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回答

槐米
2023-07-28 02:44:40
一般風濕性關節(jié)炎痛風是可以用中藥治療的,中藥治療是有效果的,在治療期間患者一定要積極配合醫(yī)生,平時要注意保暖,多注意休息,不要過度勞累,可以使風濕性關節(jié)炎痛風恢復的快。
最新回答共有4條回答
-
杭州-毛**
回復
-
江蘇-吳**
回復1、降酸藥物,痛風發(fā)作主要是由于體內(nèi)尿酸升高造成的,所以應該積極采用服用降酸藥物來防止疾病反復急性發(fā)作。常用于降酸的藥物有兩種,一種是可以抑制尿酸生成的藥物,比如:非布司他、別嘌醇。另一種是能夠促進尿酸排泄的藥物,比如:苯溴馬隆、丙磺舒。
2、非甾體抗炎藥,痛風發(fā)作時會出現(xiàn)關節(jié)腫痛癥狀,可以服用這類藥物緩解癥狀,比如:消炎痛、布洛芬、萘普生、雙氯芬酸鈉等。這類藥物能起到解熱、鎮(zhèn)痛以及抗炎的作用,對治療痛風性關節(jié)炎、風濕性關節(jié)炎等疾病有不錯效果。
3、中藥方劑,首先可以采用一些具有消腫止痛、活血通絡作用的中草藥治療疾病,比如:細辛、炙甘草、防風、肉桂以及羌活等。其次可以服用具有預防痛風石形成的中草藥湯劑,比如:金錢草、五加皮、陳皮、青皮、牛膝以及柳枝等。
采用上述藥物療法治療疾病期間,可以配合理療方案一起治療,比如:針灸、按摩、推拿、冷敷等。這些理療方案具有促進血液循環(huán)、緩解疼痛癥狀的作用。此外,在身體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做一些體育運動,不僅可以增強體質(zhì),還可以保持關節(jié)活動性。比較適合患者做的體育運動包括:打羽毛球、乒乓球、騎車、瑜伽、游泳、打太極拳等,只要避免劇烈運動即可。
-
寧吉兒
回復治療風濕性關節(jié)炎的單方、驗方有哪些?治療急性風濕性關節(jié)炎的單方、驗方有:(1)柳枝30~60g,水煎服。(2)老桑枝30~60g,黃柏10g,水煎服。(3)蒼術、黃柏各9g,忍冬藤30g,水煎服。(4)嫩桑枝30g、懷牛膝10g、漢防己10g、絲瓜絡30g,水煎服。(5)青風藤15g、防己10g,水煎服。(6)郗薟草30g、桑枝30g、嫩柳枝15g、嫩槐枝15g,水煎分3次服。(7)虎杖30g、白酒1匙,酒水同煎,1日1劑。(8)鮮忍冬藤、根、葉90g,水煎分3次服。(9)薜荔枝60g,用清水、甜酒各半同煎,去渣加紅糖30g,調(diào)服。治療慢性風濕性關節(jié)炎的單方、驗方有:(1)雞血藤、海風藤、桂枝各9g,水煎服。(2)虎杖根、桑樹根各30g,大棗10枚,水煎服。(3)郗薟草、臭梧桐各15g,水煎服。(4)絡石藤、秦艽、伸筋草、路路通各12g,水煎服。(5)青風藤、秦艽、尋骨風、何首烏各12g,水煎服。(6)郗薟草90g,生白術、薏苡仁各60g,水煎服。治療風濕性關節(jié)炎有哪些熏洗療法?熏洗療法是將中藥煎煮后,乘熱對患部熏蒸或浸泡,使藥性從毛孔直入病所。有祛風散寒,舒筋活絡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療風寒濕痹?,F(xiàn)介紹幾種常用的配方。①海桐皮、桂枝、海風藤、路路通、寬筋藤、兩面針各30g,水煎,每日1次,每次20分鐘,連續(xù)使用1個月(《實用中醫(yī)內(nèi)科學》方)。②川、草烏各20g,白芷50g,羌活、獨活各50g,細辛10g,川芎、桂枝各30g,威靈仙、伸筋草、透骨草各60g,水煎,每日2~3次,每次15分鐘,5~10天為一療程(貴州醫(yī)學院附院方)。③艾葉、紅花各9g,透骨草30g,花椒6g,水煎。每日1~2次。④土鱉蟲12g,蘇木30g,大戟6g,尋骨風20g,水煎。每日1~2次。⑤桑枝、柳枝、榆枝、桃枝各70cm,熬水熏洗患處,每日2~3次。⑥透骨草、追地風、千年健各30g,熬水熏洗患處,每日2次。治療風濕性關節(jié)炎有哪些 常用外用膏藥?風濕性關節(jié)炎病在肌肉、關節(jié)、經(jīng)脈,膏藥外貼可使藥性從皮毛而入腠理,通經(jīng)活絡,較服藥更有有利的一面?,F(xiàn)將常用膏藥及使用方法介紹如下:(1)傷濕止痛膏(橡皮貼膏):功能驅(qū)風散寒,除濕通絡,活血止痛。使用時先將皮膚用溫水清洗擦干,貼于患處,用手掌將膏藥按摩,使其粘在皮膚上。凡對橡皮膏過敏,皮膚糜爛有滲液者及外傷合并化膿者,不宜貼用。與其功用類似的還有麝香虎骨膏、青海麝香膏、關節(jié)止痛膏等。臨床可任選一種使用。(2)狗皮膏(膏藥):功能祛風散寒除濕,舒筋活絡止痛。使用時將膏藥加溫軟化后,貼于患處。與其功用類似的還有萬靈筋骨膏、追風膏、老鸛草膏等,亦可選用。(3)武力拔寒散(散劑):功能祛風除濕,通陽活血,止痛消腫。用時取藥適量,以雞蛋清略加溫開水或人乳與藥調(diào)成糊狀,分攤在蠟紙上,貼于穴位或患處。使用時注意忌生冷,不可內(nèi)服。皮膚貼藥處10天內(nèi)不可用水洗。臍輪、腳心等處不可貼用。兒童、體弱及浮腫者忌用。(4)五虎散(散劑):功能與武力拔寒散相同,使用時以白酒調(diào)勻,敷于患處。除外敷外,本散也可內(nèi)服。每次6g,用溫黃酒或溫開水送服。治療風濕性關節(jié)炎有哪些藥敷療法?外敷療法:本法是將藥物局部或穴位外敷。有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散寒祛濕,消腫止痛的作用。(1)菖蒲、小茴香各60g,食鹽500g,同炒熱,布包,燙患處。適用于肢體關節(jié)冷痛,遇寒痛增,得熱痛減者。(2)石蒜、生姜、蔥適量搗爛,外敷患處。適用于關節(jié)疼痛,怕風畏寒者。(3)新鮮骨碎補3~5根搗爛敷患處。適用于關節(jié)冷痛者。每次5~10分鐘即可見效。(4)桃仁、白芥子各6g研細末,用適量蛋清調(diào)成糊狀,外敷關節(jié)痛處,3~4小時可止痛。注意不可久敷。(5)如意金黃膏涂患處,用紗布蓋好,每日換1次。適用于關節(jié)紅腫者。(6)仙人掌適量搗成泥狀,涂敷患處。(7)鮮紫花地丁適量,搗爛敷患處。(8)蒲公英120g,加水煮成藥液,用毛巾浸透,濕敷患處。(9)山梔末、飛羅面各等份,用開水或醋、黃酒、蛋清調(diào)成糊狀,敷痛處。敷處現(xiàn)青色,無礙,數(shù)日可退。(10)綠豆粉和雞蛋清調(diào)敷患處。以上6~10療法,均適用于關節(jié)紅腫灼熱、疼痛劇烈、得冷則舒、屈伸不利者。有較好的清熱、消腫、止痛作用。(11)坎離砂(熨劑):用鐵屑和醋混合后,產(chǎn)生溫熱效應,直接熨敷局部。已被制成外用熨劑成藥。適用于肢體關節(jié)冷痛、重著,或痛處有腫脹者。