母黃芪隨時采,惟有春秋質量高。
● 春秋挖根夏采草,漿果初熟花含苞。
● 種枝老熟莖葉茂,蟲石貝殼隨時找。
● 懸崖石壁找卷柏,陰濕地方有貫眾。
● 半夏南星溪邊長,車前葶藶路邊尋。
● 粗皮橫紋菊花心,不問就是西洋參。
● 天麻蝴蝶花,黃芪如柳葉。檳榔不見邊,附片飛上天。(馬金林)
枸杞是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見的養(yǎng)生食材,即使是現(xiàn)在,很多中老年人的保溫杯里,都會泡著幾粒枸杞。相傳在民間也有一句關于枸杞的諺語,其中提到「 ”離家千里,勿食枸杞”,這句話的背后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這句話主要說的是對于已經結婚的男性,如果因為某種原因需要長期在外邊出差或者是做其他的事情。跟新婚的妻子,就會分開很長的時間,如果在這期間,又多吃枸杞的話,就容易有遺精的害處。 簡單來說,也是在說明男性吃枸杞,有促進 *** 生成的能力,適合男性食用。那枸杞到底有哪些好處呢? 1、經常失眠的人,適合吃枸杞: 現(xiàn)如今,雖然人們的物質生活有了很大的提升,但生活的壓力非常大。尤其是到了晚上應該睡覺的時候,就容易入睡困難。對于這種情況的人,我們應該怎么辦呢? 其實,我們可以很好的調理下,用的食材就是枸杞。在中醫(yī)上認為,枸杞既有滋補肝腎的好處,也有補氣血的益處。在晚上熬粥的時候,放入少量的枸杞,再加上適量的桂圓干。 兩種食材的搭配,養(yǎng)生效果還會更好,非常適合失眠的人群食用。如果你有這種情況,晚上就不妨試試這么做。 2、經常喝酒的人,適合吃枸杞: 如果你平時有喝酒的習慣,也不放吃點枸杞。在枸杞養(yǎng)生的功效中,還有一種功效是養(yǎng)肝明目。特別是對于一到夏天就喜歡喝冰鎮(zhèn)啤酒的人,喝得越多酒精對身體健康的危害也就越大。 在這種情況下,就不妨用枸杞來滋補肝臟,從而降低酒精對肝臟的傷害。但還是要勸大家一句,不管你每天喝多少酒,對身體健康來說都是不利的。希望你能少喝就少喝。 3、經常用眼的人,適合吃枸杞: 市面上的枸杞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紅色枸杞,另一種是黑色枸杞。跟黑色枸杞相比,紅色枸杞中含有較多的維生素A和葉黃素的成分。珍貴的是,這兩種營養(yǎng)成分都對保護眼睛有利。 對于平時用眼比較多的伏案工作者,以及常常看手機的人,都不妨吃點枸杞來護眼。 最后提醒大家,如果你是喝枸杞泡水,一定要把枸杞吃了,這樣葉黃素還有維生素A才可以被機體消化吸收和利用哦。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你所說的應該跟“桃養(yǎng)人,杏傷人,李子樹下埋死人”意思差不多吧。為何會“杏傷人,李子樹下埋死人”?記者向北京中醫(yī)藥大學養(yǎng)生康復系教授張湖德求證得知,桃、杏、李,既為夏季時令鮮果,又為藥食同源的中藥?!?
說“桃養(yǎng)人”,并將其喚作“壽桃”,是因為桃的益處眾人皆知:桃具有補中益氣、養(yǎng)陰生津、潤腸通便的功效,尤其適用于氣血兩虧、面黃肌瘦、心悸氣短、便秘、閉經、淤血腫痛等癥狀的人多食。
為何說"杏傷人"?《食經》說:"味酸,大熱","不可多食,生癰癤,傷筋骨"?!度杖A子本草》說:"熱,有毒"?!侗静菅芰x》說:"小兒尤不可食,多食致瘡癰及上膈熱"。生活中的實踐證明,杏的酸味使人"牙倒",對牙齒不利,強酸味對鈣質有破壞作用,對小兒骨骼發(fā)育有可能造成影響。一次食杏過多,還能引起邪火上炎,使人流鼻血、生眼眵、爛口舌,還可能引起生瘡長癤、拉肚子。杏傷人"是實,不可多吃。但是正像養(yǎng)人的桃對人也有害處一樣,傷人的杏并非對人沒有好處,這里就不說了。
李子危害人體也確有其實,孫思邈說: "不可多食,令人虛"?!兜崮媳静荨份d:"不可多食,損傷脾胃"?!峨S息居飲食譜》也有"多食生痰,助濕發(fā)瘧疾,脾虛者尤忌之"的話。生活中證實,多食李子能使人表現(xiàn)出虛熱、腦脹等不適之感。發(fā)苦澀味和入水不沉的李子有毒,也是不能吃的。李子多食生痰,損壞牙齒,體質虛弱的患者宜少食。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yanyu/9279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關于家庭鄰里團結互助的諺語、民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