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標題:蘇東坡拼命吃河豚:“也值得一死!” >造物者真是神奇,竟把至毒極鮮二物融于一體,讓人又愛又恨,而且欲罷不能,想要一膏饞吻,只有拼命一試?;旧?,“拼死吃河豚”這句流傳甚廣的民諺,早在宋代即有,當時人孫奕所撰的《示兒編》這部書內(nèi),載有一則蘇軾吃河豚的軼事,寫得頗為生動。話說蘇軾謫居常州(今江蘇省常熟、武進、陽湖、靖江一帶)時,愛吃河豚。有一士大夫家,烹制河豚有獨到之處,想請大名鼎鼎的“蘇學士”吃一頓。既蒙這位婦孺皆知的名士首肯,士大夫的家人,無不大為興奮。待蘇軾吃河豚時,都躲在屏風后面,想聽“蘇學士”如何品題。即使擠得水泄不通,依舊鴉雀無聲。 但見蘇軾埋頭大啖,不聞贊美之聲,當這家人相顧失望之際,這時已打飽嗝、停止下筷的蘇軾,忽又下箸,口中說道:“也值得一死!”屏風后面的人,聽到無不大悅。 名小說家高陽便稱:“由一‘也’字去推敲,可知‘拼死吃河豚’為當時通行的俗諺?!辈贿^,另有筆記指出:蘇軾所說的,乃“據(jù)其味,真是消得一死”。意思是說如此美味,毒死也值得的。字句略有出入,本意卻無不同。 河豚美名“揚子江中第一鮮” 只見過標本,從未吃過河豚的文人不少,像高陽及汪曾祺均是,汪氏甚至說,他在以擅燒河豚著名的江蘇江陰待過兩年,“竟未吃過河豚,至今引為憾事”。河豚真的很有意思。它古名鯔?、赤鲑、?魚臣)、(魚市)(魚市)之魚、河等。其別名則有“吹肚魚”、“嗔魚”、“氣泡魚”、“雞泡魚”、“臘頭”及“西施乳”等。其魚體較短,呈紡槌狀,頭腹肥大,牙愈合成牙板。尾部較細,背鰭一個,無腹鰭,皮面平滑無鱗,背面及腹面布滿小棘。背部多為黑灰色,并有各種顏色的條紋或斑塊,腹部為乳白色,內(nèi)有氣囊,遇敵害時,能吸氣膨脹如球,全身上下棘刺怒張,使敵更不敢侵犯。然而,此適為人們得以捕獲它的致命弱點。 基本上,河豚與海豚同屬一類,只因棲息之水域不同,而各異其名稱。它屬魚綱、科魚類。在中國分布極廣,江、河、海中皆有,多半棲于江中多沙處,江、海之交(即淡水與海水交會之處),分布尤多。目前中國約有30多個品種,數(shù)量之大,世界第一,故有“東方”之稱。其種類甚多,就形狀而言,有箱河豚、團扇河豚、模樣河豚、刺河豚等,如就條紋而言,則有虎紋河豚、蟲紋河豚、星點河豚、豹河豚和條紋河豚等。其中,又以蟲紋河豚、條紋河豚及豹河豚的毒性最大,不可不慎。河豚的毒性之大,絕不可等閑視之。古人對此,知之甚詳。如晉人左思《三都賦》的《吳都賦》便有“王鮪鯔以上內(nèi)容由國學頭條網(wǎng)整理發(fā)布()如若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部分內(nèi)容來源于網(wǎng)絡,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yeshi/14314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溥儀的妻子離婚原因竟是性生活失調(diào),
下一篇:
李治真看不出武則天連續(xù)兩次嫁禍自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