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回答

百薇
2023-07-17 22:56:01
重癥肌無力患者常表現為受累骨骼肌及其疲勞,容易出現四肢肌肉受累。重癥肌無力有可能是由于遺傳性肌細胞的某種代謝缺陷所引起細胞膜的結構與功能發(fā)生改變。最常見的癥狀是蹲位,起立,走路,提物等均有困難。隨著病情的發(fā)展會累及到肩胛以及上臂肌群。
最新回答共有5條回答
-
太原`趙**
回復
-
李雲松
回復如果是重癥肌無力早期發(fā)病的話,主要是危害患者的眼睛,患者會出現一些眼睛問題,比如復視,斜視等,而且還會出現眼外肌受累等各種現象。對于這種癥狀,患者應該重視起來并且及時治療。下面看一下重癥肌無力的癥狀。
對重癥肌無力的早期患者來說,出現眼外肌受累是比較常見的現象,以顱神經支配范圍的肌肉受累多于脊神經支配的肌肉。眼瞼下垂和眼外肌麻痹引起復視、斜視等為本病最常見癥狀。臨床癥狀,肌無力的程度,在病程中不斷地變化。過度用力活動、細菌或病毒感染、精神刺激、婦女經期或妊娠分娩和用藥不當等均可使癥狀加重。
患者的眼睛可能會出現多種癥狀,經常出現的是復視,視物模糊,眼瞼下垂等。這種癥狀在病的早期下午或晚間典型,經一夜休息可好轉或消失。首發(fā)癥狀出現后,成年重癥肌無力患者漸出現其他肌群受累的癥狀。例如頭面部肌肉受累時,可出現面部表情喪失、咀嚼無力;咽喉部肌肉受累時可出現吞咽困難、飲水嗆咳、聲音嘶啞、語音不清、語調低沉、鼻音,甚至部分病人因食物及分泌物堵塞呼吸道引起窒息。兒童肌無力者多數局限于眼外肌,極少數累及延髓和全身肌肉。
以上就是重癥肌無力的癥狀,可見,在重癥肌無力的早期,主要是影響患者的眼外肌,會使患者的眼睛表現出多種癥狀,而且是比較容易判斷的。可以根據這些癥狀進行簡單的診斷,患者發(fā)現癥狀之后要及時就醫(yī)。
-
北京-梁**
回復PM多見于18歲以上的成人,兒童少見。亞急性或慢性起病,主要表現為四肢近端無力,雙臂不能平舉,下蹲后起立困難。病情緩慢進展,逐漸累及頸部肌群,以頸前屈肌尤為明顯,表現為患者仰臥時抬頭費力。吞咽困難較常見,主要由咽喉肌受累和食道上1/3段肌力低下引起。嚴重的病例可累及軀干肌和呼吸肌,致患者臥床不起和呼吸困難。肌肉疼痛和壓痛是PM較具特征性的臨床表現,但僅有約25%的患者出現明顯的肌痛或壓痛。其它全身癥狀還包括食欲減退、體重下降、發(fā)熱、雷諾氏現象、關節(jié)痛和間質性肺炎等。疾病早期肌萎縮少見,腱反射多正常,晚期可出現明顯的肌萎縮和腱反射減退。
DM在兒童和成人均可發(fā)病,兒童DM多見于4~14歲。DM患者受累肌肉分布的特點與PM一致,兩者的區(qū)別在于DM有明顯的皮膚損害。典型的皮損包括眼周水腫性紅斑和Gottron’s征,后者表現為四肢關節(jié)伸面結節(jié)性脫屑性紅斑和扁平丘疹,有時伴有甲周皮膚紅腫和毛細血管擴張。其它皮膚損害還包括頗似紅斑狼瘡的面頰部蝴蝶樣紅斑,頸部和胸背部“V”型分布的日光過敏性紅斑。皮肌炎的皮膚損害可發(fā)生在肌無力出現之前,也可以兩者同時出現。有些患者的皮膚損害為一過性,短時間內可完全恢復正常,就診時往往因缺乏皮膚損害而被診斷為PM。
PM和DM與其它結締組織病并存時,稱為重疊綜合征。常見合并的結締組織病包括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進行性系統(tǒng)性硬化、干燥綜合征、白塞氏病、混合結締組織病和壞死性血管炎。PM/DM患者腫瘤的發(fā)病風險可能會增加,而且DM較PM更高。
IBM主要見于50歲以上老年人,起病隱匿,緩慢進展,70%的患者首發(fā)癥狀為下肢近端無力,也可以下肢遠端、上肢或四肢均勻無力起病。特殊的肌無力與肌萎縮分布,即近端與遠端均受累,尤其以肱二頭肌、肱三頭肌、前臂肌、髂腰肌、股四頭肌、脛前肌為主,也可累及延髓??;但是一般沒有面肌、三角肌、胸肌及骨間肌受累。最具特征的是:①屈指無力;②屈腕肌力弱重于伸腕肌力弱;③股四頭肌肌力在Ⅳ級以下。肌無力可對稱或不對稱。腱反射常減低,尤以膝、踝反射減退最為常見。
-
艾江
回復溴吡斯的明片是對癥治療重癥肌無力的西藥,用上半小時就能起作用,效果很好。但藥效只能維持4小時左右,需要再次服用。因此,需要長期服用,難以徹底根治。副作用方面是有的,主要是胃腸道的反應,如惡心、反胃、腹脹、腹痛等。河南省現代醫(yī)學研究院肌病研究中心專家指出:辨證論治是中醫(yī)的一大特色,重癥肌無力從辨證治療入手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