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回答

溪黃草
2023-07-20 17:52:34
左耳耳鳴通過針灸的時候需要在左耳進行下針才能夠達到針灸的效果來緩解這種情況
,尤其是可以在左耳的聽宮穴以及聽門穴,翳風穴所以說我建議你還是要配合醫(yī)生的針灸方式才能夠達到相對應的治療效果
。
最新回答共有5條回答
-
匿名用戶
回復
-
逍遙子
回復神經性耳鳴一部分伴有聽力損失
,也有一部分表現為單純耳鳴,隨著年齡的增長可能發(fā)生耳聾耳鳴。神經性耳鳴的藥物治療:主要通過應用擴血管,營養(yǎng)神經,利多卡因,抗焦慮鎮(zhèn)靜等,也可以高壓氧治療。-
根河-李**
回復針灸療法——耳鳴耳聾的治療
耳鳴耳聾是指聽覺異常
,聽力下降的一類病癥,耳鳴主要是指耳內的一種轟響感
,耳聾是指聽力不同程度的下降,甚至完全的喪失聽力,這二者可以同時出現,也可以先后出現,雖然癥狀有所不同,但是中醫(yī)的病因病機是相似的,分實證和虛證, 實性 的耳鳴耳聾多是由于 風火痰瘀,循經上擾,蒙蔽耳竅 所致。那 虛性 的耳鳴耳聾,則是 氣血不足,腎精虧虛、耳竅失養(yǎng) 所導致的。針灸治療耳鳴耳聾,實性的可以 疏風瀉火,清利耳竅,虛性的耳鳴耳聾則可以 益腎養(yǎng)竅,發(fā)揮非常好的功效,臨床療效也非常不錯,一起來學習一下針灸如何治療耳鳴耳聾。針灸治療耳鳴耳聾實證是主要以耳周腧穴,以及手足少陽經為主
,主要有耳周的耳門、聽宮、翳風穴,上肢的中渚穴,下肢的俠溪穴;針灸治療耳鳴耳聾虛證時主要以耳周腧穴以及足少陰腧穴為主
,主要有耳周的聽會、翳風穴,腰部的腎腧穴,以及下肢的照海、太溪穴為主。操作步驟
操作前需準備針灸用具75%的酒精
,消毒棉簽,或者75%的酒精棉球等用具,操作醫(yī)師還應對自己的雙手進行消毒。操作時選取合適的體位,針具還應對針刺部位進行消毒,下面我們進行操作示范。耳鳴耳聾實證:
翳風穴直刺0.3—0.5寸,
聽宮穴張口取穴
,直刺0.3—0.5寸,耳門穴張口取穴,直刺0.3—0.5寸
,中渚穴直刺0.3—0.5寸
,俠溪穴直刺0.3—0.5寸;
耳鳴耳聾虛證:
翳風穴直刺0.3—0.5寸
,聽會穴張口取穴
,直刺0.3—0.5寸,腎腧穴直刺1—1.5寸
,照海穴直刺0.3—0.5寸
,太溪穴直刺0.5—1寸,
辨證加減
風邪侵襲型耳鳴耳聾
,還可加刺足少陽膽經的風池穴,以及手少陽三焦經的外關穴,以疏散風邪;肝火上擾型耳鳴耳聾還可加刺足厥陰肝經的滎穴行間,以及足少陽膽經的經穴足竅陰
,以傾瀉肝火;痰火壅結型耳鳴耳聾還可加刺祛痰要穴豐隆,以及足陽明胃經滎穴
、內庭,以清熱化痰。氣滯血瘀型耳鳴耳聾
,還可加刺手厥陰心包經的內關穴,以及足厥陰肝經的腧元穴太沖穴,以行氣活血。氣血虧虛型耳鳴耳聾
,還可加刺任脈腧穴氣海,以及足陽明胃經的合穴下合穴,足三里穴,以補益氣血。腎精虧虛型耳鳴耳聾
,還可加刺髓會懸鐘穴,以及足三陰經的交會穴三陰交,以補益腎精。專家提示
針灸治療耳鳴
耳聾時
,咱們基層醫(yī)生還應該注意。首先耳鳴耳聾的發(fā)病原因非常復雜,所以咱們一定要積極的 明確原發(fā)病,并且 針對 原發(fā)病進行 治療 , 以免失治、誤治耽誤病情 ,其次,耳鳴耳聾的針灸治療一般 每天或者隔天一次,一般10到12天 為一個療程,在進行耳前,比如說 耳門、聽宮、聽會 等穴位針刺的時候,大家一定要記得 應該張口取穴 。最后,耳鳴耳聾還應該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 配合耳針、頭針 以及 穴位注射 等針灸療法的治療。-
江蘇-吳**
回復謝氏轉移興奮灶針法。
觀察針刺配合清肝聰耳合劑治療特發(fā)性耳鳴的臨床療效及對心理聲學特征的影響
。方法 將
86 例肝火上擾型特發(fā)性耳鳴患者,隨機分為針藥組和對照組,每組 43 例。針藥組采用針刺配合清肝聰耳合劑口
服治療,對照組采用銀杏葉提取物滴劑、甲鈷胺片、鹽酸氟桂利嗪膠囊口服。觀察治療前后耳鳴評價量表(TEQ)
評分變化。進行純音測聽和心理聲學檢測[音調匹配(PM)、響度匹配(LM)
、最小掩蔽級測試(MMLs)、Feldman 曲
線)]。比較兩組臨床療效及病程、嚴重程度、耳鳴匹配頻率對臨床療效的影響。結果 針藥組總有效率顯著優(yōu)
于對照組(P<0.05)。兩組耳鳴嚴重程度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P<0.05),針藥組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針藥組不同病程、不同耳鳴匹配頻率、不同耳鳴嚴重程度的臨床療效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針藥
組治療后音調匹配頻率(PMl)和音調匹配類型(PM2)無明顯變化(P>0.05);治療前后響度匹配感覺級(LMSL)
、
MMLs、MMLs 差值、Feldman 曲線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針刺配合清肝聰耳合劑治療肝火上
擾型特發(fā)性耳鳴療效顯著,對耳鳴及其產生的不良心理反應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