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的起源,古代的周公,說的是周朝的簡位,得爵者協(xié)助周王治理世界。姬姓,名旦,周文王姬呂的第四個兒子,周武王姬的弟弟,曾協(xié)助周武王伐封,建立周朝,制作禮樂,被儒家視為先圣,尊稱周公??鬃由畛缇吹墓糯ト酥芄鈮舻涔剩嚎鬃映Uf夢見周公,所以做夢常被稱為“夢見周公”??鬃佑谩拔也辉賶粢娭芄眮肀磉_對教學禮樂難以繁榮的失落感。所以周公井從來沒有說過解夢,只是借以名之。
周公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的親弟弟,曾兩次輔佐周武王東伐紂王,并制作禮樂。
周公的主要貢獻, 在于不遺余力地完善周朝的上層建筑 。他攝政七年,完善或首創(chuàng)了宗法制、分封制、嫡長子繼承法和井田制。
這些上層建筑, 為周朝八百年的統(tǒng)治奠定了基礎,有的甚至影響后世3000年 。
因周公旦在周朝的頂層設計、輔佐成王、穩(wěn)定大局方面不世之功,沒人直呼其名稱其旦,而是尊稱他周公。
周武王姬發(fā)滅商殷兩年后,一病不起,不久就與世長辭了。
武王去世后,太子誦繼位為成王。這時候,由于成王年幼,周朝面臨的形勢非常嚴峻。
就綜合實力講,周武王能滅掉商殷,有點蛇吞象和巧合因素,鉆了 歷史 的空子!“小國周”一下子管理大它N多倍的地方,確實力不從心(這也是后來分封的原因),隨時都有叛亂的危險!
這時,迫切需要一位既有才干、又有威望,能及時控制局面的人主持大局。
這個 歷史 重任落在周公頭上。 周公輔政后,代理成王管理國家 。
武王兄弟管叔、蔡叔覺得,同樣是成王的叔叔,憑什么就你能代天子發(fā)號司令?他們認為周公篡權,就聯(lián)合武庚(商紂王兒子)一起叛亂 。
周武王死后,政局本來就不穩(wěn),再加上突如其來的叛亂,對于剛建國三年的周朝來說更是雪上加霜,如不能平定叛亂,周王朝可能面臨滅頂之災。
這時候, 政治家的素養(yǎng)來了,周公決定:首先要安內,然后再平亂!
為保持周朝內部穩(wěn)定團結,周公召集太公望和召公奭談話,在“三公”取得了高度一致后,周公也穩(wěn)定了周朝的政局。
第二年,周公開始東征討伐管叔、蔡叔、武庚。
經過艱苦卓絕的戰(zhàn)斗,周公終于討平了“三監(jiān)之亂”,征服了東方諸國,收降了大批商朝貴族。同時,斬殺了管叔、武庚,放逐了蔡叔,鞏固了周朝的統(tǒng)治。
平叛后,為了加強對東方的控制,周公建議成王營建東都洛邑(洛陽),在這里正式冊封天下諸侯。
周朝開始實行分邦建國的方針,開始“內任世卿,外建諸侯” 。
周先后設置了71個封國,把武王的15個兄弟和16個功臣,分到封國去做諸侯,以作為捍衛(wèi)王室的屏藩。
周公不愧是周文王的兒子,分封也蘊含著《周易》思維:以王為乾,在中央;諸侯為坤,在四方。這樣,以鎬京為中心的王畿地區(qū)是中央特別行政區(qū),由天子直接管轄;王畿以外的地區(qū)按塊分給諸侯管理。
封國按照 公、侯、伯、子、男、附庸 (附庸面積更小,屬于附近較大的封國)六個等級進行。
宋國君是商紂王叔叔徽子,他算識時務的俊杰,在武王伐紂時,及時歸降了周;三監(jiān)叛亂時,堅持和周王室保持一致,沒有參與叛亂。為表彰徽子捍衛(wèi)周王權的功勛,特封以公爵,為最高級。
除了宋國被封公爵外;魯國、衛(wèi)國被封侯爵;鄭國、曹國被封為伯爵;吳國、楚國被封子爵等等。
在當時,不論是王,還是諸侯,都執(zhí)行“傳嫡不傳庶,傳長不傳賢”的金科玉律, 只有嫡長子才能繼承王位或爵位 。庶子想也別想,老實當卿大夫就好了!
另外,在封國內推行井田制,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這不是口號,是紅線!
天下土地都歸王,誰也不能憑空擁有,除非王分封于你;即使被分封,也只有使用權,連小產權都不算,嚴禁買賣,否則,小心腦袋搬家。
還有一句話,“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也是紅線,不能觸碰!
天下諸侯都是王的臣下,給他們限制了條條框框,按時來稱臣納貢:一不朝,降其爵位,公爵降侯,侯爵降伯,以此類推;二不來朝,割其地,把領地直接拿去;三不來朝,不想活了,有再一再二,無再三再四,作為叛逆,直接率王師或諸侯軍討伐!
周武王在牧野之戰(zhàn)中討伐商紂王成功后,建立了周朝,定都鎬京(今西安市長安區(qū)西北)。
“三監(jiān)之亂”后,周公考慮到鎬京地處西部,對東部諸侯難以控制,已經不能適應統(tǒng)治天下的新形勢,于是下令在洛邑建設東都。
成王派召公為總指揮,營造洛邑,在當時,如此規(guī)模的城市規(guī)劃可謂大手筆:洛邑縱九經,橫九維。
新都建成后, 周公命名為“成周”,寓意成就周室,還把九鼎陳列在那里 ;同時,周公 把鎬京改為“宗周”,寓意周室的祖先之地 。
公元前771年,犬戎兵占領了鎬京并殺死了曾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這樣繼位的周平王只好將都城遷到洛邑。由于周朝之前首都在西邊,史稱西周;搬到洛邑后首都在東邊,史稱東周,到了東周,周王室名聲掃地,一天不如一天了。
周公東征勝利后,姜太公被封到齊國,周朝的“三公(太公、周公、召公)”剩下周公、召公二人。
由于成王年幼,周公幾乎代理周王發(fā)號司令,召公對這種情況很是不爽。
成王對“二公”的矛盾很是頭痛,決定分而治之: 陜西西由召公治理,召公留在宗周;陜西東由周公治理,周公留在成周 。
周公為了解除召公對自己的誤會,寫了一篇很長的誥詞,開誠布公地表達了自己的心意。
大概有三個意思:
1.我們周室能不能永遠昌盛,決定于我們能不能發(fā)揮文王時期的賢德;
2.現(xiàn)在天子年幼無知,我們這些有德長者怎能不盡心輔佐?但我絕不是為子孫謀私!
3.我做的每一步,都是為周朝的江山社稷考慮啊,請您一定要理解和支持啊!
召公很是感動,從此,二人和好如初。
周公輔政第七年,把王權徹底交還于成王。
周公旦歸政后,集中極力制禮作樂,繼續(xù)完成各種典章法規(guī)。周公在成周宣布各種典章制度,也就是所謂的“制禮作樂”。
在我看來, 周公有意無意地扮演了周朝總規(guī)劃師的身份,為周朝的頂層設計立下了汗馬功勞 。
縱觀周公一生,這里借用《尚書·大傳》的話,對他做功勛概括:“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wèi),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樂,七年致政成王?!?/p>
周公臨終前,囑咐說: “一定把我葬在成周,示意天下都臣服成王?!?/strong>
周公把一生獻給了周朝,即便死后,還要奉獻余熱!
后來,成王也不含糊, 把周公旦埋葬在周文王墓旁,以示尊崇 ,并且說:“我不敢以周公為臣??!”
周公的高尚品格一直為后世敬仰,難道漢武帝在臨死前,把小太子劉弗陵交給霍光,要他效仿“周公輔成王”,霍光也不辱使命,悉心輔佐昭帝、宣帝,直接推動了“昭宣中興”。
中國古代十大忠臣如下:
1、比干
比干,子姓,沫邑人。生于殷武乙丙子之七祀,卒于公元前1030年。為殷商貴族商王太丁之子,名干。中國古代著名忠臣,被譽為“亙古第一忠臣”。一生忠君愛國倡導“民本清議,士志于道?!眹癖雀梢彩橇质系奶甲妗?/p>
2、周公旦
周公,為周代的爵位,得爵者輔佐周王治理天下。歷史上的第一代周公姓姬名旦,亦稱叔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漢族,因封地在周,故稱周公或周公旦。為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思想家,被尊為儒學奠基人,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圣人之一。
3、伍子胥
伍子胥,春秋末期吳國大夫、軍事家、謀略家,名員,字子胥,本楚國(今屬湖北監(jiān)利)人。封于申地,故又稱申胥。
4、屈原
屈原,中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漢族,出生于楚國丹陽,名平,字原。戰(zhàn)國時期楚國貴族出身,是中國最早的浪漫主義詩人,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偉大的愛國詩人。他被世人稱為“詩歌之父”。他的出現(xiàn),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唱的新時代。
5、晃錯
晁錯,是西漢文帝時的智囊人物,漢族,潁川人。漢文帝時,晁錯因文才出眾任太常掌故,后歷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賢文學。在教導太子中受理深刻,辯才非凡,被太子劉啟尊為“智囊”。因七國之亂被腰斬于西安東市。
6、諸葛亮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漢族,徐州瑯琊陽都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xiāng)侯,死后追謚忠武侯,東晉政權特追封他為武興王。諸葛亮為匡扶蜀漢政權,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于234年在五丈原逝世。諸葛亮在后世受到極大尊崇,成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
7、狄仁杰
狄仁杰,字懷英,生肖虎,漢族,唐代并州太原人;唐--武周時期杰出的政治家,武則天當政時期宰相。舉明經。歷官并州都督府法曹、大理丞、侍御史、寧州、豫州刺史,武則天即位,任地官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后為來俊臣誣害下獄,貶彭澤令,轉魏州刺史,神功初復相,后入為內史,后又封為梁國公。
8、岳飛
岳飛字鵬舉,相州湯陰人,為宋朝名將。事母至孝,家貧力學。其母親在他背上刺「精忠報國」四字,岳飛以此為一生處世的準則。北宋宣和中,以敢戰(zhàn)士應募,隸留守宗澤部下,屢破金兵,宋高宗手書「精忠岳飛」四字,制旗賜之。又破李成,平劉豫,斬楊么,累官至太尉,授少保兼河南北諸路招討使。
9、方孝孺
方孝孺,字希直,一字希古,號遜志,曾以“遜志”名其書齋,蜀獻王替他改為“正學”,因此世稱“正學先生”。福王時追謚文正。浙江寧海人,明代大臣、著名學者、文學家、散文家、思想家。
10、曾國藩
曾國藩,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謚文正,漢族,出生于湖南長沙府湘鄉(xiāng)縣楊樹坪(。晚清重臣,湘軍之父,湘軍的創(chuàng)立者和統(tǒng)帥者。清朝戰(zhàn)略家、理學家、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晚清散文“湘鄉(xiāng)派”創(chuàng)立人。
1、周公吐哺
武王去世,成王幼小,尚在襁褓之中。周公怕天下人聽說武王死而背叛朝廷,就登位替成王代為處理政務,主持國家大權。
管叔和他的諸弟在國中散布流言說:"周公將對成王不利"。
周公就告訴太公望、召公奭說:我之所以不避嫌疑代理國政,是怕天下人背叛周室,沒法向我們的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交代。
三位先王為天下之業(yè)憂勞甚久,現(xiàn)在才剛成功。武王早逝,成王年幼,只是為了完成穩(wěn)定周朝之大業(yè),我才這樣做。
于是終究輔佐成王,而命其子伯禽代自己到魯國受封。周公告誡伯禽說: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在全天下人中我的地位不算低了。
但我卻洗一次頭要多次握起頭發(fā),吃一頓飯多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起來接待賢士,這樣還怕失掉天下賢人。你到魯國之后,千萬不要因有國土而驕慢于人
“周公吞吐,天下歸心?!敝芄珜τ谥袊鴼v史貢獻,西漢初年著名政論家、文學家賈誼曾給出如此高的評價:“孔子之前,黃帝之后,于中國有大關系者,周公一人而已!”可見周公在古代歷史長河中影響之重。
周公,姬姓,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發(fā)的弟弟,曾兩次輔佐周武王東伐紂王,并制作禮樂。因其采邑在周,爵為上公,故稱周公。周公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為“元圣”和儒學先驅。
周公攝政七年,提出了各方面的帶根本性典章制度,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長子繼承法和井田制。周公七年歸政成王,正式確立了周王朝的嫡長子繼承制,這些制度的最大特色是以宗法血緣為紐帶,把家族和國家融合在一起,把政治和倫理融合在一起,這一制度的形成對中國封建社會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為周族八百年的統(tǒng)治奠定了基礎。
周公一生的功績被《尚書·大傳》概括為:“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wèi),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樂,七年致政成王?!?br>
其實周公對于周朝和歷史中國功績遠不至此;周公的成就從流傳下來的歷史文獻來看,主要為軍事上,周公在周王朝立足未穩(wěn)的情況下,二次克殷,統(tǒng)一東方,建立以成周為中心的軍事中心;政治上確立了以宗法制度為核心的嫡長制以及分封制;文化上制禮作樂集周禮之大成。
周公在當時不僅是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而且還是個多才多藝的詩人、學者;自春秋以來,周公被歷代統(tǒng)治者和學者視為圣人。他被尊為儒學奠基人,是孔子最崇敬的古圣之一,《論語》中記載孔子言論云:“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孟子首稱周公為“古圣人”,將周公與孔子并論,足見尊崇之甚。荀子以周公為大儒,在《荀子·儒效》中贊頌了周公的德才。漢朝的劉歆、王莽將《周官》改名《周禮》,認為是周公所作,是其致西周于太平盛世之業(yè)績,將周公的地位駕于孔子之上。
我覺得,周公最為突出的就是德才了:身居高位不逾矩;立創(chuàng)高功不占功;功成身退不邀功,然而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與周公關聯(lián)最大的就是《周公解夢》了;是后人借周公旦之名而作,為流傳在民間的解夢之書。在術數(shù)史上,很難發(fā)現(xiàn)解夢之術,列于此,只因夢文化在民間甚為流傳,并能從夢中預測吉兇。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gjm/2693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周公解夢大全無法查詢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