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死后,武則天和部分沒有子女的嬪妃們一起落發(fā)為尼
,進入感業(yè)寺,但是她與新皇帝唐高宗李治一直藕斷絲連?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墒牵粋€在宮內(nèi),一個在宮外上集我們講到武則天在唐太宗死后進入感業(yè)寺為尼
,但是以她的性格,必然不甘心伴著青燈古佛了此一生。事實上,早在唐太宗死前,她已經(jīng)未雨綢繆,和李治建立了感情;在感業(yè)寺期間,她又和李治繼續(xù)暗度陳倉;直到永徽元年(650年)忌日行香,二人相對潸然,不顧眾人的目光,把感情公之于眾了。但是,感情歸感情,她要想借助這段感情使自己重返后宮,仍然面臨著巨大的問題。因為這里涉及一個很大的倫理問題說來可笑
我們知道
,科舉制在中國實行了一千多年,濫觴于隋代,結束于清末。唐朝是科舉制剛剛起步的階段,進士名額有限,很難考。當時有個說法叫做“三十老明經(jīng),五十少進士”。明經(jīng)和進士都是科舉考試的科目。明經(jīng)主要考人們對經(jīng)典的記憶,比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試卷上“樂”字空下,讓考試者填寫。我們知道青少年時期是一個人記憶力最好的時期,很多神童在很小的時候就能背下大量經(jīng)典,這種死記硬背的科目,如果到三十歲才考中,人們覺得你已經(jīng)很老了。那進士考什么呢?進士考寫文章,還有作詩什么的。寫文章需要天分還需要社會閱歷,所以你五十歲考中進士,別人覺得你是少年得志。這就是“三十老明經(jīng),五十少進士”的道理。在當時社會上,人們對進士的評價相當高,管他們叫“白衣公卿”,就是說你別看現(xiàn)在他還是一介布衣,可是日后必然能夠平步青云。所以京城里考試時節(jié),常有店家對進京趕考的書生格外照顧,好吃好喝,沒錢也可以賒著,說不定趕明兒就中進士做高官了呢。在唐朝,中了進士只是意味著在事業(yè)上成功,但是如果要真正得到上流社會的認可,還要在婚姻上取得成功。這婚姻成功的標準就是娶五姓女,相當于咱們后來說的招駙馬唐朝有個宰相叫薛元超
因為門第高貴
,所以全國上下誰都想和他們攀親,連皇室也不例外。唐高祖的妹妹同安長公主就嫁給了王皇后的從祖父(就是祖父的兄弟)。從母系方面講,王皇后的母親出身于河東柳氏,也是一個大族。她的舅舅柳奭當時還擔任中書令。王皇后除了出身高貴外,人也長得十分美貌。所以她的從祖母才把她介紹給唐太宗,選為晉王李治的妃子。李治做晉王是在十六歲之前直到李治當皇帝
那么他喜歡誰呢?他這個時候特別寵愛蕭淑妃
李治當皇帝后
就在此時
也許大家會問
,王皇后怎么這么傻呢?她不怕武則天進宮之后,變成第二個蕭淑妃嗎?我覺得王皇后這樣做有兩個理由。第一,病急亂投醫(yī)。不是有一條成語叫做飲鴆止渴嘛,人要是渴極了,毒藥都敢喝,因為那個時候渴是壓倒一切的,是第一位的了。至于喝了毒酒之后會不會導致更加嚴重的后果,那都顧不上了。對王皇后來說,蕭淑妃當時的威脅最大,她要先解決燃眉之急。第二,迷信倫理的約束力。王皇后出身世家大族,從小是被禮教熏陶著長大的,對道德倫理信條堅信不疑。她認為蕭淑妃和她門第相當,又是正常納入的妃子,存在取代她地位的可能。而武則天出身不高,又曾經(jīng)侍奉先皇,那叫有歷史污點,因此李治雖然可能一時被她迷惑,但是礙于禮法,不可能給她任何名分。退一步說,她即使得寵,對自己的威脅也不會有蕭淑妃那么大。第三時間過得飛快,一年過去
,武則天烏黑的頭發(fā)已經(jīng)過頸。永徽二年七月,李治為唐太宗服喪之期已滿。一天,王皇后就非常從容地找到李治,說,皇上,我已經(jīng)知道了您的秘密。您和先帝的才人既然那么情投意合,不如把她接回宮里。否則你們兩個一個在里頭,一個在外頭,飽嘗相思之苦,干什么事都得偷偷摸摸的,這既不方便也不好看啊。流言飛語已經(jīng)遍布宮中,皇帝的形象也會因之受損啊。李治本來早有此意,但是皇后畢竟是六宮之主,招納新歡肯定要經(jīng)過她這道關。王皇后素來端莊嚴正,這樣違背倫常的事情怎么好意思跟她提呢?李治一直在心里思量,但說不出口。現(xiàn)在王皇后主動提出接納武則天這次進宮武則天是什么名分呢?沒有名分。從最底層做起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yeshi/14195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