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回答

望月砂
2023-07-20 14:37:00
中草藥的話,一般對坐骨神經(jīng)疼痛都是會有一定的效果的一般可以用一些活血化瘀止痛消炎的中藥都是可以治療。主要是有紅花,川弓,田七,云南白藥這些都是可以治療的。
最新回答共有5條回答
-
西安-杜*
回復
-
武漢-嚴**
回復坐骨神經(jīng)痛屬于中醫(yī)腰腿痛、臀腿痛、腿痛的范疇,在臨床上辨證一般分為以下四種類型: 1、寒濕型,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坐骨神經(jīng)疼痛、怕風、怕涼,這種治療采用的是散寒除濕、溫經(jīng)通絡,臨床可以采用溫經(jīng)蠲痹湯
2、濕熱型,這種病人表現(xiàn)為坐骨神經(jīng)疼痛、發(fā)熱,治療清熱利濕。
3、肝腎虧虛型,多見于坐骨神經(jīng)疼痛,病程比較久,隱隱作痛,休息后緩解走路或者負重以后會加重。中醫(yī)常常采用外扶膏藥{濟愈堂·坐骨順古安玉貼}貼于患處是針對坐骨神經(jīng)疼痛所產(chǎn)生的一些臨床癥狀,起到很好的作用。
?坐骨神經(jīng)痛注意以現(xiàn)事項
?1、防止風寒濕邪侵襲,以免氣血受阻,經(jīng)絡不通而加重病情。
?2、坐骨神經(jīng)炎是神經(jīng)間質(zhì)的炎癥,多因牙齒、副鼻竇、扁桃體等感染、病原體產(chǎn)生的毒素而引起,患者要防止細菌及病毒感染。
?3、患者運動后內(nèi)衣汗?jié)駮r要及時換洗,出汗后也不宜立即洗澡,在飲食上要有節(jié),起居有常,戒煙限酒,增強體質(zhì),避免或減少感染發(fā)病機會。
?4、在急性疼痛期不要拾起超過10斤的重物和不要用腿臂部用力上舉重物。?
-
江蘇-吳**
回復坐骨神經(jīng)痛已經(jīng)是非常常見病癥,它有很多的病發(fā)原因,比如說最常見的坐骨神經(jīng)干發(fā)生病變引起的;椎管內(nèi)病變壓迫腰骶神經(jīng)根引起的;脊柱病變侵及腰骶神經(jīng)根引起的;以及骨盆和盆腔疾患侵及坐骨神經(jīng)干而引起的。
引發(fā)坐骨神經(jīng)痛之后,不僅疼痛異常而且治療不當很容易產(chǎn)生病情反復的狀況。如果長時間得不到有效治療,病情反反復復很容易使病情加重,造成下肢肌肉萎縮。一旦引發(fā)坐骨神經(jīng)痛之后,必須要根治才能保障不造成跛行的后果。
治療坐骨神經(jīng)痛有很多的辦法,比如說最簡單的食療法以及自我鍛煉法,在日常生活針對病癥做一些適當?shù)倪\動以及飲食上添加一些合適的中藥材,比如說燥濕利水的蒼術、白術;補血活血、疏經(jīng)通絡的雞血藤、紅花;這些中藥材都可以有效緩解坐骨神經(jīng)痛的病痛。
治療坐骨神經(jīng)痛還可以通過針灸以及推拿來治療,這倆者都是通過刺激穴位來起到疏通經(jīng)絡,調(diào)節(jié)身體內(nèi)的微循環(huán)系統(tǒng)以此來達到治療坐骨神經(jīng)痛的作用。以上所說的方法大多都是通過舒暢身體的經(jīng)絡、祛濕散寒等效果來治療坐骨神經(jīng)痛,而中醫(yī)里面的中藥對治療坐骨神經(jīng)痛的效果最是明顯。
有散寒除濕,通痹止痛、疏通經(jīng)絡功效的藥劑方:蠲痹鎮(zhèn)痛湯,選用中藥材制川烏、制草烏、細辛、牛膝、蒼術、防己、制乳香、雞血藤、伸筋草、川芎、桂枝、甘草。川芎有活血化瘀、止痛的功效;蒼術有燥濕利水、健脾的功效;雞血藤、伸筋草有疏經(jīng)通絡的效果;此藥方主治因寒濕閉阻導致的坐骨神經(jīng)痛。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這些辦法之外,還可以選擇一些游泳、練瑜伽、做普拉提等方式進行鍛煉,以減輕疼痛。
-
姜齊
回復(1)寒濕閉阻。
治法:散寒除濕,通痹止痛。
方名:蠲痹鎮(zhèn)痛湯。
組成: 制川烏10g, 制草烏10g, 細辛6g, 牛膝15g, 蒼術12g,防己12g,制乳香10g,制沒藥10g,川芎15g,桂枝12g,甘草6g。
用法:水煎服,每日1 劑,日服2 次。
出處:周天寒方。
(2)風寒濕邪凝滯,經(jīng)絡瘀阻。
治法:祛風除濕,散寒止痛。
方名:皂獨附姜湯。
組成:皂刺30g,獨活9g,附子9g,肉桂6g,姜黃15g,蒼術15 克,薏仁30g,防己9g。
用法:水煎服,每日1 劑,日服2 次。
出處:呂廣振方。
(3)風寒濕邪阻滯經(jīng)絡,氣血運行不暢,筋脈失養(yǎng)。
治法:舒筋活絡,行血止痛。
方名:舒筋活絡飲。
組成:獨活15g,靈仙12g,千年健10g,杜仲12g,牛膝15g,續(xù)斷12g,木瓜10g,雞血藤30g,紅花9g,當歸12g,川芎9g,地龍10g。
用法:水煎服,每日1 劑,日服2 次。
出處:曾沖方。
(4)風寒濕氣侵入肌膚,流注經(jīng)絡,濕凝為痰,痰瘀互結,閉塞遂道,營衛(wèi)失其流暢。
治法:祛風除濕,活血化瘀,滌痰通絡。
方名:通經(jīng)止痛湯。
組成:制南星10g,白芷10g,黃柏10g,川芎10g,紅花10g,羌活10g,威靈仙25g,蒼術15g,桃仁15g,防己15g,元胡15g,獨活15g,龍膽草6g,神曲12g,桂枝12g。
用法:水煎服,每日1 劑,日服2 次,3 天為1 個療程。
出處:李治方方。
(5)寒濕阻絡。
治法:通陽開痹,驅(qū)濕逐寒。
方名:驅(qū)痹湯。
組成:細辛6 ~ 12g,制草烏6 ~ 12g,制川烏6 ~ 12g,麻黃15 克,牛膝20g,木瓜20g,乳香10g。
用法:水煎服,每日1 劑,日服2 次,細辛、制川草烏的藥量即先從小量開始,逐漸增量。
(6)風寒侵襲,脈絡阻滯。
治法:祛風散寒,活血通絡。
方名:蛇蝎湯。
組成: 烏梢蛇10g, 炒地龍10g, 僵蠶10g, 桂枝10g, 川芎10g,甘草10g,全蝎6g,制川烏6g,制草烏6g,蜈蚣4g。
用法:川、草烏先煎半小時以減少毒性,后入他藥,取藥液300ml,每日1 劑。
出處:王健民方。
(7)陽虛氣弱,寒濕阻滯經(jīng)脈,氣血運行不利。
治法:溫陽益氣,散寒祛濕,和血通絡。
方名:薏苡附子散合芍藥甘草加味。
組成:薏苡仁70g,制附子25g(先煎),炙甘草30g,赤芍20g, 黃芪30g, 黨參20g, 當歸15g, 卷柏12g, 木通10g, 秦艽18g,海風藤10g,雞血藤12g,乳香10g,沒藥10g,牛膝10g。
用法:水煎服,每日1 劑,日服2 次。
(8)寒熱瘀阻。
治法:散寒祛濕,舒筋活絡。
方名:坐骨神經(jīng)Ⅰ號方加味。
組成:川牛膝60 ~ 120g,黃柏9 ~ 12g,生苡仁30 ~ 40g,川芎10 ~ 12g,木瓜12 ~ 18g,細辛4 ~ 6g,蒼術10 ~ 15g,獨活10 ~ 15g,土鱉蟲10 ~ 15g,桑寄生30g,淫羊藿30g,雞血藤30g,伸筋草30g,赤芍15g,白芍15g,生地15g,熟地15g。
用法:水煎服,每日1 劑,日服2 次。
(9)氣血兩虛,寒濕痹阻。
治法:益氣活血,舒筋止痛。
方名:坐骨丸。
組成:黨參60g,當歸60g,木瓜60g,延胡索60g,甘草60g,續(xù)斷90g,全蝎30g,落得打30g,甘松30g,蜈蚣20 條,蜂房2 只。
用法:研末煉蜜為丸,每服6g,日服3 次。
(10)寒濕之邪侵襲,氣血流行不暢。
治法:溫經(jīng)通絡,祛風散寒。
方名:痛痹湯。
組成: 烏蛇20g, 延胡索10g, 申姜10g, 雞血藤25g, 牛膝15g,丹參15g,當歸15g,白芍15g,炙甘草15g,乳香7.5g,沒藥7.5g。
用法:水煎服,每日1 劑,日服2 次。
(11)風寒濕痹,阻滯經(jīng)絡。
治法:除濕散寒,溫通經(jīng)脈。
方名:新方桂枝湯。
組成:桂枝30 ~ 60g,白芍15 ~ 30g,生姜3 ~ 5 片,甘草5 ~ 6g,大棗5 ~ 10 枚,北黃芪15 ~ 30 克,當歸10 ~ 15g,川牛膝10 ~ 15g,獨活10 ~ 15g。
用法:水煎服,每日1 劑,日服2 次。
(12)風寒濕邪,阻閉經(jīng)絡。
治法:散寒利濕,驅(qū)風通絡。
方名:當歸回逆湯。
組成:全當歸15g,嫩桂枝10g,酒杭芍10g,北細辛3g,小木通10g,川牛膝12g,香獨活10g,宣木瓜10g,生甘草3g,干地龍10g,全蝎5g,川蜈蚣3 條,防己10g,川斷15g。
用法:水煎服,每日1 劑,日服2 次。
(13)寒濕之邪,內(nèi)傳經(jīng)絡,氣血瘀阻,經(jīng)遂不通。
治法:祛濕散寒,溫通經(jīng)脈,化瘀止痛。
方名:加味桂烏湯。
組成:桂枝12g,白芍30g,丹參30g,制川烏9g,炙甘草9g。
用法:水煎服,每日1 劑,日服2 次。
(14)寒凝氣滯,瘀阻經(jīng)脈。
治法:溫陽散寒,化瘀通絡。
方名:加減陽和湯。
組成: 麻黃10g, 熟地20g, 油桂5g, 白芥子15g, 焦白術15g,鹿角霜50g,玄胡25g,桃仁15g,赤芍15g,茯苓15g,生甘草15g。
用法:水煎服,每日1 劑,日服2 次。
(15)勞傷筋脈,氣血不運,經(jīng)遂不通。
治法:舒筋活絡,緩急止痛。
方名:加味芍藥甘草湯。
組成:生白芍50g,炙甘草50g,元胡15g,罌粟殼15g。
用法:水煎服,每日1 劑,日服2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