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回答

食養(yǎng)人
2023-07-17 04:23:19
風寒引起的感冒可以針灸風池穴,大椎穴,太陽穴列缺穴,合谷穴,也可以針灸風門穴,肺俞穴等等,風寒感冒通過針灸有一定的緩解和治療的作用,比如緩解頭痛,怕風的情況。
最新回答共有5條回答
-
周口-李**
回復(1)按摩療法
[取穴]風池、百會。
[做法]患者坐穩(wěn)。家人站其前,一手固定患者頭部,另一手五指叉開,自
前發(fā)際沿頭部擦向后發(fā)際,由慢漸快,反復摩擦頭皮,頭發(fā)長者(女性)可用布巾裹包,在巾上施術(shù)。先擦頭左側(cè),再擦頭右側(cè),最后擦頭中部,操作5分鐘左右,以頭皮灼熱為度;繼而再以十指交叉,雙際小魚際合擦風池穴部2分鐘;最后雙手大把抓拿頭發(fā)數(shù)下,虛拳捶擊百會穴及其周圍部數(shù)下。
(2)針灸療法
[取穴]列缺、合谷、風池、風門。挾濕加中脘、內(nèi)關、足三里。
[做法]取手陽明、太陰和足太陽經(jīng)穴為主。針用瀉法,以祛風散寒,宣肺解表。
(3)艾灸療法
[取穴]風池、風府
[做法]從耳后骨突下緣向后摸,可以摸到一個凹陷,這就是風池穴,左右各一個風府穴:取穴時,順著我們的后腦勺往下會摸到凹陷,這就是風府穴。
-
武漢-嚴**
回復感冒的發(fā)生,風邪或時行病毒侵襲人體,衛(wèi)表失和,肺失宣將,肺衛(wèi)功能失調(diào)所致。
選穴:風門 大椎 外關 足三里
操作:風門、大椎、外關、足三里,每穴位艾條懸灸10分鐘,至局部皮膚潮紅有溫熱維度。適用于風寒感冒,并有預防感冒的作用。
方義大椎為六陽之會, 純陽主表,故凡外感六淫在表者,均可取之以疏散表邪;手太陰肺經(jīng)與手陽明大腸經(jīng)互為表里,取陽明經(jīng)原穴合谷疏風宣肺,解表清熱;陽維脈主陽系表,外關穴為手少陽經(jīng)之絡穴,通于陽維脈,可宣通三焦氣機,疏風解表。
1.針灸治療感冒療效較好,特別對發(fā)熱、鼻塞、頭痛癥狀的改善明顯。
2.本病與某些傳染性疾病的早期癥狀相似,必須注意加以鑒別。
3.感冒是臨床常見的外感疾病,發(fā)病率較高,特別是時行感冒,多在人口稠密的地方和公共場所傳播流行,因此預防本病尤為重要。針灸對預防感冒也有較好作用,經(jīng)常感冒者或感冒流行期間,艾灸足三里,每日1次,每次20~30min,有增強御病能力,預防感冒的作用。
4.平時應注意保持室內(nèi)通風,堅持鍛煉,增強防御外邪的能力。
-
杭州-毛**
回復1、風寒感冒:
癥見:惡寒重、發(fā)熱輕,無汗,鼻塞流清涕,口不渴或渴喜熱飲。
艾灸穴位:風池、風門、列缺、肺俞、合谷、大椎。
2、風寒感冒頭痛較重:
癥見惡寒重,發(fā)熱輕,無汗,頭痛,鼻塞流清涕,口不渴或渴喜熱飲。
艾灸穴位:風門、列缺,肺俞、合谷、大椎、風府、太陽、印堂。
3、風寒感冒兼咳嗽:
癥見:惡寒重,發(fā)熱輕,無汗,頭痛,鼻塞流清涕,咳嗽吐稀白痰,口渴或渴喜熱飲。
艾灸穴位:風府、風池、列缺、外關、尺澤、天突。
4、風寒感冒身痛較重:
癥見:惡寒重,發(fā)熱輕,無汗,頭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咳嗽吐稀痰,口不渴或渴喜熱飲。
艾灸穴位:風府、風門、列缺、肺俞、大椎、身柱。
5、風熱感冒:
癥見:發(fā)熱,微惡風寒,有汗或少汗,鼻塞,流黃濁涕,咳嗽,咽紅干痛,口干渴,咯痰黃稠,舌尖紅。
艾灸穴位:大椎、曲池、外關、尺澤、風池、合谷。
6、風熱感冒咽痛較重者:
癥見:發(fā)熱,微惡風寒,有汗或少汗,鼻塞,流黃濁涕,咳嗽,咽紅干痛,口干渴,咳痰黃稠,舌尖紅。
艾灸穴位:大椎、曲池、外關、尺澤、風池、合谷、少商、商陽。
7、氣虛感冒:
癥見:惡寒,發(fā)熱,無汗或少汗,頭痛,肢體倦怠乏力,咳痰無力,平素神疲乏力,氣短懶言,反復易感。
艾灸穴位:大椎、肺俞、風門、氣海、足三里。
8、陽虛感冒:
癥見:惡寒重,發(fā)熱輕,四肢欠溫,語音低微,舌淡胖有齒痕。
艾灸穴位:大椎、足三里。
9、流行性感冒:
癥見:突然起病,畏寒高熱,體溫可達39-40攝氏度,多伴頭痛、全身肌肉關節(jié)酸痛、極度乏力、食欲減退等全身癥狀,常有咽喉痛、干咳,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適等癥狀。
艾灸穴位:大椎、委中、肺俞、風府。
10、胃腸型感冒:
癥見:惡寒重,發(fā)熱輕,無汗,頭痛,身痛,鼻塞流清涕,腔腹脹滿,不思飲食,大便稀溏,口不渴或渴喜熱飲。
艾灸穴位:風池、大椎、太陽、列缺、合谷、關元、中脘、足三里。
艾灸方法:手持艾條懸灸或艾灸盒灸,每次選用3~5個穴位,肢體穴位每次灸20分鐘,軀干穴位每次灸30-40分鐘,病重可一天多灸幾次,一個禮拜休息一兩日。
-
平淡之
回復5 不同感冒癥狀的艾灸位置風寒感冒
1.選百會穴,大椎穴,風門穴和肺俞穴溫和艾灸,灸至局部皮膚出現(xiàn)溫熱泛紅現(xiàn)象,可以緩解惡寒癥狀,每天艾灸一到兩次。
2.選大椎,合谷,肺俞,列缺穴溫和艾灸,每穴灸15分鐘,灸至皮膚溫熱泛紅,惡寒癥狀緩解。
風熱感冒1.選大椎,曲池,尺澤,合谷穴用艾條雀啄灸,每個穴位灸10到15分鐘,每天一到兩次,癥狀消失后再艾灸一到兩次即可停止。
2.選太陽穴,印堂穴,曲池穴,合谷穴,用艾條雀啄灸,每個穴位灸10到15分鐘,每天一次,癥狀消失后再艾灸一到兩次即可停止。
暑濕感冒1.選肺俞,至陽,陰陵泉,足三里穴溫和灸,每個穴位灸15分鐘,以局部出現(xiàn)溫熱紅暈為宜,每天一次,灸至退熱,頭暈,頭痛,胸悶等癥消失后,加灸1到2次即可。
2.選肺俞,心俞,膈俞,天突,膻中,神厥等穴位,用艾柱隔姜灸,即將生姜切成2毫米厚的姜片,在生姜上扎出小孔,上至艾柱,待艾柱要燃盡,皮膚有灼熱感時移除,每個穴位五至七柱,每天一到兩次,感冒痊愈后即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