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回答

柳華
2023-07-26 22:16:24
出現(xiàn)神經(jīng)衰弱耳鳴情況的話,建議可以適當?shù)尼樉男虚g穴聽宮穴,在日常的生活當中,一定要注意休息,保持充足的睡眠,也要合理的增加戶外活動的時間,對神經(jīng)衰弱以及耳鳴的情況都會有一定的改善!
最新回答共有5條回答
-
逍遙子
回復腰疼是生活中常見的癥狀,長時間保持一個坐姿就會腰疼,還有一些疾病導致腰疼。我們的骨骼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得越來越脆弱,如果在日常還不注意腰部的護理,那么就很容易引發(fā)一些要腰部疾病。腰疼時可以按摩緩解,那么,腰疼按什么穴位呢?。
1、穴位養(yǎng)生幫你解決腰疼
1、腎俞穴(位于腰部,當?shù)诙导幌?,左右二指寬處)腎俞穴的主治病癥為:腰痛、腎臟病、高血壓、低血壓、耳鳴、精力減退等。
2、中醫(yī)認為,用掌搓腰眼(在腰部,位于第四腰椎棘突下,旁開約3.5寸凹陷中)和尾閭(尾閭部位為長強穴,位于尾骨端與肛門之間),不僅可以疏通帶脈和強壯腰脊,而且還能起到固精益腎和延年益壽的作用。中年人經(jīng)常搓腰眼,能防治風寒引起的腰痛癥?,F(xiàn)代醫(yī)學研究證明,按摩腰部既可使局部皮膚里豐富的毛細血管網(wǎng)擴張,促進血液循環(huán),加速代謝產(chǎn)物的排出,又可刺激神經(jīng)末梢,對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溫和刺激,有利于病損組織的修復,提高腰肌的耐力。
3、按摩委中穴:經(jīng)穴歌訣里有"腰背委中求",是說后背、腰部的病痛都可以用委中穴來解決。只要是腰痛,按摩委中穴通常能減輕30%的疼痛,這是一個不錯的穴位(委中穴最獨特的作用是能讓鼻子通氣,有的人長年是"一竅不通",按摩委中穴有即時通氣的作用。但是要有正確的方法,取側臥位,鼻子不通氣的一側身體在上位,屈腿用大拇指點按委中穴,需稍用力。如果有人說,試過這個穴位了,當時真管用,卻不長久,鼻子又堵了,有沒有可達到長通不堵的治療穴位?我告訴你,還真有,就是臀部上的膀胱俞,這個穴針灸最佳,如用點穴法必須要找準穴位,且用力要大,感覺點揉時和鼻子相通了才會有效,且療效持久)。
4、治療慢性腰痛病的(一個月以上),選取小腿肚子上的飛揚穴,只這一穴,點按5分鐘就夠了,比按摩整個后背一小時效果還好。
5、按摩位于外腳背的金門穴,是治療急性腰痛(兩周以內)的。此穴穴位較深,按摩時可用食指關節(jié)點按較為有力。但是要提醒的是,這兩個穴位治療的腰痛主要是針對腰脊兩旁肌肉的,對于腰椎本身的病痛(那是需要選取腎經(jīng)和膽經(jīng)的穴位來治療,這里只說膀胱經(jīng)),則效果較差。
6、點按昆侖穴、仆參穴、申脈穴對腰痛都有很好的療效。有這么多治腰痛的穴位可選,你還用擔心腰痛嗎?
7、腰部扭傷的應急處理:
運動或出體力時腰部扭傷(身體只能彎著不能直起來,一直起來,背后腰部和屁股中的部位就會疼),按摩什么穴位可以緩解或治療?
急性腰扭傷可選擇委中(委中穴位于膝蓋里側中央。委中穴的主治病征為:坐骨神經(jīng)痛、小腿疲勞、肚子疼痛、脖子酸痛、腰部疼痛或疲勞、臀部疼痛、膝蓋疼痛。該穴為人體足太陽膀胱經(jīng)上的重要穴道之一)、申脈(申脈穴位于足外側部位,腳外踝中央下端一厘米凹處。申脈穴的主治病癥為:增進耐性、怕冷癥等)、金門(金門穴位于足內側,當內踝前緣直下,骰骨下緣處)、復溜(復溜穴位于小腿里側,腳踝內側中央上二指寬處,脛骨與跟腱間。(或太溪穴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復溜穴的主治疾病為:腎炎、神經(jīng)衰弱、精力衰退、記憶力減退、手腳冰冷、手腳浮腫。)、太溪(太溪穴位于足內側,內踝后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太溪穴的主治病癥為:腎臟病、牙痛、喉嚨腫痛、氣喘、支氣管炎、手腳冰涼、女性生理不順、關節(jié)炎、精力不濟、手腳無力、風濕痛等。)穴,哪個穴痛就多按哪個,按到不痛為止。腰部傷處不要按摩。
2、腰痛點穴位的作用
按摩腰痛點穴緩解治療急性腰扭傷、手背紅腫疼痛、頭痛、耳鳴等。
按摩腰痛點穴具有舒經(jīng)活絡、化瘀止痛的功效
-
艾江
回復可是大概很少人知道為什么會出現(xiàn)耳鳴,耳鳴是因為外界沒有任何的聲音刺激,耳朵自主產(chǎn)生嗡嗡轟鳴的狀態(tài),那種感覺是很難受的,是因為聽覺系統(tǒng)的傳入神經(jīng)損害附近的聲音頻率,形成共鳴出現(xiàn)的錯誤聽覺。除了生活中常見的耳鳴,有些疾病也會有耳鳴的癥狀,其實出現(xiàn)耳鳴,我們可以通過按摩以下6個穴位便可緩解。
第1個穴位,按揉聽宮穴,聽宮穴位于耳屏的前方,此處呈凹陷的狀態(tài),按揉此穴位,有助于治療各種耳病,可以有效的緩解耳鳴。
第2個穴位,按揉聽會穴,聽會穴位于耳屏的斜下方凹陷處,該穴位是治療耳鳴的主要穴位。
第3個穴位,按揉風池穴,風池穴位于枕后部,枕骨下兩側,輕按有助于耳內血液供應,有效緩解耳鳴,是治療神經(jīng)性耳鳴最理想的方法。
第4個穴位,按揉翳風穴,位于耳垂后凸起于下頜角連線的中間,此穴位疏通脈絡,增加血液循環(huán),緩解耳鳴。
第5個穴位,按摩合谷穴,位于手背上,距虎口半個大拇指處,此穴位通筋活絡活血,按摩可以有效緩解耳鳴。
第6個穴位,按摩百會穴,百會穴位于頭部正中,輕按會稍有疼痛感,百穴之首,按摩此穴位可以有效的緩解耳鳴。
如以后再有耳鳴現(xiàn)象的時候可以通過按摩以上6個穴位其中的一個進行緩解,其實耳鳴并不是一種疾病,它只是疾病所表現(xiàn)出的一種癥狀,在平時也比較常見,當出現(xiàn)時大家不用太過擔心,如果耳鳴出現(xiàn)的頻率比較多,持續(xù)的時間很長的話,建議立即就醫(yī),并做明確的檢查。
-
杭州-毛**
回復下面選取一些中醫(yī)治療中的常用穴位,大家可以照圖有所了解,可便在按摩中應用。
(1)頭、面、頸部常用穴位①百會:屬督脈。
【體位】后發(fā)際正中上7寸,相當于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聯(lián)線之交點。
【治療】頭痛、子宮脫垂、神經(jīng)衰弱。
②囪會:屬督脈。
【體位】百會前3寸處。
【治療】頭痛、眩暈、顏面紅腫、鼻塞。
③上星:屬督脈。
【體位】前發(fā)際正中上1寸處。
【治療】頭痛、眼痛、鼻炎、鼻塞、鼻衄。
④率谷:足少陽膽經(jīng)。
【體位】耳尖直上入發(fā)際1.5寸,咀嚼時有牽動處。
【治療】偏頭痛。
⑤額中:經(jīng)外奇穴。
【體位】印堂穴上1目寸處。
【治療】瞼緣炎、嘔吐、眩暈、額竇炎。
⑥印堂:經(jīng)外奇穴。
【體位】兩眉頭聯(lián)線之中心。
【治療】前頭痛、眩暈、鼻病、眼病、高血壓。
⑦太陽:經(jīng)外奇穴。
【體位】眉梢與眼外眥之間向后1寸許的凹陷處。
【治療】頭痛、頭暈、牙痛、三叉神經(jīng)痛、面神經(jīng)麻痹。
⑧魚腰:經(jīng)外奇穴。
【體位】眼平視、瞳孔直上眉中心凹陷處。
【治療】角膜翳、結膜炎、面神經(jīng)麻痹、上瞼下垂。
⑨攢竹:足太陽膀胱經(jīng)。
【體位】眉頭內側凹陷處。
【治療】頭痛、流淚、目赤腫痛、視物不清、角膜白斑。
⑩絲竹空:手少陽三焦經(jīng)。
【體位】眉梢外側端凹陷處。
【治療】偏頭痛、眼病、面神經(jīng)麻痹。
睛明:足太陽膀胱經(jīng)。
【體位】眼內眥內1分,向上2分許。
瞳子髎:足少陽膽經(jīng)。
【體位】眼外眥角外側5分。
【治療】屈光不正、角膜白斑、角膜炎、視神經(jīng)萎縮。
承泣:足陽明胃經(jīng)。
【體位】眼平視、瞳孔直下、下眼眶邊緣上。
【治療】急性結膜炎、慢性結膜炎、迎風流淚、近視、遠視、散光、視神經(jīng)炎、視網(wǎng)膜炎、白內障等。
四自:足陽明胃經(jīng)。
【體位】眼平視、瞳孔直下1寸稍內,相當眶下孔體位。
【治療】面神經(jīng)麻痹、三叉神經(jīng)痛、眼痛。
完骨:足少陽膽經(jīng)。
【體位】乳突出下方凹陷處,俯首取之。
【治療】耳鳴、牙痛、頰腫、面神經(jīng)麻痹。
風府:督脈。
【體位】后發(fā)際正中上1寸,相當枕骨粗隆直下方凹陷處。
【治療】感冒、頭痛、項強、中風。
啞門:督脈。
【體位】第一、二頸椎棘突間,相當于后發(fā)際正中5分處。
【治療】腦性癱瘓、頭痛、癲癇、聾啞、咽喉痛。
天柱:足太陽膀胱經(jīng)。
【體位】啞門穴旁開1.3寸,人后發(fā)際5分凹陷處。
【治療】后頭痛、頸項強痛、咽喉痛、神經(jīng)衰弱。
頸中:新穴。
【體位】風池穴翳明穴連線中點下2寸,胸鎖乳突肌后緣處。
【治療】半身不遂、落枕。
頸根:經(jīng)驗穴。
【體位】肩并穴前2寸凹陷處。
【治療】落枕、肩背痛、頸椎病。
(2)胸、腹部常用穴位①天突:任脈。
【體位】胸骨柄上緣凹陷處。
【治療】哮喘、支氣管炎、咽炎。
②中府:手太陰肺經(jīng)。
【體位】鎖骨下1寸,前正中線旁開6寸。
【治療】肺炎、支氣管炎、哮喘。
③云門:手太陰肺經(jīng)。
【體位】鎖骨下緣,前正中線旁開6寸。
【治療】咳嗽、哮喘、胸痛、胸悶。
④俞府:足少陰腎經(jīng)。
【體位】鎖骨內端下緣凹陷處。
【治療】咳喘、嘔吐、胸痛。
⑤膻中:任脈。
【體位】兩乳之間,前正中線。
【治療】咳嗽、哮喘、胸痛、乳腺炎、肋間神經(jīng)痛。
⑥天池:手厥陰心包經(jīng)。
【體位】乳頭外1寸,第4肋間處。
【治療】胸肋痛、腋下腫痛。
⑦巨闕:任脈。
【體位】前正中線,劍突下1寸。
【治療】心慌、心跳、胃痛、嘔吐。
⑧不容:足阻明胃經(jīng)。
【體位】臍上6寸,巨闕穴旁開2寸。
【治療】胃擴張、肋間神經(jīng)痛。
⑨上脘:任脈。
【體位】前正中線,臍上5寸。
【治療】胃炎、潰瘍病。
⑩中脘:任脈。
【體位】前正中線,臍上4寸。
【治療】胃炎、潰瘍病、嘔吐、腹瀉、消化不良、便秘、高血壓。
口沖門:足太陽脾經(jīng)。
【體位】恥骨聯(lián)合上緣,正中旁開3.5寸。
【治療】精索痛、睪丸炎、子宮內膜炎。
氣沖:足陽明胃經(jīng)。
【體位】臍下5寸,曲骨穴旁開2寸。
【治療】生殖系統(tǒng)疾病,下肢發(fā)涼。
曲骨:任脈。
【體位】前正中線,臍下5寸,當恥骨聯(lián)合之上方。
【治療】遺尿、小便不利、陽痿、遺精、白帶多、子宮收縮不全。
會陰:任脈。
【體位】男子為陰囊與肛門之間,女子為大陰唇后聯(lián)合與肛門之間。
【治療】痔瘡、陰道炎、尿道炎、陰莖痛、月經(jīng)不調、子宮脫垂。
(3)背、腰部常用穴位①大椎:督脈。
【體位】第7頸椎棘突下。
【治療】熱病、頭痛、外感、項強、背痛、支氣管炎、哮喘。
②肩并:足少陽膽經(jīng)。
【體位】大椎穴與肩峰聯(lián)線中點,肩部高處取之。
【治療】肩痛、落枕、乳腺炎、功能性子宮出血。
③肩外俞:手太陽小腸經(jīng)。
【體位】第一胸椎棘突下旁3寸。
【治療】肩腫痛、落枕。
④風門:足太陽膀胱經(jīng)。
【體位】第二胸椎棘突下旁下1.5寸處。
【治療】感冒、支氣管炎、蕁麻疹。
⑤身柱:督脈。
【體位】第三胸椎棘突下。
【治療】肺炎、支氣管炎、胸背痛。
⑥肺俞:足太陽膀胱經(jīng)。
【體位】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治療】肺炎、支氣管炎、感冒、咳嗽、背腰痛。
⑦天宗:手太陽小腸經(jīng)。
【體位】肩胛岡下窩的中央。
【治療】肩、背、臂、肘疼痛。
⑧厥陰俞:足太陽膀胱經(jīng)。
【體位】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治療】神經(jīng)衰弱、胸悶、胸痛、頭頂痛、呃逆。
⑨膏肓:足太陽膀胱經(jīng)。
【體位】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治療】支氣管炎、胸膜炎、神經(jīng)衰弱、久病體虛。
⑩心俞:足太陽膀胱經(jīng)。
【體位】第五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治療】心律不整、心慌心跳、神經(jīng)衰弱。
神堂:足太陽膀胱經(jīng)。
【體位】第五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治療】心臟病、氣管炎、哮喘、肩背痛。
至陽:督脈。
【體位】第七胸椎棘突下。
【治療】肝炎、膽囊炎、胃痛、肋間神經(jīng)痛、腰背痛。
會陽:足太陽膀胱經(jīng)。
【體位】尾骨下端距正中線旁開約5分處。
【治療】經(jīng)期腰痛、白帶過多、腹痛、腹脹、腹瀉。
長強:督脈。
【體位】后正中線尾骨尖下5分。
【治療】痔瘡、脫肛、腰背痛。
(4)上肢部常用穴位①抬肩:新穴。
【體位】肩峰前下1.5寸。
【治療】肩痛、肩周炎、上肢抬舉困難。
②巨骨:手陽明大腸經(jīng)。
【體位】鎖骨肩峰端與肩胛岡之間凹陷處。
【治療】肩臂痛不得屈伸。
③秉風:手太陽小腸經(jīng)。
【體位】肩胛岡上窩中央,天宗穴直上,舉臂時呈凹陷處。
【治療】肩胛疼痛、上肢酸麻。
④肩貞:手太陽小腸經(jīng)。
【體位】垂臂合腋、腋后皺襞盡頭上1寸(5~59)。
【治療】肩胛痛、手臂不能高舉、耳鳴。
⑤肩髃:手陽明大腸經(jīng)。
【體位】垂肩時鎖骨肩峰端直下約2寸的骨縫中。
【治療】肩臂痛、上肢關節(jié)痛、偏癱。
⑥曲池:手陽明大腸經(jīng)。
【體位】曲肘成90度時,橫紋橈側頭稍外方。
【治療】上肢關節(jié)痛、肩背痛、退熱、高血壓、蕁麻疹。
⑦手三里:手陽明大腸經(jīng)。
【體位】池穴下2寸。
【治療】肩臂痛、上肢麻痹、腹痛、腹瀉。
⑧扭傷穴:新穴【體位】稍屆時,半握拳,掌心向內,陽池穴與曲池穴聯(lián)線的1/4與下3/4交界處。
【治療】急性腰扭傷。
⑨頭痛點:經(jīng)驗穴。
【體位】前臂橈側曲池與陽溪聯(lián)線上1/3處。
【治療】頭痛、頭暈、頭脹。
⑩溫溜:手陽明大腸經(jīng)。
【體位】陽溪穴上5寸,在陽溪穴與曲池穴的聯(lián)線上。
【治療】口腔炎、腮腺炎、牙痛、舌炎、肩臂酸痛。
陽溪:手陽明大腸經(jīng)。
【體位】腕背橫紋橈側端凹陷處。
【治療】頭痛、眼痛、牙痛、小兒消化不良、手腕痛。
合谷:手陽明大腸經(jīng)。
【體位】拇、食指合并后,隆起肌肉的最高點。
【治療】頭痛、牙痛、鼻痛、眼病、發(fā)熱、面神經(jīng)麻痹。
會宗:手少陽三焦經(jīng)。
【體位】支溝穴尺側旁開約一橫指,尺骨的橈側緣。
【治療】耳聾、臂痛、失語。
支溝:手少陽三焦經(jīng)。
【體位】外關上1寸。
【治療】肩臂酸痛、脅肋痛、便秘。
三陽絡:手少陽三焦經(jīng)。
【體位】支溝穴上1寸,兩骨之間。
【治療】耳聾、臂痛、失語。
外關:手少陽三焦經(jīng)。
【體位】腕背橫紋直上2寸,兩骨之間。
【治療】上肢關節(jié)痛、腮腺炎、落枕。
陽池:手少陽蘭焦經(jīng)。
【體位】腕背橫紋中央稍偏尺側凹陷中。
【治療】手腕痛、肩臂痛。
中渚:手少陽三焦經(jīng)。
【體位】半握拳,手背第四、五掌骨間。
【治療】耳聾、耳鳴、肩背痛。
腕骨:手太陽小腸經(jīng)。
【體位】手背尺側,第五掌骨與鉤骨之間凹陷處。
【治療】肘、腕、指關節(jié)炎、頭痛、耳鳴、嘔吐。
后溪:手太陽小腸經(jīng)。
【體位】半握拳,第五掌骨小頭后方、掌橫紋頭。
【治療】肩背痛、頭頂痛、肋間神經(jīng)痛、腰痛。
少澤:手太陽小腸經(jīng)。
【體位】小指尺側,距指甲角1分許。
【治療】頭痛、眼病、乳腺炎、乳汁不足。
尺澤:手太陰肺經(jīng)。
【體位】肘橫紋中央橈側,肱二頭肌腱之橈側。
【治療】咳嗽、哮喘、肘臂腫痛。
魚際:手太陰肺經(jīng)。
【體位】第一掌骨掌側中點赤白肉際。
【治療】哮喘、咳嗽、發(fā)熱、咽喉腫痛。
小商:手太陰肺經(jīng)。
【體位】拇指橈側距指甲角約1分許。
【治療】咳嗽、中風、咽喉腫痛。
曲澤:手厥陰心包經(jīng)。
【體位】肘橫紋上,肱二頭肌腱尺澤側緣。
【治療】心悸、心痛、肘痛、手顫。
臂中:經(jīng)外奇穴。
【體位】腕橫紋與肘橫紋中點聯(lián)線中點,兩骨之間。
【治療】上肢偏癱、前臂神經(jīng)痛、胸痛。
郄門:手厥陰心包經(jīng)。
【體位】腕橫紋直上5寸,兩筋之間。
【治療】心動過速、心絞痛、乳腺炎、胸膜炎。
內關:手厥陰心包經(jīng)。
【體位】腕橫紋正中直上2寸,兩筋之間。
【治療】胸脅痛、胃痛、心慌、心跳、惡心、嘔吐、胸悶。
神門:手少陰心經(jīng)。
【體位】仰掌、腕橫紋尺側端梢上方凹陷處。
【治療】失眠、多夢、心慌、心跳、癔病。
大陵:手厥陰心包經(jīng)。
【體位】腕關節(jié)掌側第一橫紋正中,兩筋之間。
【治療】心肌炎、肋間神經(jīng)痛、扁桃體炎。
勞宮:手厥陰心包經(jīng)。
【體位】屈指握拳,中指與無名指尖之間所對的掌中心(在三四掌骨之間。
【治療】脅痛、中風昏迷、中暑、癱瘓、小兒驚風、精神病。
小海:手太陽小腸經(jīng)。
【體位】肘關節(jié)后、屈肘,尺骨鷹嘴與肱骨內上髁之間。
【治療】頸項、肩背痛、頰腫、癲癇。
落枕:經(jīng)外奇穴。
【體位】手背二、三掌骨間掌指關節(jié)后約5分處。
【治療】落枕、肩臂痛、胃痛、咽喉痛。
足跟點:手針穴位。
【體位】在手腕內側大陵與勞宮穴上1/4和下3/4的交界處。
【治療】足跟痛。
坐骨神經(jīng)點:手針穴位。
【體位】手背第四、五指掌關節(jié)間近第四指掌關節(jié)處。
【治療】坐骨神經(jīng)痛、髖關節(jié)痛、臀部及下肢痛。
夜尿點:手針穴位。
【體位】掌面小指末端指關節(jié)橫紋中點處。
【治療】夜尿、尿頻。
商舊:手陽陰大腸經(jīng)。
【體位】食指橈側距指甲角1分許。
【治療】耳聾、牙痛、手指麻木、發(fā)熱。
中沖:手厥陰心包經(jīng)。
【體位】中指尖中央,距指甲1分許。
【治療】心絞痛、心痛、休克、耳鳴。
關沖:手少陽三焦經(jīng)。
【體位】無名指尺側端,距指甲角1分許。
【治療】頭痛、咽喉腫痛、熱病、肘、臂痛不能舉。
少沖:手少陰心經(jīng)。
【體位】小指橈側,距指甲角1分許。
【治療】心悸、胸痛、中風、昏迷。
牙痛點:新穴。
【體位】手掌面第三、四掌骨間,距掌指橫紋后約1寸。
【治療】牙痛。
十宣:經(jīng)外奇穴。
【體位】兩手十指尖端,距指甲約1分許。
【治療】用于急救之昏迷、中暑、小兒驚風、癔病、癲癇發(fā)作。
落零五:新穴。
【體位】落枕穴上5分。
【治療】胃痙攣、高血壓。
(5)下肢部常用穴位①居髎:足少陽膽經(jīng)。
【體位】仰臥,在髂前上棘與大轉子最高點聯(lián)線中點。
【治療】坐骨神經(jīng)痛、腰痛、下腹痛、子宮內膜炎。
②環(huán)跳:足少陽膽經(jīng)。
【體位】側臥或俯臥,尾骨尖上2寸(骶管裂孔)與股骨大轉子聯(lián)線的中、外1/3的交界處。
【治療】腰腿痛、坐骨神經(jīng)痛、下肢麻痹、癱瘓。
③風市:足少陽膽經(jīng)。
【體位】大腿外側,直立,兩手自然下垂,中指尖所到之處。
【治療】下肢關節(jié)痛、下肢麻痹、癱瘓、坐骨神經(jīng)痛。
④箕門:足太陰脾經(jīng)。
【體位】髕骨內上緣直上8寸。
【治療】小便不通、遺尿、下腰痛、腹股溝淋巴結炎。
⑤膝陽關:足少陰膽經(jīng)。
【體位】股骨外髁之上方凹陷處,屈膝取穴時,陽陵泉穴上3寸。
【治療】膝關節(jié)痛、下肢麻痹、癱瘓。
⑥五里:足厥陰肝經(jīng)。
【體位】大腿內側陰廉穴下1寸處。
【治療】下腹痛、尿閉、遺尿。
⑦髀關:足陽明胃經(jīng)。
【體位】伏兔穴直上6寸與會陰穴水平線之交點。
【治療】下肢麻痹、腰痛、腹股溝淋巴結炎。
⑧梁丘:足陽明胃經(jīng)。
【體位】髕骨外上緣上2寸凹陷處。
【治療】胃痛、腹瀉、乳腺炎、膝關節(jié)痛。
⑨鶴頂:經(jīng)外奇穴。
【體位】髕骨上緣正中凹陷處。
【治療】膝關節(jié)痛、兩腿無力。
膝眼:足陽明胃經(jīng)。
【體位】屈膝,髕骨下、髕韌帶外側凹陷中取之。
【治療】膝關節(jié)炎。
足三里:足陽明胃經(jīng)。
【體位】外膝眼下3寸,脛骨外側約1橫指處。
【治療】胃病、潰瘍病、腹瀉、腹脹、消化不良、便秘、高血壓。
闌尾穴:經(jīng)外奇穴。
【體位】足三里穴下2寸。
【治療】急、慢性闌尾炎。抬腿無力。
上巨虛:足陽明胃經(jīng)。
【體位】足三里穴下3寸。
【治療】腹痛、腹脹、腹瀉。
條口:足陽明胃經(jīng)。
【體位】上巨虛穴下2寸。
【治療】膝關節(jié)痛、肩周炎。
下巨虛:足陽明胃經(jīng)。
【體位】上巨虛穴下3寸。
【治療】急、慢性腸炎,肋間神經(jīng)痛。
承扶:足太陽膀胱經(jīng)。
【體位】臀下橫紋中央。
【治療】腰背痛、坐骨神經(jīng)痛、尿閉、大便秘結。
公孫:足太陽痹經(jīng)。
【體位】足內側,第一跖骨基底之前下緣凹陷處赤白肉際。
【治療】胃痛、消化不良、嘔吐、腹瀉、痛經(jīng)。
隱白:足太陰痹經(jīng)。
【體位】足拇趾內側,距趾甲角1分許。
【治療】腹脹、崩漏、多夢、驚風。
蠡溝:足厥陰肝經(jīng)。
【體位】內踝尖直上5寸,肝骨內緣。
【治療】疝痛、小便不利、月經(jīng)不調、小腿酸痛。
太沖:足厥陰肝經(jīng)。
【體位】足背第一、二趾縫間上1?5寸處。
【治療】頭痛、目眩、高血壓、閉經(jīng)、乳腺炎。
行間:足厥陰肝經(jīng)。
【體位】足拇趾、次趾縫間、趾蹼緣后約5分處。
【治療】頭痛、目眩、月經(jīng)過多、小兒驚風、肋間神經(jīng)痛、盜汗。
筑賓:足少陰腎經(jīng)。
【體位】太溪穴直上5寸,脛骨內側緣后約2寸。
【治療】排腸肌痙攣、癲癇。
太溪:足少陰腎經(jīng)。
【體位】內踝尖與跟腱聯(lián)線的中點。
【治療】膀胱炎、遺尿、月經(jīng)不調。
照海:足少陰腎經(jīng)。
【體位】內踝尖直下1寸。
【治療】月經(jīng)不調、子宮脫垂、扁桃體炎、神經(jīng)衰弱、便秘。
俠溪:足少陽膽經(jīng)。
【體位】第四、五趾蹼緣后5分處。
【治療】耳聾、頭痛、眩暈、胸痛、肋間神經(jīng)痛。
陷谷:足陽明胃經(jīng)。
【體位】第二、三跖骨結合部前方凹陷處。
【治療】顏面浮腫、水腫、腸鳴、腹痛、足背腫痛。
涌泉:足少陰腎經(jīng)。
【體位】足底前、中1/3交界處,當?shù)诙⑷乎抨P節(jié)后方,蜷足時呈凹陷處。
【治療】頭頂痛、小兒昏迷、抽搐、中暑、腦溢血。
調經(jīng)穴:經(jīng)外奇穴。
【體位】在足底部,與足背臨泣穴相對處。
【治療】痛經(jīng)、月經(jīng)不調。
大敦:足闕陰肝經(jīng)。
【體位】足大趾外側,距趾甲角1分許。
【治療】子宮脫垂、疝痛、遺尿。
歷兌:足陽明胃經(jīng)。
【體位】第二趾甲外側,距趾甲角1分。
【治療】面神經(jīng)癱瘓、鼻衄、牙痛、扁桃腺炎、消化不良。
竅陰:足少陽膽經(jīng)。
【體位】第四趾外側,距趾甲角約1分許。
【治療】胸膜炎、哮喘、頭痛、咽喉炎。
-
周口-李**
回復按摩是中醫(yī)理療的一種方式,通過按摩不同的穴位來達到防治疾病的作用,那么按摩穴位能有效治療耳鳴嗎?按摩哪些穴位治療耳鳴最有效?按摩穴位可以治療耳鳴,但是需要掌握正確的按摩方法,下面就來詳細了解哪些按摩手法可以治療耳鳴吧。
1、按摩穴位有效治療耳鳴
1、按揉耳周穴位:用兩手拇指端分別按揉兩側聽宮穴、翳風穴,力度以感覺酸脹為佳。按揉時注意張開嘴,每穴1分鐘。聽宮穴位于耳屏的前方,張開嘴此處呈凹陷狀。此穴具有宣通氣血,開竅聰耳之功效,對耳病,尤其是對各種原因引起的耳鳴都有一定的治療效果。翳風穴位于耳垂后顳骨乳突與下頜角之間中點處,此穴具有通絡活血,安神通耳之功效,對耳部疾患有較好的預防和治療作用。
2、揉耳根:用食指在前、拇指在后貼于前后耳根部,共揉3分鐘,以耳根透熱為度。此手法能有效提高耳內血液循環(huán),特別是針對內耳缺血引起的高音耳鳴能夠起到良好的治療作用。
3、捻耳法:以拇指與食指指面同時捻揉兩耳輪及耳垂,從上向下共揉捻3分鐘,令兩耳發(fā)熱為度。耳輪和耳垂上有很多穴位和神經(jīng)反射點,輕柔地捻揉使這些穴位反射點得到良性的刺激,有助于耳內環(huán)境的改善,促進中耳炎癥的消除和輔助內耳神經(jīng)功能的保持。
4、鳴天鼓:兩手掌相搓,使互相產(chǎn)生熱,然后按于兩耳,掌心對準耳道,四指貼于枕后,作緩慢的重按,緩慢放開(注意放松時要和緩以免內耳痛)3次,如此為1遍,共5遍。此手法也是通過改變耳道內壓力給予中耳一定的良性刺激,對低音調耳鳴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5、揉風池:風池穴位于頸后部枕骨下兩側,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段之間的凹陷處。用拇指按揉以感覺酸脹為佳,每次按揉1分鐘,每天3次。按揉風池穴能夠有效增加耳內血液供應,對神經(jīng)性耳鳴效果最理想。
2、耳鳴的原因有哪些
1、全身性疾病引起的。當腎病、肝膽疾病、糖尿病、結核病、慢性支氣管炎等導致全身功能紊亂時,常會出現(xiàn)耳鳴的癥狀。
2、身體虛弱。常由于血管張力不足、局部供血差引起,中醫(yī)認為是腎虛或氣血虛弱等所致。如屬肝腎陰虛者,平時有頭暈目眩,失眠,腰酸舌質偏紅等,如屬腎陽不足者平時有腰冷肢軟,夜尿較多,舌質偏淡等。
3、神經(jīng)衰弱引起的。常伴有頭痛、頭昏、失眠、多夢等癥狀,這種耳鳴還與憂郁有關,調節(jié)情緒可使之好轉。
4、頭部和頸部受傷也可引起耳鳴,因為我們的頭部、頸部和耳部是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的。如果外界造成的傷害過大,就會導致耳鳴的出現(xiàn)。
5、不當?shù)乃幬锸褂靡矔鸲Q的出現(xiàn),如:抗生素、萬古霉素、阿司匹林等藥物的服用會導致耳鳴的出現(xiàn)。
6、身體上內科疾病,比較常見的如貧血、高血壓、甲狀腺功能亢進或減退、腎臟疾病均可產(chǎn)生耳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