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郎自大
秦漢時代
,我國西南地區(qū)居住著許多部落
。漢初
,由于朝廷忙著平定內(nèi)亂和對付北方匈奴的侵犯
,沒有余力顧及到遙遠的西南地區(qū)
,而西南的這些部落也從不知道外面的世界。
西南地區(qū)的這些部落都很小
,他們散住在山中
、林問。其中有一支名為“夜郎”的部落
,就算是很大的了
。
夜朗部落有個首領名叫多同。在他眼里
,夜郎就是天底下最大的國家了
。一天
,他騎馬帶著隨從出外巡游,他們來到一片平坦的土地上
,多同揚鞭指著前方說:“你們看
!這一望無邊的疆土,都是我的
,有哪一國能比它大呢
?”

跟隨一旁的仆從連忙獻媚說:“大王您說的很對,天下還有哪一國比夜郎更大呢
!”多同心里沾沾自喜
。
他們又來到一大片高山前,多同仰起頭
,看著巍峨的高山說:“天下還找得到比這更高的山嗎
?”
隨從連忙應和說:“當然找不到,天下哪有比夜郎的山更高的山呢
!”
后來
,他們來到一條江邊,多同跳下馬來
,指著滔滔江水說:“你們看
,這條江又寬又長,這是世界上最長最大的河了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隨從們沒有一個不同意的,都齊聲說:“那是肯定的
。我們夜郎是天下最大的國家
。”
這次出游以后
,夜郎國的人更加自大起來
。
漢武帝時候,武帝派使者出使印度
,經(jīng)過夜郎國
。
夜郎的首領多同從沒去過中原,根本不知道中原是怎么回事
。于是他派人將漢朝使者請進部落帳中
。多同問漢朝使者說:“漢和夜郎相比,哪個大些
?”
漢使者聽了多同的問話
,不禁哈哈大笑起來,他回答說:“夜郎和漢是完全不能相比的。漢朝的州郡就有好幾十個
,而夜郎的全部地盤還抵不上漢朝一個郡的地盤
。你看,哪一個大呢
?”
多同一聽
,不禁目瞪口呆,滿臉羞愧
。
生活中也是這樣
,見識越廣的人越懂得謙虛,而見識愈短淺的人反而愈盲目自大
。
許綰的智慧
魏王決定建造一座很高很高的臺閣
,它的高度恰好是天與地之間距離的一半,并將這座高臺起名叫“中天臺”
。很多人知道魏王這個決定后
,都覺得很荒唐,于是紛紛前來勸阻魏王
。魏王感到非常生氣,他傳下命令說:“誰要再來反對我的決定
,一律殺頭
!”這樣,大家都不敢再說什么了
,只是在心里著急
。
一天,有個叫許綰(wan)的人背著筐
,拿著鐵鍬到王宮來求見魏王
。他對魏王說:“聽說大王要建一座‘中天臺’,我愿前來助大王一臂之力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見到這個前來幫助建造高臺的第一人,魏王感到很高興
。魏王問他:“你有什么力量能夠幫助我呢
?”
許綰說:“我沒什么了不起的力量,我只是能幫助大王您商量建臺的計劃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魏王連忙高興地問他說:“你有什么高見?快講來我聽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許綰不慌不忙地說:“大王您在建造高臺之前,先得發(fā)動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魏王很不理解地說:“你這是什么意思
?”
許綰說:“請大王聽我分析。我聽說天地間相距15000里
,中天臺的高度是它的一半
,那就是7500里,要建7500里高的臺
,那么臺基就得方圓8000里?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F(xiàn)在拿出大王的全部土地,也遠遠不夠做臺基的
。古時堯
、舜建立的諸侯國,土地一共才方圓5000里
。大王要建中天臺
,首先就得出兵討伐各諸侯國,將各諸侯國的土地全部占領
。這還不夠
,還得再去攻打四面邊遠的國家,得到方圓8000里的土地之后
,才算湊齊了做臺基的土地
。另外,造臺所需的材料
、人力
,造臺的人需要吃的糧食,這些都要以億萬為單位才能計算
;同時
,在方圓8000里以外的土地上,才能種莊稼
,要供應數(shù)目龐大的建臺人吃飯
,不知道還得要多大的土地才夠用呢。所有這些
,都必須先準備好了
,才能動工造高臺。所以
,您應該先去大規(guī)模地打仗
。”
許綰說到這里
,魏王目瞪口呆
,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后來,魏王當然是放棄了造中天臺的想法
。
許綰勸說魏王
,循循善誘,以理服人
,使魏王明白自己所要建的“中天臺”只不過是毫無客觀基礎的盲目蠻干
,它當然不可能實現(xiàn)。
曹沖稱象
三國時候
,魏王曹操有個小兒子
,名字叫作曹沖。曹沖自幼聰明伶俐
、智慧過人
,深得曹操的寵愛。曹沖做事愛開動腦筋
、勤于思考
,才只有五六歲的年紀,就可以想出辦法來解決一些連大人都束手無策的問題
。
有一天
,吳王孫權派人給曹操送來了一頭大象作為禮物。北方是沒有大象的
,曹操第一次見到這樣的龐然大物
,心下很是好奇,就問送大象來的人說:“這頭大象究竟有多重呢
?”來人回答:“鄙國從來沒有稱過大象,也沒有辦法稱
,所以不知道大象有多重
。早就聽說魏王才略過人,手下謀士眾多
,個個都智慧超群
,請您想個辦法稱稱大象的重量,也讓我等領教一下北方大國的風范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曹操頓時明白這是孫權給他出的一道難題,他可絕對不能丟這個面子
,讓國威受損
。于是他召集群臣,傳令下去:能稱出大象的重量的人
,重重有賞
。大家都絞盡了腦汁,苦苦思索。有人說要做一桿大稈
,曹操反駁說就是做出來了
,也沒有人能提得動啊。有人說要把大象鋸成一塊塊地零稱
,曹操斥責說怎么可能把吳國送的禮物毀壞成這樣呢
。人們你一言我一語,就是沒人想出一個切實可行的辦法
。
就在大伙兒都一籌莫展之際
,小曹沖忽然走到曹操身邊說道:“父王別著急,我有辦法
,我們可以先把大象牽到船上
,在船幫齊水處作個記號,再將大象牽走
,把石頭運到船上去
,一直到船到達先前作的記號為止,這時石頭的重量就和大象的重量相等了
。然后
,我們再把石頭分別稱一稱,把這些重量加起來
,不就知道大象有多重了嗎
?”
曹操聽了大喜,眾人也對曹沖的聰慧贊嘆不已
。就這樣
,大象的重量終于被稱出來了。
兩千多年前
,幼小的曹沖就有這樣驚人的智慧
,怎不叫人稱贊。這個故事啟發(fā)我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遇事要多動腦筋
,經(jīng)常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
,使人變得越來越聰明。
桑中李樹
從前有一個人出門
,帶了一些李子路上吃
。他一路走一路津津有味地嚼著李子,一會兒就吃完了
,只剩下幾個李子核
。把李子核扔到哪里去呢?這人一抬頭
,見旁邊幾步路遠的地方有一棵桑樹
,不知道因為什么原因
,樹干上有一個大洞,里面已經(jīng)空了
。于是他就把核順手扔進了樹洞里
。想了想,又弄來些泥土填進樹洞將李子核種上
。他這樣做倒也并不是為了種出李子來
,只是一時好玩罷了,種完就走了
,也沒有當成一回事
。日子一長,他也慢慢地把這回事給忘了
。
再說那被種下的李子核
,天下雨時便得到雨水的滋潤,在樹上棲息的鳥兒拉的糞便成了天然的肥料
,時間長了
,竟真的發(fā)出芽來,長成了一棵李樹
。有人見到桑樹里長出了李樹
,覺得很神奇,就把這怪事告訴了周圍的人
。
有個害眼病的人聽說了
,認為這棵李樹可能是一棵神樹,就拄著拐杖探索著來到李樹下
,向它許愿說:“李樹啊
,您如果能保佑我的眼疾消除,我就獻給您一頭小豬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彼徽f完,就覺得眼睛疼得沒那么厲害了
。又過了些天,他的眼睛竟慢慢變好了
。他高興極了
,逢人就說:“桑樹里長出的那棵李樹治好了我的眼睛,果真是一棵神樹?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然后又準備了小豬,叫人敲鑼打鼓地抬到李樹下去還愿
,附近的人都來看熱鬧
,大家都知道了這棵李樹是神樹
。
就這樣,“神樹”的事一傳十
、十傳百
,很快遠近的人就都知道了,而且越傳越神:“那棵李樹能讓瞎子重見光明呢
!”“那棵李樹可以醫(yī)好百病呢……”人們都帶著祭品慕名而來
,祭拜這棵“神樹”,希望它保佑自己
。
過了一年多
,當年那個種李樹的人又經(jīng)過這里,聽說了“神樹”的事
,又見到大家爭相祭拜它的盛況
,就到樹邊去看個究竟。這一看不要緊
,他不禁啞然失笑:“這棵樹是我一年前種下的呀
,有什么神奇的呢?”
種樹人一語中的
,“神樹”不神
,不過是大家捧出來的罷了。那個害眼病的人病好了只是偶然的
,或者根本就只是他自己的心理作用幫他醫(yī)好了病
,哪里又是李樹保佑的呢?我們遇到非同一般的現(xiàn)象
,不要盲從輕信
,要以冷靜的頭腦仔細分析推測,做出科學的解釋
。
書呆子趕雞
有個書呆子一天到晚只會呆在家里看書
,什么事也不會干,整天依賴妻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
。
這天黃昏
,妻子在地里干完活回家,只見自家的雞子還沒有歸窩
。她自己要忙著做飯
,沒工夫去張羅趕雞,就對丈夫說:“我做飯
,你去幫我把雞都趕進窩去
。”
丈夫答應了
。他放下書本跑到外面
,去將自家的雞趕回家
。
書呆子看到自家那幾只雞,連忙上去一陣使勁猛趕
,結果那幾只雞嚇得驚慌失措
,亂飛亂竄;書呆子只好停下來朝雞揚起手慢慢示意
,于是那雞又停在那里東瞧西望
。等那幾只雞剛剛安定下來,要向北面走去
,書呆子趕忙上前將雞攔住
,雞嚇得一掉頭又朝南邊跑去,書呆子急了
,又趕到雞前將雞攔住
,雞又重新掉頭朝北跑去。就這樣
,他靠近雞時
,雞嚇得到處撲騰,他遠離雞時
,雞又停住不走
。折騰到天都黑下來了,還有3只雞依然沒趕回窩
。
妻子做好了飯
,還不見丈夫趕雞回家。她出屋一看
,書呆子站在那里正顯出無可奈何的樣子
,額上還淌著汗
。妻子很是生氣
,教他說:“應該這樣趕雞:在雞安閑的時候慢慢靠近它
;如果它驚恐不安,你就扔點食物去引誘它
。不能像你這樣簡單粗暴地亂趕一氣
,要慢慢引誘著趕。你盡量把雞趕到熟悉的路上
,讓它慢慢安定下來
,它自然而然就會直奔回窩了。這才是最好的趕雞方法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書呆子恍然有所悟
,說:“想不到趕雞也有學問
,怎么書本上就見不到呢
?”
這個書呆子只會讀死書,書本以外的東西一無所知
。其實做任何事情都有它的方法和規(guī)律
,如果不講究方式方法,只憑想像蠻干
,那就難以把事情做好
。趕雞也是一樣的道理。
戴甕帽的傻子
梁朝時候有一家人家
,一屋都是癡傻
。有一天,父親把兒子叫來說:
“你給我到集市上去買一頂帽子回來
。我聽別人說
,帽子是套在頭上的,要能裝得下腦袋才行
。你上集市去一定要找那樣的帽子才能買
。”
兒子按父親的吩咐到集市上買帽子
,他到處找
,找到一個別人說是賣帽子的地方。掌柜拿出一頂黑色的綢帽給他
,那帽子是疊著的沒有打開
,這個傻兒子看了半天也沒找到能套下腦袋的地方,他放下綢帽就走了
。接著
,他又走了好多店鋪,找了一整天也沒見到他所想要的帽子
。在他準備回家的時候
,他忽然看到一個賣甕的小店,里面擺放著一個個大口的甕子
,甕子是空的
,正好可以容得下人的腦袋。他想
,這大概就是帽子了
,于是他把甕買回了家。
他的父親也以為這就是帽子
,將甕拿起來往頭上一戴
,便連臉和脖子都套進去了,結果什么也看不見
。這個傻父親每次戴著“甕帽”外出
,鼻子在里面就被磨得生疼
,而且被堵得氣都很難出,憋得心里慌
。然而
,他以為帽子本來就是這個樣子,他還是常常忍痛戴著它出去
。久而久之
,鼻子磨破了皮,生了瘡
,脖頸處也被磨得長了厚厚的繭
。到這種地步,他還是不愿意把這“帽子”摘下來
。只不過
,從此以后,他每次戴上帽子就疼痛難忍
,于是只好戴著帽子坐在家里
,而不敢出外行走了。
戴帽子本來是為了使人更舒服一些
,連這樣起碼的
、簡單的道理都想不到,寧肯吃虧
、忍痛也不肯向他人請教一下
,當然只有吃虧到底。這也是那些既無頭腦又執(zhí)迷不悟的傻瓜的必然結果
。
笨人撈豆
隋朝時候有個人
,他用大車拉了一車黑豆上京城去賣。這個人吃力地拉著車走啊走啊
,到了灞頭
,他一不小心踏上了一個土坷垃絆了一咬。這下子不好了
,他身后的車也失去了平衡
,翻倒在地。那滿滿一車黑豆也全部被倒進了水里
。他從地上爬起來
,看著水里的黑豆發(fā)愁了:這么多豆,一個人要撈到什么時候?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想了一會兒,他決定回家去,叫家里人來幫他一塊兒撈豆子
。于是他不再多考慮
,撇下車和豆子就走了。
這人剛一走
,灞頭上的人議論開了:“他這一去還不知什么時候回來呢,這么多豆讓水沖走了多可惜
,不如我們拿回去吧
。”于是大家一起動手
,吵吵嚷嚷地撈豆子
,不一會兒就全給撈走了,一顆也沒留下
。
不久以后
,那個運豆的人回到了翻車的地方。水里有上千只蝌蚪在追逐嬉戲
。這人以為這就是他的豆子
,想要下水去撈出來。剛一下去
,蝌蚪知道有人來了
,轉瞬間就全都游散了。這個人奇怪極了
,呆呆地站了半天
,怎么也想不明白。他嘆著氣自言自語地說:“黑豆啊黑豆
,就算你不認識我了
,離開我跑開了,我怎么會也不認識你了呢
?——怎么你忽然間就多出了一條尾巴
!”
這個笨人判斷事物總是想當然,卻不根據(jù)事實來作科學的分析
,自然也就無法知道事情的真相
。這樣辦事情當然是不能成功的。
米從哪里來
有個富翁很有錢
,家里積聚著很多財產(chǎn)
,可就是不懂得知識,一家人孤陋寡聞愚蠢至極
。特別是兩個兒子
,表面看上去還人模狗樣,穿著華麗,可實質上只不過是一對“繡花枕頭”
,而當父親的這個富翁卻從來也不知道教育他們
。
一天,艾子對那個富翁說:“您的兩個兒子雖然長得都很漂亮
,可是都沒什么學問
,又不通曉人情世事,將來長大了怎么能繼承您家祖先的基業(yè)呢
?”
富翁一聽很不高興
,生氣地說:“誰說我家孩子不通世事?我家孩子又聰明又有才干
,誰也比不上他們
。”
艾子笑了笑
,說:“把您兒子叫來
,我不考什么別的,只想問問他們吃的米是從哪里來的
?如果他們說得清楚這一個簡單的問題
,就算我錯了,我情愿承擔誣蔑不實的罪名
,你說行不行
?”
富翁把兩個兒子喊來,站在艾子跟前
。艾子笑著問他們說:“兩位公子
,你們每天吃的白米飯,不知這大米是從何而來
?”
富翁的兩個兒子一聽
,心想:我以為是考我們什么了不得的學問哩,原來就這簡單的問題
,米從何來
?這不明擺著的事嗎?于是他們嬉皮笑臉地說:“我哥倆豈能連這點小事也不知道
?米是從米缸里取來的
!”
富翁在一旁聽了,氣得直跺腳
,臉上現(xiàn)出一種難堪的神情
,他趕緊糾正他們說:“真是兩個笨蛋,愚蠢至極
,米是哪來的都不知道
!告訴你們
,米是從田里取來的呀!”
艾子笑了笑說:“有這樣的父親
,還愁不會有這樣的兒子嗎
!”
看起來,養(yǎng)尊處優(yōu)
,脫離實際
,就必然會一無所知。做長輩的一定要注意子女的知識教育
,而不是只給予他們優(yōu)裕的物質生活
,到頭來,子女不成器
,也有父輩的過錯。
吃肉與智慧
有兩個蠢人
,總是抱怨自己沒有智慧
,對那些有智慧的人又總是不服氣。
這一天
,這兩個人碰到一起了
。其中一個對另一個說:“哎,我說老兄
,我們同那些公卿大夫一樣
,都是人,都稟承了天
、地
、人三才的賜予,為什么他們就該有智慧
,而我們就沒有呢
?”
另一個人說:“我發(fā)現(xiàn)了一個訣竅,那些公卿大夫
,他們天天吃肉
,所以有智慧;而我們呢
,每天盡吃些糙米粗糠
,所以我們就缺少智慧呀!”
聽他這么一說
,第一個人高興起來
,他說:“照你說的,我們也吃肉看看
。正好我把米賣了得了幾千錢
,我們把錢拿去買肉來天天吃
,不就也可以有智慧了嗎?”
于是這兩個人回家吃了半個月的肉
,幾乎把可以吃一年的糧食全換成肉吃了
。
這次,這兩個人又碰到一起了
。一見面
,其中一個對另一個說:“老兄,自從吃肉以后
,我忽然感覺我心竅都開了
,心志清醒,頭腦聰明開通
,想什么問題都清楚明白
,看什么事情都有智慧?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另一個人說
,“老弟說的對極了,我吃了肉以后
,明白了許多道理
。比方說,我原來總想不通
,為什么人的腳板要向前伸出而不往后伸出呢
?現(xiàn)在我才懂了,人的腳板向前伸出
,走起路來甚是方便
;如果往后伸出,走在路上
,豈不要被跟上來的人踩著嗎
?”
第一個人聽后滿口稱是,他說:“老兄高見
,誰說不是這樣呢
?我也發(fā)現(xiàn)了一個深奧的學問。你看
,人的鼻孔向下長而不向上長
,這里就有學問。向下長很安全
,如果向上長
,遇到下雨,那雨水不是都灌進鼻孔里去了嗎
?”
兩個人洋洋得意地互相談論
、贊頌著各自的“新發(fā)現(xiàn)”和吃肉后的智慧
。
其實,與其說這兩個人吃肉后變得聰明了
,還不如說他們變得越來越愚蠢了
,因為原本智慧與吃肉就不存在什么因果關系。智慧只有從學習和實踐中才能獲得
。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yuyan/1394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