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回答

推拿按摩助人為樂
2023-07-27 04:32:22
痰濕重能用附子的,當身體出現(xiàn)一些疾病反應(yīng)的時候,是需要及時進行調(diào)理和改善的,如果不能夠及時進行調(diào)理改善有效恢復和治療的話,往往會對身體來說造成一些不良的影響和損害的,針對這種情況的話,目前建議你根據(jù)目前的實際情況來進行有效的恢復和治療,一般藥物的效果也是比較不錯的,平時的話飲食要多注意,避免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最新回答共有4條回答
-
北京-梁**
回復
-
艾江
回復我們平時經(jīng)常聽別人說體內(nèi)濕氣重,痰濕,寒濕。這些濕到底是怎么區(qū)分的,該如何調(diào)理,這篇文章就給大家詳細說說痰濕和寒濕怎么區(qū)分,怎么調(diào)理。
中醫(yī)認為,痰濕的產(chǎn)生與脾最密切。脾主要負責運化水液,因此是“生痰之源”。簡單地講,如果脾的功能出現(xiàn)了障礙,人體的水液代謝就會出現(xiàn)問題,異常堆積,就會產(chǎn)生痰濕。
中醫(yī)講“肥人多痰濕”,肥胖多是痰濕體質(zhì)的集中外現(xiàn)。另外,還常表現(xiàn)為面部皮膚油脂較多,眼泡微浮,腹部肥滿松軟,平素舌體胖大,舌苔白膩。
調(diào)理方法: 參苓白術(shù)散加減
痰濕體質(zhì)有哪些表現(xiàn)
痰濕體質(zhì)的人胖,臉上油多,眼泡腫,腳步聲大,屁股坐下去就不愛起來。不喜歡喝水。喝多了水,就會不舒服,腹脹、面部虛胖、手腳腫脹、體重增加、大便不暢。長期小便混濁、起泡沫。出汗兩極分化,要不就明顯少汗無汗,要不就出汗過多。行動緩慢遲鈍、胸悶、頭昏腦漲、嗜睡、賴床、喜歡睡回籠覺。大便燥結(jié)或者黏滯不爽,并且異味大。月經(jīng)量少甚至閉經(jīng)。只要有這些表現(xiàn),基本上都是痰濕體質(zhì)。
痰濕體質(zhì)是怎么形成的
痰濕體質(zhì)跟先天稟賦有關(guān)系,所以,如果父親或母親一方出現(xiàn)向心性肥胖,做孩子的就要尤其小心,在飲食、運動方面要多加注意。痰濕體質(zhì)另一個更重要的形成因素是后天失養(yǎng),脾胃功能運化欠佳造成的。正常情況下,痰濕是應(yīng)該排出體外的,為什么會在體內(nèi)積聚呢?就是因為暴飲暴食,飲食無規(guī)律,或者厚膩食物吃得過多,侵害了脾胃的運化功能,導致多余的東西排不出去,造成痰濕積聚。
寒濕困脾, 多因脾氣素虛,或飲食生冷,或淋雨、久臥濕地、濕困脾陽,不能運化水濕所致,癥候多有飲食減少、胃腹?jié)M悶、 惡心欲嘔、口黏不渇,或渇不欲飲、頭身困重、腹瀉肢腫,或皮膚暗晦而黃、白帶多、苔白厚膩,常見于慢性胃腸炎、 慢性肝炎及某些水腫病。
調(diào)理方法: 附子理中湯加減
外感多因居處湖顯、冒雨涉水、久臥濕地;內(nèi)因多由飲食生冷、瓜果水飲、酒食乳酷之品,脾為濕土, 同氣相求, 易受濕邪侵犯,濕邪重濁停滯,其性屬陰,最易損傷陽氣,寒內(nèi)生,寒濕相合, 困擾于脾,而成寒濕困脾證。
痰濕一旦形成,就是 健康 的一大禍害,流到哪里就在哪里搗亂。
在頭部, 導致頭昏目眩 、容易困倦,甚至神志不清到了口,就會口中黏膩或發(fā)甜。
停在咽喉,就會覺得喉嚨如有異物一般。
在肌膚,則體形肥胖、多汗且黏。
停在胸膈,就會胸悶氣喘、咳嗽痰多。
聚在生殖器,女性白帶過多。
到了關(guān)節(jié),就會出現(xiàn)關(guān)節(jié)疼痛重著、僵硬、四肢浮腫(按之凹陷) 。
總結(jié)
痰濕的人平時常吃甜膩油脂食物, 易于生痰助濕。所以,體內(nèi)痰濕嚴重的人飲食應(yīng)以清淡為主,少油少鹽少糖, 進食速度和食量也要節(jié)制。文章中的調(diào)理方法只作為參考,不可照搬運用。
-
就是那個人
回復體內(nèi)有濕氣對日常生活會造成一定影響,可以選擇中成藥來緩解濕氣的侵擾。體內(nèi)濕氣若不及時祛除,會影響身體健康。下面就讓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治療濕熱重的中成藥吧,希望大家喜歡。
去濕氣吃的中成藥
1、參苓白術(shù)丸
【成分】人參、白術(shù)、茯苓、山藥、蓮子肉、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大棗。
【功能主治】補脾胃,益肺氣。用于脾胃虛弱,食少便溏,氣短咳嗽,肢倦乏力。益氣健脾,滲濕止瀉
2、附子理中丸
【成分】:附子(制)、黨參、白術(shù)(炒)、干姜、甘草。
【功能主治】溫中健脾。用于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嘔吐泄瀉,手足不溫等病癥。
3、健脾丸
【成分】黨參、白術(shù)(炒)、陳皮、枳實(炒)、山楂(炒)、麥芽(炒)。
【方解】方中用黨參、白術(shù)補益脾胃以資運化;山楂、麥芽消食化滯;陳皮、枳實理氣和胃。諸藥合用,補脾益胃,理氣運滯,對于脾虛食積證極為適用。
【功能主治】健脾開胃。用于脾胃虛弱,脘腹脹滿,食少便溏。
4、木香順氣丸
【成分】:木香、枳殼(制)、陳皮、香附(醋制)、檳榔、蒼術(shù)(炒)、砂仁、厚樸(制)、甘草、青皮(炒)。
【功能主治】行氣化濕,健脾和胃。主治胸膈痞悶,脘腹脹痛,嘔吐惡心,噯氣納呆。
5、歸脾丸
【成分】 黨參、白術(shù)(炒)、炙黃芪、炙甘草、茯苓、遠志(制)、酸棗仁(炒)、龍眼肉、當歸、木香、大棗(去核)。
【功能主治】益氣健脾,養(yǎng)血安神。用于心脾兩虛,氣短心悸,失眠多夢,頭昏頭暈,肢倦乏力,食欲不振,崩漏便血。
去濕湯藥劑
1、去濕湯,功效:濕毒。材料:火炭母30g、木棉花15g、桑葉15g、杭菊15g、布渣葉15g、荷葉15g、云苓15g、芡實15g、扁豆15g、苡仁30g、丹皮15g、甘草5g。做法:以水煎服,連服五劑。
2、茵陳茶,功效:解毒清熱,濕熱,濕毒。對熱毒性毒瘡,皮膚紅斑 熱毒,濕重之腸胃熱毒,肛門熱毒等,均有功效。材料:菌陳(一兩),土銀花(一兩),夏枯草(一兩),大生地(一兩),土茯苓(一兩), 綠豆(二兩), 水(12碗)。做法:將所有材料加水一起煎至4碗。
3、若以濕毒為主,有肝區(qū)隱痛,上腹部悶脹,食欲下降,口淡,大便稀溏,舌苔白厚或膩等表現(xiàn),主要目的是去濕解毒護肝??捎靡吧`芝10克,白術(shù) 10克,豬瘦肉50克,煲湯飲用?;蛴蒙踩?00克,淮山藥20克,炒扁豆20克,鮮雞腳100~150克,煲湯飲用。
去濕中藥
1、茯苓
茯苓,曾被慈禧太后當作養(yǎng)生益壽的要藥,不但自己常食用,還將茯苓制成茯苓餅,賞賜給大臣。茯苓味甘淡,性平,人心、脾、肝、腎經(jīng),具有健脾和胃、補腦健身、利水滲濕、寧心安神等功效,被譽為中藥? 八珍? 之 一。茯苓特點是補而不峻,利而不猛。藥性平和,既能扶正,又能祛邪,是脾虛濕盛者必不可缺的健脾祛濕中藥。
2、薺菜
薺菜帶根全草入藥,其幼嫩葉是人們喜愛的一種野菜,早在公元前300年就有采食薺菜記載。薺菜味甘、淡,性微寒。有補虛健脾、涼血止血、清熱利水等功效。宜于濕熱胃痛、血熱吐血、濕熱泄瀉、便血等癥。
3、砂仁
砂仁,除了是一種健脾祛濕中藥,還是生活中運用廣泛的一種香料。砂仁昧辛,性溫,歸脾、胃、腎經(jīng)。能化濕開胃、溫脾止瀉、理氣安胎。該品辛散溫通,氣味芬芳,其化濕醒脾,行氣溫中之效均佳,古人視其為醒脾調(diào)胃的、要藥。故凡濕阻或氣滯所致之脘腹脹痛等脾胃不和諸癥可以常用,尤其是寒濕氣滯者最為適宜。該品善能溫中暖胃以達止嘔止瀉之功,但重在溫脾。
治療濕熱重的中成藥
人參健脾丸
組成:由人參、白術(shù)、甘草、山藥、蓮子、白扁豆、木香、草豆蔻、陳皮、青皮、六神曲;谷芽、山楂、芡實、薏苡仁、當歸、枳殼等藥物組成。
功能:健脾養(yǎng)胃,消補兼施??诜看?-12 克,每日2次。
附子理中丸
組成:含附子、黨參、白術(shù)、干姜、甘草等中藥。
功能:口服每次6? 9克,每日3次。孕婦慎用。
龍膽瀉肝丸
成份:龍膽、柴胡、黃芩、梔子(炒)、澤瀉、木通、車前子(鹽炒)、當歸(酒炒)、地黃、炙甘草。
功能:清肝膽,利濕熱。用于肝膽濕熱,頭暈?zāi)砍啵Q耳聾,脅痛口苦,尿赤,濕熱帶下。
加味香連丸
主要功效:清熱祛濕,化滯止痛。
適用病癥:大腸濕熱所致的痢疾,癥見大便膿血、腹痛下墜、里急后重。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g,一日3次。
藥性分析:方中黃連,清熱燥濕,止瀉痢,為君藥。黃芩、黃柏加強黃連清熱燥濕之功,共為臣藥。白芍、當歸和血止痛;延胡索理氣止痛;厚樸、枳殼、檳榔、木香行氣和中,行滯止痛;吳茱萸溫中燥濕止瀉,也制苦寒之品,為佐藥。甘草健脾和中,調(diào)和藥性,為使藥。諸藥合用,共奏清熱祛濕,化滯止痛之功。
治療濕熱重的中成藥 濕熱吃什么中成藥 濕熱重如何調(diào)理
濕熱重的飲食調(diào)理方法
蔬菜:多吃一些芳香的蔬菜如香菜、荊芥、藿香等,但這些菜也偏濕,不能吃得太多,可把這些菜當配菜來吃,以清除濕氣。還有黃豆芽、綠豆芽、冬瓜、木瓜、山藥,這些菜可以作為主菜來吃,有利濕作用。
茶:偏于溫性的艾葉、佩蘭,可以除濕,偏于涼性的竹葉、荷葉可以清熱,每天泡茶喝,幫助清除體內(nèi)的濕熱。
作料:生姜、大茴香、桂皮等香料,具有祛寒、除濕、發(fā)汗等功效,每天做飯時適當放一點有溫中祛濕的作用。
粥:濕熱的季節(jié)粥也是很好的選擇,茯苓、白術(shù)、小米、大米各適量,每天煮粥喝,健脾祛濕養(yǎng)胃。
湯:冬瓜、赤小豆、排骨各適量煲湯,清熱利濕。
小孩或長期脾胃虛弱的人,如不想吃飯、渾身沒勁或者飯后感覺胃滿滿的、腹脹、拉肚子等脾虛濕盛的人,可以用炒山藥和炒雞內(nèi)金,按1:1的比例混合打成粉,每天一勺沖著喝,緩解癥狀。
文中我為大家推薦了4款治療濕熱重的中成藥,但是在這里我也要提醒大家,濕熱分為很多種,想要用中成藥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那么一定要先咨詢醫(yī)師,這樣才能對癥下藥。
體內(nèi)濕氣重多吃16種祛濕食物
1、綠豆
是最常用的清熱、解毒食品,還有降脂、保肝的作用,是濕熱體質(zhì)者的天然良藥。
2、紅豆
是利水、消腫、清熱佳品,尤其適合夏季食用,能散熱燥濕、補心健脾、養(yǎng)肝益腎。
3、扁豆
具有健脾和中,消暑化濕等功效,適用于暑濕吐瀉,脾虛嘔吐、食少便溏、泄瀉水腫、赤白帶下等病癥。
4、薏仁
是緩和的清熱祛濕之品,中醫(yī)常用其來治療脾虛腹瀉、肌肉酸重、關(guān)節(jié)疼痛、水腫、腳氣等病癥。
5、黃瓜
能清熱解毒、生津止渴,并且富含多種維生素、纖維,是難得的排毒食品。黃瓜還能促進新陳代謝、美白皮膚、抑制脂肪形成。
6、苦瓜
具有清涼解渴、清熱解毒、清心明目、益氣解乏、益腎利尿的作用??喙现泻卸喾N維生素、礦物質(zhì),含有清脂、減肥的特效成分,可以加速排毒。據(jù)研究發(fā)現(xiàn),它還具有良好的降血糖、抗病毒和防癌功效。
7、冬瓜
有利水消痰、清熱解毒的功效。濕熱體質(zhì)者若有水腫、脹滿、痰多、暑熱煩悶、消渴、濕疹、癤腫等均可食用,并可解酒。
8、玉米
具有調(diào)中開胃、降濁利尿等功效,適用于尿路結(jié)石或慢性腎炎水腫、高血壓、食欲不振等癥。
9、洋蔥
具有和胃下氣、化濕祛痰、解毒殺蟲等功效,適用于胸悶脘痞、咳嗽痰多、小便不利等病癥。
10、水芹
有清熱利水的功效,適用于小便淋痛、小便出血、帶下等病證。
11、鯽魚
有健脾利濕的功效,適用于脾虛食少、虛弱乏力、消渴引飲、浮腫、小便不利等病癥。
12、馬齒莧
具有清熱祛濕、散血消腫等功效,適用于急性腸炎、痢疾、尿血、小便熱淋、黃疸、牙齦炎等病癥。
13、芹菜
可清肝熱、養(yǎng)血。此外,芹菜還有清胃熱、通血脈、健齒潤喉、明目醒腦、潤肺止咳的效果。因此,體內(nèi)熱盛、食欲不佳、疲倦無力的濕熱體質(zhì)者可常食用。
14、芥藍
有利水化痰、解毒祛風、消暑解熱、解勞乏、清心明目等功效,能潤腸祛熱氣、下虛火、止牙齦出血,對腸胃熱重、熬夜失眠、虛火上升、牙齦腫脹出血等也有輔助治療效果。
15、茅根
甘寒,歸肺、胃、膀胱經(jīng)。有涼血止血、清熱利尿、清肺胃熱的功效??梢杂糜谖钢袩岵贿m、惡心、肺熱咳喘、心中煩躁、口苦、口渴、牙齦出血等,其清熱利濕解毒作用較緩和,除濕熱體質(zhì)之人外,也適合普通人群在夏季桑拿天食用。
16、荷葉
有清暑利濕、升發(fā)清陽、涼血止血等功效?,F(xiàn)代研究表明,荷葉也有降血脂作用,所以很多減肥、降脂、祛痘產(chǎn)品中都含有荷葉。
猜你喜歡:
1. 身體濕氣重吃什么調(diào)理
2. 去痰濕最好最快的方法
3. 脾胃濕熱吃什么中成藥
4. 中醫(yī)去濕氣方法
5. 吃什么水果去濕氣
6. 人有濕氣吃什么食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